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朱棣与朱高炽对朱瞻基与朱高煦的担心,大汉疆域现大明(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炽听着朱棣的话语,一时间都愣住了,他是真没有想到,朱棣会产生这个想法啊。

一想到朱高煦那里,朱高炽都没有忍住嘴角一抽,实在是朱高煦那么点地方,能有什么?

虽然民间偶尔有消息传来,但他基本也没有去在意什么,哪怕大汉的商业还可以,但在他看来也仅此而已了。

大明之内的商业,同样不差,朱高煦的大汉,又能帮到大明什么?

朱高炽非常清楚,如今大明需要的银子可是不少,不是几百万两就能够解决的,哪怕就是大明休养生息,都需要三五年才能缓过来。

这个时间还只是缓过来,而要是再度发展民生,恢复到之前,都还需要几年。

要是想要做到比之前更好,这个时间起码十年打底。

也就是说这次朱棣去大汉,哪怕是将朱高煦的家底掏空,对大明恐怕都有些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哪怕朱棣亲自过去,朱高煦真的会答应吗?到时恐怕不仅得不到,关系反而会闹得更僵吧?

“爹,要不这事就别去找老二了,老二在外面的日子,恐怕也不容易,如今这些年,哪怕有些银子,应该也不会多。

如今爹你就这么过去让老二支持大明,这事别说是老二了,谁恐怕都难以接受,到时别适得其反了。”

朱棣看着朱高炽这样为朱高煦着想,心头无比的欣慰,这才是一个当大哥该做的啊,也是身为兄长的榜样。

只要有朱高炽在,他彻底不用担心那些事情了。

唯一让他遗憾的,就是朱高炽的身子,这真是朱棣的遗憾,每每想到这点,朱棣都难以接受。

想当初的朱标,同样那么的优秀,偏偏早死,如今的朱高炽又要步后尘,朱棣很是想不通,为什么老天就这样对待他老朱家,优秀的继承人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片刻,朱棣不再去想,笑着看向朱高炽。

“老大,你别担心,老二的情况,我还是知道不少的,锦衣卫一直也有消息传来,如今老二的大汉,不是当初的大汉了。

这次我过去,也是要跟老二好好谈谈这事,老二身为大明汉王,理应为朝廷,为这大明江山,出一份力。

而且只要老二同意了,老二都拿出银子给朝廷了,其他藩王那里,又岂能不给。

如今是大明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们身为老朱家的人,已经享受了这么多时间,也该为朝廷出力了。

若是大明江山有失,他们又如何继续享受?其中的利害,相信他们能够知道。

只是需要一个人率先站出来做到这事,老二正好合适。”

朱棣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朱高煦,朱高煦的大汉能有多少银子?

在朱棣的眼中,同样不足以解决大明的问题,大汉如今哪怕有起色,但依旧还是海外的贫瘠之地,远不如大明。

他真正的目的,就是大明之内的那些藩王,因为这些藩王,他是清楚的,是真的有钱。

至于为什么亲自去一趟大汉,是他如今年纪越来越大,加上朱高炽的刺激,他想要再去看一看朱高煦,因为这次过后,他知道,基本再难相见了。

而且朱高煦创造了不少奇迹,他心中有一种期待,那就是如今的大汉,或许会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

看看大汉在火器、海船技术等方面都领先于大明,这样的大汉,他心中有着不一样的期待,同时又放心不下。

唯有他亲自去看看,他才放心,他想要知道大汉真正的实力,到底如何。

如今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他自己也没有多少年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加上朱高炽的身子也有问题,他必须要把朱高煦与朱瞻基之间的事情处理好。

不管朱高煦有没有那个野心,但若是朱高煦大汉的实力真的不容小觑,野心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朱高煦下面的人会推着朱高煦前进的。

说到底,他还是放心不下,只因为他自己的靖难,以及朱高煦与朱瞻基之间的关系,实在无法让他不多想。

想到这里,朱棣突然再度开口。

“老大,你觉得老二和太孙之间,会出现那样的事情吗?”

朱高炽一怔,原本他还在惊叹朱棣的魄力,想要用这样的方式对那些藩王动手。

他可是清楚,朱棣本身就在找理由削弱藩王,明明想动手,却是不得不展现出大度,尤其是因为刚上位时,为了获得支持,更是给各地藩王不少权力,以及不少的田地,规模更大的建制。

现在朱棣用这样的方式去削弱,他是乐于看见的。

他赞叹的地方,就在于拿朱高煦做标杆,自己的儿子都这样做了,其他人,敢反抗吗?

尤其是天下一乱,他们的好日子,更是不会再有,没有人能够接受。

只是朱棣唯一对不住的,就是朱高煦了。

已经去往海外,却还是没有逃过朱棣的算计,朱高炽心中,一时都有些复杂。

原本朱高炽还在想着这些,突然听着朱棣说起朱高煦与朱瞻基之间的事,尤其是‘那样的事情’这几个字,朱高炽都是心头一震,他可太清楚这几个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了。

这是朱棣在担心,朱瞻基压不住朱高煦,朱高煦会再次起兵靖难啊。

然而想到如今大明的疆域以及实力,朱高炽心头又满是不信。

别以为如今大明艰难,就没法打仗了,底蕴在这里摆着的,不是这么就容下胯下的。

而且等再过几年,大明也能恢复不少,就那种实力下的大明,朱高炽真想不出朱高煦怎么凭着海外那点地方,那么一个小岛打回来。

尽管大汉的火器领先大明,海船也领先大明,但他们之前组建的工院,也不是摆设,大明这些年来,也是有进步的。

如今火枪与火炮,都有了改进,海船的改进也在稳步推进,就这样实力的大明,他真不信朱高煦能成功,也不信朱高煦会想不开。

相反,他反而有些担心朱瞻基会不会容不下朱高煦这个战功赫赫的二叔,会不会对大汉动手。

“爹,老二不会做这种事的,老二的大汉就那么点地方,人也没有多少,想要行那样的事情,不现实。

相反,我还挺希望老二大汉的实力能够强一点,能够让老二在海外有自保之力。”

朱棣看着虚弱的朱高炽说得真情,心中更是欣慰,反而更加的痛心,为何朱高炽身子要出这样的问题啊。

要是朱高炽身子不出问题,他就真的什么担心也没有了。

朱棣轻轻拍了拍朱高炽,缓缓说道:“老大,你还是心太善了,老二大汉的实力,可是不差。

具体如何,等我过去看一看再说吧,只有亲眼看看,才知道老二的大汉,究竟什么样了。

这样我也安心了,也不用再牵挂。

至于太孙那里,该说的也说了,我们应该相信他,那小子不错,有想法,像我,也像你。”

朱棣最后那句对朱瞻基的评价,在朱高炽眼中不可谓不高,像他们两人,这是集中了他们两个人身上的优点啊。

听着朱棣坚持要去朱高煦那里,朱高炽也不再劝,他这个身子是没法去了,朱棣去看一看也好,无论好坏,起码心中也有一个底。

“爹,你要去老二那里的话,缓一段时间再去吧,我这身子,如今恐怕是无法处理国事,等我好点,能够处理了,你再去。”

“放心吧,我也只是说一说,即便是去,也不是现在。

你如今安心休养,调理身子,朝中事务,有我在,不必担心。”

朱棣示意朱高炽别担心,他也确实没有想过现在就去,大明这么多事,可没法再交给朱高炽。

这时朱棣想到什么,突然说道:“老大,这期间你怎么不将杨溥等人放出来,当初将他们打入诏狱,我就是想着等你上位了宽恕他们,让你收他们的心。

这段时间如此艰难,你应该让他们出来帮忙,也能减少不少压力,为何不呢?”

朱高炽闻言苦笑道:“爹,这事我知道,我知道让他们出来可以帮很大的忙,也能收他们的心。

但越是这个时候,我越是不能这样做,我一旦做了,那就是在开先河,不仅会让爹你的威望受损,更是会让后代模仿。

以后是不是朝廷出了什么事,就能够将诏狱里面的人直接放出来用?

这个情况不能出现,如今是情有可原,我知道爹的想法,爹也不会计较这些,但是后人,未必就在乎这些了。

那些文官士大夫们啊,我比爹您更清楚,有的事只要开了头,后面恐怕就要后代留下祸根,此道不可取。”

朱高炽心中更明镜一般,那些文官,捕风捉影的本事太强了,后代子孙中一旦出现威望不高的人,如今的事情,将会被那些有心人给利用,对朝廷更加不利。

而且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他还坚持得住,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

朱棣听得欣慰又复杂,他不得不承认,这方面,朱高炽是真的强,比他这个当爹的,还要强。

“终究还是辛苦你了,咱们老朱家,从你爷爷开始,不算那个建文,直到我,再到你,哪怕是你大伯,都没有一个人享受过一天。

生在富贵家,却是片刻不得闲,每日兢兢业业,只为大明江山社稷。

不过现在好了,只要我们做好了,从太孙开始,就不用这么累了。”

朱棣很是感慨,自从当了皇帝开始,朱高炽自从当了太子开始,从朱元璋到他们,他们是真的是劳模了,国家大小事务,都需要经他们的手。

好的是虽然累,但累得也有价值,大明没有边患了,今后的大明,只会越来越好。

父子两人又聊了一会,为了让朱高炽好好休息,朱棣就离开了。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朱棣的神态越发苍老,而朱高炽的身子在这段时间,也是渐渐恢复过来,看起来与最初,似乎已经相差不大了,唯一的区别,那一头白发,是回不去了。

朱棣看着朱高炽那比自己还要斑白的头发,心中满是心酸。

而这一年多的时间,随着赋税开始减少,朝廷开始休养生息,各地都开始逐渐安稳下来,百姓的情绪也渐渐得到安抚。

虽然在好转,但大明各地的百姓,依旧还是水深火热,朝廷依旧缺少大量的银子。

这一日,朱棣与朱高炽坐在一起,两人的神情都无比的凝重。

只因为朱瞻基的婚事,已经定好了,人选便是之前永城县主薄,现鸿胪寺序班孙忠之女,孙氏。

而之所以定下孙氏,还是当今太子妃张氏生母彭城伯夫人时常入宫,见朱瞻基年纪不小,推荐了孙忠之女孙氏,因为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了解孙忠底细以及孙氏贤德,才进行推荐。

太子妃张氏在得知后,也派人打听,确认后就说于朱高炽,只是之前事务繁忙,搁置了。

如今大明情况有所缓解,加上朱瞻基年纪增大,这件事,朱棣得知后便直接定了下来,孙氏已经被诏入皇宫。

但现在问题来了,钦天监定下的日期越来越近,为朱瞻基操办婚礼,需要一大笔银子。

毕竟是大明太孙的婚礼,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都不想苦了朱瞻基,尤其是太孙这个身份,就注定不能寒酸了。

各项流程算下来,朱瞻基这一场婚礼,需要的银子就是大几百万两,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是因为这笔银子,朱棣与朱高炽都沉默了。

大明,拿是拿得出这笔钱,但这笔钱按照预定,是用来安置百姓赈灾百姓的,因为屋漏偏逢连夜雨,山东、河南遭遇大旱,百姓流离失所。

如今这笔钱一旦动了,这两地百姓该怎么办?

但要是不动,朱瞻基的这个婚事,又该怎么办?

就在父子两人都沉默,一筹莫展之时,太监来报,郑和下西洋回来了,这让朱棣与朱高炽顿时变得兴奋,朱棣当即召见郑和。

如今郑和回来,两人都知道,银子的事情可以直接得到解决了,因为郑和每次回来,都是收获满满。

很快,郑和匆匆走入,却是见郑和的神情无比的凝重,一张脸都快皱到一起,朱棣顿时知道,恐怕是有大事。

“臣郑和,参见皇上、太子殿下。

禀皇上,太子殿下,臣此次有重大消息汇报,事关汉王大汉之事。

如今汉王的大汉,已经统一了整个南洋、东洋,大军还在向泰西之地出兵扩张,如今的大汉,疆域快要达到大明疆域之大了!

这是臣搁置了一年所绘画的大汉疆域图,请皇上、太子殿下过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