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朱高煦:大明疆域,一寸一土,当以死捍之,不可丢!(1 / 1)
朱高煦看着往来的百姓忍着寒风依旧劳作,哪怕他很不想与朱瞻基说这些,但还是没有忍住。
他不知道朱瞻基能够看进去多少,但反正都一起带出来了,只是希望朱瞻基能够明白吧。
朱棣与朱高炽,他没有丝毫办法,他完全不想在这两人的时期参与任何大明的国事,既然已经出海了,这些他必须要控制自己,不能掺和,不然最终会自己害了自己。
其实如今他所了解到的,才算符合他对真正百姓的认知吧。
一年到头,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天晴下雨,酷热寒冬,每天都要劳作,然而即便是这样,收成之后交了各种各样的赋税,也剩下不了多少。
如果收成好,那么勉强吃点野菜草根树皮,靠着其他,勉强还能活。
一旦收成不好,虽然饿不死,但三天饿三五顿,也是常有的事情,饿着肚子还得在外面做活,勒紧裤腰带,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少吃一些,能够不让自己那么饿。
而即便是这样,吃的东西里面都掺杂着大量麸糠。
若是遇到生病,全靠自己的身体扛,扛得住,就能活下来,扛不住,人就没了。
而且随着大明频繁用兵,赋税还在增加,徭役同样如此,已经有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逃亡他处,因为那些人的地,为了活命都卖出去了,亦或者交不上赋税,只能逃。
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出现人都已经死了,但当年的赋税还得按活人来缴纳,因为大明收取的是人头税,这也是在摊丁入亩之前,都是这样的纳税模式。
沉疴的赋税,加上地方官吏也以各种由头,虫鼠耗、火耗等等,反正很多的名目,有时会少一些,全看朝廷有没有严打。
除了沉疴的赋税,就是徭役的增加,家中的做活主力军减少,虽然赋税可以填补,有减免,但情况依旧是越来越糟糕。
富户趁着机会大量购置田产,官府没有管控,富裕者越富有,流民渐渐更多。
尤其是这里三年前发生了水患,朱高煦都有印象,当初朝廷下拨钱粮,然而最终到百姓手中的,极少,每次灾情发生,都会死去无数人。
朱高煦其实能够猜到这些,如今真正的见到,心中一片感慨,他其实很想改变这些情况,他很想改变大明,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无法去做。
就像他前面所想的那般,他不是大明的皇帝,更不是大明的太子,如今的大明是朱棣,下一任皇帝是朱高炽,就连再下一任皇帝,都已经被确定为朱瞻基了。
朱高煦其实真的不希望大明还是如同历史那般,慢慢消亡,一步一步走进深渊,他很清楚,其实大明的很多弊病,已经在开始逐渐显现了,但是,他无能为力。
他即便想要去管,他都没有那个能力与权力,除非他能够成为大明的皇帝,不然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朱高煦一时有些心痛,他确实可以在海外建国,可以将大汉国发展起来,但大明,才是汉人真正的主体。
空有改革大明之心,却无改革大明之权,此刻的朱高煦,竟然有些能够理解历史上那些看见国家衰弱,想以改革以此来让国家再次焕发生机的人了。
那种明明已经知道问题,却只能看着的心情,那种滋味着实让朱高煦很不好受。
朱瞻基在一旁听着朱高煦所说,看着依旧忙碌的百姓,许久,才缓缓开口。
“二叔,我从未接触过国政,您是知道的,我不知道百姓为何会过得这般艰苦,但我知道一点,自皇爷爷靖难成功以来,朝廷同样不容易。
如今朝廷面临北边瓦剌、鞑靼等蒙古诸部的威胁,不能不管,大明必然还需要继续用兵的,百姓的休整,可以缓缓。
大明的百姓再苦一苦,只要大明能够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到时再来治理发展,他们不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了吗?
现如今朝廷都在吃紧的情况下,身为大明的百姓,吃一些苦,侄儿以为这是应该的。”
朱高煦听着朱瞻基的话语,都忍不住转头看了朱瞻基一眼,他一时都被朱瞻基这番话给惊讶了。
身为大明的百姓,应该苦一苦?吃现在的这种苦是应该的?
而且听着朱瞻基说这话的样子,似乎百姓再苦一些都能够接受,只要先能解决北方的蒙古诸部威胁。
朱高煦差点都被朱瞻基给气笑了,鞑靼、瓦剌、阿鲁台等蒙古诸部,真的是那么容易好解决的?
历史上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朱瞻基也征伐过蒙古,但解决了吗?难道这个问题不解决,大明的百姓就应该越来越苦了?
现在吃饭都成问题了,再更苦一点,到时百姓吃不起饭,恐怕大明天下将会造反起义四起了。
就朱瞻基这句话,朱高煦就已经知道,朱瞻基这个人的思想有问题,北边的边患确实要解决,但大明内部,就这样让百姓苦?他之前在汉州让朱瞻基看的书,都看到狗肚子里去了?
而朱瞻基的声音还在继续传来。
“除此之外,在侄儿看来,交趾之地,完全应该放弃,如今二叔您在海外建国,加上大明派出的郑和舰队,对海外有足够的影响力。
而交趾之地,常年叛乱,每次大规模反叛,朝廷都需要派兵剿灭,徒徒消耗朝廷钱粮。
且还要对交趾进行治理,每年对交趾地区都还要下拨不少钱粮出去,如今连官员都不愿意去,这样的情况下,交趾完全就是大明的负担。
除此之外,奴儿干都司距离大明太过于遥远,也应该逐渐舍弃,改用当地各族之人为首领便是,那里设立的军事据点,用处意义也不大,反而每年需要消耗大量钱粮。
只要对辽东都司进行控制,就可以遏制奴儿干都司各族,同时也能遏制朝鲜,并不会因此威胁到大明。
不过我不懂国事,只是随口一说吧,皇爷爷这样做,里面肯定有理由,是我如今无法看透的。
等回去之后,请二叔放心,这些问题,我会给我爹说的,侄儿也会好好看书学习。”
朱瞻基说到后面,也是骤然反应过来,他为什么要和朱高煦说这些?
如今他只是一个太孙罢了,别说皇帝,他连太子都不是,如今却是指点起朱棣的国策,还和朱棣的国策背道而驰,这些一旦传到朱棣耳里,朱瞻基一时间都不敢想象是什么后果。
想到这些朱瞻基一时间冷汗直冒,刚才他被朱高煦牵引着说出这些,加上回到大明,警惕心下降,朱瞻基都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注意。
而朱瞻基的这个小动作,朱高煦完全没有去在意,甚至朱瞻基说的这些,他都没有想要和朱棣去说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没有用。
也是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朱瞻基这小子,这么早就有了放弃那些地方的想法了啊。
朱棣攻下安南,设立郡县,官员迟迟没有就位,大明确实在交趾付出不少钱粮,但究其原因,大明有真正的去治理过交趾那个地方吗?
朱棣想的是与郑和下西洋遥相呼应恐怕才会出兵的吧,具体的他猜不到,朱棣没有说,但他知道一点,朱瞻基的这个想法,恐怕是大明朝廷内绝大部分人的想法。
可以说除朱棣之外,其他所有人的想法。
大明攻下的安南,设立交趾,设立了郡县,最终还是被朱瞻基给放弃了啊,不就是因为朱瞻基上位后导致国力下降,无力维持了吗?
还有奴儿干都司,这个是在永乐元年朱棣就一直在规划,一直在前年,奴儿干都司才正式确立,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奴儿干都司的存在,可以说能够让大明整个东北方向纳入掌控,东南起日本海,并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这么大一块地方,历史上也特么是他眼前的这个大侄儿朱瞻基丢的。
无论是交趾还是奴儿干都司,在朱棣之后,从朱高炽开始,朝廷就没有重视这些地方。
哪怕是辽东都司,朝廷的重视都在减少。
若是奴儿干都司尚在,那些女真就永远都别想要翻身。
倭寇都不敢像后期一样频繁袭扰大明沿海,因为从奴儿干都司,就可以直接去揍倭寇了。
大明真正的巅峰,还是在永乐一朝,朱棣将大明的疆域版图扩充了太多,最后却是逐渐丢了,主动丢,被动丢,反正各种丢。
想想这些,朱高煦心中还是有些心痛的,本身他就对大明极有好感,如今自己又是大明汉王,但偏偏他是大明汉王啊,有心无力。
朱高煦不断呼吸着冷空气,逐渐让自己冷静下来,如今那些事还太遥远,不是他如今可以考虑的。
待心绪逐渐平复,朱高煦缓缓开口。
“自古以来,凡为盛世王朝者,民为重,君为轻,可见百姓之重要。
你爹一直劝着老爷子要于民休养,停下征伐的脚步,你多学学吧,去看看,为什么民为重,再去看看,昔日太祖立国大明,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大明。
至于交趾与奴儿干都司,都是老爷子打下来的,是老爷子的功绩。
大明之疆域,一寸一土,当以死捍之,不可弃。”
朱高煦说完,径直走了,他已经不想继续和朱瞻基说了,他怕自己忍不住,会刀了朱瞻基。
不仅是不想和朱瞻基说这些,他突然都有些后悔来了解什么大明真正百姓的样子,与所受的苦了。
了解之后,最终反而是他自己更加难受,他明明没有那个权力来管,自己干什么要去操这样的心,不是给自己添堵,是什么?
至于朱瞻基,原本就已经不抱希望的他,如今是彻底没有了幻想。
他没有想过去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因为这不可能,非常的难,而且朱瞻基不过是他一个侄子,还是之前极为不和的侄子,他又何必去给自己添堵呢。
只是朱瞻基今天的话,让他彻底无望了吧。
朱高炽再怎么样,起码朱棣打下来的这些地方,没有想过去丢,而且治国之道真的不差,在朱棣那样挥霍的情况还能让大明没有崩溃,可见其能力。
然而朱瞻基有什么?
在任不到十年,又做了多少事呢?放弃交趾?放弃奴儿干都司?差点连辽东都司都想放了?提升内阁地位?提升宦官地位?
朱高煦控制着自己不去想,想得越多,反而让自己更加难受。
有时候傻一些,天真一些,真的会得到快乐啊。
朱瞻基看着朱高煦离去,回想着朱高煦所说的话语,站在寒风中沉思许久,最终缓缓回神。
“二叔,国家大事,不是那么简单的,情况不一样,你说的,未必就是对的。
你以长者身份教导我?
二叔啊,你对国家治理,又懂什么呢?
您除了会打仗,国家治理,国政大事,二叔你也不行呢。”
朱瞻基嘴角缓缓上翘,这些话从朱高煦嘴里说出来,实在是没有那个说服力,朱高煦有没有那个本事,他还不知道吗?
他认识自己这个二叔,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在他眼中,为了交趾、奴儿干都司那几个贫瘠苦寒之地,不停往里面填窟窿,耗费大明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是最大的不应该。
什么寸土不可弃,当以死捍之,大明的疆域确实该如此,但那些地方,是大明疆域吗?
尽管他很不认同朱高煦的观念,但他也没有去反驳,因为他很清楚,他和朱高煦争执这个没有丝毫意义。
而且朱高煦到底是他二叔,如今他还没有到京城呢,还跟着朱高煦的,加上朱棣本身给他的任务,朱瞻基不想将与朱高煦的关系再次闹僵了。
反正如今他和朱高煦是见一面就少一面,又何必呢。
朱高煦一行人在这里待了一天,朱瞻基再次吃了粗粮。
上一次吃的那个粗粮,可是差点让朱瞻基原地去世,这次本来他说什么也不吃,但看着朱高煦都吃了,只好放入口中。
短暂的停留,朱高煦当即开始调转方向,往京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