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大明起波澜,大汉疆域怎么这么大,实力这么强了?!(1 / 1)
朱棣与朱高炽听着郑和的话,直接被震惊得站起身来。
朱棣瞪大双眼,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他是真的无法相信郑和说的这些,都是真的。
要知道朱高煦这才出去多少年啊?就这么几年的时间,现在郑和告诉他朱高煦那个什么大汉疆域这么大了,他该怎么去信?
这个消息在朱棣耳中,简直就是荒唐,荒谬至极。
如果郑和说的是比之前大了一些,他都能信,因为大明对大汉确实帮助了不少,而且朱高煦本就善战,又有张辅这样的大将。
但如今这个消息,可能吗?!
朱棣的脸色极为阴沉,因为他在他眼中,他最为信赖的郑和,居然开始对他撒谎了!
但看着郑和恭敬递上来的画册,朱棣强忍着内心的愤怒,没有发作。
而一旁的朱高炽,同样无比的震惊,一统南洋、东洋?并且还在对外继续用兵?
这真的是朱高煦的大汉?实力真的这么强大了?疆域这么大了?
这是在糊弄谁啊!
朱高炽心中同样很是不信,这消息,实在是在颠覆他们的认知,是在挑战他们的认知。
打开郑和特意停留了一年画出的地图,当看着郑和标注出来的大汉疆域,以及标红的各大港口,再看着下方郑和询问大汉百姓的对话,以及附带的大汉朝廷发布的文书,划分的各个省,朱棣与朱高炽尽皆懵了。
到了这一刻,朱棣与朱高炽其实已经相信了,但正是因为相信,两人才直接懵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朱高煦的大汉会成长到这样,竟然真的把南洋与东洋全部整合统一了。
尤其是民间的一些消息,多季的水稻,逐渐开发出来的富饶资源,繁华的贸易,络绎不绝的各国商人,全部汇聚在大汉,如同万国来朝一般。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让朱棣震撼的,最让朱棣感到无比震惊,甚至是惊恐的是,按照大汉如今的疆域,大汉这是从海上彻底把大明给包围了!
现在大明的水师想要出海,要是没有朱高煦的允许,恐怕都出不去了!
知兵善战的朱棣看的与朱高炽看到的完全不同,都是优先考虑到兵事上的作用。
然而这还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朱高煦的大汉在有了这样的疆域之后,大汉的大军规模,得有多少?
想到这里,朱棣更是觉得恐怖,本来大汉的火器与战船就领先大明,加上大汉四面环海,如今朱棣突然发现,自己即便想要对大汉有什么动作,但好像都有些动不了。
这个发现,才是让朱棣最为惊恐的,一旦大明无法实质性的对大汉形成压力,那就说明大汉在脱离大明的掌控了。
加上朱高煦的身份,朱棣简直不敢想。
而且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郑和打探到的,肯定都还不是大汉的机密,就这些可以放出来的消息,都已经这么吓人了,那些朱高煦还没有放出来的消息呢?
另外他也派了锦衣卫在大汉的啊,传来的消息,怎么都没有全部说明?
尽管其中他知道有朱高燧的人在里面,但那只是少数几个,哪怕是朱高煦与朱高燧之间的联系,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那就说明,即便是朱高燧的人,其实也不知道那么多。
再联想到郑和留在大汉一年发现这些,恐怕都是朱高煦特意让郑和打探出来,让郑和带回大明的吧?
想着这些,朱棣凝重的看向郑和。
“这些消息,汉王是怎么让你发现的?给朕说实话!”
郑和低着头,神情恭敬,又带着些许耻辱,最终不甘出声。
“禀皇上,汉王在发现臣的船队后,派出靳荣率领大汉的海军,将臣给拦住了,并且在三千米之外,就对臣的舰队鸣炮。
臣没有办法,三千米射程的大炮,臣的舰队,无法还手,臣所携带的火炮,射程只有一千两百米,差距太远,且战船性能也差于大汉的海军,同时为避免战事,让靳荣率领海军靠近。
随后臣去了大汉汉京见了汉王,汉王给臣大致说了说大汉的消息,又说想要知道大汉其他消息,给臣例举了大汉可以开放出来的后,臣很是意动,因为这些,臣也很想为大明打听回来。
臣本以为汉王会直接告诉臣,结果臣表达想知道后,汉王直接将臣舰队携带的金银珠宝,以及各种香料、特产,扣下了一半,说这是打探那些消息所用的代价!
臣无力与汉王对抗,最终反抗无效下,臣只得在大汉开始查探消息。
臣越看,越是心惊,汉王的大汉,已经今非昔比。
臣在大汉甚至看见了大汉海防的大炮,射程已经超过了五千米!原本三千米射程的大炮,臣已经无法想象,当看见那无比巨大,犹如擎天柱一般的海防大炮,射程超过五千米后,臣当时人都看呆了。”
随着郑和的话语不断传出,朱棣与朱高炽已经从震惊到惊恐,又到了麻木。
是的,两人现在已经听麻木了,他们一直以为大明的火器已经逐渐达到大汉的水平了,现在看来,这个差距,更加的大了!
当全部听完,朱棣与朱高炽同时浮现出一个念头:这样的大汉,大明该如何自处?如何对待这样的大汉?
在朱棣眼中,现在的大汉到底有多强大,其实他依旧还不知道,但就凭借着大汉如今能够被朱高煦这样放出消息的火器,他知道一点,水战还可以用战术试一试,海战大明就完全打不了。
而除了海战打不了,野战同样也难打,尤其是地势只要是不利于骑兵展开的地方,就会非常的难打。
同时守城也极为难守,在这样的火器面前,守城就是一个靶子,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规模庞大的城池打巷战,若是小城,或是规模不够,哪怕是想打巷战,都打不了。
这是朱棣脑海里率先浮现出来,该怎么和拥有这样火器的汉军作战。
水战能打,海战不能打的原因就是,水战可以派小船,按照如今他对火器的了解,大炮装填到发射,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个时间,小船可以利用快速机动,靠近敌人,展开近战。
只要近战,双方的火器差距,将会直接被抹平。
同时小船目标小,再搭配能够快速移动的机动性,不容易被打中,反而还能吸引火力。
而因为水面与海面的不同,这个战术只能适用水战,海面上用小船,有时候恐怕都不用别人开炮,一个大浪就把小船给打翻了。
但这种战术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大汉的火器,依旧是他所认知的火器,只是增加了射程与威力,并没有其他改变才行。
至于野战,为什么是便于骑兵展开的地方更有利,也是因为骑兵可以快速移动,可以利用火器装填射击的时间,快速杀入敌军军阵,为后面的大军冲锋提供绝佳战机。
除此之外,则是一部分特殊地形,不方便火器展开的地方,类似伏击战或者山地战这种,只要是能够抹平或者适当抹平火器优势的地形或者战术,才能和有着那种火器的大军作战。
守城更是不用说,不会移动的靶子,而巷战的原因就是近身肉搏,同样可以抹平对方的火器优势。
一生征战的朱棣,对这些兵事,反应是非常快速的。
但即便这样,也非常的难,因为这些情况,设立的情形都是己方防守,进攻呢?该怎么进攻?
现在朱棣对朱高煦大汉的其他方面已经不想什么了,单单就是这些实力,就让朱棣有些沉默。
一旁的朱高炽,同样沉默了,因为这样的大汉,超过他们所有人的预料,他们都没有预想过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仓促之间,哪里能够想得出来。
而至于郑和舰队被扣下的一半金银、香料以及其他物资,朱棣与朱高炽都没有说什么,那种情况下,郑和还有其他选择吗?
只是郑和代表的含义可不一样,朱高煦明明可以抢,偏偏用这些本来就准备让他们知道的消息来换取,郑和又能怎么办?
郑和下西洋一次的收入有多少,两人都是清楚的,哪怕被抢一半,不对,被郑和用一半来打探消息了,但剩下的那部分用来解决朱瞻基的婚事,也完全足够了。
许久,朱棣调整好心绪,看向郑和。
“你先下去吧,至于下次下西洋的时间,过后再说。”
“是。”
郑和也没有像往常一样着急定下次出海的时间,他也清楚,这些事朱棣与朱高炽也需要时间消化。
在郑和下去后,朱棣看向朱高炽,一阵苦笑。
“老大,咱们之前说的那些,都可以不用考虑了,如今的老二,真是不一样了。
不过老二的大汉,我更是要过去看一看了。
现在你身子也恢复了不少,再辛苦辛苦,等太孙的婚礼操办之后,我就出发!”
朱棣本就有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而且时间更是直接提前。
郑和说的这些,依旧还是让他有些难以置信,与其这样听,不如实际去看一看。
他倒是要看看,朱高煦的大汉,究竟是什么样的。
而且他都亲自过去了,朱高煦还想在他面前藏?到时他知道的会更多。
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眼看见了,朱棣才会真正的愿意去相信。
朱高炽听后,也没有反对,如今他和朱棣,是必须得有一个人过去看看了,还得和朱高煦好好聊聊才行,不然后面指定要出问题。
“爹,如今我身子已经好了,可以处理国事。
至于老二大汉的事情,我觉得明日朝会时,可以拿出来,让郑和再说一说。
下面的那些人,如今要么是依旧看不上老二那里,要么是有人暗中派人过去,看到大汉的富裕,想要打老二的主意。
正好用这事告诉那些人,让他们少打主意,以免在爹过去之前,影响了大明与大汉之间的感情,更是不能影响到老二,以为这是大明在针对他,那就糟糕了。”
此刻,朱棣与朱高炽都已经完全没有说朱瞻基婚事的事情,因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郑和回来,银子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且朱高煦以及大汉的事情,更加让他们在意。
第二日朝会,朱棣在处理好国事,又宣告太子朱高炽回归,继续监国后,随即传郑和入殿,将大汉的事情当众说了出来。
这件事一出,大明满朝文武,尽皆惊得目瞪口呆,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完全无法相信朱高煦的大汉,会有郑和说的那么让人感到惊悚。
然而随着地图展开在所有人眼前,没有一个人不震惊,不惊叹。
“汉王的大汉,疆域怎么这么大,实力怎么这么强了?”
“为什么大明之前没有收到一点消息?”
“原来在大明海外之地,竟然藏着这么多的财富,为何当初大明没有发现呢?”
“大汉的火器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了吗?这要是爆发冲突,仗该怎么打?”
“大汉竟然已经这么富裕了啊,这才多少年的时间啊?”
整个大明朝堂,每个人都在惊叹着,每个人在震惊之后,人也麻了,谁能告诉他们啊,这些真的都是真的吗?
不是他们没有定力,也不是他们没有见识,而是他们所有人的认知,全部受到了冲击,巨大的冲击,已经在颠覆他们的认知了。
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些,更是想都没有往这个方向想,还是按照以往的思想在思考。
这一次,让他们所有人都开了眼。
震惊过后,又是沉重,大明如今都已经是这个样子了,现在偏偏大汉有这般富强,疆域也已然不小,对大明而言,究竟是福是祸?
尤其是一部分之前还想着打朱高煦大汉主意的人,此刻整个人都在颤抖。
因为要是真爆发了矛盾,朱棣会不会直接用他们来平息朱高煦的怒火?
想着这些,这些人更加的害怕了,同时又无比的庆幸,庆幸自己之前只是准备,只是找理由,还没有开始下手,要不然就真的没救了。
朱棣与朱高炽看着满朝文武,久久不能回神,突然觉得释然了。
当时他们两人听着这些消息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但他们恢复的速度,可比这些人快多了。
朱棣看着下方所有文武,像杨士奇这些反应快的人,已经在皱眉开始沉思了起来。
而反应慢的,还在震惊之中无法自拔。
大汉的消息,彻底在大明朝堂内掀起了巨大的风浪,最终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接下来的大明,以及他们,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大汉,这样的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