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让朱高煦惊叹又感到陌生的大明改变(1 / 1)
朱高煦现在很头大,他其实知道缺人,但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因为他这里的人才培养体系虽然有了,但是距离人才成才,还有好一段时间。
如今随着新设立部门增多,地盘增大,本就不足的空缺,更加不足了。
如今王玉主动来说这件事,说明真的是已经差不多到极限了。
但是让他找人来,他也没有人可找啊,能用的都用上了,更多的人都是在大明那里的。
“王玉,迁移过来的那些人,有没有去统计过,有没有参加过科举的人?”
“王爷,早就统计过了,别说秀才了,连参加科举的人都没有几个,坚持到院试都没有。”
朱高煦嘴角一抽,连院试都没有坚持到的,他是真的有些不敢用,举人他都不奢求,奈何秀才都没有一个。
可见当初迁移过来的这些人里面,是多么普通的百姓。
思考一会,朱高煦再度开口。
“这样吧,缺人的问题也确实需要解决,那就将现有还不错的人先提一些上来,地方的主官依旧要有能力的,然后从民间挑选一些念过书的,只要心智没有问题,品行也可以,那就先破格提拔为基层官或吏用着。
这事你也去催一催陈治平,告诉他,省学与国子监的人,加速教导,只要基本没有了问题,提前放出来先补足空缺。”
朱高煦也是真没有办法了,现在他是管不着什么拔苗助长了,反正先拉进来试试,不行就后面清退,若是可以,正好省了科举这一遭。
而且即便这样做,朱高煦都很清楚,肯定还会缺人,尤其是后面张辅几人打下澳洲后,需要的官吏更是不少。
毕竟他要做的不是殖民,而是彻底将那些地方发展成为大汉的疆域,那么治理与发展,就是必然的。
现在他只能希望张谦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并且迁移过来的百姓之中,给他多来点念过书的,哪怕是秀才,他也不嫌弃了。
那些大明看不上的人,他这里是真的都缺。
王玉闻言,也很是无奈,至于什么省学、国子监的加速毕业,在他看来短时间都无法解决这个困难,毕竟省学、府学这些学院,才建立多少时间啊。
思考半响,王玉突然开口。
“王爷,除此之外,原本渤泥国的那些官吏,能不能也用一用?”
朱高煦听后也是眼前一亮,但并没有立即出声,沉思片刻才开口。
“可以,不过一定要进行挑选,标准要和大汉其他官员都是一样的才行。
你说到这事,提醒我了,传信给柴佬,凡是那些欺压百姓的,该查出的直接查出,不要怕闹出影响来,该杀的杀。
至于渤泥原本的那些官吏,等柴佬回来你与他沟通一番,若是有多的人,你可以调一些回来。”
王玉闻言一滞,让许柴佬放人?
王玉这一刻已经猜到结局了,恐怕基本是得不到人了。
就在两人都还在为这事忧愁时,王玉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张谦传来的书信。
另外陈宏也派人传回消息,已经从满者伯夷出发返回,按照传回消息的时间,应该还有十日就能到达。”
朱高煦闻言来兴趣了,陈宏去满者伯夷的时间,可是不短,不过现在他最关心的,还是张谦的消息。
反正满者伯夷不管如何,与大汉的差距是摆在这里的。
打开书信看后,朱高煦表情那叫一个精彩,一会高兴,一会皱眉,一会凝重,一会又兴奋,一会沉思的。
看完之后,朱高煦心中都无比复杂。
随即将书信递给王玉,自己则是沉思了起来。
原本贸易的成功,朱棣与朱高炽被他的大手笔给惊住,朱高煦都还挺高兴的,然而当看见大明也在研究并且不断改进火器,大力提升匠人待遇,甚至还要成立工院。
朱高煦都没有能够想到,他自己能够对大明造成这么大的冲击与改变,尤其是朱高炽的态度,更是他没有预料到的。
看见他拿过去的特制神威大炮与火绳枪,朱棣有这个想法他其实能够理解,因为朱棣本身就特别的重视火器的发展。
但朱高炽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就低很多了,可以说朱高炽还想缩减大明在火器这块的支出。
朱高煦笑了,他敢保证,朱高炽能有这个改变,肯定是被他吓到了,因为他这里火器领先太多,朱高炽心中不安了。
在朱高煦看来,也只有这么一个理由,才能让朱高炽发生这样的改变,才能让朱高炽真正意识到火器的绝对重要性。
但让朱高煦更加忍不住想笑的,就是大明做了那么大改变,集中了那么人,耗费众多财力与物力,结果打造出来的火绳枪与火炮就这?
朱高煦是真的没有绷住,其实若是没有他折腾,大明在这个时期有着那样的火器,已经是领先原本历史不知道多少年了。
朱棣的神机营,也是后面才会装备的神威将军炮,射程才多少?
三百多米,最远的都没有超过五百米,威力还不大。
如今大明直接超越了历史,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了,只可惜被他比下去了。
而朱高炽提出的工院,竟然已经想到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这是真的出乎朱高煦的意外了。
对于大明的这个改变,朱高煦是真的震惊,哪怕大明本来就历朝历代,哪怕算上后面的满清,都是最重视火器发展的朝代,但如今这么一个重视法,也是从来没有的。
朱高煦对这个消息虽然震惊,但想得更多的,依旧是多一个对手在后面追赶,这感觉还是不错的。
毕竟科技这条路,在如今这个时期,大汉的发展之路无疑是孤独的,大洋彼岸的那些人,如今都是被远远的甩在后面了。
现在多了大明这么一个竞争力强的对手,朱高煦才觉得有意思。
这个改变也还只是让朱高煦惊讶,然而后面的消息,才是真正让朱高煦震惊的。
大明的文官,也就是那些所谓的士大夫,全部反对工院的设立,以及已经在提升匠人地位的基础上再次提升匠人的地位与重要性。
这个朱高煦也有预料,大明与大汉完全不同,可以说这些事要是放在朱元璋那个时期,肯定没有人敢跳出来这样做。
而哪怕是朱棣,也有这么多人反对。
而这一次,尤其是朱高炽的表现,又让朱高煦惊了一下,竟然硬钢这些人,在东宫吵了起来。
最后还是朱棣亲自下场,加上他送过去勾连倭寇的证据,直接让朱棣拿捏了全场。
朱高煦都挺佩服朱棣手腕的,这次是真的狠呐,杨溥、黄淮、胡俨等等重臣,又是朱高炽的心腹,结果全部被打入锦衣卫诏狱。
浙东地区,朱棣甚至直接派兵接管,各个卫所、锦衣卫,全部都被扣住了。
朱高煦是真的敬佩朱棣的魄力,这一次,目前张谦传回来的消息,朱棣都已经杀几千人了,砍头都在排着队的砍。
这些消息,朱高煦看得也是无比的激动,他敢说,这样规模的大开杀戒,大明朝也只有朱元璋与朱棣有这个魄力了。
换成其他任何皇帝,不仅没有这个魄力,还没有那个能力。
是的,明明是皇帝,却是没有那个能力,因为皇权被制衡了啊,权力已经分散到下面了,朱瞻基弄出来的宦官、内阁两大势力,分了很大的权力。
如果只是这些,朱高煦都不会震惊,最让朱高煦震惊的,是朱棣居然趁机提出了大明商税的改革与制定!
大明的永乐大帝朱棣,正在他娘的变法!还是之前他与朱棣说过的商税变法!
这个才是让朱高煦无比震惊的,想要一心刷功绩的皇帝朱棣,想要一心只想稳定的太子朱高炽,就在大明的一号人物与二号人物是这样的情况下,朱棣竟然提出了改革。
大明商税的改变,其实不单单是商税了,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涉及到的人,更多。
可以说大明天下各地的官吏,很大一部分,与各地的商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往来,而且为了平衡商税改变,对商人的地位也会进行提升作为补偿才行。
然而大明最不希望商人地位提升的,恰恰就是大明官员,因为不少官员的许多收入,都是靠这些商人给他们提供的。
加上地位低下,官员可以拿捏商人的法子很多。
一旦商人的地位提升,必然会变得不同。
而且增加的商税,相当于商人将原本交给各地官吏的钱,转变成交给朝廷,甚至可能还没有给官吏的钱多,真正亏钱的,反而是各地官吏,以及朝中的那些官员了。
这个矛盾,已经是很难调和了,然而朱棣就这么提出来了。
虽然最终的结果也如同他想的那样,满朝无比坚决的反对朱棣实行,哪怕朱棣拿了一些重臣,杀了不少人去威慑这些人,硬是拉扯三天,最终都还是没有能够实行下来。
随着局势不断地加剧,各地官员都开始上书反对,一部分人观望,少部分人选择同意,但各地的加入,使得大明逐渐开始动荡不安,朱棣只得妥协,只得进行搁置了。
但即便是这样,朱高煦都挺佩服朱棣的,因为他知道朱棣想做的是什么,如今却是开始考虑起了改革,可见也是被他的大汉给刺激了啊,或许也有浙东的事情将朱棣给刺激到了吧。
朱高煦很可惜,其实这事要是换成朱元璋来,绝对能够实行下去。
因为朱元璋的功绩与威望足够,而且够狠,百官敢劝朱棣,但真不一定敢劝朱元璋。
朱高煦都替朱棣惋惜,但凡朱棣得位是正当的,而不是通过靖难得到的,再加上朱棣如今的功绩以及威望,应该也能压得住天下人实行了,可惜不是。
尤其是拿着朱元璋的规定当武器的这帮人,也是真的不怕死。
朱高煦都能想到,几百年时间过去,历史上恐怕就是那些人不畏生死,劝说了朱棣的一次荒唐决定,并且对朱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话。
握着笔杆子的这些人,朱高煦非常清楚是什么德性,看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高煦尽管失望,但内心深处,却又仿佛松了一口气一般。
其实要是没有朱瞻基这个人,或者朱瞻基没有对他有那么大的杀意,他是真的希望大明变得很强大的。
但只要想到朱瞻基,想到朱瞻基一旦继位,到时候可能又会对他下手,朱高煦就一阵心烦意乱。
朱瞻基曾经那昙花一现的改变,他已经是彻底看透了。
正是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朱高煦心中才觉得复杂。
这次朱棣没有能够实行,想要等到下次,除非朱棣再有一个比他提供的这次倭寇勾连更好的机会,或者是朱棣对外的战事中,取得足够份量的大胜,以皇帝之天威,携带大势,才能有再度推行的机会了。
亦或者在任用人选上,还得挑选一些年轻的,有变革之意,想要大明这摊水动一动的人才行。
但这些人,用起来是双刃剑,度的把控同样重要,尤其是这样做,还会直接加剧朱棣与朱高炽之间的矛盾,可不是那么好用的。
而且在合适的时机能不能找到那种合适的人,都还是两说。
朱高煦倒是想到一个人,那就是于谦,以于谦的性子,朱棣负责兜底,让于谦在前面冲,在前面抗,最后做得好,功劳皇帝分一大部分,于谦得一部分,足以成为内阁首辅。
若是不成,再把于谦丢出来平息怒火,这也是皇帝变法惯用的手段。
可惜的是,如今的于谦,还早得很,想要等于谦成为朱棣的一把利剑,朱棣恐怕是等不到了。
而在一旁的王玉,在看完信中的内容后,一时间也是瞠目结舌,他是真没有想到,大明的局势,居然变化得这么大。
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还是其他人,这真是他在大明之时知道的那些人吗?怎么感觉都变了?
朱高煦与王玉沉默许久,都没有说话。
直到朱高煦看着王玉已经平复下来,才缓缓开口。
“大明的这些变化,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