第244章 做大做强(1 / 1)

加入書籤

艇仔粥里沉浮的鱼片与炸花生,实则是珠江疍民将河鲜与稻米结合的生存智慧,而叉烧包渗入面皮的蜜汁,藏着广府人对“甜咸相济“的千年味觉密码。

当然,文化多了,讲究也就多了。老茶客轻叩桌面的“叩手礼“源于乾隆年间仆人的机智应变,这种融入骨髓的仪式感让简单的早餐成为文化展演。

除了文化,另一个方面就是成本了。作为生猛海鲜为基础的粤菜,成本高是很正常的。比如正午时分的清蒸东星斑,要求厨师在鱼鳃泛红后三分钟内完成宰杀,这种对“活气“的执着让海鲜运输成本陡增30%。晚市的佛跳墙需用十五年陈皮提味,而老火汤里的五指毛桃必须采自粤北丹霞山岩缝。

广府主妇的菜篮子里,刚摘的菜心叶尖要带露水,这种对“时鲜“的苛求使得本地有机农场直供价比普通蔬菜贵五倍。据某粤菜连锁企业财报显示,其食材成本占比达45%,远超行业平均35%的水平。

上面说的还只是时间成本,更多的是人工成本,

烧腊坊里,师傅三点就得起床,正用陶缸炭烧炉叉烧。相比电炉半小时速成,传统技法需要持续八小时的火力调控,蜜糖需分七次刷涂才能渗入肌理。

虾饺师傅的学徒期长达五年,仅虾仁切段不断丝的刀工就要训练八千次。某老字号茶楼的桂花双皮奶,仍在用光绪年间的珐琅盅慢炖,因店员说“机器控温会吃掉奶皮的呼吸感“。

这些无法量化的人工成本,最终都化作菜单上的溢价。

当然,随着现在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家就会想出来无数的创意和营销策略来增加人气,这些都是隐形的成本。

珠江边的临江包厢,落地窗外货轮与游艇交错而过,这种承载着千年商都记忆的景观,使同等菜品的价格比背街店面高出60%。

老茶楼里的满洲窗花格,每平米修复成本高达万元,却仍坚持用传统广彩工艺。

商务宴请中,食客购买的不仅是三十年老卤浸透的鲍鱼,更是跑堂阿叔能用三种方言讲出每道菜的掌故。数据显示,高端粤菜厅的装修摊销成本占营收12%,是川菜馆的三倍。

当中央厨房的速冻虾饺以1/3价格抢占市场,老茶楼反而将手工制作过程变成透明厨房里的文化展演。

这种将成本劣势转化为文化优势的策略,或许正是粤菜在工业化浪潮中的生存之道——毕竟在美食家眼中,机器永远无法复刻老师傅指甲缝里的蟹黄渍。

你觉得贵,但有些人就很喜欢吃这一套。

从这一点上来说,粤菜和日系菜差不多,就是擅长讲故事,以太高自身的售价了。

当然了,评论也是两极分化,有好有坏,至于到底如何,还得是大家一起来说了。

虽然楚秋生还是强调了,不用去粤菜馆。但苏风打开手机看了下,还是定了一家粤菜馆。

这个馆子在学校东门,是粤菜社开的,很是正宗,而且,背靠学校,东西便宜不少。

“毕竟这是咱们10001宿舍第一次聚会,就得吃点好的,也是很有意义的。钱以后再赚,但是感情确实一辈子的。”

“好兄弟。”大家激动地抱在一处,内心里至少一半都动了真感情。

另一半纯粹是饿的,毕竟饿了大半天了,再不吃饭,真就饿趴下了。

打开菜单,苏风直接让楚秋生先点。

楚秋生这次出力最大,靠着牺牲色相才完成了这么多单,影响深远。而且作为广东人,对粤菜还是很有研究的。

楚秋生也不客气打开看了看,说道:“咱们这些菜里面,鹅头和烤乳猪,白灼象拔蚌,海参鲍鱼这种的就别点了。没啥必要。”

合上菜单,转头对服务员说道:

“来个盆菜,清蒸东星斑、白切鸡、叉烧、菠萝咕噜肉、萝卜牛腩煲、客家酿豆腐、蚝烙、麒麟鲈鱼和艇仔粥。就上这些,我们也能够吃的完。”

服务员还是很有眼力的,一听楚秋生直接把广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都给点到了一遍,瞬间就知道面前的这个穿着军训服的新生是行家了。

这几道菜不算很贵,但是对于食材的控制和对于火候的把握都是很到位的,甚至说一般的学徒,都是没办法做好的,只能请老手去做。

在饭店中,服务员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是看人下碟还是坑蒙拐骗,那可就看服务员的眼光了。

而面前的这些人,虽然是新生,但绝对都是不能够糊弄的。

楚秋生笑道:“粤菜,并不是只有生猛海鲜才是最为正宗的,那些小鱼小虾,一样可以呈现出本味。咱们今天就先喝一碗艇仔粥,尝一尝咸淡。”

关于艇仔粥,苏风是做过了的,这玩意就是个河鲜大杂烩,加上花生米和油条段。

传统艇仔粥以绵滑的粥底为基础,配以十余种食材:生鱼片、鲜虾仁、海蜇丝提供鲜甜;炸花生、油条碎、薄脆带来酥脆;浮皮(炸猪皮)、蛋丝、烧鸭丝赋予软糯;辅以葱花、姜丝、芫荽提香。制作时讲究“现滚现吃”——将滚烫的粥底冲入预先备好的生料碗中,瞬间烫熟食材,最大程度保留鲜嫩口感。

这个还是很符合大部分中国人口味的,所以苏风还算是能接受的。

当然,也有不能接受的,比如说某地甜的掉牙的包子,还有甜得发腻的把子肉放在面上······那就真的是看人的口味能不能接受了。

楚秋生点菜还是很有水平的。这些菜先后的上课顺序都是不一致的。店家根据先后顺序,挨个上菜,保证在十分钟内都有一道热菜上桌。

众人纷纷把苏风安排在了上首。苏风脱离了山东酒桌的那种规矩,倒是变得不适应起来。

请客的人,一般来说都是靠门的那个座位,但这是在江城,大家都不讲究这些。

只要朋友之间都在一起,哪里分的着什么尊卑贵贱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