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与大明做生意,朱棣对朱高煦的疑心与警惕(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看着一脸不解,又无法释然的王玉,顿时笑了。

然而不过片刻,朱高煦收起笑容,神情都有些怅然。

“王玉,这点你就不了解了,大明下面的那些官员,真正为百姓者,又有几人?

贪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和士绅一起,压榨百姓,夺取百姓的土地,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有的地方遭灾,地方官员还会联合起来贪墨朝廷下拨的钱粮,不知有多少百姓惨死。

至于为什么选择沿海之地,是因为沿海之地还有倭寇作乱,时常袭扰沿海各地。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去联系这些官员,一个地方出一些人,加起来少说也有数十万人,对大汉国而言,起码如今而言,足够了。

而他们为何会愿意,则是少了这些人,可以更好的达到那些人的诉求,毕竟流民、灾民过多,一旦被发现,对那些官吏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这些人无法为那些官吏创造功绩,相反,若是没有了这些人,那些官吏甚至又可以得到不少钱粮与田地,尤其是朝廷下拨的钱粮,贪墨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人减少得不多的情况下,朝廷也未必会重视,他们做的这些事,也不会被发现。

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若是再给他们一些好处,加上本王又是已经离开大明,他们也不用担心会被告发,这样一来,他们足够心动了。

哪怕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但只要同意一部分,我们都能得到不少人,就能够达成目的了。”

朱高煦心中很明白,百姓在那些人眼中尚且是贱民,更何况灾民、流民。

他不确定那些地方的官吏是否都是这样,但他敢肯定的是,肯定有不少这样的官吏。

朱高煦不奢求每个地方都能成功,但只要成功一部分,到时大不了加大一点诱惑,他依旧能够得到不少人口。

至于后面给的好处,这还不是看他了?

他就算是不给,这些人又能怎么办?还能来打他不成?

上书弹劾?

朱高煦借他们几个胆子都不敢,他这次是打定了主意要黑吃黑。

对付这些人,朱高煦可不会跟这些人讲丝毫道义,他都恨不得弄死这些人。

随着朱高煦将后面的部署一一说来,王玉是真的被朱高煦给惊到了。

“王爷,您这招,真损。

那些人,也着实该杀。”

王玉只有这么一个感叹,他已经能够预料,到时肯定有不少人愿意跟他们合作了,毕竟绝大部分地方,与京城相隔甚远,完全属于是天高皇帝远了。

尤其是在大明时他都很清楚,大明之内本身就有不少叛乱,加上李庄的事情,到时这些人说不定还会厚着脸皮给自己增加一些功劳上去。

这点不仅王玉无奈,朱高煦都很无奈,朱元璋时期杀了那么多的贪官污吏了,但还是改善不了,又有什么办法?

朱高煦倒是想要去管一管,可惜没有那个资格。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评价,顿时笑了,损?

对付这些人,没有损不损这一说。

“行了,那些事就不再去想了,也轮不到我们去操心。

不过需要引以为戒,大汉国内,现在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今后可是不一定,内部的问题,需要格外的注意才行。”

大汉国官吏的俸禄,朱高煦都进行了提升,可以说待遇提升非常大,而且哪怕是官员的限制也有,但朱高煦很清楚,这样的事也无法杜绝。

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有想法,有贪欲,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防止大规模的出现,以及庞大数额的出现。

不再去想,朱高煦继续开口。

“不过即便是这样,都还是不够,以后同样还会需要更多的人,另外还得想个法子,从大明那里迁移人口出来。

这样只能和大明朝廷合作,只有让皇上同意,才能做到。

你说,我们该用什么去打动皇上,让他无法拒绝呢?”

“王爷,若是想让皇上无法拒绝,那么唯有武器与银子了。”

王玉话音落下,两人瞬时笑了,这两个,确实是朱棣非常想的,毕竟朱棣可是一直在想着彻底解决蒙古诸部的问题,这两样,都是朱棣非常看重的。

火器可以保证大军旗开得胜,银子则是可以支撑大军出征。

王玉说完,接着开口道:“如今国库有银子六百三十五万两,主要是由银矿、商税、经商、以及从原本那些土著民藏匿的银子所来。

按照如今大汉国的商业规模,商业与商税今年有望达到八百万两银子以上,这只是商业与商税所带来的。

而若是加上安定府与德平府,以及接下来用兵的情况,会更加充足。

如今大汉国又发现了两座金矿,一座银矿。

现在国库里的黄金已经达到了近三百万两。

不过金银虽有,但粮食与物资,却是不那么充足。

柳进商部派出的商队,赚取的钱财基本都是用来购买粮食与物资,大汉国的粮食与基础物资,恐怕还得等几年才能变得充裕。”

朱高煦听得都是苦笑,这里果然不愧是盛产黄金的地方,黄金都快赶上白银了。

随即朱高煦就满脸笑容,他可是很清楚,东洋、南洋这些地方,金银可是不少的,等他把这一片拿下,黄金白银他是一点都不会缺的。

大明的人不知道海外这方面的富庶,他可是知道的。

虽然大明疆域内就各种富庶,但这样安慰自己,朱高煦觉得没毛病,毕竟他是真的在海外的。

不再去想,朱高煦缓缓开口。

“如今金银差不多可以了,至于武器,我会让胡元澄打造一些射程达到百米的火绳枪出来。

让张谦去一趟大明吧,以大汉国使者的身份,带三把百米射程的火绳枪,告诉大明,只要大明迁移五十万人口来大汉国,那么这个火绳枪,可以直接赠予千支。

另外大汉国还会拿出三百万两黄金,两百万两白银与大明行商,购买粮食以及其余各项物资。

若是大明不愿意,那么这笔钱,就只能找民间的商人,或者找其余小国交易了,同时火绳枪只会以上贡的名义给一百支。

而要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火绳枪,那就需要用银子来买,毕竟大汉国生产这些也不容易。”

“在此期间,你和韦达一起,将我给的那张海防图需要摆放超重型神威大炮的地方立即运送过去。

另外再去告诉张辅、靳荣、韦兴,攻下尖山国后,尖山国纳入文定府,设立海防,超重型神威炮今后为海防炮进行布置。”

朱高煦现在就是开始布置对大明的防备,尽管他知道朱棣基本不可能对他出兵,且即便出兵,也不可能会是他装备神威大炮的海军,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百万两黄金,两百万两白银,甚至百米射程的火绳枪,这些都是朱棣可能会出兵的理由。

如今大明能够出兵的方向太多了,他的海军也才这么点人,新式海船也不多,总会有疏漏,一旦大明的水师靠近,这些海防炮,就会起到直接作用了。

虽然不与大明做这个生意就不会暴露这些,但这个生意他必须要做,他这里的汉人,还是太少了。

至于朱棣、朱高炽会不会安插探子在里面,他丝毫不慌,毕竟到来之后可是他这里来安排的,他的豚卫也不是吃干饭的。

而且混入在百姓里面,又能提供什么情报?

更重要的是,混入百姓之中,才是最难的,更是最容易出现破绽的。

王玉听后,却是一阵心疼,这可是三百万两黄金,两百万两白银啊,朱高煦说用就用了,这幅挥金如土的样子,王玉真的有被刺激到。

但他也知道人口必须要补充,他很是无奈。

只是知道归知道,心疼也是真的心疼。

“王爷,以后能不能不要这样大手大脚的用了,大汉国有点家底,不容易啊。”

看着王玉幽幽的神情,就像一个深宫里的怨妇,朱高煦一时都有些着不住,身上已经开始起了鸡皮疙瘩。

“王玉,我警告你,以后不许这样了,这些钱用出去,也是为了大汉国更好的发展。

有了钱,就要懂得及时的用,这样发展才能更快,你不懂这些,马上下去安排吧。”

朱高煦现在只想离王玉远一点,这一刻他是真受不了那个眼神。

将王玉赶下去,朱高煦也开始思考起来后面他的部署了,原本只是可以想象的事情,现在差不多可以开始着手了。

朱高煦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在纸上又写又画的,地上更是不少已经用废了的纸张,下面人捡的速度都快跟不上朱高煦扔的速度了。

就在朱高煦沉醉其中不知多久时,韦达小心翼翼的来到朱高煦身旁。

“王爷,张谦来了,正在殿外。”

朱高煦回过神一愣,张谦来了?

随即反应过来,将笔放下。

“让他进来吧。”

朱高煦知道张谦来的目的,肯定是王玉已经和张谦对接过出使大明的事情了。

在张谦进来后,朱高煦叮嘱了许久,随即张谦带着之前火器司遗留的一百米出头射程的火绳枪往大明而去。

大明京城,皇宫大殿内,朱棣、朱高炽、朱高燧三人正围着一张桌子站着。

而在桌子上,则是放着一把火绳枪。

“这就是大明的工匠打造出来的火绳枪是吧,射程有多远?”

“爹,仿造的火绳枪射程只有五十八米,火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而且所用铁的质量,也比老二的火绳枪药差,导致火药不能摄入过多,一旦火药过多,就会炸膛,而火药摄入少了,射程就会降低。

匠人用老二的火绳枪试过加大火药的用量,多加入一些,也不会炸膛,也能达到原本的射程,但那个火药用量,偏偏无法适用于仿制的火绳枪。

如今匠人正在对火药以及炼铁技术进行改进,同时儿臣也下令召集天下的匠人精英,正在前来的路上。”

朱棣面无表情,但心中却是一叹,他本以为仿造火绳枪并不难,然而拆解仿制后才知道,朱高煦那里,火药技术与锻铁技术,已经领先大明了。

也就是知道了这一点,朱棣、朱高炽才明悟过来,为什么之前朱高煦那么看重匠人了。

出海的时候带走了一批,上次回来又带走不少,他们都没有想到,影响居然会这么大。

现在别说朱高炽,朱棣都有些后悔了,早知道他就自己留下一部分了,结果把天下最好的那部分匠人,都给朱高煦了。

而且朱棣也不是对火器一窍不通的,他很清楚,朱高煦已经有了火绳枪,那么必然已经拥有比大明更好的火炮了。

至于朱棣为什么这么肯定,就是因为大明的火炮,就是在火铳的基础上铸造出来的。

那么将火绳枪放大,原理差不多的情况下,无非就是增大枪管,增大子弹,使得子弹变成炮弹,再增加火药用量就可以了。

虽然朱棣的想法很野蛮,但如今的火器就是这样的生态体系,火炮就是放大版的火铳、铳炮。

此刻朱棣心中都已经开始对朱高煦有想法了,火药技术领先,锻铁技术领先,这些朱高煦都没有跟他说。

而且这还代表着,朱高煦大汉国的火炮,都比大明领先,火器装备已经比大明更强了。

更为重要的是,锻铁技术领先,那就意味着,朱高煦大汉国大军的武器甲胄等装备,也比大明更好。

试想一下,明军装备的大刀砍在朱高煦汉军的甲胄上,无法破甲,甚至大刀还会被砍出豁口,而朱高煦汉军的大刀可以对明军穿戴的甲胄进行破甲,朱棣内心都是一震。

之前朱棣对朱高煦还感到亏欠,还觉得朱高煦是他的好儿子,但如今,朱棣心中对朱高煦的成见越来越深了。

朱高煦有这些,为什么不肯告诉他?难道朱高煦在密谋什么?

朱棣不再去想,转头看向朱高炽与朱高燧。

“老大,下旨,召集大明所有工匠,一部分来京师,一部分就地研究,每一地研究火器的匠人,锦衣卫负责保护。”

“老三,派锦衣卫去老二那里,看看老二,还有什么秘密瞒着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