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光大以来诸帝纪年(1 / 1)
光大以来诸帝纪年(黄帝纪元3484年,西元787年制):
(文末有表格)
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503-559),年号:永定(557-559)。
陈世祖文皇帝,陈蒨(522-566),高祖之侄,年号:天嘉(560-566)。
陈太宗高皇帝,陈伯宗(552-634),世祖长子,年号:光大(567-626)。
——————
陈高宗明皇帝,陈至淍(583-662),太宗四子,光大六十年受太宗禅,年号:绍圣(627-655)。
绍圣四年(630年):唐王李世民灭波斯,有其地。
绍圣六年(632年):置股票交易所于建康。
绍圣七年(633年):东洲(美洲)至罗马航路通。
绍圣十年(636年):陈军全军换装火铳。
绍圣十三年(639年):东洲图南经略府尽有塔国(今墨西哥中南部)之土。
绍圣十五年(641年):大食国数寇罗马与唐之境。
是岁,为唐罗联军所大破,自是,大食人不敢北窥唐、罗。
绍圣十八年(644年):刘仁轨下西洋,至赤土洲(非洲)极南之好望角还。
绍圣二十一年(647年):南洋商社于南洋诸岛之南,发现澳洲。
其年,天下道、府普置咨议局。
绍圣二十三年(649年):唐文王李世民薨,太子李治继立。
李世民居君位,明察上下,政无所失,征伐必取,汉番尽利,当时称为“贞观之治”。
其年,唐国有民1352万,在汉籍者117万,都于兴阳(今伊朗萨里)。
绍圣二十五年(652年):天竺商社立,绍圣帝以天竺地区特许经营权授之,并给征伐之权。
绍圣二十八年(655年):刘仁轨环球航行,凡三年,成。
绍圣帝禅天下于太子。
其年,天下有民9127万,在汉籍者7797万。
——————
陈仁宗昭皇帝,陈玄铭(608-665),高宗二子,绍圣二十八年受禅,年号:弘德(656-665)。
弘德元年(656年):弘德帝置参政院于建康,使五年一选国事参议,共二百人。
参政院之制略如咨议局,有审核朝廷年度预算,罢免尚书左仆射,及建议国政之权。
弘德五年(660年):弘德帝以商讼事繁,初置法院于江南郡县,专司民间诉讼事。
江南岁用煤炭,以数亿斤计,淮南有采煤者,造蒸汽机以汲矿中之水。
弘德六年(661年):以澳洲为囚徒流放地。
是岁,行李淳风所造弘德历。
弘德七年(662年):上皇绍圣皇帝崩。
绍圣之为政,如其号也,能继光大之政而扬之矣。
其政严明克己,平允无私,故朝无奸伪,野无怨民,工商日兴,百姓丰实,时人誉之曰“绍圣之隆”。
弘德八年(663年):西隋宣王杨倓薨,其子杨行泰继位。
杨倓好文学,有武略,其避居西土四十年,多兴征伐,乃全有卢西塔尼亚(今葡萄牙)之土。
杨倓又多译罗马、希腊之书为汉文,西学之东传,其有力焉。
其年,西隋有民21万,在汉籍者3.9万。
弘德十年(665年):唐威王李治初禁天方教于唐境中。
弘德皇帝崩,太子陈载琰继立。
弘德之置参政院,使民情能达于上;置法院,分政、法之权而别之,使民无患于讼,可谓仁矣。
然弘德三相,二人不贤,官吏贪墨之风,由此渐兴。
帝之不善明察,庶几可知矣。
其年,天下有民9984万,在汉籍者8612万。
——————
陈宣宗章皇帝,陈载琰(627-713),仁宗长子,年号:乾道(666-701)。
乾道元年(666年):东洲图南经略府叛,东洲乱。
乾道四年(670年):薛仁贵平东洲之乱,是岁,初封宗室、功臣于东洲。
乾道五年(671年):初行宝钞于民间。
初,光大之末,商旅兴盛,民间有商人开钱庄用票证以便利银钱兑换,朝廷不禁其事。
绍圣中,钱庄渐兴,其大者,储银币甚多,民间称之为银行。
弘德中,东洲诸商社股票急涨数年,商民争相购之,钱庄亦多买之,东洲乱起,股票暴跌,钱庄因不能兑换银钱而破产者不计其数。
乾道帝有经济之才,股灾之起,朝廷以平乱东洲之故,府库空竭。
帝急发国债五十亿,用其所得,注资于钱庄大者三十余家,后又增发国债四十亿再为注资,危机乃解。
东洲既平,帝合钱庄大者十二家为光夏银行,行宝钞,民间称宝钞为乾道银票。
乾道九年(675年):乾道帝整顿吏治,有所成,时人以为,光大、绍圣之风复现于世焉。
乾道十年(676年):西隋惠王杨行泰薨,其子杨畴袭位。
杨行泰无大才,惟守成而已。
其年,西隋有民23.8万,在汉籍者5.1万。
乾道十三年(679年):初令道、郡二级,皆置法院。
乾道十五年(681年):南洋之土,悉隶陈之版籍。
乾道十七年(683年):唐威王李治薨,其子李旦继其位。
李治,柔仁之君也,其承文王之政,三十年间,唐境之内太平无事,汉番合荣,又数破大食,令其不敢北窥,所以谥之曰威焉。
其年,唐国有民1877万,在汉籍者310万。
乾道二十年(686年):东洲南北,凡有君之国,悉为陈所授给土司官。
乾道二十二年(688年):有良工杨务廉者,改良淮南旧式汲水之蒸汽机,用其器以纺纱,甚利。
乾道二十五年(691年):河北之民以煤冶铁者日多。
乾道二十九年(695年):乾道帝以工商大兴,府库充实,用玻璃、钢铁,造宫室于建康,是为水晶宫。
乾道三十一年(697年):陈军全军换装鸟铳。
懿德太子陈翊枢薨,时年五十二,乾道帝以太子第二子祐煦为皇太孙。
唐简王李旦不能制波斯之旧贵人,唐国乱,是岁,大食攻唐,得两河之地(今伊拉克)。
乾道三十四年(700年):西隋康王杨畴薨,其子杨怀顺继立。
杨畴,守文之良君也,在位二十余年,西隋称为富庶。
其年,西隋有民34.1万,在汉籍者9.2万。
乾道三十五年(701年):乾道帝以老迈,禅天下于皇太孙。
其年,天下有民13063万,在汉籍者12201万。
——————
陈穆宗庄皇帝,陈祐煦(668-717),宣宗嫡孙,年号:泰和(702-717)。
泰和元年(702年):泰和帝使大理寺总天下法院,升大理寺卿为正二品。
自是,尚书、中书省掌行政,参政院掌立法,大理寺掌司法,三家制衡之势初成。
泰和三年(704年):江南人杜嵩焘造蒸汽轮船成。
泰和五年(706年):唐简王李旦让国于其子李隆基。
时唐国与大食相争锋,颇不利,而李旦不能振作国势,国人怨之,李隆基有才干,能得众,故唐臣迫李旦让位与之焉。
李隆基既为唐王,锐意求治,以开元为其年号,日夜整肃内部,又频遣使者于建康,以法中国之工巧、制度。
泰和七年(708年):唐王李隆基建神策军,员二万人,配陈新式滑膛枪炮,又用陈之操典演练之。
泰和十年(711年):唐王李隆基征大食,大破之,复其两河旧土(今伊拉克)。
其年,天竺大小诸邦,悉从天竺商社号令。
河北人马待封造蒸汽火车成。
泰和十二年(713年):上皇乾道皇帝崩。
呜呼!乾道之世,盛矣,陈之祚命,兴于光大,而盛于乾道。
当其时也,东洲、赤土,万邦之君,朝于建康,九州人民殷富,数十年间不知饥馑。
若女子,则著五彩之衣,游于街市,若男子,则乘破浪之舟,取利四方。
呜呼!乾道之德,其极也哉?
未意至于泰和,十数年间,竟然衰。
泰和十五年(716年):众国事参议请立宪法,泰和帝不许,解散参政院,令改选。
泰和十六年(717年):
六月。
新参政院复请立宪,泰和帝以众意难违,将许之,未成行,遇疾崩。
泰和,庸弱之君也,乾道之年虽称盛世,而积弊渐深,泰和无力革易,于是累加赋税于下,以至民间常有立宪之声。
此实泰和殒命之由也。
时人常叹之曰,乾道皇帝世称明君,惟立泰和为太孙之事不甚明也。
泰和帝长子早夭,既崩,子女所余惟二女。
时宰相与公卿,欲立泰和帝之弟庸平王之子抚远王颙儇以保皇权,是为保皇派。
参政院欲立泰和帝长女徽姃以成宪法,是为护宪派。
七月。
参政院集众罢相,宰相去职,保皇派怒,举兵围参政院,又入大明宫,索泰和帝所生之杞国、燕国二公主。
泰和帝长女杞国公主徽姃遇乱兵,中流弹死,次女燕国公主徽姮匿于暗室,得免,奔玄武湖水师驻地。
时水师官兵多欲立宪,而民间颇传泰和帝欲立宪法,为公卿所忌杀,故公主来,水师拥护之。
燕国公主敏慧有才略,出泰和帝立宪之手诏示众人,众人欢悦,登岸步战,解参政院之围,救国政参议一百二十人出。
众人欲就势拥公主为帝,公主辞之,请为监国,复请先定宪法以让大政于国人,待天下安,再加尊号,众人闻之欣然。
以保皇派势大,众人乃先乘舟,避于海上。
八月。
建康公卿拥抚远王颙儇为帝,改明年曰泰定元年。
诸国政参议与公主在海中议定宪法,称为船中二十八条,并布之于天下。
九月。
吴郡(今苏州)、钱塘(今杭州)、会稽(今绍兴)、宁波四郡,山东、辽东、平乐、海东、广东五道及水师应公主。
河南、河东、关陇、荆湘四道应泰定。
十一月。
拥公主之护宪军破建康,泰定服药死。
诸国政参议请为公主加帝号,公主从之。
自是,皇帝之位,始上受于天,下受于民。
十二月。
新帝以明年为民和元年。
——————
陈宪宗纯皇帝,陈徽姮(703-784),穆宗次女,年号:民和(718-777)。
——————
今上明良皇帝,陈瞻墡(743-?),懿德太子之曾孙,宪宗养子,年号:明良(778-?)。
——————
编者按:
民和以前,大政皆决于君,民和之后,大政渐决于民,故民和以后,大事不载本篇。
书云:“史家不论当世之事。”
其言信也,故民和、明良二君,本篇不论,仅载年表及各国户口之数于后,以飨诸位。
浙西山人撰于明良十年(787年)夏。
——————
附:帝王年表
陈:
唐王:
西隋王:
786年各国人口:
786年各国态势(亚欧部分):
(后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