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王玉:王爷您要再行靖难?海外起兵造反?豚卫!(1 / 1)

加入書籤

王玉听后,这才反应过来,这些都需要时间啊,时间需要用多少,这个可不就是由他来做主了?

学院的建设需要人力物力,需要他来筹备,还需要规划资金,都是可以操作的。

想到这些,王玉顿时放下心来,夸赞朱高煦一句,就退了下去。

毕竟朱高煦对这个新闻司催得这么急,必须尽快就得弄出来,他也很头疼与无奈。

在王玉下去后,朱高煦随后从自己的护卫队里调出一队人去找陈治平,负责护卫陈治平的安危。

到底是一个人才,朱高煦可舍不得陈治平出现什么意外,这样的人,他可必须得好好用才行。

安排好这件事,朱高煦才开始思考起新闻司这件事情,这个是他差点遗漏的。

新闻司的重要性,可是不言而喻,掌控舆论方向的,如今只要先等大汉国报的权威确定,虽然名字听起来权威,实际也权威,但更重要的还得让所有人都认可大汉国报的权威,才有作用。

只要所有人潜移默化的认可了,那么大汉国报上面刊登什么,看的人就会信什么了,到时不管做什么事,起码在舆论这块,他能够事半功倍。

报纸,到现在,大明之内没有一个掌权者重视,平日里看着不起眼,关键可真是能够起大作用的。

虽然平日维护运行需要一大笔支出,大明心疼这个钱,他可不心疼。

又是数日的时间过去,韦清婉的妆颜阁已经出了设计图,即将就要开始进行建造,而朱高煦心心念念的科研院、火器司这些特殊部门,完全像是哑火了一般,还没有好消息传出来。

正在朱高煦处理完手中事休息一会时,王玉匆匆走来了。

“王爷,新闻司的班底已经构建好了,各方面的准备都已经完成。”

“这个你拿去,按照上面写的去做就可以了。”

朱高煦早有预料,前天之前就已经写好了新闻司的运转,直接丢给王玉。

王玉大致看了看就收了起来,顿时笑了。

“王爷当真大才,如此做法竟然都能想得到。”

“王玉啊,你就少拍我的马屁吧,还有什么事,你一起说。”

朱高煦现在一听到王玉的夸赞,心中就警铃大作,这个人,每每这样说,都有事,他都已经看出规律了。

王玉闻言,笑得更开了。

“知臣者,王爷也。”

看着朱高煦就是笑笑不说话,王玉再度开口。

“臣派人去苏禄国谈种桑之事,苏禄国已经同意为大汉国种桑,正在划分田地。

但是有一个问题,桑苗不足,臣还特意问过柳进了,外面也基本没有种桑的,桑苗需要从大明运转过来才行。”

“既然需要从大明运转,那就派人去大明买桑苗不就是了,这还需要来问我?”

朱高煦疑惑的看着王玉,他都被王玉搞得愣了一下,这么点小事,需要这个样子来跟他说?

王玉见状,极为无奈,苦涩道:“王爷,大明,禁海。”

“!!!”

朱高煦一拍脑门,他差点把这事给忘了,要是需要得少,都还能解决,而如今需要的量大,这又只能找大明朝廷买,然后就卡住了,大明禁海!

朱高煦彻底无语了,有太祖朱元璋的这个禁海祖训在,想让朱棣开海?

朱高煦只是想想,就果断放弃了,就如今朱棣的想法,朱元璋的祖训是能不破就不会破的,只要朱棣在位一天,开海这事想都没法想。

朱高煦揉着额头,一阵头疼,钱粮这事他都没有这么头疼,想要种桑的苗,除了大明能够提供这么多,他是真想不到还有哪里有了。

许久,朱高煦惆怅的看向王玉。

“还有没有其他法子?”

王玉张了张嘴,最终一个字说不出来,只能摇摇头。

他要是能有其他法子,他就不会来找朱高煦了,直接就解决了,何必像现在这样麻烦。

朱高煦也懂了,然而他此刻比先前更神伤,因为不仅是桑苗,棉花种子,到时候都还得从大明大量购买,不然他的种棉大计,也没了。

外面这些地方不是没有桑和棉,而是都没有成规模,少许还没有问题,如今他想要大面积种植,需求量太大,去收集这些零散的,费时费力不说,都还不一定能够凑得齐。

朱高煦紧紧沉思着,这事他还不想这么放弃,许久,顿时眼前一亮。

“王玉,这事我来解决,你只管去做,明年如常种植。

除此之外,准备好大明的商人来这里经商吧,到时候从大明进购不足的原料,我们经过生产加工后再卖出去!”

王玉一脸迷茫的看着振奋又自信的朱高煦,他很想知道朱高煦要怎么解决,尤其是大明商人还会来这里经商?朱高煦想要让朱棣解除禁海?

想着朱高煦会用什么法子时,陡然一惊,赶紧看了看外面,又来到朱高煦身前,靠近朱高煦的耳旁。

“王爷,您莫非是要再行靖难?”

“什么?你说什么?我什么时候说了?

这话可不能乱说,要是传出去,我们这里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死!”

朱高煦原本还疑惑,这下子直接被王玉惊得蹦了起来,看向王玉的目光,都极为不平静。

他是真没有想到,王玉这平日看着斯斯文文的,说的这些话是真的狠,再行靖难?再来造一次朱棣的反?

朱高煦都不知道该怎么说王玉了,要不是王玉跟了他这么久,他知根知底,但凡换一个人,哪怕是许柴佬说这话,他都会直接拔剑把这人给砍了。

造朱棣的反?还是朱棣活着的时候造反?他还就这么几个兵?还是在从海外打回京城?

这是真当朱棣是第二个朱允炆啊?还是觉得他朱高煦是神仙,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那一套,直接召唤陨石?

就他现在这个样子造反,完完全全就是在送人头,送给那些想要军功的明军杀呢。

一旁的王玉看着朱高煦这个反应,顿时知道是自己想岔了,但随即就大松了一口气。

他就是怕自己的这位王爷想要造反啊,毕竟之前就干过一次,有过前科的,再来一次,恐怕也是更加轻车熟路,他哪里不担心。

上次还和朱高燧一起的,这次真要再来,是真的要凉。

“王爷,臣不是那个意思,臣是以为您是这么想的....”

朱高煦指着王玉,一时间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他朱高煦,如今都这个样子了,这人居然还在想着他会造反。

重新坐在椅子上,喝下一口茶,深呼吸,心绪渐渐平复。

“王玉,你以后说话要是再这么大喘气,我可就要直接揍你了。

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你就不能过过脑子?

还是说你觉得我还是以前那个鲁莽的人?”

“王爷,这是臣的不是,臣知错,认错,一定改错!”

王玉擦了擦额头的汗渍,他很清楚,恐怕也就是是他了,但凡换一个人,尸体恐怕都凉了。

如今虚惊一场,但也是够惊心动魄的。

“臣刚才也是想不到其他,实在是王爷您说的太过玄乎,还能和大明经商,臣一想到禁海令,就只能往这方面想了...”

“王玉,讲道理,你怎么还委屈上了?

我自有其他法子,你就搁那脑补,把自己吓了不说,你还得来吓我是吧?

行了,这事到这里就此打住。”

朱高煦看着王玉这个样子,一阵无奈。

一场乌龙结束,所有人都开始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接连处理了几日事务的朱高煦,也是再一次来到营地。

“韦达,大军都操练出来了?”

“王爷,都操练整编完成了,各级将校都已经就位,都是之前护卫队的兵,经验充足。

这支新军的缺点就是还没有见血,另外就是武器甲胄,少部分人武器用的是残破的,另有四千三百余人,还没有甲胄。

军械库里的武器甲胄都基本被搬空了,后续打造的跟不上,若是全部披甲,末将就可以带着他们出去见见世面了。”

朱高煦看着场上还在热火朝天训练的军士,眼中无比欣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头疼。

武器甲胄,这些都需要打造,他这里的铁匠就那么些人,还要为开荒、伐木的队伍打造工具,另外四城,之前又分了一部分人手过去,他是真的头疼啊。

如今打造武器甲胄的速度,他是知道的,因为冶炼锻造技术之前在他的提醒下,吴中带着铁器局做到了,现在都是用新的锻造法打造,速度并不快。

他现在又得想法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解决,后面哪怕扩军,想要对外征伐都难。

“军械不足的问题,本王来解决,过后会逐渐交付过来。

你接下来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派人去往琉球国打探消息,琉球国如今分为三国,分别为山南国、中山国、山北国。

其中三国又以中山国实力最强,山北最弱。

你此去的目的,就是查清楚,中山国有没有对山南国与山北国动兵的迹象。

若是中山国有对两国用兵的意图,立即来报!

除此之外,还要随时注意三国国内对本王,以及对大汉国看法的消息,无论是好是坏,都要及时传回。”

“王爷,可是要对琉球国用兵?”

韦达听着朱高煦让他去打探消息,顿时眼前一亮,如今这支大军他可是操练许久,张辅等人又没有回来,真要打仗,一旦开打,那可就是开疆扩土了。

而眼下朱高煦能用的人,只有他,这就意味着,大明的再度开疆扩土,大汉国的第一次对外开疆扩土之战,将由他来带兵,这个意义之重大,韦达整个人都开始激动起来。

朱高煦转头看着韦达那隐隐有些颤抖,双眼放光的样子,沉默片刻,最终才开口。

“韦达啊,你不要想太多了,以我们如今现在的状况,你觉得适合对外出兵吗?”

“啊?不出兵?那王爷您让我去打探琉球三国的消息?”

韦达整个人都愣住了,他脑海中都在想着自己率领八千虎贲灭琉球三国的身影了。

在他眼中,都让他打探消息了,这肯定是在为后续出兵而准备。

结果现在朱高煦告诉他,就是单纯的打探消息,不出兵,他怎么不愣住。

至于他们如今的状况,适不适合出兵,他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哪里会想这些,他除了练军就是想出去干仗,然后干赢,其他的,需要他来考虑?

朱高煦拍着韦达的肩膀,示意其一起坐下,缓缓开口。

“你啊,就是太心急了点,我可以告诉你,以后确实会对琉球国出兵,但绝不是现在,且也不是对琉球三国一同出兵。

如今我们的重心,还是要把大汉国内的土著人解决,随后还要解决南部那四城,这才是紧要的。

至于让你去打探消息,不仅是因为这些消息重要,更是要让你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这次你操练的这八千军,今后将全部纳入豚卫,你为指挥使。

豚卫的职责,平日里负责护卫本王的安危,以及出行,在本王上战场时,作为本王的亲军,充当中军。

除此之外,最大的任务就是搜集情报,对外各国的情报,以及对大明的情报。

在大明时,可是让你去锦衣卫进修过的,如今还有几分本事,我可会好好看看的。

这是作为一个情报打探应该注意的,我也总结一些,你拿下去好好看,好好学。

豚卫事关重大,你不可有丝毫马虎!”

豚卫,朱高煦其实也没有想到其他更好的名,豚卫也是因为想到海豚而来,海豚那可爱的样子,朱高煦是很喜欢的。

而最重要的是,反正这个名字哪怕传出去了,谁能想到是干什么的?

总之这个名字无所谓,只要不是那种杀气腾腾,太过显眼的,朱高煦都能接受。

至于为什么建立,主要还是大明之内的消息,他也需要,他总不能依赖朱高燧给他传递消息啊,没有自己的消息传递渠道,没有消息来源,始终将会受制于人。

等到他后面解决商人往来的问题,在大明建立消息情报网,正好合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