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出兵!全民武夫的大汉国(1 / 1)
朱高煦看着三人激动又兴奋的样子,随即笑了。
“现在目标已经有了,你们说说,接下来该怎么打吧。
本王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伤亡尽量要小,推进速度尽量要快,时间尽量要短。”
张辅三人闻言,彼此对视一眼,丝毫没有犹豫。
“王爷,我们带兵,您还不放心嘛,这几个地方,尖山国、苏门答腊、那孤儿国、帝汶国,末将几个一起打!
王爷你看,尖山国小,就这么一小块地方,到时先打。
苏门答腊与那孤儿国在一起的,一起收拾需要些时间,而这段时间大军可以继续南下,攻打帝汶国。
到时大军抵达帝汶国时,尖山国恐怕都已经打下来了,尖山国这里的大军可以继续南下。
等打下帝汶国,末将保证苏门答腊与那孤儿国的战事也会结束,到时大军汇合后再去往罗娑斯!”
如今难得有战事,一打就是奔着灭国去的,哪怕是小国,但起码有仗打啊,而且那也是灭国之功。
三人完全没有任何争吵,反正人人有份。
朱高煦听后,随即肃然开口。
“既然你们有想法,那就下去整军吧,十日后大军拔营,本王等你们好消息!”
“末将遵命!”
看着张辅三人激动的下去开始准备,朱高煦随即将目光移向王玉。
“物资的事情,你下去准备好,还有刚才说的那些,你下去后立即着手开始安排。”
“王爷放心,臣这就下去布置。”
在王玉下去后,朱高煦这才看向朱瞻壑。
“我在大明这段时间,我已经听王玉他们说了,你发来的书信我也有认真看,做得不错。
今后你也不用再去看书了,看书对你的作用,已经没有多少了。
我现在给你们半月假期,这几日,你和老二可以好生玩耍,去做你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半月之后,我会安排你们进入军营,去体验军中的生活,同时你们还需要学习各种兵策。
进入军营为其两年,你去告诉老二,要做好准备。”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的目光,很是欣赏,眼前的人,若是不出意外,他的大汉国基本是会交给朱瞻壑了。
作为君主,理应文武兼备,之前看书沉淀,是为了让朱瞻壑多积累,同时将磨炼性子,变得更加稳重。
去军中历练,就是要让朱瞻壑知兵,知道大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同时也是要磨练朱瞻壑的性子,只有儒雅的一面还不够,还需要有铁血的一面。
当在军中的历练完成,朱瞻圻差不多就毕业了,可以开始帮他了。
但朱瞻壑还要差最后一步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才能让朱瞻壑继承他的诸多想法。
朱高煦与朱瞻壑聊了许久,最后实在感到疲惫,才开始下去休息。
朱高煦都没有想到,自己堂堂大明汉王,大汉国国王,一天却是那么累,到了他这个程度,不是应该好好享受吗?
毕竟打了半辈子仗,他就不能享受享受了?
虽然半辈子有些夸张了,但好歹也打了几年仗。
“要是成为一个闲王就好了,哪里管这么多啊,好好享受生活不香吗?”
朱高煦不再去想,来到韦清婉这里,韦清婉已经做好了饭菜,就等着他来吃了。
吃完饭,朱高煦是一点也不想动了,躺在摇椅上,直接睡着了。
而在宫外,王玉无比头疼,一脸无奈。
“治平啊,已经跟你说了,王爷刚回来,舟车劳顿,又处理了这么多事情,你有事明日再去找王爷就是了,怎么就一定得今天呢?”
“王阁老,您的事情是解决了,但教育部的事情还在等着王爷回来拍板啊。
当初可是您说的,教育之事,拖不得,也不能拖。
这话可是传遍了,王阁老你可不能再拦在在下了。”
王阁老,这是所有人对王玉的尊称,类似于内阁首辅的称谓,虽然朱高煦并没有这样任命,但王玉总揽所有事务,可以说朱高煦之下第一人,已经算得上是了。
至于为什么不是王相,就是因为大明在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后,谁敢再提这事?
摆明了犯忌讳,还是牵连亲族的忌讳。
陈治平其实不想和王玉说这些,他本来在定城,在得知朱高煦要回来后,就紧赶慢赶,终于是赶来了,结果还是迟了,没有能够接到朱高煦,还错过了大会议。
这些陈治平其实也不看重,但他教育部的事情,如今就等着朱高煦回来决定。
他本想进宫,结果被王玉给拦住了,陈治平是一点好脸色都没有,哪怕对方是王玉。
朱高煦确实舟车劳顿,但他又何尝不是?
从定城一路赶过来,他是一点都没有休息,自从接了教育部的事情,他就将所有精力全部放在这上面了,如今他是一刻都不想等。
王玉听得更加头疼了,他是真没有想到,这个回旋镖来得这么快,当初他是这样劝朱高煦的,结果现在轮到他自己了。
“治平,你现在怎么就这么犟呢,王爷从海上回来,需要多少时间你难道不清楚?
刚回来就处理这么多事情,你现在不让王爷休息,一旦王爷累出个好歹,你说,这罪责你担得起吗?
你现在刚从定城赶回来,正好趁着今天剩下的时间,好好想想教育部的事情该怎么展开。
之前你和我说的那些,可是乱得很,现在你还想就那样禀报给王爷?
王爷对教育之事有多看重,你是清楚的,现在整理好,明天一早就入宫,到时我与你一起。”
陈治平闻言,凝重的点头应下,非常认同王玉所说的。
“好,那我先去整理一番,明日一早入宫。”
王玉看着陈治平又匆匆下去,苦笑摇头,他算是发现了,不少人来到这里后,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些许改变。
不再去想,王玉当即开始忙着自己的事情,同时将出兵的消息,传播开来。
毕竟要开始对外扩张了,大汉国的疆域将会增大了,有必要让大汉国的百姓知晓。
至于会不会提前开香槟,从朱高煦往下,所有人都没有想过,别说有火绳枪与大炮了,哪怕没有,对付这些小国都是足够了。
当大汉国要对外出兵的消息传出,所有人都沸腾了,因为这件事和所有人都有一定的关联。
在大汉国,讲究的就是一个贡献度,入籍只是基本门槛,入籍之后,许多政策的优待,都需要靠这个贡献度。
而作为普通人,来获取贡献度的方式极为有限,最为直接的,就是让家中的男丁入军,获得战功,这个是来源最快的。
虽然入军会有死亡风险,但是入军的待遇也高啊,那每月五钱银子,不仅战死有抚恤,伤残除了能够获得一定的补贴,官府还会安排恢复之后的工作,还能养活家人。
加上贡献度关乎自己的子女,以及一家人,所有人都愿意去入军,这个回报,是这些普通百姓或许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然而入军之后,就有这个可能。
而现在对外用兵,那就代表着后面肯定需要增兵,补充兵源,这些百姓都已经在想着家中男丁入军的事情了。
至于富裕一些的人,尤其是逐渐开始经商的那些人,则是在想着大汉国疆域扩大,他们的生意也可以去往更多的地方了。
在没有成为大汉国的疆域前,进入大汉国经商,可是有关税的,也就是由商部下辖的海关在管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银子支出。
现在大汉国对外出兵,对于这些人而言,完全就是一个利好的好消息。
而对于官吏与有志向的人而言,他们更是希望大汉国越加强大,因为这些人之前都是在大明生活过的,他们深知大明的人瞧不起海外的这些地方。
当大汉国疆域增大,国力增强,最好将周边的小国全部归属大汉国,到那时,他们面对大明的人,腰杆都能更硬。
因为大汉国不比大明差,这就是自信的根源,他们希望看见大汉国更加强大。
以前这些地方不入这些人的眼,现在这些人恨不得所有小国都是大汉国的疆域。
一天时间过去,第二日清晨,朱高煦早早醒来,这一觉,朱高煦只觉得无比的舒适,他已经多久没有睡过这样安稳的觉了啊。
朱高煦正在感叹,韦达就匆匆走了过来。
“王爷,王玉与陈治平来了,正在前殿等候,而且看陈治平的样子,挺着急的。”
“不是,他们这么早入宫来干嘛?”
朱高煦看了看天色,听着这个消息整个人都不好了,他可是连早饭都还没有来得及吃,这两人就来了?还挺着急的样子?
再看着没有动静的韦达,朱高煦一叹,亏他还觉得这一觉睡得舒服,一点也不好。
“走,去看看吧,让人将早饭做好送来,王玉和陈治平的也准备一份。”
朱高煦径直往前殿走去,他都能够猜到会有什么事了,毕竟陈治平也来了。
而在前殿,王玉正襟危坐,陈治平却是来回踱步,时不时的往外面看一看。
“治平啊,你坐下吧,相信王爷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陈治平闻言,或许是觉得王玉说的有道理,随即坐了下来,只是一句话也没有说。
不一会,朱高煦走入殿内,看着王玉与陈治平,一句话都还没有来得及说,就看见陈治平跑到了他面前。
“王爷,您总算是回来了,这是臣与教育部拟的折子,臣去各城都看了,拟定了县学与府学学院区域。
如今只有汉州,学院不仅建立,并且已经完成招生入学,但其余各城,臣与王玉说后,他说干涉太大,需要王爷您回来才能决定。
臣昨日从定城赶回来,特向王爷上呈此事。”
朱高煦看着陈治平,接过折章,缓缓开口。
“治平有心了,这么早就来了,你先做一会,我先看看你写的折章。”
朱高煦调整好状态,来到上方坐下,随即打开折章看了起来。
陈治平写的实在太多,等朱高煦看完,桌子旁已经摆放好了早饭,下方的王玉与陈治平桌旁都已经摆上。
“先吃早饭,吃了我再说此事。”
朱高煦实在饿得紧,顾不着两人,一边吃一边想着陈治平所说的事情。
按照陈治平写出来的规划,相当于八座城同时动工,同时完成府学与县学学院的建立,至于教书的老师,陈治平也在后面迁移过来的百姓中寻找到一些人。
总的来说,教书老师只能说勉强够,这些学院同时建立,财政压力可是不小啊。
尤其是建立的规模,县学三百人,府学五百人,听着不多,实际上已经不小了。
其中的难点除了这两个,就是增加齐秀不良的教师,使得制定的教师体系一时间难以实行。
另外则是学院的增多,教育部的事务必然增多,然而如今教育部的人都缺员严重,全部同时实行,教育部能不能忙得过来都是一个问题。
吃过早饭,朱高煦看向陈治平。
“学院之事,平州、定城、海城、临城、阳城几地可以开始实行,其余各地,再缓一缓。
你先别急,如今教育部刚起步,不能一次性跨越太大,其余各城如今还在建设与增产之中,加上你列出来的教师名单。
完全不足以支撑整体,实行这几个地方,教师都仍旧不充足,这样的现实情况,如何在其余各城实行起来?
教育虽然不能拖,但也不能滥竽充数。
这几个地方,相应的银子过后会下拨至教育部,这事你来安排吧。”
陈治平见朱高煦直接定下,想要说什么,发现又无法反驳朱高煦所说的,
最后在朱高煦的安抚下,只得拿着批复了部分的折子下去了。
直到陈治平离开,朱高煦才看向王玉。
“王玉,你怎么回事?这些事你也是知道的,怎么就不劝劝他?”
“王爷,臣也没有办法啊,我劝了,但他不听,还拿臣之前说过的话来说臣,说是要等王爷回来决定。”
王玉心中很苦,他也不是那种霸道的人,对于陈治平这样真心为大汉国,又没有私心的人,他是极为宽容的,基本不会动用强权,而是主打的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