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以兵代赈(1 / 1)
光大八年(574年)五月二十。
寿州,八公山南。
得益于寿州煤炭采掘大兴,稍稍恢复的八公山植被,近来又遭了毒手。
大批南渡的齐国饥民,被刺史华皎安置在了八公山下临时搭建起的棚户区里。
他们或采山上的树木做柴,或割山上的长草为衣帽床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功让八公山重回了光秃土山的旧日模样。
棚户区外的一处土丘之上,目光在光秃的八公山与裹着草衣的难民身上稍作逡巡,叹息之余,陈伯宗也在心里思量起难民的安置之法来。
“陛下。”
秘书著作佐郎张虔威的低声提醒,将陈伯宗从遐思中拉回到现实。
原来是镇右将军、寿州都督、刺史华皎料理好了今日新难民入营之事,已缓步行到近前。
“华公坐。”
赐了华皎落座,陈伯宗这才相询道。
“现今寿州有齐境难民几何?州中又如何筹措安置?”
华皎虽久历武职,却是文吏出身,应答颇有条理。
“去岁有齐民四千来归,州中募掘炭工三百,并其家眷千人得自食其力。”
“其至贫者千人则由朝廷迁海东安置。”
“其余二千,州中以年利三分,贷谷麦六千石供其衣食,又助谷种、农具。”
“又令富户、府兵出闲田,以亩租一斗,为租佃,并许自辟新田,臣虑本月冬麦获后,其民自苏。”
“然今岁北国天旱,现才五月,齐民入州者已至二万人。”
“臣无能,州中虽有石炭之利,年采将及三千万斤,岁获钱利六百万文,然,易其钱为米,不过二万石,给南渡之民衣食尚不足。”
“故臣不得已,奏书上闻,请朝廷助粮米为安置。”
华皎抬手遥指远处的棚户营地,又道。
“今陛下亲见,可知臣言无虚。”
“臣虑今岁齐民入寿州者恐及六万,欲活其人,必须粮米三十万石。”
陈伯宗点点头,对于安置难民,他的心中其实已有了更好的方略。
按照寿州这边的情况,边境各州加总,今年南渡的齐人数目恐怕要在十五万以上。
要养活这十五万没有土地的百姓,一年至少得开支七十五石以上。
须知,去岁陈国岁入粮米的盈余也才九十余万石,若用常规方法安置,陈国北伐的准备进度至少要被拖慢半年。
他还隐约记得自己前世曾在某乎上看过一篇分析北齐灭亡原因的文章。
按那文章的说法,北齐在577年灭亡之前,可是连续经历了好几年的大规模水旱灾害。
若那文章没有骗人,接下来齐地逃入南方的难民,只会越来越多。
民要救,北伐的准备更不能停。
如何转危为机?唯有以兵代赈!
如今陈国的账面兵力虽有三十四万之多,可陈伯宗清楚,里面真能用在北伐上的兵力只在十八万以内。
要北伐,必须继续扩军。
正好陈国的中军皆是募兵,而且待遇颇为优厚。
其每月赐钱一千二百文,粮米一石,一人从军足可以养活五口人。
从南渡的十五万人里募个一万精壮,便算是解决了五万人的生计。
剩下的十万人里再酌情编练个一、两万屯田兵,虽然屯田兵待遇差些,也能再解决三四万人的生计。
至于剩下六七万人,再支给个三四十万石粮米,便也足够撑到他们自食其力了。
陈伯宗有些明白东晋朝廷为何要在徐州收纳中原流民,编练北府兵了。
建康自居正统,中原流民来投,唯有接纳一途。
流民乏食,募其精壮为兵,既能减赈济之费,又能去除地方上的不安定因素,当真是个省钱的良策。
心中既有定计,陈伯宗又再向华皎问询道。
“华公,南来之民,我若取其精壮为中军士卒,其事可为否?”
华皎眼前一亮。
他自光大初年的荆襄之战以来,便一直辗转地方任职都督、刺史,未得机缘上阵建功。
那种袍泽故旧封公封侯,自己却只能熬资历,等升迁的感觉实在太差了。
好在,陈伯宗当下的言语,叫他嗅到了一丝机会。
他道。
“齐民羸弱者,渡淮以前,多死于途。”
“能至我境之民,男子多,女子少,勇悍者多,怯弱者少。”
“若编为兵,十中取二即为劲卒,十中取一,可称锐士。”
“此事易为,所虑者不过须忠信之人选之任之而已。”
陈伯宗当然听出了华皎的弦外之音,他笑道。
“正欲使华公任此事。”
他又道。
“文皇故旧多树功勋于战阵,而华公累迁州县与文官略同,恐心有不忿,此朕之失也。”
“今齐主失德,朕常思北伐之计,用公在寿州,地接冲要,华公当悟朕心。”
华皎自忖,皇帝这当是要任他做北伐偏师的统帅,不禁大喜言道。
“至尊勿忧,臣当竭力为此事。”
少顷,他又试探问道。
“未知北伐之事,期在何年?”
陈伯宗低声道。
“尚需一二载为积蓄之事,公在寿州,且妥善为朕经营。”
“左路之帅,意付于公,公其勉之。”
他又道。
“编练新军之外,公宜遣谍人四出,探淮北、河南地理、人物。”
“此事,切切密之。”
华皎躬身作拜,道。
“臣遵天子之命。”
——————
五月二十。
帝见齐地饥民于寿州,时饥民甚多,地方难为安置。
帝于是令边州刺史拣选精壮为中军,次者入屯田,再次者入民籍,听赈济。
是岁,新募中军士卒凡一万八千,而齐人南渡者一万二千也,其家口得活者六万。
又出中军老卒七千二百于江北之地为府兵,发南渡之民万人助其垦荒。
又募南渡之民九千为屯田之士,活其家口二万。
然是岁齐国旱重,秋后南迁之民尤多,帝乃发府库粮米五十万石以赈之,南渡之人终得全活。
六月十三。
齐兰陵王高长恭与陈将樊毅会击高句丽王都栅城,得内应之助,克之。
其王北走,欲逃入靺鞨,射声校尉周法尚追击二百里,斩其王。
自是,高句丽亡。
高长恭以栅城与辽、沈之地相距绝远,遂弃其左右之地与陈,又以转输不易,乃以克栅城所获易陈军粮米。
将军樊毅以高句丽王首级归齐,尸身归陈,两国于是各称大捷。
齐乃置正州(今通化)于新获之土,陈则改栅城为广辽郡,又新置元山、清津二郡,皆隶乐州。
高长恭以士卒疲惫,屯兵栅城为休整,又不欲跋涉山林而还,乃请陈国募舟船,欲取海道归还辽东。
书报江南,许之。
六月十六。
齐延州刺史祖珽卒于官。
六月二十七。
东宁郡守陈岘怀集百蛮,树疆界石于流求岛之至南,请置凤山县于岛南营屯垦,许之。
七月初一。
帝自寿州乘舟沿淮东下,检视州郡战备,至由淮入海,乃换大舟北行青州。
往岁夏日海中多飓风,其年北方大旱,帝行舟海上,竟无遇风暴,山东饥民以神异传其事,皆以为鼎革有兆。
其日,帝与将军程文季等登崂山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