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实业与勋贵(1 / 1)
光大八年(574年)九月二十。
今日,前来建康朝觐的一等邵陵公、领巨济县侯章大宝,为天子陈伯宗所邀,一同来到了建康城东芳林苑外一间由工部所辖的工坊之内。
工部侍郎宇文恺,早已于此恭候多时。
稍为接洽之后,陈伯宗一行,便由他引着入了工坊。
见天子驾临,屋中几个匠人,立时振奋精神,操持器械,卖力地表演起他们织布纺纱的手艺来。
见他们技艺娴熟,陈伯宗随意褒扬了几句,更惹得他们的表演变得热烈了几分。
不过陈伯宗并不了解纺织之术,是以看了半晌,也只看了个热闹,当即向宇文恺相询道。
“宇文侍郎,且为我等言此棉纺之术。”
作为新纺织器械的设计者,宇文恺可以说是整个陈国最为了解棉纺技术之人。
当下,他自然从容不迫地用他那还些微带着点关中腔调的声音,为众人介绍起来。
听罢他的讲解之语,又理了理思绪,陈伯宗对这棉纺之术,倒也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
原来,这棉布于世间,实是早已有之,据称,印度人种棉织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不过,直到陈伯宗所处的这个时代,其技术还甚为简陋,这使得棉布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因而,纵使种棉织布的手段从印度一路向东传到了临近陈国的扶南、林邑,在东南亚,棉布这种被时人称作古贝、吉贝的事物,也仍然是仅次于中国丝绸的奢侈品。
涨海(今南海)之南的小国们,甚至还常常将此物作为入贡建康的贡物。
不过,南亚的棉布纺织技术在近一两百年来,也的确有了明显的进步。
原始轧棉机、棉纱纺车的出世,让棉布成本大降,从而流通四方,现今,连南洋的富裕酋长们也有机会穿上那些花样丰富的棉质衣装了。
自然,建康的市肆之中也能寻得此物,甚至于还能见到些南海的夷商。
宇文恺制造初代棉纺器械时,便是依靠了那些夷商的描述。
可即便是使用了这些器械,织造一匹棉布的成本还是要比织造一匹麻布高得多。
宇文恺心知,这样的结果,皇帝断然不会满意。
是以,半年以来,他又多为改良,方才终于拿出了今日这个,足可以将棉布成本降至与麻布等同地步的技术成果。
古代纺棉,大致分为轧、弹、纺、织四步。
轧,即用轧棉机分离棉籽与棉絮,宇文恺改进器械,新造手摇式转动轧棉机,一日可轧棉数十斤。
弹,即利用弓弦弹动,提高棉絮的可塑性,宇文恺又改造大弓,大省弹棉所需的时间。
纺,即纺棉絮为棉纱,印度的旧式纺车,一次只能纺纱一根,而宇文恺的新制纺车,一次已可同时纺纱三根。
至于织,即织纱为布,中国本就有较为成熟丝绸织机,宇文恺稍加改易,即足棉纺之用。
总之,宇文恺这位身负着北周宗室铁杆污点的工程师,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他凭一己之力,硬生生将陈国的棉纺技术,从零提升到了历史上黄道婆改良棉纺之后的水平。
这就是工程天才的价值。
此时的陈伯宗,心中自然是喜不自胜。
这些棉纺工具的出世,不仅能让现今仍旧普遍穿着麻衣的陈国百姓,得到改穿更为舒适的棉衣的生活水平提升的机会。
其背后蕴含的商品经济潜力,更足以在未来为陈国的府库,添上一笔收入。
须知道,在后世的明清,棉布可是天下流通量仅次于盐的商品。
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契机,一个将分封在海外的勋贵们和江南本土之间联系得更为紧密的契机,一个推动海贸勋贵注资实业,实现技术良性进步的契机。
这世上可能有一小部分人的确不在乎钱,但大部分人终究是放不下钱的。
陈伯宗觉得,章昭达的儿子,这位据称在东海经营航运赚了上亿资财的章大宝,就是那种放不下钱的人。
此刻,屋内听完了宇文恺介绍,又把玩着匠人现场织好的棉布的章大宝,正两眼发亮得,几乎是要射出光来。
他是个贪婪的人,如今天子为政清明,于权势,他不敢贪,于财货,他却贪得无厌。
他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他比陈伯宗了解得更富,居巨济十年,靠着经营海贸,他足足赚了一亿六千万的资财。
其中一亿,他投在了巨济侯国的建设之上。
如今的巨济侯国,是陈国海外最大的造船中心,东海之上仅次于釜山的第二大港口,也是汉人占比最高的海外侯国,国人一万七千,其中汉人便有一万五千。
现今,他靠着各种产业,一年足可取得将近两千万钱的进项。
可近来,他明显感觉到,东海贸易的天花板就要到了。
首先是平乐二州的山蛮快被抓光了,东海奴仆贸易的中心,已经从平州转移到了原本的倭国,现今的海东经略府。
来建康朝觐之前,他听闻连海东境内的山蛮也开始有些供应不足了。
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方才有了今年海东经略府的北讨虾夷之举。
毫无疑问,传统的东海贸易,已经走到了顶点,他必须找到别的路子,才能赚到更多的财货。
现在,看着手中的棉布,他觉得自己找到了。
在建康,棉布的价格是麻布的三倍,而靠着宇文恺的器械与技术,足可以将成本做到同麻布相当。
那便是至少两倍的净利啊!
章大宝觉得,自己离富可敌国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将章大宝的神情看在眼中,陈伯宗心道,这位巨济县侯的爱财之名果然非虚,看来他旧时心中所想,现在已是可以一试了。
当下,便听他对章大宝道。
“章卿有意专营此术于江南,大行棉布于世,而致千万财计否?”
章大宝一愣,本能应道。
“何谓专营?”
言已出口,他顿觉自己失礼,连连告罪。
陈伯宗混不介意,语气轻松道。
“无妨。朕有意行一专利法,使民间凡有创造发明之事,俱可上书工部请为专利。”
“若他人以专利之术造物牟利,而未得持专利之人应允,则其所得皆为抄没,半入官府,半付持专利之人。”
章大宝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开始变得有些急促起来,他明白了皇帝方才所言的专营之事是何道理。
这专利之法,或许护不得那些白身小民,却一定能护得住似自己这般于朝中有些根基故旧的勋贵之臣的利益。
既如此,他便也领悟了皇帝今日邀他来此的用意。
“臣若欲构此棉纺之专利,不知须费几何?”
陈伯宗见他如此上道,心中欢喜,口中却仍是平淡道。
“寻常专利,朝廷护之二十载,此物事关百姓福祉,朝廷惟护之十载。”
“须费几何,卿可自为估量。”
章大宝闻言,垂首于心中默算片刻,知道须得给足天子面子的他,再抬起头来时,说出了个叫在场众人,俱都惊诧的数字。
“臣愿以钱一千万购之。”
—————
九月二十二。
帝下诏,颁《专利法》,附于《陈律》商法篇之后。
其法大抵言朝廷护佑百姓发明,凡能利人之物,皆可由州县奏工部为专利。
又以其物轻重,朝廷护之十至二十载不等。
大抵他人仿造取利者,没其所得财,半入官府,半入持专利之家。
法既下,邵陵公章大宝即出钱一千万,购工部棉纺专利。
帝以其专利出于工部侍郎宇文恺,出其钱一百万赏宇文恺及从属,时人羡之。
章大宝既得棉纺之术,广募江南农人为种木棉,大略一户种棉半亩至数亩,大宝则每岁遣人以钱收之。
又以吴郡(今苏州)居江南运河之中,最为通衢,乃买宅田于是,广置织机等物于院,募左右吴郡子女为其纺织。
后数年,南北混一,吴郡棉布竟行销天下,章大宝于是坐而至巨富矣。
初,百姓畏章大宝公爵之势,虽有得其术者,不过于家密纺棉布数匹,以为自用,章大宝虽知之,亦不问。
后,有岭南巨贾大为此事,大宝乃问罪,巨贾竟为此破家。
朝廷公侯以其富,皆称羡之,后岁往往买奇物异器于民间,自请专利。
人有称奇技淫巧而非之者,公侯往往托以《荀子》中“善假于物”等言却之,时天子推重荀子,其人亦不能强辩。
民间亦有请专利者,州县多轻之,不予上闻,每岁得工部文书者,不过数人而已。
然而,陈之民间多出奇器,大抵由是始也。
九月二十七。
齐兰陵王还至辽东,而先遣士卒送高句丽王之首级归邺城。
其日,齐主得见其首,大悦,命有司赏辽东将士之功。
时,齐国府库空竭,每有财入,即先奉高纬及宫中用度,其命赏辽东士卒之财,虽至齐亡,而惟给五分之一而已。
兰陵王既还于齐,即患疾于府。
十一月。
初,东北之征既罢,齐主高纬本欲召兰陵王还邺中,寻由赐死。
辽东使者多言其获病,高纬数遣使者观之,果然病笃。
高纬遂不欲显诛之,乃去杀念,令车载其至邺中,幽禁府内,欲待其自死。
而兰陵王虽病,竟期年不死,亦奇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