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梯层教育,大汉九省诞生!(1 / 1)

加入書籤

如今大明的变化他是知道了,既然大明都已经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了,他在大汉的方针也得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行。

尤其是如今大明都开始重视起了这方面的人才,今后他想从大明再得到这些人才,基本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然而如今大汉的科技,他也基本都安排好了,对人才的绝对重视,培养制度,都是搭建好了的,好像用不了什么改变?

这时王玉的声音也是传了过来。

“王爷,如今我大汉在科技发展的制度已经领先大明,尽管大明开始重视起来,但与我们相比,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

就一点,大明就无法赶超我们,那就是我们有王爷,大明没有。”

“哈哈,王玉你可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朱高煦看着王玉的笑容,顿时也是反应了过来,可不就是像王玉说的那样吗?

他这里的人才,都是从大明带来的,如今在这个时期能够发展科技,发展到如今所拥有的,可不就是因为他提出的那些理论吗?

滑膛火绳枪被他提前了百来年出现了,线膛枪更是提前了两三百年,火炮在如今这个时候就达到了明末时期,包括其它的改变,都是他提出来的啊。

一个时代顶尖的人不缺能力,只是缺少那个思路与发现,如今大明完全就是在跟着他大汉的脚步走,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良久,朱高煦收起笑容,看向王玉。

“话虽然是这样说,我也认同,但后续人才的培养,还是需要再次加大一些力度。

科技发展不是仅仅只靠如今这三千人不到,几百工院的学生就能做好的,培养制度还需要再健全一些,做到可以从小开始培养。

我准备将工科学院进行拓展,将乡学院的学生拓展出来,到时进行一个分流,乡学院的学生在升县学时,可以选择县学亦或者工科初院,甚至是县学也可以再次进行分流。

也就是在工科学院之下设立一个初院,除了可以从乡学院以及县学进行分流外,也可以独立招收一部分人,用于学习一些简单的理论,并且做一些简单的试验,到了工科中院开始加深,正式进入工科学院之后,进行细致划分,所学也将会是难度最高的。

采用这种逐层递增的培养方式,也培养出科技之内,各个领域尤为擅长的顶尖人才。”

朱高煦说着说着,都觉得这个方式很可行,如今匠人已经不是之前的匠人了,自从科技之道被提出,他成为了朱子,以及已经有人被封赏爵位,科技之道已经完全成为了另一种的晋升模式与渠道。

乡学院分流以及县学分流,这是保证了有了基础的知识功底,这是进入工科初院、中院以及学院所必须要具备的。

而且这个分流,他相信肯定有人想要去,加上只要再设立出学院晋升通道的一定难度,比如县学升府学,学生有一千,但名额只有五百,那么另外五百人,只能往工科学院走。

因为大汉的科举,必须要进入府学正常毕业后,才可以参加,但府学能够参加的,只有地方官吏的科举,想要参加更高一级的科举,也就是朱高煦定的国考,必须要省学正常毕业才能参加。

而制定出这样的分流之后,若是连工科学院入门的测试都过不了,那些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原地结束学习生涯,进入大汉之内开始进行谋生。

其实如今这个时代,只要能够识字,多少都能有一个不错的生计,只是一些幻想是没有机会了。

这也是如今大汉学院制度进行的一种人才梯层培养,各个梯层的人都能为大汉带来价值,但越是往上的,代表着都是给大汉输送的精英人才。

想着这些,朱高煦随即将陈治平与徐幼文一起叫了过来,当和几人说了之后,几人都惊讶了,王玉与徐幼文一脸的敬佩。

“王爷,您这个想法,臣敬佩,若不是一直跟在王爷身边,臣恐怕真会以为王爷换了一个人。

这些在历朝历代都没有参考,大明之时也从未涉及,来到这里之后,王爷您的种种决策,仿佛领先所有人一般,所有人都想不到的,王爷您就想到了。

古往今来,恐怕都没有人能够与王爷比肩。”

王玉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佩服朱高煦,就像他说的,若不是一直跟在朱高煦身边的,他真的会以为朱高煦被人掉包了。

准确来说也不是掉包,因为掉包了都有迹可循,恐怕也想不出这么些法子,尤其是朱高煦的思维,与常人完全不同,科研院的发展,几乎也是朱高煦一己之力弄出来的,就像是一个仙人一般,无所不能。

看看如今弄出来的那些新玩意,在这些出来之前,谁能够想到还可以那样做啊?

徐幼文的感触同样不比王玉低,想想科研院如今在做的项目,他都在怀疑,这些真的是人能够想出来的?

以往在大明,他们这些人往往是异端,因为思想与常人不同,结果在这里,他们和朱高煦比起来,完全就不能比。

和朱高煦的那些想法,他们这群人根本就没法比,看看朱高煦脑袋里面装的都是啥,尤其是如今重点做的那几个项目,他们穷极一生恐怕都想不出那些。

尤其还让他们出书,以往都是知道,但怎么教授于人,怎么能够把那些分出层次,这次他们所有人可以说都是深切的被上了一课。

如果说王玉与徐幼文则是完全的敬佩,陈治平是既有敬佩,又有担忧,因为这一套制度,起码他没有在任何古籍中有发现,与大明实行的,也有很大的差异,未来究竟如何,还有待验证。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话,完全没有任何慌张,哪怕朱高煦确实是换了一个灵魂,但谁又能知道?

而且这些人都已经自动给他脑补解释出来了,他连解释的欲望都没有。

“行了,别说恭维的话了,既然这些定下了,就下去实行,究竟如何,过几年应该就能看到成果了。”

陈治平与徐幼文退了下去,王玉还得留下来继续商议其他事情。

“王爷,大明的变化,以及大明的出征,都是其次,与我们的关系并不大。

唯一关系大的,就是这次要迁移百万人过来,按照张谦说的,这是最后一次从大明大量迁移汉人过来了,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行。

之前我们预计的是三十至五十万人,如今多出了一半有余,不做好准备,到时要出乱子的。”

“这些人我已经有想法了,也正好要与你说,你记一下,过后宣读下去。

从今往后,以原本吕宋岛为界,改为汉中省,将海城、原麻逸、瑕来勿,以及尖山国,改为西海省(包含马来西亚东北部),原渤泥,也就是如今文定府,中部及以东之地,以及那孤儿国、苏门答腊北部,合并为北山省(马来西亚中部少部分及东部,加上印度尼西亚中部岛屿北部)。

文定府中部以西之地,包括满者伯夷中部以东,以及苏门答腊除西部沿海一带,合并印西省(马来西亚中部大部分及西部,印尼中岛西剩下区域除南部沿海外)。

顺塔国原定为文德府,文德府,以及爪哇国、满者伯夷南部,合并设立顺海省(印度尼西亚中岛南部,雅加达东部及西部沿海)。

顺塔国以东、以及帝汶国中部及南部,包含麻那里,合并设立为南海省(雅加达东部大部分以及东帝汶、达尔文)。

帝汶国北部的那些小国所据之地,以中部划分为三,南部归顺海省,西部归南海省,东北部归印西省。

另外罗娑斯之内,也要划分出三个省,这个事情过后你来负责,每个省彼此之间,一定要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导致任何一省过于优势。

至于刚才说的,还有一些地方还不是大汉疆域,这点我知道。

现在不是,等这次大汉疆域扩大后,接下来就该是了!

这次迁移过来的汉人,在汉中省留下三十万,其余迁移前往各省,原汉中省的人,以及其余各省之间按照之前商定的族群政策,各自进行迁移。

现在可以开始动起来了,待提前设立安置点,各地准备发展规划,将主要官吏安排下去。”

朱高煦看着地图,不断的比划着,这次的各省、府划分,也是为了方便接下来的治理,不得不要做的,也是他早就有想法的。

至于各省的地界,这是朱高煦为了防止一些重要的资源被一省独有,说白了就是防止一省做大,最后给他来一手听调不听宣。

彼此之间各省都相互有对方,可以有效杜绝这一点的出现,而且资源的分配,可以让各省不会出现过于不均匀的情况,而且各省几乎都有港口,保证了出海的外貌通道。

如今大汉的疆域虽然小,但朱高煦可是清楚,大汉的疆域绝不会止于眼下,省、府的划分,也必须要慎重。

现在大汉有名义上的九个省,也就是把罗娑斯那三个也算上,但实际控制来说,其实完全没有达到,因为向满者伯夷、爪哇国,以及帝汶国北部那一片岛屿的小国都还没有去处理。

眼下只不过是朱高煦先这么划分了,因为接下来,就是这些地方了,以及琉球王国与倭国。

此刻九个省,将来大汉或许有九十个省,九百个省,甚至在省的基础上,还会再新增一个体系,这谁又能说得准呢。

王玉一边听一边不断的记下,这次的改动,可以说让各地更加明确,他也知道是必须要做的,只不过朱高煦提前做好了,正好给他们省下不少工作量。

记下后又检查了一遍,王玉才松了一口气。

“王爷,此事臣稍后就安排下去,只是顺海省、印西省以及南海省,都还有不少地方不是大汉疆域,臣这样宣读下去,没问题吗?”

“能有什么问题?谁敢有问题?就这样宣读,正好让所有人有一个准备!”

朱高煦直接看向王玉,整个人显得无比的霸气,无论是那些小国,还是爪哇国、满者伯夷,敢有意见?

这些小国绑一块也不够大汉打的,即便让这些小国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反正最终的选择也只有两个,要么像渤泥国与顺塔国那般,自己主动点,要么就像尖山国、那孤儿国这些,等着大汉的大军去征服。

弱肉强食,这个道理是永远不会变的,想要不被人打,那自己就要足够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稳定发展与扩张。

如今是他的大汉强,如果是大汉弱,那么他同样会面临被别人攻打的风险。

就比如大明,大明比大汉就强了,但谁让他有背景有身份呢,起码大明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对他出手的。

正值这么好的一个扩张时机,朱高煦是不会让大汉停下来的。

王玉闻言,先是一怔,随即也是笑了。

对于大汉而言,这个问题,确实还不用考虑。

更何况还是朱高煦时期的大汉,朱高煦想要扩大大汉疆域的心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都很清楚。

其实不仅是朱高煦,他们这些人,又何尝不想快速扩大大汉的疆域。

毕竟对比起大明来,大汉实在太小了,小得有些可怜了。

大汉若是无法强大起来,所有人心中都有一股不安,毕竟朝堂那些人是什么想法,他们这些人都很清楚,都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谁不知谁打的什么主意啊?

如今是朱棣在上面压着的,一旦哪一天朱棣没了,那时这个考验将会无比的巨大。

“王爷放心,臣下去后就开始着手,实际细微的划分,臣会派人下去根据地形地貌地势,在王爷所说大方针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勘察的结果进行细微的改动。

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王爷要不要派人提醒一下皇上,如今皇上锐意太强,且永乐一朝不比当初洪武一朝,皇上如今是已经站在大明官员的对立面,恐会有小人对皇上不利,以此定大局。”

朱高煦瞳孔一缩,目不转睛的看向王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