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无人上榜的科举,开始飘起来逆反的科研院(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看着批阅出来的试卷,一阵愁眉。

大汉的第一次科举啊,却是这个样子,看着虽然有些上不得台面,但却又是不争的事实。

下方的王玉等人,神情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人都是自告奋勇,兴致冲冲的主动来批阅试卷的,他们就是想要看看大汉第一次科举里面,有没有什么好苗子。

结果最后,就这?

这时陈治平站了出来,直接跪在朱高煦下方。

“王爷,臣有罪,臣以及教育部愧对王爷信任,愧对大汉,此次科举,未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请王爷责罚。”

陈治平话音落下,教育部的人纷纷站出跪在地上请罪。

朱高煦看着陈治平跪在地上,当即起身,亲自将陈治平扶起,同时又示意其他人起身。

“治平,这如何能够怪你,而且谁说你以及教育部没有为大汉培养出人才,那于谦、陈骥、龚仁,不都是经过教育部学院制度的培养,才走出来的吗?

而且进入国子监可是比科举的难度还要大,没有才学,也进不了国子监。

且如今更是有七人已经开始入仕,展现自己的能力,报效朝廷。

在学院制度实行才没有多少年,如今又在第一次科举的情况下,已经做得很好了。

本王相信,今后每一年,只会越来越好,教育部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会越来越多的。

只要你们始终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本王相信你,相信教育部诸位!”

朱高煦没有丝毫怪教育部的想法,这次参加科举的人,放前世就相当读过小学,然后参加三年高考速成班就去高考一样。

别看这次参加科举考生的年纪也都不小,但实际念书的时间,并不长。

这一次能有这样的成果,朱高煦是真的已经知足了。

要是学院制度实行十多年了还这样,他才真的会生气。

陈治平以及一众教育部官员,尽皆无比感动。

这种事说实话,要是放在大明,在永乐一朝,他们被革职都是轻的,要是放在洪武一朝,家人能不被牵连,他们集体都得烧高香。

因为这是大汉一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举,意义非同一般,首届科举,就出了这样的事情,对上无法向朱高煦交代,对下更是无法向大汉天下庶民交代。

尽管他们都明白,如今这批学子存在的问题,天下百姓也知道如今这次科举到底是什么情况,但如今不仅有大汉的百姓,更是有其他诸国以及大明的人在,搞不好就是要闹出笑话的。

“臣,谢王爷体恤!也请王爷放心,臣必定携教育部同僚,做好教育之事,不忘初心,为朝廷培养优秀学子!”

朱高煦点点头,又宽慰了几句,随即回到座位上。

这时王玉紧随其后站了出来。

“王爷,如今殿试名单已经出来,殿试的考题王爷曾言自己出,不知这考题,何时可出?”

提起这个,朱高煦更愁了,原本他定下的考题,如今拿来用,他怕到时候真的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

想了一会,朱高煦也不管了,当即看向王玉以及陈治平等人。

“这次的考题,本王已经想好了,你们可以先看看,但绝不可外传。”朱高煦随即将考题让陈宏递给王玉等人观看。

一众人纷纷围在一起,当看到具体的考题时,顿时一愣,随即一众人都有些皱眉,因为这个考题,出乎了他们所有人的预料,并且还不简单。

朱高煦准备的,总共就六道题:

如何看待大汉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何看待大汉的科技之道。

如何看待大汉与大明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待大汉如今形成的商业。

大汉的扩张,是否有必要继续保持。

大汉对百姓治理,今后着重于什么方向。

这就是朱高煦准备的题目,全部是开放性问题,可以说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也是这几题的难处。

因为这考验学子对如今的大汉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认知,涉及军、政、民、商,以及大明。

朱高煦其实还准备了不少这样开放的题目,不是开放的题目他还不会放在里面。

到了殿试这个环节,具体到某一处的细节等等,已经没有了,那些是在之前的考试所考的,如今朱高煦的重心,就是要通过这样的题目,看到这些人的思想,以及大局观,对未来的理解。

要是真有人将这样的题做出来,说到他的心坎里,那他就将会重用。

说白了,这些题目,就是为朝廷筛选栋梁的,并不是一府一县之才。

且能到殿试这里的,说明自身的硬实力,已经是不差了。

朱高煦看着震惊的众人,也没有出声,静静的等待着,他知道这些人需要时间消化。

因为按照正常逻辑,这次科举考生的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首届科举的意义,应该要降低难度才是,结果朱高煦主动增加难度。

虽然这可以看出朱高煦对这次科举的看重,但如今,是不是得改变改变?

“王爷,真的就选这些题了?要不换一换?”

王玉当先开口,也没有直说,他相信朱高煦肯定考虑到了他们所想的,现在只能这样委婉的说了。

王玉现在都有点怕点燃朱高煦,因为这事,别看刚才朱高煦还在宽慰陈治平,但心中要说没有愤怒,打死他们都不信。

朱高煦闻言,就这样看着众人,却是突然笑了。

“哈哈,何必要改,若是为了所谓的首届科举而降低门槛,今后的科举又将如何?

科举是要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的,既然这些学子当不了大才,那就让他们做小吏。

并不是每次科举,都一样要产生状元的,我们又何必自己欺骗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考题就从这六道题里面挑选四道题出来吧,若是真的没有人做到,那就如实通传天下。

人贵在知耻而后勇,这次没有做好,以后做好便是。

且在大汉,不能开这样的先河,任何科举,都将严肃以待,更是告诫天下人,大汉的科举,不得任何弄虚作假!”

王玉、陈治平等人纷纷敬佩的看向朱高煦,能够这样坦诚对待,有这样的心,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毕竟如今的大汉也算是大国了,本该在乎的脸面,朱高煦并没有选择弄虚作假的去在乎,这才是他们敬佩的根本。

“臣遵诏。”

一众人应下后,也不再讨论这件事,既然一切按照标准来执行,那就这样执行便是。

又是三日过去,殿试如期举行。

直到考试结束,王玉等人开始批阅试卷。

这次没有再用翰林院、国子监批阅,而是用各部尚书,以及内阁的人在批阅,因为这些题,这些人更加擅长。

朱高煦的这几个题,已经脱离了搞文学的范畴,不能再用书上的知识来评判。

而试卷则是朱高煦安排的侍卫,在折叠了名字后,才交给每个人审批,同时会在一旁记录,以防止有人作假。

这些都是朱高煦定下的规矩,以后每次科举,都要这样做的。

直到试卷批阅完成,都没有一份试卷被摆在朱高煦的案前,朱高煦就知道,这下直接全军覆没了。

看着一众人低着头,朱高煦缓缓站起身。

“如实公布吧,如何安排到地方,以及各部需要补充的小吏,你们先商量,过后进行存档。”

朱高煦没有丝毫好心情,也不想再宽慰这些人了,该说的他也说过了,说多了,费口舌。

直到朱高煦离开,王玉才开始带头进行最后的安排。

两日后,朝廷正式放榜,然而没有一人上榜,将所有人都给直接看愣了。

大汉的百姓只是心中一叹,他们哪怕没有念过书,也大致能够猜到一些。

至于诸国的商人,则是忍着,他们不敢笑,如今的大汉,他们惹不起,更何况他们还需要来这里赚钱,没有一个人想得罪大汉,惹起众怒。

而从大明过来的人,有部分是直接忍不住笑了出来,尽管惹得周边的人怒目而视,但也仅此而已了。

大汉首届科举的消息,也是迅速从京城开始向周边传播,逐渐向大汉之外传播而去。

转眼大汉举行科举的时间过去了两个月,大汉从上到下,都已经鲜有人再议论这件事。

朝廷上下,都在用心的做着手中的事务,这段时间,所有人都有些敏感。

而参加科举的学子,全部被分配完成,绝大部分去往了地方,但也不是担任一地主官,而是一些副职,都是基层紧缺的位置。

少部分留在京城的,也在各部打杂,同样为吏。

王宫之内,朱高煦此刻正无比的头疼,因为科研院的徐幼文以及张景两个人,就跪在他面前不起来了。

“徐幼文,张景,你们两个这是要做什么?本王已经给你们说得很清楚了,如今科技学院的学子才入学不到四年,你们就想要举行科技的科举?

你们难道不知道,只才学了不到四年,能学会什么吗?

还有,科技学院的学子不用参加什么科技科举,里面毕业的人里面有合适的,你们选好人报上来,直接录用到科研院、火器司、铁器局、船舶司等等部门都可以。

研究科技之道不需要搞科举,明白了吗!”

朱高煦很头疼,真的头疼,他是真没有想到,徐幼文与张景居然会劝着他搞科技科举来录用人才,他都不知道这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科技学院里面培养的学子总共就那么点人,每年从学院毕业的人也不过一两百,各地的科技学院也还在建设当中,就这么点人,有什么好值得办科举的?

两人闻言,依旧跪在地上,随后徐幼文出声说道:“王爷,臣想提高科技之道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学子科技,入科技之道。

而唯有科举,才能快速提升科技之道的地位,臣特来请求王爷。”

朱高煦扶额,他是真的想动手打人,但最后也只能深深忍住。

“科技在大汉的地位,还需要用科举吗?你告诉本王,还需要吗!

在大汉,本王给科研院、火器司、铁器局等等授予了不少爵位,你和张景更是已经封。

虽然你们的爵位不能世袭,但你们可知道,那些文官想要得到爵位有多难吗?你们知道大汉的将士想要被封赏爵位,需要立下多大的军功吗!

如今大汉已经在开始推广科技学院了,你们还想要提升科技之道的地位,你们想怎么提升,是不是大汉不用大军征战,不用保家卫国,文官不用治理地方,所有人都围着你们科研院转吗!

是本王对你们太宽容了还是你们越来越放肆了!”

朱高煦的怒火直接开始爆发,他发现自己平日里对科研院的这些人是真的太好了,好的让这些人越发的开始得寸进尺。

他看重科技的发展是没有错,但并不代表他就会无限宠溺这些人。

大汉不是离了谁就会亡国的,科研院的人要是敢这样来和他搞对立,那他大不了就将科研院所有的人全部换了!

当初他能将科研院的这些人给培养出来,他一样可以再选人进入科研院,大不了发展再缓慢一些就是了,他也决不能让这些人养成这样的习惯。

虽是宝贝,但要是这样越发开始变得骄狂,科研院他同样也要开始清理。

徐幼文与张景闻言,直接身子都颤抖了起来,他们两个真的没有想到,朱高煦会有这么大的怒火。

在他们两人眼中,朱高煦是科技之道的‘朱子’,他们以为朱高煦会同意的,加上朱高煦本身就格外看重科技的发展。

“臣知罪。”

徐幼文与张景都没有辩解,朱高煦这次的态度,也让他们明白了许多。

这么些年以来,朱高煦长久的偏爱,以及科研院、火器司、铁器局各方面的突破,确实让他们许多人都有些飘飘然了。

朱高煦此刻一脸阴沉,他也发现了,科研院,该整治整治了。

“你们两个身为科研院院长与副院长,让本王很失望,看来如今你们想进入官场,不想潜心搞研发了啊。

既然这样,本王成全你们!

本王告诉你们,科研院是本王组建的,当初能够组建科研院,今日也能解了科研院!

本王能够给你们封赏爵位,同样也能够收回,所有赐予你们的,本王都可以全部收回!

既然你们忘了初心,本王不介意帮你们想起初心。

告诉你们,没了你们,没有科研院现在的所有人,科研院依旧会继续存在,不要用本王以及大汉上下所有人对科研院的支持来要挟本王,要挟大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