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朱高煦猜测的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新闻司(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肃然看着柳进,对于郑和舰队的动向,他其实还挺好奇的。

如今大明对外的了解,除了从元庭那里得到的一些资料外,就是靠郑和获取的。

而且朱高煦对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是真的好奇。

朱元璋定下的祖训,朱棣可以说都老老实实的遵从着,就是为了下去之后能够去见朱元璋。

而禁海同样是朱元璋所定下的祖训,但朱棣愣是在满朝反对的声浪之中,赫然定下了下西洋的事情。

从准备到出发,可以说每一次都需要大量的银子,以及庞大的人力,不然根本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又早早让郑和开始下西洋之路,加上他出海时朱棣对他说的,让他在海外打探朱允炆的消息,朱高煦真的很怀疑,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是假,找朱允炆才是真。

毕竟大明之内,明处暗处都派人在找了,唯独海外。

虽然朱高煦觉得自己这样想没有什么依据,更没有证据,但丝毫不妨碍他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而且非常的大。

只是朱棣都没有想到,郑和下西洋确确实实能够给大明带来好处,以及对朱棣带来好处。

郑和第一次刚出去时大明是亏的,血亏,因为当时内忧外患,内部需要治理,外部有鞑靼、瓦剌作乱边境。

就这样,朱棣依旧斥巨资让郑和下西洋。

但郑和第一次返回大明,带回去的各种特产、香料,从钱财上看,其实朱棣没有亏,而从影响力上看,大明也没有亏。

因为郑和每次出海,走的是公账,用的是大明国库的钱。

回来时带回来的好东西,入的是私账,也就是内府,朱棣的个人金库。

这也是满朝文武反对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个人其实都知道了,出海,并不亏,反而还有得赚,只是下面的人,只能看着朱棣一个人赚。

而且也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明朝的影响力,也在永乐一朝达到巅峰。

想着这些,朱高煦忽然明悟后面朱高炽为什么停了郑和下西洋,直到朱瞻基即位,才恢复勉强开始跑,后面就彻底禁止了。

朱高煦是越发觉得,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就是找朱允炆,毕竟民间就有传闻,加上朱棣难道会不知道一个人吃独食不长久这个浅显的道理吗?

知道还这样做,说明郑和下西洋这事,朱棣不想让其他人参与,里面有秘密。

再想想朱高炽即位就停了下西洋,朱高煦忽然发现,朱高炽恐怕是知道这事才会这样做。

越想,朱高煦都觉得越有这个可能,而且可能性非常大。

想了一会,朱高煦赫然清醒过来,这个事他是越想越散发了,每每想到这事,都会不由自主的这样,朱高煦都搞不懂,是不是因为朱棣交代他注意朱允炆这事,才会让他不由自主的往这个方向想了。

柳进看着朱高煦回过神来,心头也是舒了一口气,刚才朱高煦沉思时散发出来的威严与气势,让他可是压力很大,让他一时都在想着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才会让朱高煦这样。

好在来得快,去得也快,虽然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会那样,但柳进丝毫不敢问,也不想问。

“王爷,臣此次虽然也是往西而去,但去得最远的地方,则是勃固,然后就返回了,并没有遇见大明下西洋的船队。

不过在满刺加、末罗瑜以及罗越听过关于大明舰队的消息。

据闻大明船队这次下西洋的路线与前两次都不相同,准确而言每次都不相同,且每到新的地方,都会停留较久的时间。

直到在罗越时,因为罗越在周边都为小国,正好遇到罗越国王在外,看见了臣庞大的舰队以及王爷护卫队的威势,表现得友善,无意间说到此事。

在数年前遇到了大明下西洋的舰队,当时舰队的人上岸之后,以大国之名在内逗留了多日,派了不少人手在各城都看过后才离去。

其他的,臣也不知晓了。”

朱高煦听得一脸玩味之色,郑和下西洋与回来时的路线都有些细微的不同,这个他是知道的,后面恐怕是已经找不出其他路线了,所以越到后面很多线路都是和之前重叠的。

要去新的地方,去了之后会逗留很久,还要派大量人手去往各城,虽然不知道目的是什么,不过朱高煦心头已经渐渐有所明悟了。

若是之前他想的那些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概率,那么现在在他眼中,朱棣是为了找朱允炆的概率即便没有到百分之九十,也接近百分之九十了。

之所以他不敢完全确认,就是他如今还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听过一点风声。

要不是朱棣在他出海时对他说出的两个任务,朱高煦都还没有往这个方向想过。

不再去想,朱高煦有些遗憾的开口。

“既然没有遇到就算了,这次你做得不错,其他的不要去想了,先回去好好休息。

休息好后来找我,我对你还有重任。”

如今柳进回来了,加上来这里的人也在逐渐增多,管理商业这块的事情,也是时候该提上日程了。

柳进闻言也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当即起身离去,下去休息了。

朱高煦让他休息,那他就得好好听话才行,养好精神,迎接朱高煦给他安排的重任。

朱高煦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他此刻发现,对于朱棣,以前真是他想得太过于简单了,根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马上皇帝啊。

帝王心术,权衡之道,朱棣做得是真的不差,只是朱棣马上皇帝的人设好像有些深刻了,潜意识就以为是个武夫,实际却一点都不是呢。

许久,朱高煦来到外面凉亭,他忽然觉得他不能再去想那些了,那些与他又没有关系,他只需要和以往一样就可以了。

人果然只有想得少,知道得少,不那么懂事时,才是最快乐的啊。

朱高煦难得的拿来一小壶酒喝着,如今的白酒,味道香醇,入喉不辣,却又够带劲,朱高煦都不得不说,如今的酿酒工艺是真的不差。

这时,一人缓缓走来。

“参见王爷。”

“咦,王玉你又来了,看来你今天不忙啊,来陪我喝两杯。”

文臣之中能够没有通报,直接来到他面前的,也只有王玉与许柴佬两个人了。

王玉没有迟疑的来到朱高煦身旁坐下,当即给自己倒上一杯酒,端起酒杯看向朱高煦。

“今日王爷雅兴,臣自当奉陪。

说来臣也好像多年没有与王爷一同喝酒了,臣也正好馋了。

王爷请。”

“哈哈,确实多年没有一起喝酒了,酒多伤身,适当一饮,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喝。”

两人一边聊,一边喝着酒,没有一个人说着正事。

朱高煦知道王玉有事,平日很忙,王玉也知道朱高煦也非常忙碌,许多事情等待着朱高煦来做抉择。

但在这一刻,两人都心有灵犀的没有去谈及半分。

酒去半壶,心绪已复,朱高煦放下酒杯,看向王玉。

“有什么事,说来听听吧。”

“王爷慧眼,臣此来是为学院之事。

本应该是治平前来,但治平去平州了,说是考察学院设立一事,接下来还要去往临城、海城、定城,以及先前王爷不是准备在中部偏南方向建设阳城,他也准备过去看。

臣根本就劝不住,就来问问王爷,这个学院,难道不是只先在汉州建造,而是其他城池,一起建造吗?”

朱高煦闻言,都听得愣住了,随后反应过来,顿时站起身。

“谁说的要在其他城池都建造学院了?之前从大明带过来的教书先生,你不是知道有多少人吗?真全部建造,有那么多教书先生吗?

这个陈治平,到底想做什么?我难道没有说只在汉州先行建造设立吗?先按照千人的规模建造?本王没有说吗?”

朱高煦都服了,四个城,不对,准确来说是五个,还有一座城还在筹备建造当中,陈治平居然都不放过,现在朱高煦都怀疑是不是许柴佬下去将教育这事宣传得太好,陈治平干了这碗汤?

这么多城一起建造,汉人都还没有那么多,教书先生更不用想了,这个陈治平没有脑子吗?

王玉听后也是一脸无奈。

“王爷,您只说过学院规模暂时在千人,其他的,并没有说。”

“意思是这怪本王咯?怪本王没有说清楚咯?”

朱高煦瞪着眼睛指了指自己,他是真想不到,这事如今干得这么离谱,最终还是因为他没有安排好?

随后朱高煦一想,顿时感觉到不对劲了。

“王玉,这事我不是交给你来负责先期事情吗?你没有告诉陈治平这些?难道连这点事都还要我来提醒你?

你跟我多年,这里的情况你最清楚,这点事怎么都做不好呢?”

王玉看着朱高煦三下五除二的将这口锅扣在自己头上,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忽然发现好像没什么说的。

他很想反驳,陈治平开展这件事的那段时间,他正在休养,还是眼前的朱高煦强制让他休养,不管任何事的,王玉也说不出口。

因为他是看出来了,朱高煦不是在怪他,单纯的就是想把这口锅给他。

王玉还能咋整,自己的王爷要甩这种锅,自己只能受着了。

“王爷说得是,这事怨臣办事不力,只是接下来,该怎么处理?”

朱高煦听后顿时满意,但随即又很愁眉,一起开设肯定是不可能的,其他城池在如今还没有那个条件,必须得等到从这里分流一部分汉人出去后,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开始。

但这事难就难在,王玉的那句话:教育之事,不可拖,也不能拖!

这句话他可是让许柴佬已经宣传出去了,陈治平俨然就是将这句话当做激励干了那碗汤,他要是出面叫停,他王爷的威严还要不要了?朝令夕改还怎么服众?百姓要是因为这事联想太多对官府失去信心,或者多想导致失望,又该怎么办?

朱高煦一屁股坐在石椅上,敲打着精美的石桌。

想想这事,朱高煦想怨陈治平都没法,人家陈治平不怕危险与困难,亲自下去吃那个苦,去各个城考察,而且还是为了彻底贯彻他提出的思想,这样的人能怪吗?

没法怪。

现在是叫停不行,办也不行,真就让人发愁。

沉思许久,朱高煦骤然停下敲动石桌的手,看向王玉。

“这事,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陈治平这么做,必须要鼓励,大力宣传!

我决定,成立一个新闻专署司,就新闻司了。

这个新闻司的任务,就是以以往邸报的排版形式,面对所有人发放报纸。

今后可以挑选一些励志的话语,以及最新的政策,刊登在上面,同时配上解读,一起刊登,以每份一文钱的价格对外售卖。

除此之外,可以对贡献大的人,以及负责用心的官吏,进行刊登宣传,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包括一些趣事,励志的趣事,都是可以刊登的。

而像治平这样的事迹,更应该刊登上去,让所有人都知晓。

这事你马上去做,立马找人,将这个新闻司办起来。

这个报纸的名字,就叫:大汉国报!”

朱高煦说得兴奋,王玉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这个新闻司,并不是那么不好理解,其实明朝是已经有了报纸的,只是嘛,如今有与没有,也没什么区别。

而王玉目瞪口呆不是这个,而是朱高煦的脑回路,不是说着陈治平的事吗?怎么突然说到这个事了?还要大力宣传陈治平?这是真的要全部建造学院了?

朱高煦看着震惊又迟疑的王玉,顿时扶额,只得再度开口。

“我们都想得复杂了,治平下去考察,需要时间吧,而且建造也需要时间吧?到时再说出教师不够与人口不足的困难,虽然不能让治平退却,但解决也需要时间吧?

这个时间,难道就不能把控了?

只要把控好了,就不会有问题。

现在你先去把我刚才说的新闻司给弄起来,这个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