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主动投靠大汉国的两国,扩张产生的难题(1 / 1)
朱高煦不再去想这件事,反正他只要把控好方向就可以了。
随即看着王玉,笑着开口。
“说说吧,又有什么事?”
昨天才谈过不少事,今天王玉又来,他可不信王玉是单纯的陪着陈治平来说这事的。
王玉顿时笑了,随后又收起笑容。
“臣此来确实是有其他事,首先为顺塔国,顺塔国本为南宋遗民,当初逃出海外后经吕宋后又去往爪哇以东,建立顺塔国。
顺塔国虽小,但在周边算是强国,不过在四个月前,这一任顺塔国国王陆亦廷亲自到来,臣当时都都非常惊讶,顺塔国与大汉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顺塔国王却是亲自来了。
后来从陆亦廷那里臣得知,原来顺塔国在知道元庭被灭之后,就有派人前往大明朝贡,尤其是大前年,派出使者去往大明,言明顺塔国归复之意,不过被皇上路途遥远而拒。
陆亦廷曾言,作为前宋遗民,在得知元庭被灭之后,就一直想要回去,但在顺塔国也亦生根,他希望大明能够接手顺塔国,让顺塔国成为大明一域。
本来没有对这件事抱有希望,不过在后听闻大汉国时,陆亦廷言便再也坐不住,随即亲自过来,想让顺塔国重回汉人之中,请大汉国接手顺塔国。
此事过于巨大,臣实在无法做主,便与陆亦廷言,待王爷回来后,第一时间向王爷禀明。
而期间也未与王爷来信,因为那时已经得知王爷回来的大致时间,传信的意义也不大,反而会有消息泄露的风险,便没有说,还请王爷责罚。”
直到王玉说完,朱高煦嘴角莫名上翘,他是真没有想到啊,竟然还有人主动献上一国之地?这样的好事,居然在他这里发生了?
顺塔国,他可比王玉清楚多了,到大前年那次派遣使者到大明为止,已经是第三次了,而且顺塔国都是以当初逃出来的宋人,也就是汉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吕宋停留的那段时间,还集结了在吕宋的汉人。
吕宋在大明之前,可是叫陆宋的,原因就是因为陆自立等前宋遗民来到这里,还留下了一些技术工艺,不然他到来后看见的吕宋,会更加落后。
后面改名,也是洪武时期从陆宋改名为吕宋。
而且朱高煦更加清楚,不出意外,再过几十年,四五十年的样子,顺塔国就要被西班牙给殖民灭了。
如今陆自立的后人,顺塔国国王竟然亲自到来,竟然舍得放下国王之位,只为被纳入到汉人之中,朱高煦是真没有想到。
随即看向王玉,目光都有些遗憾。
“王玉啊,这样的好事,你当时怎么就不应下呢?难道是他还有什么条件?
但只要条件不过分,就答应啊,这一国之地,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你怕什么呢?”
“王爷,臣只是一个臣子,此等决定,臣不能做,且臣与陆亦廷说清,待王爷您回来后,再行商谈。
至于条件,陆亦廷倒是有,不过跟没有也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恢复当初遗民的汉人身份,且必须同现在的汉人同等对待。”
王玉心中很苦,这种别人直接送一国之地,以及所有的好事,他也很想应,但这种事情,有且只有朱高煦才能处理,哪怕是朱瞻壑,如今都还差了点。
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同时还将成为一桩盛事,更不用说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这个决定,只有朱高煦才能下。
朱高煦闻言,当即开口。
“这两个条件,差不多就是一个条件,完全可以答应。
这件事尽快落实下去,有了顺塔国,以后可以对爪哇、阇婆等国动手,且更加方便。
不过你不能去,必须派一人前往,你觉得谁去合适?李航?张谦?”
“王爷,臣看柴佬才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朱高煦顿时眼前一亮,他差点忘了许柴佬,许柴佬无论身份,还是出身,加上其经历,如今的地位,无疑都是非常适合的。
可以说哪怕是王玉,比起许柴佬,在这方面,都差了些许。
“柴佬不错,这事宜早不宜迟,需要早点安排才行,我现在叫柴佬过来。”
“王爷勿急,还有一事,恐怕也需要柴佬前往才可。”
朱高煦的急切,王玉非常能理解,毕竟如今大汉国成立的时间又短,疆域也不过原本的吕宋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有人带着一国来投,这事谁不迷糊?
尤其是朱高煦还想着占据顺塔国后对周边的小国动手,说明朱高煦想要这个地方,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看着朱高煦疑惑的神情,王玉继续开口。
“王爷,还有一件事,是关于渤泥国的,情况与顺塔国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听到渤泥国与顺塔国情况类似,朱高煦这下真的被惊到了,顺塔国他能理解,毕竟是汉人,但渤泥国是什么意思?
他要是没有记错,之前这渤泥国与他,好像不怎么愉快吧?
“难道渤泥国也想要被并入大汉国?还是主动的?”
不怪朱高煦不敢相信,是这事真的就很雷人,太过夸张了一点,无法让人相信。
朱高煦都很想问问遐旺,这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了,难道就因为其父,也就是上任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去了一趟大明,还病死了,就也想进入大明的怀抱了?
朱高煦只觉得这个世界有些疯狂。
朱高煦看着王玉,他很想王玉给一个解释,这个渤泥国又是什么一个情况?
王玉看着朱高煦的神情,顿时笑了,当初他听到的时候,心中可是比朱高煦还要震惊。
“王爷,渤泥国在三个月前,也是其国王遐旺亲自到来。
这件事还得从麻那惹加那说起,在太祖洪武时期,立国之初派遣使者去往渤泥国,后渤泥国也派使者去往大明。
正是因为去往大明,看见了大明的繁华,以及疆域之大,国力之强,便心有憧憬。
而在建文元年,西侧大国满刺加,就对渤泥有了想法,由于满刺加国的逼迫,前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又对大明憧憬,于是在永乐三年率领家眷、大臣、侍从等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大明。
最终麻那惹加那在大明病亡,皇上封其长子遐旺为王,遐旺回去后,满刺加国的逼迫更深,最终不得已臣服满刺加国。
然而满刺加国虽然是大国,但无法与大明相比,且满刺加国又在向渤泥国传输所谓的伊斯兰文化,让遐旺很为不满。
大明虽有管束,但在满刺加国依旧表述愿为大明藩国后,大明朝廷也没有再去管。
遐旺在得知王爷建立了大汉国后,亲自到来就是为了这件事,遐旺同样渴望进入到大明的怀抱,愿意举国加入大汉国,学习大汉国文化。
但要求是必须要清除满刺加国,且希望王爷能够遏制满刺加国,并且同意对渤泥国进行教养,传输大汉国文化。
这件事太大,且之前满刺加国对待李航也客气,后又派遣使者到来,对大汉国也展现出尊敬。
臣更是不敢做主,只能等王爷回来再行决定。”
朱高煦心中一时感叹,大明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力,可见强大啊。
就因为他是大明汉王的身份建立了大汉国,这些想要投入到大明怀抱,却是被大明拒绝的小国,随即将目光放到他身上,就因为他大明汉王这个身份啊。
朱高煦都不得不承认,有着大明汉王这个身份,带来的影响是真的不小,若是没有这个身份,起码顺塔国与渤泥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正因为这个身份,让他们都以为大汉国也是大明的一部分,在大明不接纳这些人的基础上,被他的大汉国接纳,也就相当于是被大明接纳了。
仔细一想,朱高煦也觉得这些人想得不错,大汉国,确实也是大明的一部分,只是嘛,大明的政令在他的大汉国不通罢了。
而且对外,大汉国的疆域扩大,基本也是代表着大明疆域的扩大,这点是没有争议的。
至于满刺加国,朱高煦心中一时都觉得怪异,拜里米苏拉居然为了和大明抗衡,引入了伊斯兰文化,而不是引入儒家文化,他可真想看看,当初帮助拜里米苏拉建国的那些汉人是什么样的想法。
朱高煦随即看向王玉,肃然开口。
“这件事也不用多想,既然遐旺想,那就开始去做,让柴佬去一趟,告诉遐旺,只要渤泥国子民遵守大汉国律法,不惹是生非,挑动事端,本王可以一视同仁,并且传播汉人文化。
从今往后,渤泥国为大汉国文定府,顺塔国为大汉国德平府。
谈定之后,让陆亦廷与遐旺来大汉国定居,同时在两府各派五千军前往,震慑宵小!”
“另外派人去一趟满刺加国,让其停下伊斯兰文化传播,使用大明儒家文化。”
朱高煦面色冷冽,他知道满刺加国不会听话,但这些都不重要,本来他还想对满者伯夷动手,现在来了一个目标更大的满刺加,他自然也要开始转变目标了。
控制了满刺加,他就可以顺势控制马六甲海峡,满刺加的价值,可是比满者伯夷大多了。
尤其是后续对东南亚诸位,更具有震慑力,说不定还会有小国主动投怀送抱呢。
毕竟能够通过和平扩张,朱高煦还是非常乐意的,对方这么愿意配合,后续的事情也会非常好安排。
就如同渤泥与顺塔两国,只需要数年时间,他相信这些人就能够同化出来了,几代人以后,都将会成为汉人。
王玉此刻也是激动了起来,毕竟大汉国的疆域即将就要迎来扩大了,他怎么能不激动,不兴奋。
但没有多久,王玉就平复了下来。
“王爷,那么棉花的种植,可以在两国铺开吗?”
“在顺塔国铺开吧,渤泥国的气候不适合,不仅是棉花,其他的都要安排下去。
不过最为重要的依旧是水稻,尤其是渤泥国的龙涎香,这是一个特色,无论是用药还是用作香料,都可以。
将这个发展出来,今后文定府的发展也就有了支撑。
这些事情,你与柴佬说清楚,文定府让柴佬去负责,过后待打下苏门答腊与那孤儿国、尖山国、东冲古刺等国,也由柴佬负责这些地方的发展。
另外顺塔国那边,得挑选好人手,到时安排过去。”
如今好的是大汉国的事务都进入了正轨,可以腾出人手出去了,要是换在刚来的时候,打下地方了他都没有人手去管。
王玉将这些记下后,随即再度开口。
“王爷,人选如今倒是有,不过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次增加了文定府与德平府,后续张辅他们还要攻灭多国,王爷您又坚持以汉人为主体。
如今大汉国入籍的汉人,只有一百八十万人,大汉国内非入籍人口就已经很多了,到时还需要向这些地方迁移汉人百姓过去,人口恐怕有些不足。”
朱高煦听着这个问题,一时也有些头疼了,主要还是他出来的时间太短,大汉国发展又快,没有大明人口为支撑的情况下,他这个政策实行起来那是真的难。
而如今这个问题,要么等十年以后开始着手,到时必然有入籍的汉人可以迁移,要么,就只能再从大明迁移人口过来了。
毕竟大明的体量在那里摆着的,哪怕迁移百万出来,影响都不大。
但问题就是他不是大明皇帝,给他这么多人口,朝廷还无法管控,朱棣恐怕都不愿意。
想了一会,朱高煦眼前一亮,看向王玉。
“王玉,你说我们若是派人去往沿海各地,联系沿海各地的官员,告诉他们,他们治内的灾民,我们可以接收,你说他们会不会愿意?”
“王爷,这,能行吗?”
王玉一时都被朱高煦这个举措给惊到了,派人去游说各地的大明官员?让这些官员将灾民转移出来,他怎么感觉这么不靠谱呢?
王玉深深的怀疑着,他实在想不出,这些官员有什么理由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