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于谦现身大汉,关乎大汉大国脸面与意义重大的绝对盛事!(1 / 1)
朱高煦看着张辅与靳荣两人下去,长舒一口气,安排好这些事务,他接下来也总算是可以稍微休息一番了。
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呼吸几口自由自在的空气,就见下面的人带着不少奏折走了进来,放在他身前的桌上,朱高煦整个人都麻了。
“果然啊,还是以前好,什么也不用管,事又少,多好啊。
只要想励精图治,就有批不完的奏折。”
朱高煦现在算是勉强有些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皇帝贪图享受,不理国政了,实在是一处理起来,是真的没完没了的。
时间离他近一些的,就是朱瞻基,顾着自己享受,给内阁加权重,又分权力给宦官,自己倒是过得舒坦了。
理解归理解,朱高煦还是鄙视的,毕竟在什么位置就得做什么事,享受了皇帝带来的绝对权力,就应该担起该尽的责任。
也是幸好在大汉,经过他的改变,如今他需要看的并不多,基本上朱高煦都是看事件的结果,而且奏折也基本都是简化的,只有重要内容,没有大明那些奏折的长篇大论。
将事务处理完成,朱高煦来到殿外,正要走走,就看见一个熟人走了进来,正是大汉教育部尚书陈治平。
“参见王爷,王爷您这是要出去?”
“对,出去走走,你可是有要事?”
朱高煦头疼的看着陈治平,这人是平日里基本不会主动来找他的,但只要主动找他,肯定是有事。
此刻他好不容易有一点闲暇的时间,他是真不想听,只需要给他一两个时辰放松放松,再说这些事也好啊。
奈何陈治平是一个不懂风情的人,径直开口。
“王爷,臣所来确有要事,且很是紧急。”
“治平啊,你可真是会挑时候,去那个亭子说吧。”
朱高煦无奈的带着陈治平来到凉亭,一旁的人倒上凉茶,缓缓退了下去。
朱高煦举起茶示意陈治平,陈治平当即起身行礼喝下。
“谢王爷赐茶。”
“行了行了,私下可不用那般严肃,随意些就好。
这次是为了什么事?看你这急匆匆的样子,你要是还要人,我可告诉你,自己想办法。”
朱高煦直接将陈治平的后路给堵死了,要钱物资都还好说,但只要涉及到人,他是真没办法。
这些年也确实从基层培养了一部分人出来,原本缺人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如今又增加了疆域,尤其是满刺加那么一片地方,缺人的问题在大汉依旧存在。
大汉朝廷不仅是教育部缺人,可以说各个职能部门,除了科研院那种特殊的,都缺人。
他也早就下达过通知的,人的问题他一概不管,反正事情得做,下面的人能够维持政令运行落实,保证朝堂与地方稳定,都是被他给逼出来的。
而朱高煦自己也是被这些人给逼的,刚开始他还想办法,后面是每个部门的主官都来找他,他直接不管了。
陈治平闻言,尴尬的笑了,因为向朱高煦要人次数最多的,是他,搞得朱高煦每次见他,都得说这么一句‘要人没有,自己想办法’。
“王爷,臣这次来,不是为了人来的,而是臣给王爷送人才来了。”
“嗯?陈治平,你可知道欺君的后果?你确定是给朝廷送人才来了?”
朱高煦是真的惊了,显得格外的惊奇,一个没事就追着他要人的人,现在给他主动送人才?
朱高煦本能的反应就是这个人在打什么坏主意,要是教育部真有人才,这人指定是内部消化,还有这么好的心拿出来?
下面的那些部门,自己内部出了人才,那是一个比一个藏得深,看得紧,都在内部消化,绝不会放出来到其他部门。
陈治平听后,笑得更开了。
“王爷,臣说的当然是真的,臣哪里敢欺瞒王爷。
臣原本不过是一员外郎,承蒙王爷信任与看重,擢升教育部尚书,这些年来,臣一直兢兢业业,只为做好教育部之事,为王爷,为大汉,输送人才。
虽然这个过程很是艰苦,但如今也总算是要开花结果了,臣总算是没有辜负王爷。
明年六月,将是大汉各个省学学子毕业出院之时,臣便是来向王爷请旨,在明年举行大科举。
此次各个省学毕业的学子,有两千三百五十七人。
其中有二十三人格外优异,臣协同教育同僚,与国子监学士研讨后,这二十三人之中,有十七人可入国子监深造。
另外各府学毕业学子中,有六十一人才华出众,其中五十八人可不参与升学考试,直入省学,且是汉京学院直录,另外三人可破格进入国子监。
这是臣准备的名单,每个人后面不仅有学子信息,也有为何入国子监的理由,请王爷过目。”
朱高煦看着陈治平递过来的名单,心中一片火热,他建立的学院制度,终于在明年就要开花结果了!
学院的正式建立,其实是在新武二年下半年,快要年末才开始实行,到明年就是接近六年的时间。
六年啊,只有朱高煦自己知道,这六年过得是多么的痛苦。
大汉确实越发繁荣昌盛,实力日益增强,但缺少人才的痛苦,是一直都存在的。
如今省学毕业的学子虽然是加速提升上来的,但能够毕业,说明已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了。
尤其是在这里,居然还有能够直接进入国子监的人,府学里都出现了三个,另外五十八人还能被汉京学院直录,说明大汉出好苗子了。
大汉所有省学之中,汉京学院可以说是大汉最为高等的省学了,因为学院就在汉京城内,能够在大汉国都立院,教育部可以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打造,就是要成为头部。
而汉京学院的院长,不是别人,正是朱高煦。
这也是朱高煦规定的,汉京学院的院长,必须是大汉每一任的王,不能是其他人。
因为这样从汉京学院出来的人,名义上可以算作是天子门生,进入朝堂后,就是天然亲近大汉君王的臣子。
而能够进入汉京学院,以顺利从汉京学院毕业的人,足以说明非常的优秀,是极为拔尖的。
至于到后面汉京学院的学子步入朝堂后会不会自成党派,他也不怕,因为汉京学院的学子本身来自各地,乡党也是会有影响的,而且在其他方面,他也有做出限制的。
一言堂不可取,但院党同样不可取。
朱高煦迫不及待的开始看起了清单,科举与那毕业的两千三百多人固然值得高兴,但能入国子监的,他更加看重,因为能入国子监,说明非常的优秀拔尖,没有出色的能力与才华,还真不行。
朱高煦仔细的看下去,年纪最大的有三十四岁,年纪最小也是二十五岁。
出现这个差异,也是因为当初第一批招生,其中很多人都是为了达到快速养成,尽快出来补足大汉基层官吏缺额的。
一般正常从省学毕业的年纪,是在二十一、二十二岁左右。
看完省学直入国子监的名单,朱高煦也是一脸感叹,果然有的人是真的强,只是之前没有那个机缘,没有人给读书的机会,如今才得以展现。
随后看到府学直入国子监的三人,这三人,能够从府学被教育部与国子监的学士认可直入,可见未来的潜力,更大。
然而看到名字后,朱高煦直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无比熟悉的两个字,于谦!
朱高煦反复确认着信息,于谦,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现汉京东城外河村人,大汉新武四年从大明迁移而来的第二批少年,现十六岁。
看着这些信息,朱高煦心中一时都惊了惊,之前在大明时,朱棣答应给他迁移过来的少年之中居然还有着于谦?
之前朱高煦是真不知道啊,这些信息足以说明,这个于谦,基本就是他想的那个于谦了,现在在他的大汉了。
“真是造化弄人,没想到于谦竟然来到大汉了,那大明不是少了一个柱石?大汉白捡一个柱国之才?”
朱高煦笑得很是高兴,任谁凭空得到这样一个人,都会高兴。
果然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进入府学三年,如今就展现出了能够直入国子监的能力了。
至于另外两人,虽然同样优秀,但年纪就比于谦大了几岁,但能够从府学直入国子监的,都是非常优秀的。
朱高煦没有再去关注,如今刚从府学毕业的于谦,想要成为历史上那个于谦,路还长呢。
而且进了国子监,他自然能够看到,他又何必急于一时。
朱高煦看完后,随即看向陈治平,目光很是欣慰,陈治平这次是真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仅仅只是于谦的惊喜,而是真的出人才了。
“不错,你们挑选出来的这些人,理由都很充分,过后你递个折子上来,我批复就可以了。
至于明年的科举,若是举行大科举,那就是大汉第一次进行这般规模庞大的科举了,必须要隆重,且不能有任何疏漏。”
“韦达,去叫王玉入宫!”
大汉至今没有举行过像样的科举,不是朱高煦不想举行,而是之前都是直录的,这里适合的读书人,都被直接用了,还怎么科举?
之前真举行了,都没有人可以参与,而且为了配合教育部,新武三年时,朱高煦就下旨要经过省学毕业后,才能参与科举。
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进入大汉的教育系统,哪怕是大汉官员武将的子嗣,哪怕再有才华,只要没有省学毕业这个流程,就无法参与科举,无法入仕。
明年也是最早那一批入省学的人毕业的时间,后续每年都将会毕业学子,科举也只能从明年开始。
从明年开始,大汉的缺额就能逐渐补上,这也是投入了这么多年的教育部,大汉终于有了学院制度以来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且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如今明年要举行的科举,又是规模浩大的科举,这是大汉第一次举行,关乎大汉的脸面,朱高煦都无比的看重。
科举只要举行,就代表大汉的官吏选拔制度,彻底完善,可以说意义重大,整个大汉都关注的重点。
陈治平在一旁,也是激动与火热的,作为大汉教育的一把手,看着如今科举盛世的到来,格外的期盼。
看着一脸高兴又凝重的朱高煦,陈治平平复心绪,当即出声。
“王爷,隆重是必然的,这是整个大汉的盛事。
另外王爷,教育部此次也算是完成了王爷与朝廷的任务,科举之后,可否优先给教育部补一些差额?
臣也知各部、各司、各局以及地方都缺少人手,臣挑选了一百三十二人,这些都是适合在教育部做事的,还请王爷应允。”
朱高煦见陈治平又拿出一份名单,一拍脑门,他就知道,陈治平这人肯定不会只是说这事,原来在这里等着他。
朱高煦拿过大致看了看,上面也基本说明了为什么要留在教育部的原因。
朱高煦看向陈治平,玩味的笑了。
“治平啊,你现在也开始给本王玩起了声东击西啊。
这次你教育部确实立了大功,大汉能够在明年举行科举,你与教育部功不可没,尤其是你。
你的付出,本王都看在眼里,前期亲力亲为,亲身奔走各方,才有如今。
这次你的要求本王允了,也不用一百三十二人,直接给你三百人的名额。
但是本王有一个要求,大汉刚打下来的疆域,也就是原本满刺加国之地,以及爪哇几个小国之地,包括满者伯夷,教育部需要尽快建立起培养制度。
同时还要让这几地的尽快熟悉汉语,使用汉语,当地官府会全力配合教育部行事。
这不是本王和你交换,而是给你以及教育部的任务,既然是教育部,那就要将这些事做好。”
朱高煦看着陈治平,想要从他手里拿好处,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教育部的功劳,他过后会有赏赐,爵位那些待到后面,他都会一一册封。
教育部的重任,也不仅仅只是培养人才那么简单,文化同化的重任,也在教育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