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钱荒何解?(1 / 1)

加入書籤

光大六年(572年)。

正月。

寻阳公周罗睺镇抚云南,伐讨不臣,所向皆披靡,数月之间,南中群蛮皆慑服,不敢为叛。

云州(今大理)都督宇文会迫其形势,与刺史杨素请解兵入朝。

诏许之,以宇文会为散骑常侍、右骁骑将军,杨素为员外散骑常侍、左游击将军。

令云南经略府统其旧部,云南经略副使欧阳纥为云州刺史。

并令云南经略府查辖境内金银矿脉,贡滇马。

二月。

齐侍中祖珽多智计,又善为迎奉,得齐太姬陆令萱及齐主高纬之心。

是月,齐主以其为尚书左仆射、燕郡公,势倾朝野。

齐丞相斛律光忧祖珽惑主误国,常夜中抱膝长叹,曰“盲人入,国必破”。

祖珽贿其府人,知其事,乃欲除之。

陆令萱子穆提婆求娶斛律光庶女,斛律光不齿其人,拒绝之,穆提婆怨其事,于是与祖珽暗为联合。

三月。

齐、陈易其土地。

陈以所得齐地置青、海二州。

关陇陈军南还,陈帝陈伯宗以吴明彻为镇西大将军统兵二万七千留镇汉中。

并召镇左将军程文季、安北将军萧摩诃等皆还建康。

初,帝以科举授官诱关中士人,又许江陵城破后为周人掠入关中之百姓,若南还则皆授田土产业。

故陈军南还之日,关中民从而归者三万余口,时齐雍州行台尚书高长恭欲结好南国,不问其事。

计此时之天下,则齐有民二千四百九十二万,陈有民一千零二十一万。

七分天下,齐人尚居其五矣。

四月十二。

建康,中书省。

接过秘书著作郎虞世基递上的奏疏,看过其上罗列的数字之后,陈伯宗不禁皱了皱眉头。

若这些数字属实,则自去岁秋收以来,三吴之地的粮价已跌去了一半。

看来陈国民间钱币短缺的问题,比他预想中还要更加严重。

他侧目看向今日随侍左右的新任户部侍郎、中书学士苏威,道。

“苏卿,诸郡粮价复核之后,是否果为此数?”

苏威停下手中笔墨,应道。

“至尊,确为此数无疑。”

“近岁南国无水旱之灾,江淮年年丰稔。”

“故三吴粮价大减,一石仅二百文,当旧岁之半,此实百姓之福也,至尊勿忧。”

陈伯宗摇摇头道。

“苏卿之言,非也,粮贱钱贵,并非百姓之福。”

言罢,再将那奏疏之上的数字看过几遍,陈伯宗心知,钱荒,或者说通货紧缩,终于无可避免地降临了陈国。

作为穿越者,陈伯宗自信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更懂经济规律。

是以,当捕捉到苏威面上的疑惑神色之时,他置了那奏疏在案,开口言道。

“苏卿以为,钱贵粮贱,朝廷与百姓,谁能得其利?”

苏威低头沉吟少顷,似有所悟,道。

“似朝廷百姓皆不得利,惟利商贾。”

见陈伯宗不置可否,他又补充道。

“百官俸禄,在建康者多用绢帛、钱币,在边远者多用粮米。”

“钱贵粮贱,公卿得其利,牧守受其弊,久之则内外失和,牧守之臣侵渔地方,是谓之不利于朝廷。”

“且钱贵粮贱,初时,百姓虽得购粮之便,然本朝行盐政,士民购盐需用钱,钱贵则盐贵,百姓之负由是增,故谓之不利于百姓。”

“而天下之人贫者多,富者寡,天下之财货,又半在商贾,故臣以为,粮米之贱,惟利商贾也。”

陈伯宗听罢,面上浮起笑意,只是又摇了摇头,道。

“苏卿之言虽善,然钱币之贵,亦不利商贾。”

“商贾之人,有以货易钱者,有以钱易货者。”

“钱贵货贱,则以货易钱者损其利,以钱易货者惜其钱,如此,则贸易不行,贸易不行则商旅不兴,则国之百业将凋敝矣。”

寥寥数言,将通货紧缩引发经济萧条的原理同苏威说了,见后者目露明悟之色,陈伯宗才又继续道。

“钱贵货贱,贫富皆伤,上下皆难,是故朕以为,欲至天下太平,必使钱货均平。”

“今三吴之钱所以贵,粮所以贱,非惟粮米之丰稔,亦由钱币之不足。”

“苏卿可知,我境之内,有钱几何?”

苏威初入户部,尚有许多账册未曾过目,倒真是答不上这问题,只得道。

“臣......臣实不知。”

陈伯宗知他新入户部,便也未作责难,只道。

“自天嘉二年行天嘉五铢新钱以来,本朝毁旧铸新,得钱十二亿。”

“又采江南铜、锡之矿,每岁铸钱六七千万,于今总得七亿。”

“又以东宁所采金,易齐人之铜、钱,每岁铸得一亿许,总约八亿。”

“以上共之,总二十七亿之数。”

“去岁新收巴蜀,旧钱未及毁铸,虑其民间,大略有钱四五亿。”

“故知我境之中,有钱三十二亿。”

苏威历仕南北,还是第一次见对国家财计这般上心的君主,心道往后任官户部,必要更加用心,方才能得圣眷。

他心念尚在转动,便又听陈伯宗道。

“苏卿可知,欲使天下钱货均平,我境之钱须足何数?”

苏威只觉得天子实是比他更佳的户部侍郎人选,口中只称不知。

陈伯宗有意使自己身边的近臣们多些运算、财计的思维,也不卖弄什么,当下便即解释道。

“汉书言,前汉自武帝至于平帝,百二十岁间共铸五铢钱二百八十亿,大略一岁铸钱二亿三千万。”

“观前汉之世,惟汉宣之时号为全盛。”

“至汉宣之末(公元前49年),汉所铸钱凡七十年,计得钱一百六十亿,其天下之民大略四千余万。”

“可知有民千万,而用钱四十亿,则足。”

“然汉米所值,一石三、四十文。”

“而汉之三石合今之一石,则今之一石在汉宣时,值钱百文。”

“而光大年初,粮米一石,在建康值四百文。”

“今我境之民恰足千万,故知,我若欲以粮米一石值四百文为恒常之数,则须供天下钱一百六十亿。”

“今才三十二亿,所缺之数,甚多矣。”

苏威听罢陈伯宗所言,心中叹服不已。

只觉得陈国的户部尚书真叫这天子来做,口中亦赞叹道。

“人言见微知著,至尊适其言矣。”

“至尊知天下若此,真万民之福也。”

陈伯宗受了苏威恭维,心中有些自得,却未忘记正事,便又道。

“汉宣之时,有大丰之年,谷米一石五钱。”

“汉宣以谷贱伤农,乃置常平仓,以均平钱谷,利益百姓。”

“我朝旧虽亦有常平之法,然所行惟在建康,不及三吴。”

“今朕有意广置常平之仓于江淮诸郡,使户部辖之,苏卿可主其事否?”

苏威会意,当即接下差遣。

陈伯宗自然明白常平仓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想要真正稳定物价,终究需要扩大货币供应。

念及此处,他于是对身侧的虞世基道。

“虞著作,请工部毛尚书来。”

虞世基方才听陈伯宗说了许多钱粮之事,心中亦是有了些见解,此时闻听陈伯宗吩咐,便欲趁机进言,于是道。

“钱货均平之事,臣有一言,愿陛下闻之。”

陈伯宗允了他进言。

只听虞世基道。

“陛下前言,一石粮米在汉值钱百文,而在今值钱四百。”

“今石米降至二百文,我何不因其势减盐赋、租调绢布,并百官俸禄中之钱物,以使铜钱近汉时之值。”

“如是,则立减钱币之缺数十亿,岂不便乎?”

陈伯宗听罢此话,只同苏威相顾一笑,道。

“虞卿所言固善,然非谋国者所能为之。”

“减百官俸禄以重钱币之值,理虽宜然,而行之何其难也。”

“加爵禄则人喜,损爵禄则人怨。”

“虞卿欲使朕,弃朝廷六万三千之官吏、内外三十一万之将士之望,而为寡人乎?”

“为政之难,在于是也。”

——————

光大六年四月十二。

帝以江南米贱,令广置常平仓于合、寿、徐三州及直隶,使常平仓出入绢帛钱谷,以平抑物价,并于户部置常平司以总其事,使户部侍郎苏威主之。

又以钱荒,置金工司于工部,令募民间匠师异人,专研金、银、铜等矿脉采冶之法及铸钱之术。

又置传习所隶于金工司,募良家子弟习其术,以充天下监矿之事。

四月二十三。

初,帝使瀛州大检境内,索金银之矿,刺史萧引索二岁,终有得,其日,上书言,于石见郡北,见有山藏银甚巨。

时,帝以江南钱荒,不乐久之,得其书,大悦,令工部募良工数十往探采之,并下书萧引,令亲主其事。

五月十六。

帝御武英殿,见南北二周降陈之良将,及将帅赋闲在建康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