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遭到群臣反对的工院,硬钢群臣的朱高炽!(1 / 1)

加入書籤

朱棣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他在想着自从朱高煦出去后的改变。

无论是盐、糖,还是如今出现的火绳枪,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次,现在这么快就出现改进的火绳枪,朱棣总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大明已经亲身示范过了,他集结了大明的匠人,全力支持,还是在有朱高煦先前火绳枪的参照下,依旧铸造得艰难。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朱高煦又凭什么改进得这么快?

难道就真的是朱高煦带出去的那部分人,真的是大明最为顶尖的匠人了?大明如今的匠人都不如朱高煦那里的?

朱棣不信,他绝对不信这些话。

朱高煦带过去的匠人固然优秀,但大明之内的匠人,他同样相信非常优秀,不会比朱高煦那里的差。

那么如今依旧出现这么大的不同,在其他人没有什么变化的基础上推算,这个变化,只有朱高煦。

朱棣虽然还没有确定,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朱高煦身上有秘密啊,而且还是这么些年,朱高煦一直没有暴露出来的秘密。

但随后朱棣又将这个想法推翻了,因为朱高煦他好歹是从小看到大,朱高煦不是那样的人,也没有那个料。

朱棣顿时更加头疼了,想不清楚朱高煦为什么火器进步这么快的原因,他终究有些不踏实。

“等这次出兵瓦剌与鞑靼后,看来得去大汉国看看了,咱倒是要好好看看,大汉国究竟有什么不同。”

想不通的朱棣,心中逐渐有了决定。

正好出兵瓦剌与鞑靼后大明要开始休养生息,这段时间,他正好去看看朱高煦的大汉国。

想着朱高煦之前对他说的,以及如今出现的火器,朱棣心中也开始期待了起来。

朱棣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也发现了朱高煦大汉国的地理位置太好了,他派人去打探消息都很难传回来,而且太容易被发现了。

能够跟着朱高煦到那里的,都是非常忠于朱高煦的人,一旦靠近,太容易被发现,而打探消息只能找那些人,不然没有意义。

更关键的是,消息的传回都有很大的问题。

就像朱高煦留在大明的那支情报系统一样,想要将大明的消息传递出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赵王府,朱高燧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周边的人全部被他清了下去,一个人喝着闷酒。

朱高燧很是心烦意乱,他在犹豫,这次的事情要不要和朱高煦说。

原本他已经是坚定的站在朱高煦那里,但如今朱棣这么提醒他,他要是说了,会不会惹得朱棣不满?

但他要是不说,后面让朱高煦知道了,又会不会觉得他诚意不真,导致以后他与朱高煦出现间隙?

一壶酒喝完,在酒精的刺激下,朱高燧也不管了,这件事,他还是决定要向朱高煦说。

“老爷子,对不住了,我是一直支持老二的,我决不能再让老二觉得我靠不住了,不然在那里,我真的没机会了。

老爷子你大不了吓我骂我一顿,哪怕就是停了锦衣卫,我也受着。”

朱高燧想得非常清楚,朱棣不会杀他,最坏的结果,就是把他赶去就藩,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呢?

但明年用兵,朱棣还需要人,哪怕如今朱棣已经在开始正儿八经的培养朱瞻基了,但一个还没有上过战场的朱瞻基,还不够。

至于骂他?吓唬他?

朱高燧如今已经是不在乎了,反正也就是那样了。

朱高燧开始写起书信,除了朱棣让朱高炽背锅的让广南上缴赋税这事,其余他都没有改动。

朱高煦与朱高炽的关系越差,对他才越好,朱棣这样做,更符合他的心意,他又怎么会去改。

东宫,朱高炽召集杨士奇、杨溥、杨荣、胡广、黄淮、胡俨等人一同商议要事。

至于杨溥、黄淮,恐怕还得感谢朱高煦出去了,要是朱高煦没有出去,这两人将会在朱高煦与朱高炽继第一轮争斗以解缙入诏狱后第二轮争斗被朱高煦弄进诏狱的人。

而且一进去就是十年,起码得等到朱高炽上位后,才能出来。

也就是现在的朱高煦来得早,早早出海了,不然这些人,尤其是东宫不少属官,都得被朱高煦给嘎了。

“太子,臣不同意,可以用匠人制作火器,但这本就是他们应做之事。

他们本是低贱之人,如今朝廷需要他们铸造火器,给予他们支持,并且提升他们待遇,这便已然足够。

如今更是要建设成立工院,如此旁术,又不能教书育人,更不能对治理一方。

工院的设立,完全乃多余,只会助长这些人本不该有之心,他们良莠不齐,若是今后为了做官,反而丧失了铸造火器之心,才是大明的灾难。

还请太子明鉴,提升待遇与朝廷支持,已是足够,不可再立工院啊!”

胡俨声厉惧色,完全没有因为朱高炽是太子而收敛,反对之意,不可谓不坚决。

胡俨虽然自小受到儒家熏陶的他,对于工匠之道,他并没有多大的偏见,哪怕是之前提升匠人的待遇,提升了一定的地位,朝廷耗费如此之多钱财,重组火器局。

哪怕朝中不少人都有意见,但胡俨也并没有这样就反对。

相反,因为年纪较大,经历丰富的他,也很清楚火器对明军的重要性。

但偏偏涉及到匠人地位的提升,他既没有赞成,但也没有反对。

然而现在,完全不一样,朱棣与朱高炽还要提升匠人的地位,尤其是工院的设立,更是在突破他们的底线。

工院?

他很清楚,这就是相当于设立学院了,儒家独大将会受到冲击。

匠人在他们眼中,就是类同墨家之人,如今大明要开始大兴墨家机关之道,虽是火器之名,但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虽然短时间内对他们这些人不会造成什么冲击,但却是会对儒家造成冲击。

正因为他自小深受儒学熏陶,他有必要,且有这个义务站出来,代表天下孺子反对。

朱高炽看着胡俨,面色虽然不显,但心中陡然一沉。

然而就在这时,其余人纷纷站起身来。

“太子,胡院事之言,臣赞同。”

胡院事,也就是胡俨,如今掌管大明翰林院,并兼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同时辅导朱瞻基。

朱高炽看着所有人全部反对,心头更加沉重,他其实有料到有人会反对,因为工院的建立,确实触及到了这些人的底线。

但他没有想到,所有人,全部都在反对,反对再度提升匠人地位,反对工院的设立。

尤其是拿出来的理由,反驳都很难,那一句若是为了做官丧失铸造火器之心,他既没有办法否定,也没有办法肯定。

朱高炽非常清楚一点,那就是他只要和这些人辩论这点,他就输了。

这个点就是胡俨放出来的圈套,只要开始争论,方向就会偏移,并且还会牵扯出更多的问题,逐渐陷入自证之中。

朱高炽自小也是深受儒家熏陶,这些人是什么想法,他还能不清楚?

朱高炽看着这些人,缓缓开口。

“你们应该知道,汉王的大汉国,已经出现了更好的火枪与火炮,而大明为大国,为宗主国,更是上国,却是连汉王的汉国都比不上,你们可知其中危险?

火器的重要性,直接决定了大军的战力,明军两次征伐蒙古,先打鞑靼,再伐瓦剌,火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大明的火枪射程不过一百米,而汉国的火枪却是达到了一百三十米的射程。

大明的火炮连一千米的射程都不到,汉国的火炮却是达到了一千五百米。

若是今后两军相遇,明军的火器够不到汉军,汉军却是能够在没有接触的情况将明军击败,你们可有想过后果!

到那时,大明上国的威严与尊严,将会颜面尽失!”

“设立工院,只是为了让大明能够有更多的人才储备,他们不会做官,他们的归宿就是为大明制造出更好的火器。

不然到时火器落后,一旦与汉国对抗,难道让你们去上战场吗?”

朱高炽没有丝毫退让,直接正面钢了起来,朱高炽只抓一点,那就是大明的火器比朱高煦差太多。

一旦朱高煦有想法,大明就会不敌。

而大明的尊严与颜面,这些人同样看得很重,可以说深受儒家熏陶有好有坏。

最后说出了工院设立的目的,哪怕他已经说了一次,但他依旧换个说法再说一次。

然而朱高炽话音落下,黄淮当即站了出来。

“太子,汉王的汉国不过乃弹丸小国,纵然火器领先大明,但也不过是暂时的。

如今朝廷给这些匠人的待遇,已经提升很多了,并且朝廷还给予了大力支持。

臣等是担心一旦给的太多,会让他们反而产生更大的欲望,这对大明而言,反而不利。

匠人的传承到如今,自有他们的体系,如今只需要维持好这套传承体系便是,又何须投入大量钱财与人力,设立工院。

现朝廷四处需要银子,该当省则省才是。”

朱高炽看着这些人又换了一个说法继续反对,他都有些恼怒了。

朱高煦的汉国是弹丸小国?

确实没有错,但朱高煦已经在开始开疆扩土了,尤其是汉国的人口虽然依旧无法与大明相比,可一旦朱高煦的火器领先太多,哪怕朱高煦攻打大明,大明都会没有反制的手段了。

不过唯一让朱高炽好受一些的,就是这次杨士奇、杨荣并没有再出言反对,虽然也没有赞同他,但朱高炽依旧看到了希望。

东宫殿内,一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然而到最后,依旧没有能够定下,只能不了了之。

当其余人离开后,杨士奇走在最后面。

“太子,工院的设立,即便数目控制得很少,但过于操之过急。

如今即便以其他名义,也很难实行,太子不妨再等等。”

杨士奇随即离开,朱高炽一个人思考许久,回过神来。

“工院的设立,是必然,谁也阻止不了!”

朱高炽无比重视工院,重视火器人才的培养,虽然这是因为有朱高煦在前,被朱高煦所逼,但如今的朱高炽,确实无比重视。

朱高炽不再去想,随即又准备了一番,准备出门去往官驿,与张谦将所有事务定下来。

还没有走出去,太子妃张氏就端着饭菜走了进来。

“这次怎么争吵得这么激烈,你多注意一些,快来吃饭吧。”

张氏并没有问太多,只是提醒一下朱高炽。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铁律,除非是和朱高炽私下时可以问一问,亦或者朱高炽主动说。

朱高炽看着桌上的饭菜,简单的吃了一点,就匆匆的走了。

张氏看着桌上剩下的饭菜,满脸忧愁,朱高炽的食量,如今是越发有些不如之前了。

官驿内,张谦正坐在房内思考着今天的事情,就在这时,房门突然被打开。

张谦看过去,顿时站起身来。

“外臣参见太子。”

“无需多礼,坐。”

张谦起身从容坐下,如今朱高炽这么快就来了,他心中已经猜到是为什么来了。

朱高炽看着张谦,缓缓开口。

“孤清点了府库,汉王所要的粮食与物资有些多了,大明只能提供一部分。

汉王应该知道的,大明要对瓦剌与鞑靼用兵了,也是需要粮食与物资的时候。

但汉王是孤的亲弟弟,孤这个当兄长的,必须要帮才是。

孤另外寻找了商人,到时不足的部分,你便向那些商人购买,可以凑齐所需物资。

不过那些商人的价格,会比较贵,这也是没有办法,朝廷也无法去无缘无故管束他们。

朝廷给的那部分,仍旧按照皇上所说的价格给你们,这个放心。

另外人口迁移的事情,皇上与孤都同意,一百万人可以迁移过去。

你回去后与汉王说清楚,大明的人口也没有多少了,北地也需要迁移人口过去,今后在这方面,大明也无法再帮助了。

百姓迁移的事情等粮食与物资的交易完成后开始,你可接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