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九部议事(一)(1 / 1)

加入書籤

新帝登基,各州的州牧、刺史、镇抚司都要回京述职。

为了不影响地方上的正常运转,曹轩还特意下旨命其不准一起返京,必须分开进京。

而在此之前,曹轩则带着首相荀彧、御史大夫崔琰、尚书令庞统分别接见了九部尚书。

首先被传召的是吏部尚书荀攸。

“荀卿,各州述职官员的履历清册,吏部是否已备妥?”曹轩的目光落在阶下那摞码得整整齐齐的蓝皮卷宗上问道。

荀攸躬身捧起最上面的卷宗回到:“回陛下,臣已将十州牧、刺史及镇抚使的履历重核。

凡任职五年以上者,附三年考绩摘要;新迁者则详录其历任郡县的政绩,譬如荆州牧蒯越去年在襄阳修的那座义仓,仓容多少、惠及几县,皆有明细。”

大汉十四州,曹家如今占了九州,再加上去年新分出来的司隶府,共十州。

“荀卿做事,朕还是比较放心的,这其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人么?”曹轩满意的点了点头询问道。

“有三人,臣想陛下会感兴趣的。”

“哦,荀卿莫要卖关子,但说无妨。”

“其一便是徐州牧杜袭,此人早年在关中劝降流民的旧事,想必陛下也早有耳闻。

他如今调任徐州已三年,述职的奏章却写得格外简略,只说“岁稔年丰,民皆安业”,连寻常的水旱灾异都未曾提及。”

“杜子绪向来务实,怎会如此轻描淡写?”荀彧捻着胡须沉吟道。

“荀相所言甚是,下官也觉着此事蹊跷,已经派人去徐州调查了。”荀攸拱手回道。

曹轩摸着下巴缓缓说道:“此次吏部派人前往徐州,御史台也派人同去。”

“诺,陛下。”崔琰立刻站出来回道。

曹轩干咳一声继续说道:“荀卿,说说这第二个人吧。”

“第二人便是青州刺史阮瑀了,阮瑀和王璨、陈琳一般,都是大才子,但自从去年调任青州刺史以来,却多次被人弹劾,说其不谙政务,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更离谱的是,临淄县令为了催缴秋粮,把拖欠赋税的乡绅抓了起来,阮瑀竟带着酒壶闯进县衙,当场写了篇《悯士赋》,说县令苛政如虎,逼着他放了人。”

崔琰听得脸色铁青,冷哼一声道:“空谈误国。

青州本是鱼盐之地,赋税向来充裕,如今被他这么折腾,怕是要出乱子。

御史台也查到,他常与北海国的一群隐士聚在海边亭台,饮酒赋诗到深夜,席间还口出狂言,说什么‘为官不如为文,金印不如笔砚’,这等言论,简直是藐视朝廷法度!”

对于阮瑀其人,曹轩不太了解,但却知道其子阮籍、侄阮咸皆是“竹林七贤”核心成员,尤以阮籍的《咏怀诗》名震后世。

曹轩皱着眉头对身旁的庞统问道:“校事府那边对此人的观感如何?”

庞统连忙开始翻阅文案,片刻后,他将一叠卷宗捧到曹轩面前,谨慎的说道:“陛下,校事府的密报倒不算少,评价和御史台、吏部并无太大差别。”

“既然如此,那就安排阮瑀第一批入京述职吧,朕倒要看看这位大才子到底意欲何为?”曹轩不悦的回道。

“诺,陛下。”

荀彧点了点头道:“陛下如此安排最为妥当,地方官员虽然有朝廷法度约束,但离京千里,总有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我们也得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啊。”

曹轩笑着回道:“荀相过誉了。

荀卿,那第三人呢?”

“启禀陛下,这第三人便是荆州刺史赵俨,此人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错处,只有一点,那就是和荆州牧蒯越不和,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荀攸连忙回道。

停了这话,曹轩脸上的笑容立刻便淡了几分,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赵俨善于协调诸将,当年在襄樊之战中还能调解徐晃、乐进的矛盾,怎么到了荆州,反倒和蒯越处不来了?”

荀攸叹了口气道:“陛下有所不知,这赵俨和蒯越的不和,根源在于治理理念不同。

赵俨主张严刑峻法,整顿荆州的豪强势力,他到任后便严查了几起士族瞒报田产的案子,得罪了不少人;而蒯越是荆州本土大族出身,向来主张以怀柔手段笼络士族,认为赵俨的做法太过激进,会动摇荆州的根基。”

崔琰在一旁说道:“蒯越久居荆州,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所谓的怀柔,怕是为了维护自家和其他士族的利益吧。

赵俨严查豪强,本是好事,却遭到蒯越处处掣肘,要是继续留在荆州,恐怕会有危险。”

“崔大夫所言有理,但也不能全然责怪蒯越。

荆州刚经历战乱,民心未稳,若此时过度打压士族,恐生变故。蒯越在荆州士族中威望甚高,有他在,能安抚不少人。只是他与赵俨这般对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庞统接口道。

曹轩沉思片刻,说道:“赵俨有才干,执法严明;蒯越熟悉荆州情况,能笼络士族。

二人若能同心协力,荆州何愁治理不好?可如今水火不容,反而会误了大事。

荀相,你觉着此事该如何处理?”

荀彧拱手道:“陛下,依老臣之见,还是让赵俨回京吧。

荆州紧邻江东,确实乱不得,赵俨与蒯越的矛盾已闹到地方官吏无所适从的地步,再拖下去,怕是要被孙权那边钻了空子。”

崔琰闻言立刻反对道:“荀相此言差矣!赵俨严查豪强本是正道,若因与蒯越不和便将其调回,岂不是向士族低头?以后谁还敢在地方上执法严明?”

曹轩指尖停在御案的荆州舆图上,缓缓说道:“让赵俨回京容易,可换谁去接替他?

若派个畏缩不前的,怕是要被蒯越和士族们架空;若再派个强硬的,又会重蹈赵俨的覆辙。”

荀攸在旁翻出吏部的官员名册,指着其中一页道:“陛下,工部左侍郎张范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此人虽出身名门,但却以德行闻名于世,而且淡泊名利,爱民如子,若此人去了荆州,当地的士族便很难再找出反对他的由头。”

“善,就这么决定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