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空有改革大明之心,却无改革大明之权的朱高煦(1 / 1)
朱高煦每每想到朱瞻基那句在京城同样可以看见百姓这句话时,就觉得好笑。
京城的百姓,真的能够代表大明天下真正的百姓吗?
京城的百姓是百姓没错,但京城的百姓,绝对是比其他任何地方百姓都要好的,因为那是在天子脚下。
无论谁的胆子有多大,都不敢在京城以及京城周边做得太过,因为极为容易出事。
灯下黑那一出,不是什么人都敢玩的。
朱瞻基听着朱高煦的问话,更是一脸的阴沉。
朱瞻基不是心痛,不是心痛大明如今还有百姓有这样的遭遇,他是气愤出了这样的事,官官相护导致朝廷不知晓。
对于这里百姓的遭遇,朱瞻基似乎没有什么同情心理。
“二叔,这些人实在过分,该杀!等回到京城,我一定要告诉皇爷爷,告诉我爹,将这些人全部杀了!”
“杀?你能够确定刚才你所听见的,就全部是真的吗?万一有夸大亦或者掺假呢?
无论遇到何事,首先要保持冷静,这个事情,还需要彻查清楚后,才能做出抉择。
不过你既然有这份心,又是大明太孙,那你可得将这件事处理好,到时就由你来说吧。”
朱高煦虽然心中愤怒与沉重,但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愤怒到失去理智,一件事发生之后,首要的是彻查,因为这些事情,综合听到的信息,牵连的人,绝不会少。
只是将浮出水面的那些人解决,又有什么用,还需要将水下的那些人一起揪出来。
最后还得想清楚怎么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啊,哪里能够像朱瞻基说的那样,杀了就了事了。
后面这些,朱高煦也不想对朱瞻基说了,如今的朱瞻基,还不行。
朱高煦见朱瞻基一个人沉思着没有说话,也不再去管,随即叫来韦达。
“注意一些,这些人有点问题,再通知外面的人,也要做好准备!”
“是,王爷!”
韦达眼中杀意一闪,当即下去开始布置。
其实朱高煦也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问题,但行走在外,哪怕他自己没有亲身这样经历过,他也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警惕心。
在外面无论什么情况都得保持警惕,毕竟命是自己的,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下午些时候,家家户户做好饭菜,尤其是老叟家做的,更是在韦达有意无意的见识下做的。
其余各户都送来一些饭食,不然老叟家的粮食根本就不够。
当朱高煦看着面前放着的馍,以及一碗表面还漂浮着的麸糠时,迟疑片刻,还是端了起来。
先是咬了一口馍,然而刚入嘴,朱高煦就发现了不对劲,刮舌头,不仅是刮舌头,嚼着馍都能感受到口腔传来的直接痛苦。
朱高煦仔细看去,这个馍,也是粗粮做的,只是这个馍更加过分的是,麸糠比米面更多,密密麻麻全是,而且还比较粗。
朱高煦顿时明白,这已经不是里面那层壳了,而是外面那层坚硬的壳也有。
朱高煦吃着难受,随即吐了出来,惹得那老叟顿时大惊。
“大人,这是我等家中最后的粮食了,实在没有细粮,还请大人恕罪。”
这时一个精瘦,准确来说瘦得俨然就是皮包骨的几岁小孩走来,也被拉着一起跪下。
朱高煦不再去看,而是看向韦达。
“去将我们带着的饼拿来热一热,另外把肉饼撕碎熬成粥,给那个小孩。”
“你们起来吧,倒是让你们见笑了,我确实没有吃过这样的粗粮,你们吃吧。”
朱高煦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自虐倾向的人,百姓确实过得苦,吃的都是这样的粮食,而且即便是这样,一天都只能吃一顿,还吃不饱。
但他已经知道这份苦,也尝过了,他可不想跟着去受这种罪。
作为掌权者,他要做的是不让百姓再这般艰难,而不是自己跟着一起去吃苦。
大明他管不着,但在看着如今的这一幕幕,再想想他的大汉国,朱高煦足够自豪,起码他的大汉国不是这样。
哪怕是最为艰难的时期,都没有这样,虽然有粗粮,但都不是这样的粗粮。
朱高煦将自己的粥与饼递到朱瞻基面前,朱瞻基直接懵了。
他看着朱高煦不吃,他其实都不想吃了的,结果朱高煦递到他面前?全部让他吃?
他就吃刚才那一口,差点没给他吃吐,如今让他吃这么多?
朱高煦看着朱瞻基,缓缓笑了。
“不能浪费粮食,且你还年轻,吃这个饭,才能让你更加清楚什么叫不容易,全部吃完,不能浪费粮食。”
朱瞻基看着朱高煦,整个人都麻了。
朱高煦自己不吃,不想受这个苦,合着就让他来受呗?
什么他年轻,什么不能浪费粮食,都是借口,借口罢了。
朱高煦此刻很想爆发,很想动手,但想着朱高煦以往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勇武,朱瞻基发现,自己打不过他的二叔。
面对朱高煦这份深沉的照顾,朱瞻基只能自咽苦果,硬着头皮开始吃了起来。
朱高煦看着朱瞻基老实吃了起来,对朱瞻基勉强正视了一次,他很希望朱瞻基能够清楚的记着,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大明的百姓他没有办法管,他不过只是一个汉王,不是皇帝,不是太子。
只有朱瞻基将来可以做,但能不能做到,就看朱瞻基自己的本事了。
韦达拿来饼,热好之后发给众人,朱高煦应付了三张饼,又喝了一壶热水,暂时填了填肚子。
黑夜,朱高煦躺在草堆上,久久无法入睡,除了有警惕心外,就是睡不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更何况还是由奢入俭到这般难,这句话,朱高煦算是深刻体会到了。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身上的棉被紧了又紧,正在这时,喊杀声突然传来,朱高煦当即起身,将身旁的大刀拿在手中。
朱高煦没有想到,这晚上还真的出事了。
朱瞻基同样提着长剑来到朱高煦身旁。
“二叔,外面有贼子。”
“我知道了,就在里面,韦达他们能够应对。
那个老叟呢?其他人有没有动静?”
朱瞻基随即带着朱高煦来到另外一头,只见那老叟拿着木棍,阿林那四人拿着镰刀、锄头以及木棍,严守以待。
那老叟看见朱高煦与朱瞻基提着长刀走来,当即放下木棍。
“大人,这是山匪又来了,大人千万不可出去!”
“老头,现在可以说实话了吧,我才来到这里,晚上就遇到山匪,这可真是巧啊,你别告诉我,事情真的就这么巧合。”
朱高煦眼中已经出现杀意,但凡这个老头出现些许不对,他可不管这些人究竟什么冤屈,不管是不是老人,他都要动手了。
这老叟明显看出了朱高煦的想法,当即跪在地上,带着那四个年轻人一起跪了下来。
“大人饶命,小人知道了今晚这些山匪会来,三娃之前就是山匪的人,他一直在帮庄里传递信息。
今天大人到来,我们会那样做,就是小人等人都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
而大人的到来,让小人看见了希望,小人希望能够将大人留下,帮我们应对山匪,还请大人原谅。”
“那你为何,不将这个消息提前说出来?有山匪到来,你是想让我替你们解决吗?”
朱高煦不知道还好,现在知道了,杀意都快要溢出来了。
这些人,合着是想用他来挡这一刀啊,也就是他朱高煦来了,要是换成其他人,恐怕就得替这些人死了。
这次还好是他保持着警惕,不然哪怕他带来的是原本他的护卫军,军中的骁锐,都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骁勇,恐怕都会翻车。
一旦翻车,后果会是什么样的,朱高煦已经能够想象到了,到了那个时候,别说他是大明汉王,朱瞻基是大明太孙,哪怕就是大明皇帝,都只能死。
这次也是真正让朱高煦知道了什么叫死道友不死贫道,眼前这些人哪怕真的是百姓,但百姓也不是意味着就绝对纯真善良的。
这些人虽然不是主动害人杀人,但这样的做法,已经不亚于动手了。
这老叟闻言,更是将头埋得更低了。
“小人怕将大人吓走,大人若是走了,小人等人恐将无法生还。
还望大人怜悯,小老儿愿以自己的命,换他们活下来,以消大人之怒。”
他只有实话实说,不然他们所有人都会危险。
然而朱高煦听着这些话,直接被气笑了。
“我怜悯?就是你们想用我们的命来替你们填吗?
用你的命换他们活,消我的怒气,你可真是高大,真是舍己为人啊。
若是不杀你,确实怒意难消,且还是你们先来谋害于我。
若是杀你,其他人则是恨我,成全了你的名声,不愧是从张士诚那个时期活到现在的人啊,人老成精,今天也算是让我见识了。”
朱高煦说完,直接来到外面,朱瞻基满脸杀意的看了一眼这些人,当即跟上。
而此刻喊杀声已经越来越小,朱瞻基来到朱高煦身旁,轻声开口。
“二叔,这些人怎么办?”
“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朱高煦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但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问向朱瞻基。
朱瞻基闻言,神情越发的开始狠辣。
“二叔,杀了吧,他们用心不轨,今夜若不是二叔您,我们今夜恐怕极难脱身。
至于他们所说之事,回到京城,侄儿将向皇爷爷请旨,亲自前来调查!”
朱高煦转头看向朱瞻基,黑夜之中即便相隔很近,但也只能看见一个轮廓。
如今这个时期的朱瞻基,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狠辣,果然啊,能够当上皇帝的人,都是狠辣之人。
朱高煦没有再去看,也没有回应。
等了一会,沉重又匆忙的脚步声传来,韦达满是血腥味的带着人来到朱高煦身旁。
“王爷,留了五个活的,其余的全部杀了。
因为王爷的提醒,我们所有人穿戴有甲胄,只有一人在滑倒后被补了一刀,不过只是破皮轻伤,没有大碍。”
这个战果,朱高煦没有任何意外,身为百战之军,又有甲胄,对付一些山匪罢了,要是真出现了伤亡,那才是大事,更是他的耻辱。
朱高煦听后,随即缓缓开口。
“大侄子,这里的事情交给你了,我年纪大了,这么晚了,可是困得很,得去补觉了。”
朱高煦说完,径直离开,韦达赶紧派人跟在朱高煦身后,护卫朱高煦的安危。
哪怕朱高煦自身的武力值就很高,很能打,比这里他们任何人都能打,但他依旧要这样安排。
随即韦达来到朱瞻基身前。
“请太孙吩咐!”
朱瞻基也没有迟疑,当即与韦达说来。
天空放明,睡了一觉的朱高煦,只感觉是那么的冷,匆匆吃过饭,备好热水,再次开始出发。
至于其他的,朱高煦一个字都没有去问,朱瞻基也没有提,一行人继续往前。
经过两天的赶路,一行人来到真义镇南部的村庄。
还没有进入庄子,就已经看见了正在忙碌的百姓,当发现朱高煦等人后,纷纷观望着。
朱高煦来到一户人家前,再次以商人的身份表明来意,然而这次表明商人身份后,这些人肉眼可见的没有紧张的神情。
只因为商人为商籍,地位嘛,是真的最低。
这次来到的村庄,给人的感觉,就是正经的村庄百姓了,但朱瞻基、韦达等人全部都保持着警惕的心理。
来到里面,与这里的百姓聊了许久,又来到外面,看着一众顶着冷冻天气依旧在忙碌的人。
又在外面捡柴火的,也有打猎的,还有在小河里捕鱼的,是的,冬天了还捕鱼,还有挖野菜的。
因为用百姓的话来说,不出来准备,冬天就顶不过去,不仅却吃的,就连取暖之物都不够。
“刚才你在旁边听令这么久,现在对百姓真正的生活了解了吗?这些百姓,真的是你在京城看见的那些百姓吗?
你身为大明的太孙,睁开你的眼睛,好好看看大明真正的百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