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泰西人?欧洲人的身影(1 / 1)
朱高煦目光紧紧看着韦达带人抬上来的盔甲,以及那一把半个个头长,又宽大的大刀上。
“王爷,这是郑正使舰队所带来的盔甲与大刀,与大明的制式装备完全不同,除此之外,还有些许火铳、火炮。
为防止有危险,火铳与火炮臣并未带入,放在殿外。
舰队里还发现了一些之前从未见过的,臣也不知是不是人,有三个女子,尽皆金发碧眼。
为以防万一,靳荣将军已经率领海军,正式控制郑正使舰队。”
朱高煦愣愣的看着韦达,他是真没有想到,郑和居然还带了一些欧洲的女子回来?这是要干啥?给朱棣带进宫?还是这一路上给明军用的?
最后一点朱高煦直接排除了,哪怕是真的,郑和也没那个胆子带在船上这样走,顶多就是就地取材了。
至于火铳、火炮这些,朱高煦反而不感兴趣了,因为如今欧洲那边是什么样的火炮,他心中大致是有一点数的,和他现在的火器相比,完全就是云泥之别。
朱高煦随即看向郑和,目光凝重,甚至有着些许杀意。
“郑和,那三个女子,还有眼前的盔甲,你最好解释清楚,若不然,你可以试试本王敢不敢杀你。”
虽然心中差不多已经猜到了,但朱高煦还是想要知道郑和会怎么说,尤其是关于那些欧洲人的消息,朱高煦很想从郑和嘴里得到。
但朱高煦很清楚,郑和不需要对他负责,他若是平常那样问,郑和肯定不会和他说,他也不能拿郑和有丝毫办法。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三个金发碧眼的欧洲女子,还有眼前这样的盔甲与武器,再加上火器,可做的事就很多了,他哪怕真把郑和杀了,找补好理由,郑和也只能认。
有的时候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事实,那就是事实。
郑和闻言,同样紧紧的盯着朱高煦,心头无比的愤怒,但他依旧不敢赌,依照他以往对朱高煦的了解,尤其是如今朱高煦还破天荒的离开了大明,在他看来,朱高煦是真的做得出来的。
如果在大明,朱高煦要争那个位置,做事必然有所顾忌,当一个人有在乎的东西时,那就有弱点。
但现在郑和真找不到朱高煦的弱点,那个位置,朱高煦明显已经放弃了,因为朱高煦出海离开大明,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实力压制,见识了大汉火器之威的他,同样清楚大明想要对大汉动手,也不现实。
能够让朱高煦出海离开大明,在郑和眼中,必然是朱高煦得到了朱棣什么承诺或者获得了什么,才会出海,不然正常人谁会想着离开大明?
脑海急速转动片刻,郑和深呼一口气,神情逐渐放松,平静的看向朱高煦。
“汉王,这三个奇异女子,为泰西人,是为了带给皇上的。
此盔甲与武器,也为泰西人的制式武器,这是我在下西洋时,我的泰西人朋友给我的,我特意带回给皇上。
另外的火铳与火炮,同样皆是泰西人所用。”
泰西人,这是大明对欧洲人的统称,到后面还会演化成弗朗机人,亦或者红夷。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听到泰西人这个称呼,他并不意外,这是他已经想到的了。
只是朱高煦心中还是疑惑,如今这个时期的欧洲,可以说并不强才对,对比起大明,其实差了很多,而且欧洲内部的争斗应该也没有结束才是,难道现在欧洲的那些人就已经开始了对外的探索?
朱高煦对这些确实不了解,哪怕他有着前世的经验,但这些问题,他一个正经人,又哪里去钻研过这些?
朱高煦仔细的打量着眼前的盔甲,似牛非马,头盔上还附带着冠宇,其实也就是一些鸡毛,肩上还有着类似犀牛的角那样凸起的一根,看着非常的怪异。
然而从盔甲的体型来看,朱高煦敢说,起码也要一米八以上的精壮汉子才能穿得下,不然根本无法合适穿戴这个甲胄。
随即朱高煦又将目光放在武器上,当即将大刀拔了出来。
当全部拔出,朱高煦立在地上,整把刀达到了自己胸膛的位置,刀宽更是快要赶上自己的手掌了。
朱高煦看向郑和,这次不用说话,郑和仿佛就已经认命了一般开口。
“汉王,此乃斩马刀,为泰西勇士的武器,配合着刚才汉王所见泰西人的盔甲为一套装备。
据我的泰西人朋友说,他们装备了这种盔甲与武器的勇士,尽皆个头高大,身形魁梧,比大明将士更加体大。
我曾亲眼见过,我所带的明军精锐,普遍比他们要低不少,若只是论体型,恐怕只有蒙古诸部的一部分人可以与之相比。
他们在战场上,还会装备一面竖盾,较大明的圆盾而言,更重一些,但却又不如方盾,不过比方盾略微轻,更窄一些,但却是更高。
这样的大军在战场上主要负责破阵、对阵骑兵等等任务,战力强大。
若是与我大明之军,我大明想要取胜,亦极难。”
朱高煦听着郑和对这些泰西人的吹捧,神态之间隐隐有被震慑,朱高煦心中已经真的开始对郑和有了杀意。
如果不计算他的大汉,只拿大明与泰西人相比,热武器他不敢说,但在冷兵器这块上,这些泰西人想和大明比?
不是他会将大明想得太强,而是他就是看不上这些泰西人,还想在冷兵器上和中原王朝掰手腕?
一群连战阵都用不出来的蛮夷,兵法都不会,郑和居然还觉得靠着冷兵器能和大明过招?
而且有着这样装备的泰西人,朱高煦敢说绝对不多,泰西人要是真有那个实力,早就打出来了,何至于现在连个哈烈国都打不过。
朱高煦不再去想,直接拿起自己挂在墙上的长刀,拔刀对着泰西人的盔甲一刀砍下,只见盔甲上都砍出一道划痕,虽然还没有破,但接连两刀下去,盔甲直接被砍出一道洞口。
再看自己的大刀,没有任何豁口,俨然没有任何变化一般。
朱高煦冷笑,他就说嘛,欧洲超越中原王朝那是以后的事,但现在他们的冶炼技术就是全世界领先的,怎么会突然就被超越了。
尤其是他的铁器局还改进了好几次冶炼工艺,怎么会比不过。
至于那把长刀,朱高煦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直接看向郑和。
“马三宝,刚才你也看见了,本王提醒你一句,别忘了你是大明之人,更是大明之将。
泰西人强,真的那么强吗?你和泰西人打过仗吗?
本王不知道你是在哪里看见的泰西人,但本王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你根本就没有去过泰西之地,你不过是在路途中所见所闻罢了。
本王再告诉你,若是你觉得泰西人强,那你就应该和他们打一仗,为大明检测出他们的战力究竟如何,找出泰西人的老巢在哪里,问清楚他们出来的目的,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而不是像现在一般,根据你自己所见,别说所说,你自己心中所臆测,就以为别人很强,甚至已经开始对那些蛮夷有了敬畏之心。
本王不知道你是真的这样想,还是为了给皇上压力,让皇上好继续同意你下西洋。
但无论何种原因,你马三宝,都该死!”
朱高煦说的这些话,没有带任何偏见,郑和作为大明的舰队的主将,在外既然遇到了这么一支自以为对大明有极大威胁的军队,那么郑和的任务就需要探明这支陌生军队的实力,打听清楚这个国家的情况。
然而郑和并没有去做,反而是听信那些人的话,还变成了泰西人‘朋友’。
朱高煦听到‘朋友’这两个字都觉得好笑,嘴上说着朋友,这些人就不会在将来打入大明了?
历史上大明时期,荷兰人、西拔牙人、葡萄牙人等等,又不是没有对大明沿海发起过进攻,都是有的,如今在郑和嘴里,却是朋友,朱高煦是真的想笑啊。
既然有威胁出现,那么第一时间就应该消灭威胁才是,如今没有泰西人的更多消息,基本就靠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探听,传回大明,结果这人就是这样传达消息的。
这个消息一旦传回大明,朱棣都恐怕以为在极西之地出现了一个与大明同样的庞大帝国,然而朱棣却是基本什么都不知情,只得让郑和不断下西洋去打探了吧?
包括以后大明对外的政策,如何对待这些人,都会因为郑和带回去的消息,影响到朱棣做决策。
想着这些的同时,朱高煦心中也渐渐有些急迫了,如今他的大汉,一直在深耕南洋、东洋,他以及大汉接下来的方向,是时候要尽快解决南洋与东洋的事务,向西洋扩张了。
泰西人的问题,按照历史来看,大明应该是没办法解决了,但他必须要解决,大明不对外进行扩张,但他的大汉必须要尽快开始向西扩张了。
这些人泰西人,朱高煦现在是真想去会一会,让这些人感受感受什么叫坚船利炮,什么叫汉军。
郑和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心头顿时一慌,如果之前他感受着朱高煦的杀意有其他原因,这次他只觉得朱高煦的杀意无比的纯粹,而且是真的对他动了杀心。
尽管他是大明之臣,朱高煦管不着,但朱高煦还有一个身份是他无法忽视的,那就是朱高煦还是大明的汉王,朱棣的嫡次子,哪怕朱高煦出海了,这个身份依旧可以死死的压制他。
尤其是朱高煦还是一个实权王爷,远不是大明那些藩地里的王爷所能比拟的,再加上他还偏偏就在朱高煦的大汉里面,他没有任何能够拿捏朱高煦的,只有朱高煦能够拿捏他的。
现在朱高煦说的这番话,在他眼中,已经开始在铺垫他的死了。
好在郑和也是经历过不少的人,很快镇定下来,缓缓开口。
“汉王,我只是将所下西洋所知之事,尽数带回大明,以供皇上决策。
泰西人之事,这也确为沿途所见所闻,臣奉皇命下西洋,只为宣达大明,增进大明与各国间的情感,这是我的任务,我又如何能贸然在外为大明结敌?
若是泰西人敢对大明不敬,无须汉王多言,臣自会带兵征灭,我为明将,当应为大明,为皇上所虑。
此次所闻泰西人,乃是在哈烈国以南,大明极西之地,马克兰、克尔曼等国所遇,与大明相隔不知多少万里,还请汉王放心。
我下西洋之事,过后皆会向皇上呈报,还请汉王无须忧虑,若汉王无事,我便下去了。
待休整之后,舰队还需要返回大明,我已经向皇上回信,两月之后,就必须要抵达大明,还望汉王体恤。”
朱高煦这次倒是诧异的看了郑和一眼,这人和他不和归不和,但眼界与胆识,与大明其他将领比起来,还是不同的,也果然不愧是下过西洋的人,没有因为他刚才的一连串下马威失了分寸。
朱高煦也不再说什么,随意挥了挥手。
“自己下去休息吧,你别忘了自己所说的,更不要忘了你是大明的将领。
另外,你回去之后给太师带个信,当初鸡鸣寺一别,本王心中甚为思念,今大汉初立,欲请太师前来相商大事,本王在大汉等待太师前来。”
郑和闻言,心头顿时一紧,但也什么也没有说,缓缓退了下去。
朱高煦一脸的笑容,反正顺便给姚广孝也挖个坑罢了,填不填那是朱棣的事,这俩人当初可是没少针对他,现在他可不会放过整这两人的机会。
随后朱高煦又开始思考起了郑和所说的泰西人,大明极西之地,其实没有广泛的定义,只要是暹罗以西之地,都可以按照这四个字来定义。
不过哈烈国以东,朱高煦大致可以确定在哪个地方了。
哈烈国为如今的阿富汗,当然不止是阿富汗。
刚才郑和所说的马克兰与克尔曼,位置分别大致就在巴基斯坦西南与伊朗东南交接的那一带。
朱高煦玩味一笑,泰西人已经来到这个位置了吗?
看来泰西人的触手已经快要延伸到东南亚一带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