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大汉国族群的划分,宣传司设立(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听着遐旺到来的消息,顿时笑了。

对于这位渤泥王,朱高煦是真的很是好奇,因为这可毕竟是第一个正儿八经主动愿意将一国之地交出来主动合并到大汉的国王。

能够做出这样决定的人,他是真的好奇。

“去将王玉叫来。”

朱高煦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虽然渤泥国的事情已经成了定局,但是渤泥国的人该怎么安置,是一个问题。

这次遐旺到来,为了安遐旺的心,同时也要做出表率,这个问题过后肯定要是要给遐旺说到的,不提前想出法子,到时候怎么安遐旺的心?

不一会,王玉匆匆走来。

“王爷,可是因为渤泥国之事而苦恼?”

“既然你都知道了,有没有什么法子?”

王玉笑着坐了下来,朱高煦愁眉的样子他是看在眼里,加上遐旺明日抵达的事情,除了这事,他都想不到还有其他事朱高煦会叫他。

这件事王玉也是提前就有考虑的,当即开口。

“王爷,其实这件事的处理,和大明的交趾有异曲同工之处。”

“哦?你详细说说。”

朱高煦仔细一想,还真就是和王玉说的差不多,如今交趾虽然是大明的一个布政司,但问题又很多,尤其是人,到底要不要归属汉人。

因为原本是安南百姓,归属汉人,大明大部分都排斥,但不归属汉人,又该怎么治理?

交趾的问题拖了十多年,到如今都还没有完全解决。

现在渤泥国,甚至是顺塔国,都是现在这样一个情况,要不要归属汉人?

如果算作汉人,那么这些人原本的风俗要不要保留,现在的汉人群体会不会反对?尤其是原本吕宋的土著,以及迁移过来的突厥,甚至是周边吸引到来的人,又该怎么处理?

难道这部分人就要必须依靠做贡献而算是入汉籍吗?

渤泥国与顺塔国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好,那就是两边都不讨好,后续的安稳绝对要出问题。

这才是朱高煦真正伤脑筋的原因,要么按照如今的政策,要么改变政策,并且是全盘的改动。

现在朱高煦只清楚一点,那就是按照如今的政策,渤泥国与顺塔国的百姓指定要闹,交趾那里的叛乱,也将会在这两地出现。

一个不稳定的治内,无法为他带来丝毫收益,反而还会消耗大汉的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处理不好,以后基本上是再也不会发生类似于渤泥国与顺塔国的事情了,没有人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

在朱高煦的注视下,王玉缓缓开口。

“王爷,其实这个问题说到底复杂,但也不复杂,那就是在汉人的基础上,增加族群。

比如这里的土著人,为一族,之前的麻逸国为麻逸族,五千瓦剌为蒙族,现在的渤泥国为渤泥族。

这些族只是少部分,但核心主体依旧是以汉人为主。

而所有人享受的待遇,与汉人皆是一致,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保留各自原本的一部分风俗文化。

只要没有偏见之心,那么这些人也能快速的融入进来,至于原本的语言,也可以进行保留,只不过必须要学会汉语,这是所有人必须要会的。

而在各个族群,都要迁移汉人过去,同时迁移一部分原有的人出来,分散在各地,以防止这些人联合在一起。

这样分散之后,再合而治之,则可快速发展起来。”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王玉的意思他大致明白了,保留原有的族群,可以让这些人不会产生恐慌感,然后进行拆散,分散至大汉各地,然后各族交叉,目的是为了防止以族出现的团结,一致针对其余族之人。

朱高煦想着,都忍不住觉得这个法子是真的可行,做贡献所得到的少许福利不会变动,而是会针对所有人,而且这样一来,不管是什么族,相互拆分以汉人为主体后,语言的互通进度,也会加快。

可以说这个法子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就可以彻底成型,根本不需要用百年大计来形容。

但这个法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缺点同样有,且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你说得很不错,这是一个可行的法子,但是有几点,必须要解决。

现在已经入籍的汉人能不能接受这一点?毕竟许多资源点,都是相通的。

还有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还有待商榷,那些始终顽固的人,必须要区分出来。

以及风俗文化的保留,保留程度是多少,必须也要有一个界限,同时针对这一点,是否要设立一个针对性的风俗文化日。

最后是那些内部有人煽动对立者,直接按死罪论处,这点没有什么好说的。

同时,凡是涉及到的人,除了严惩治罪之外,还要全部取消原本之籍,不再享受任何待遇。

这是红线,任何人不能触碰!”

朱高煦非常在意这点的,因为后续大汉逐渐扩张之后,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以后只会越来越多。

这个是在扩张途中,难免都会遇到的问题。

大汉没有大明那么多人口背书的情况下,如今王玉说的这点,在朱高煦眼中不失为一个时机。

大明交趾布政司发生的事情,他是绝不容许在大汉发生的,该杜绝的,必须要杜绝才行。

尤其是这个问题越早解决,将来越不会发生动荡不安,解决的越晚,越容易出大问题。

王玉感受着朱高煦的决心,这一刻他也高兴不起来了。

就像朱高煦说的,法子是可以,但缺点同样不小,一个解决不好,是真的要出大问题。

想了一会,王玉实在没有想到该怎么处理这几个问题。

半响,朱高煦缓缓开口了。

“这件事,其实可以换一个思路,那就是控制各族入籍的人。

以原本吕宋的土著民来说,今后可以为山族,我这是举例,那么如今表现好的,以及本分的,全部直接转入山族户口。

但该做的,依旧要做,只是可以开始享受原定的待遇,而剩下那些,则是依旧不入籍,需要做出贡献后并且考核,也就是保持原本的不变。

渤泥国的人,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渤泥国所有人都直接转入渤泥籍,也需要核定之后才行。

而要彼此之间融入更快,那么需要设立一个宣传司,就是宣扬凡是有户籍之人,不可对彼此有任何偏见。

其实这里的汉人,也都是从大明迁移而来的,只要能够不饿肚子,有吃的,有地方睡,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能够接受的。

宣传司的设立,是为了有备无患,只需要几年时间,其实就差不多可以稳定了,这期间要尤为注意那些想要搞破坏的人就行。

只要没有偏见之心,后续的其实都好展开。”

朱高煦看见的核心,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偏见与隔阂,这也就是在大汉,如今在大汉本身就有这个基础,因为他们也是从大明而来的,和这里原本的人相处就融洽,后面解决这个问题也更加容易。

这事要是放在大明,他敢说,可以不用想了。

百姓不会说什么,也不管这些,只管自己切身相关的,但那些儒生士子,天下官员,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他这里不管是哪一族,都是大汉的百姓,且最终的入籍,其实都不简单的,哪怕就是主动献国的渤泥,初期就直接转入户籍的,都只会是一部分。

这样做,也是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不然如今大汉之内,没有入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尽管没有入籍的人需要缴纳更多的赋税,做工没有任何工钱,能够为大汉节约不少支出,但他很希望都能入籍。

入籍之后给他带来的效果会更好。

想到这里,朱高煦突然想到什么,当即看向王玉。

“对了,还有一点我要纠正,风俗可以保留,文化不可留,文化只能有大汉文化!

这些做好之后,就让教育部增设学院,凡是入籍人,无论何族,尽皆可以在一个学院就读。

当大汉举行科举之时,也是同样,各族尽皆可以入仕为官,亦或者入伍为军。”

朱高煦说完,王玉当即记了下来,两人随即又商量许久,这件事真不是简单可以定下的。

直到下午些时候,两人已经大致梳理完成,朱高煦又召集群臣前来商议,再次进行改动,紧急商议到深夜,最终才全部定下来。

第二日,王宫之内四处忙碌着,今天是遐旺到来的日子,朱高煦为此特意准备了大宴招待。

遐旺抵达大汉港口,看着大汉再次出现的种种变化,神情满是震撼。

直到来到王宫,朱高煦带着韦清婉、朱瞻壑现身迎接遐旺及其妻子到来。

“参见大汉王,大汉王后。”

“渤泥王快起,今后都是自家人了,不必这般。”

朱高煦带着遐旺来到宴席,韦清婉则是招呼遐旺的妻子,朱瞻壑则是招待随行而来的人。

当宴席过后,朱高煦邀请遐旺在王宫闲逛,才开始说起了正事。

而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得到解答,还是与之前所说的差别并不大,崇尚大明,以及外因的叠加,与其都要被灭国,遐旺选择了主动的体面。

聊了一会,当朱高煦将对渤泥国的安置说出来后,遐旺并没有丝毫异议。

朱高煦都有些佩服这个年轻人了,真是做出决定后,就什么都不管了,任由他来安排。

最终朱高煦将遐旺安排到已经建造完成的大宅之内,虽是大宅,但可是极为豪华,下人一应俱全。

一天的时间都用来接待遐旺,搞得朱高煦比忙的时候都还要累。

在朱高煦休息的时候,王玉带着一群人直接忙疯了,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大幅度提升。

“阁老,问王爷再找点人吧,再这样忙下去,我们这些人的身子都吃不消了。”

下面的柳进等人实在熬不住了,他们尽管非常忠于朱高煦,但大汉的官员,是真的严重不足太多了。

王玉看着众人,也是心头一叹,他很清楚所有人的工作量有多少,虽然比起在大明,权力都大了不少,因为身兼多职的原因,但事也是真的多。

“这样下去确实不是个办法,我去找王爷商议商议,该破格提拔一些人上来了。”

王玉匆匆来到宫内,结果却是被韦达给拦了下来。

“韦达,你干什么?我告诉你,我有要事见王爷!”

“阁老,你就别为难我了,这段时间王爷一直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现在难得休息一会,等会再来吧?”

“你说王爷在休息?”听着这话的王玉,顿时感觉有些上头了,他们这些人是睡得晚,起得早,常常处理事务到深夜。

哪怕就是吃饭的时间,他们都能节约就节约,至于休息,更是没有。

结果朱高煦还在里面休息上了?

虽然他也心疼朱高煦,但是,好歹给他们解决一点问题再休息啊。

王玉顿时爆发要往里面闯,韦达死死拦住。

王玉见闯不进去,直接开始动口。

“王爷,王爷!臣有要事找....唔,呜~!”

韦达是真的没辙了,在朱高煦宫殿面前这样做的,恐怕也只有王玉做得出来了。

许柴佬虽然也能这样做,但许柴佬可会王玉这样做出来。

如今没办法,只得将王玉的嘴捂住。

就在这时,殿门打开,朱高煦走了出来。

原本朱高煦还一脸睡意,毕竟他是真没有休息好,但看着韦达与王玉扭在一起,还捂着嘴,顿时来兴趣了,什么困意?

压根就没有了。

“你们别停啊,继续?”

朱高煦可是还想再看看戏,然而王玉与韦达两人赶紧各自松开,跪在地上。

“王爷,臣知错,请王爷责罚。”

“无妨,起来吧。”

朱高煦顿时没兴致了,转身就往里面走去。

王玉向着韦达拱了拱手,跟着走了进去。

“王玉啊,有什么事这么重要?你让韦达进来叫醒我不就行了,怎么还在外面喊上了?”

“王爷,他实在不让臣进来啊,这次来找王爷,有急事,如今大汉的官员严重不足,王爷您赶紧想想办法想想办法吧。”

朱高煦一听到问他要人的事,顿时头疼起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