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教育之事,不可拖,也不能拖!王玉之名(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继续干饭,不再去想那些杂七杂八的,而一旁的韦清婉却是一个人沉思了起来。

她以往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凡是涉及到国政的,她从来不会去打听,更不会去多想,她一心扑在王宫的内廷事务,以及朱高煦让她做的纺织阁上。

现在朱高煦突然问她,她必须要用心去想,想想太祖朱元璋身后有马皇后,朱棣身后有徐皇后,韦清婉自知自己虽然不能与这两位比肩,但她不想落后太多。

她也想要成为朱高煦的后盾,尤其是来到这里后,韦清婉无比渴望她的夫君朱高煦能够起势。

她深知朱高煦承受了很多,更清楚大明之内,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朱高煦的笑话。

如今朱高煦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她不能有丝毫退缩,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与朱高煦共同面对。

身为朱高煦的女人,身为大汉国王后,身为大明汉王王妃,她必须要能够做好这些。

沉思许久,韦清婉也渐渐有了想法,看着朱高煦还在吃饭,她也没有说出来,而是继续给朱高煦盛汤倒酒。

朱高煦看着韦清婉一脸甜蜜笑容的看着他,他知道,韦清婉心中已经有了考量。

当即开始加快干饭的速度,他其实也很好奇韦清婉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也想知道韦清婉能不能做到。

“婉妹,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我听着。”

韦清婉听着朱高煦突然而来的别致‘婉妹’,心中满是甜蜜与幸福,她要是没有记错,当初太祖称呼马皇后就是‘妹子’,朱棣对徐皇后,也是以‘锦妹’为称呼。

如今朱高煦对称她为‘婉妹’,尽管心中幸福甜蜜,但韦清婉又怕自己让朱高煦失望。

尽管她也在研读经书,以及一些治国之策,但此刻她心中一时开始有些患得患失起来,她很怕自己让朱高煦失望。

朱高煦也是看出了韦清婉心中的一些想法,当即将韦清婉的小手握在自己手中。

“婉妹,不必有什么顾虑,想到什么说什么就是了,更不要有担心。”

“嗯,我知道了。”

韦清婉甜甜一笑,深吸一口气口气,调整好心绪,才缓缓开口。

“王爷,我觉得这三人之中,陈治平最优。”

朱高煦心中微微一惊,但什么也没有说,而是在等着韦清婉的理由。

“陈治平入朝,当初是王爷推荐上去,这份恩情一直都在,从离开大明到这里的路上,我也与他聊过,在对王爷的忠心方面,我认为极好。

当然忠心方面,彭祥与张谦同样不差,但在来的途中,两人曾有叹息,也曾消极过,尽管依旧对王爷很是忠心,但处事上,比起陈治平差了些许。

而陈治平也有缺点,这个缺点是其他人没有的,那就是陈治平胆子很小,而且言辞有些不善,说话偏偏又比较直,导致他们这些人之中,陈治平与其他人的关系都要显得淡一些。

但我认为,陈治平的这些缺点,正好就是他的优点。

因为负责教育之事,胆子就不能过大,不然难以按照王爷所说进行执行,有自己太多的想法,反而不太好。

而又因为教育重大,必须秉公而行,不可徇私,不得有任何情面可言,保持公正,这样才能为王爷,为大汉国选取最为优秀的人才,不会出现滥竽充数。

恰恰因为陈治平说话直,与人的关系不深,再加上其人胆小,却对交代的事情尽心尽责去完成,没有抱怨,任劳任怨。

这三人之中,最为适合的,我认为就是陈治平了。”

“哈哈,婉妹说得好啊,本来我还挺犹豫,如今却是不用了。

就听婉妹的,以陈治平来负责大汉国内教育之事。”

韦清婉这番话,确实让朱高煦有些惊讶,某些方面观察得比他还要仔细,就像来的路途之中,张谦两人有抱怨与遗憾,陈治平一直在默默的做事这些,是他疏漏的。

尤其是陈治平的缺点,在韦清婉口中成为优点,朱高煦内心一阵称奇,这么一种思考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

这次韦清婉可以说给了他很大的惊喜,他自己都没有能够想到,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韦清婉却是真的给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而且分析得井井有条。

韦清婉听后也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已经是她能够想到的极限了,起码是她如今的极限。

她也没有想到,最后还真的帮到了朱高煦,随即就是一阵激动,要知道以往她可是没有这个经验的,如今第一次还算不错,为朱高煦解决烦恼,怎么能不让她高兴呢。

两人又聊了几句,韦清婉就下去了,毕竟这里是处理政务的地方,韦清婉很识大体的没有久待。

在韦清婉下去之后,朱高煦当即叫来陈治平,将教育部的事情说来后,陈治平也是心头大惊,两人商议了许久,朱高煦又将后面整理的一些细节交给陈治平,就让陈治平去找王玉了。

与陈治平聊完,太阳已经落山,只有些许余晖,但朱高煦依旧还在处理事务,毕竟黄濡、陈景容等人还等着他的接见。

朱高煦直接将这些人都集中起来,总体见了一面,安抚之后,黄濡留在这里协助王玉与许柴佬,陈景容调去平州,许载良调去了临城,海城与定城各自也是安排了人过去。

每个地方,朱高煦都至少分配了两人,而这些人在去之前,都要先在汉州熟悉这里的发展模式,只有熟悉之后,才能就任。

至于这些人心中有没有什么想法,走了这一路,基本也都没有想法了,毕竟自己的家室都在这里,一路上吃了这么些苦,朱高煦对比起大明,又这么的礼贤下士。

而哪怕有儒家思想作祟,朱高煦这里也是大明的广南行省呢,这些人在经过朱高煦的宽慰后纷纷重新开始调整。

在大明的仕途已经结束,如今他们要开始在大汉国的仕途,这里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五日时间转眼而逝,朱高煦无奈的看着下方的许柴佬。

“你说王玉还没有出来?这几天愣是没有在外面露面?”

朱高煦此刻是真的无奈了,他没有想到给王玉说了教育部的事情后,王玉就这样把自己关在府里,一心专研这件事啊。

看着许柴佬点头确认,朱高煦都开始有些担心起来了,他是真怕王玉出现什么问题,他很清楚王玉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虽然王玉的权力也非常的大,但真就没有一个人酸,只有敬佩,因为王玉干的事是真的多。

现在朱高煦就怕王玉扛不住这个压力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顿时坐不住了,他必须得去亲自看看才能放下心来。

“走,随本王去王玉府上看看,别真的出事了。”

朱高煦说完就起身离开,然而刚踏出两步,王玉带着陈治平匆匆走来。

“王爷,臣已经整理好了,招生的问题,费用均摊,需要支出的银子,入学的学子需要的银子,还有教师的月俸,教师的考核等等,都在这里,请王爷过目。”

朱高煦看着王玉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眼眶的黑眼圈极为浓郁,整个人都显得很是憔悴,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精气神,朱高煦满是担忧。

将王玉手中的折章接过,朱高煦直接没有看,而是扶着王玉。

“你啊你,这个事情慢慢做就是了,学院的建设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又何必这么着急。

接下来你给我好好休息,什么时候调养好,什么时候再开始处理事务。

在你恢复的这段时间,我会让太医跟在你身边,太医什么时候说可以了,才能出府!”

当初他从皇宫里带出来的太医,如今总算是派上了用途,实在是眼前王玉的状态,让他太过担忧了。

王玉闻言,却是完全没有在意,反而是笑了,他感受得到朱高煦对他看重,与常人不同的看重,他才由衷的笑了。

“王爷,这些都是臣应该做的,教育事关大汉国国本,如今能够早一日完成,也能早一日宣传出去,招生也能早一日进行,更能早一日为大王,为大汉国提供人才。

而且臣整理出来的,也未必有那么全,早日整理出来,若是还有补充的,也可以随时添加。

早一日实施,也能早一些在实施过程中找到不足,加以改进。

教育之事,不可拖,也拖不得。”

朱高煦听得心头有些酸,虽然王玉是他的臣子,这些是王玉应该做的,但这样的付出,朱高煦哪里能不感动。

“好了,我都知道了,现在起,你听我的,而且教育部由陈治平接手的事情你也知道了,他跟着你整理了几日时间,你应该也要相信他才是。

现在你赶紧回去,好好休息。”

随即朱高煦让人强行将王玉带回去休息,不仅派了太医过去,还安排了下人去侍候王玉起居,最后又派了一队亲军前往,防止王玉偷偷处理事务,耗空身子。

至于补品,更是没得说,朱高煦直接从各个府库翻找了不少,一股脑的全给王玉送过去了。

将这些安排好,朱高煦才看向许柴佬。

“王玉的事迹,让人务必记下来,本王要让传颂千古,尤其那句:教育之事,不可拖,也拖不得,必须要记下!

同时将此事直接宣传出去,要让所有人都记住。”

朱高煦的这番安排,就是在帮王玉扬名立万,尤其是记载入史册,他相信,千百年后,当人看着王玉的事迹时,都会有所感叹。

王玉虽然不如他知道的那些历史名人那般,或许没有那么有才能,或许还有其他不足,但如今他所在的这个时代,他要让王玉的名字流传下去。

他知道的历史中,王玉是一个基本没有留名的无名之辈,但有了他之后,后人再看历史,王玉的地位,他不敢说有多高,但绝对不会再是无名之辈,而是赫赫有名者。

许柴佬与陈治平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心中何尝不是一阵激荡,这才是真正的千古留名啊,将王玉的事迹记载在国书之中,必然能够流芳千古。

两人都非常向往,作为文士,如今他们的位置差不多也到头了,权力已经不小了,但这名,他们心中也是有渴望的。

朱高煦对王玉的这个安排,两人都没有丝毫酸楚与不服,只有敬佩,因为王玉所做的种种事,他们都是能够看见的。

在他们眼中,王玉配得上这份殊荣。

“王爷放心,臣必将此事做好。

只是此事需要上报大明,让大明那里也记录吗?”

“柴佬,你想什么呢?你觉得大明哪里会记载这种事吗?”

朱高煦一时都被许柴佬给整无语了,王玉这事还想让大明朝廷记载?想什么呢?

大明那里那么多人,都在排着队等着自己被史册记载,王玉在他这里做的这点事,在大明还真排不上号。

即便他想要让大明记载,大明满朝都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他朱高煦还没有那个能量让大明满朝闭嘴。

许柴佬一时也尴尬的笑了,不再说什么,当即下去开始办事了。

朱高煦看着许柴佬下去的背影摇摇头,看向陈治平。

“治平,你先坐,本王先看看。”

王玉这么多天的结晶,朱高煦是真得好好看看才行。

打开厚重的折章,好长一本,朱高煦粗略估计了一下,要是竖着完全打开,恐怕有他人这么高。

朱高煦认真的看着,足足看了三个多小时,看得朱高煦都有些眼冒金花。

朱高煦没时间感慨这些,只有无比的欣慰与满意,王玉所写的,将他之前所说的基本都细致化开来了,尤其是费用支出,写得也很详细。

教师的月俸最低都是三钱银,如今的三钱银,与白银大量流入大明时期的三钱银可不一样,购买力还是很强的。

这个待遇,可以说非常的高了,大明那些学堂的教书先生,绝大部分都达不到这个待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