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锦衣卫江书的密报,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朱棣?(1 / 1)

加入書籤

“这些是你自己想说的,还是他们找你问本王的?”

朱高煦紧紧盯着王玉,他是真没有想到,王玉居然会问出这种问题来。

在朱高煦看来,王玉应该不是那种急于求成的人才是,更不是为了自己而做出这种没有头脑的蠢事。

这个问题其实都不用王玉问,朱高煦自己有考量,他更是从来没有忘记过。

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忘,唯独这件事不行。

关于封赏的事情,本来在一统南洋与东洋后他就在想,要不要先期进行封赏。

但封赏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如今大汉对外的扩张还没有停下脚步,一旦开启封赏,封公封侯的人可以说一点也不少。

那么一旦现在就开始封赏,那么后面大汉疆域再度扩大,张辅等人带兵打了胜仗,他又该怎么赏?

有功则赏,这是规矩,一旦规矩没了,谁还会去在意那些?

这也是他一直在搁置的原因,本来他是想着等第三阶段的扩张结束后再来好好考虑这件事的,没有想到王玉却是在这个时候就提了出来。

现在他很想知道王玉到底是怎么想的,居然会迫不及待的问出这样的问题。

地上跪着的王玉此刻满心苦涩,他知道自己其实不应该问,但他不得不问。

“王爷,臣自己本身是王爷幕僚,臣有如今,已经是满足,封赏之事,其实对臣而言,并不重要,臣也并非那般看重。

但其他人与臣不一样,尤其是当初跟随王爷而来的人,更是不同。

如今的大汉,已经富强,远非昔日可比,各方面都已经逐渐成型。

正是因为如此,人心逐渐开始有些躁动,尤其是科研院都已经开启了封赏,侯爵之位已有五人,尽皆牵动着人心。

王爷至今并未对封赏之事放出什么风声,但私下之中,讨论的人已经是渐渐增多。

臣想告诉王爷,封赏之事该考虑了,臣也不是请求王爷立即进行封赏,而是适当给外面一点风声,让所有人知道,王爷没有忘记此事,只是如今时机还未到。

如此一来,更可安稳众人之心。”

王玉心头是真的无奈,这种事情本来是朱高煦所考虑的,他们这些人不干预才是最好的,毕竟干预封赏,是大忌。

但他见朱高煦完全没有透露出一点风声,他只能这样提醒朱高煦。

一般按照正常而言,刚开始弱小,没有人考虑这个,而后面在扩张,不断的在对外开拓,也不会有人提这些,所有人反而想着努把力,争取封赏的时候有自己,或者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现在大汉各方面都已经达成了基本条件,大汉已然成为了大国,放在中原,已经相当于立国后打下天下了,后面就该是分果子的时候了。

朱高煦听着这些,也没有去苛责王玉,反而示意王玉起身。

此刻他也在反思,这事他确实做得疏漏了,其实他本来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阶段的扩张结束,就开始商讨这件事,只是他没有放出风声,导致下面的人多想。

他也没有去怪下面的人,说白了一点,这些人跟着打下大汉,都是有功劳的人,如今他这个王掌控的疆域有如今之大,也离不开这些人。

历朝历代,打天下或者扩大疆域,都离不开封赏,都是人,谁不想往上面走?

好日子到来了,谁不想过一过好日子?

下面那些人能够忍到现在,在朱高煦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毕竟是封侯拜相,哪个没有一点期待啊,尤其是当初跟着他从大明出来的那批人,一直等的不就是现在那一刻吗?

但如今第三阶段还在进行之下,这些人就开始有些迫不及待,朱高煦还是不爽的。

哪怕再蠢,也应该知道,既然这个阶段的任务已经开始了,那起码都得等这个阶段吧?还是说现在就想要提醒他,这个阶段结束后就开始?怕他还要继续开始下一个阶段的扩张?

良久,朱高煦看着王玉,缓缓开口。

“这件事本王一直都记得,本王也从未忘记你们当初跟随本王一起出来到现在立下的功劳。

这件事既然你提出来了,本王可以告诉你,在这个阶段的扩张结束后,差不多就会开始进行封赏。

此事你告诉他们吧,本王没有忘记任何一个人。”

朱高煦说完,片刻紧紧盯着王玉,叹声道:“仅限于你,这次我不追究了,但也仅限这一次。

从当初到现在,我一直很信任你,大小事务,皆交你手,但这次的事情让我很失望。

明明可以换一种方式跟我说,何必以这种形式呢?

刚才的举动,是在向我逼宫吗?

今后不要再犯了,更不要让我难做,去吧。”

其实现在的情况,跟当初朱元璋打下天下时,下面的人想要封赏是差不多一样的。

朱元璋特意拖了几年,他倒不是故意想拖,不过只是为了第三阶段结束后方便一起计算功劳罢了。

虽然和当初朱元璋要先北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朱高煦可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在拖欠,这些他也压根就没有想过不给。

王玉闻言,心中不仅没有丝毫想法,反而很是开心。

如今朱高煦还能给他说这些,说明这次的事情真的就这么过去了,要是朱高煦什么也不说,才是麻烦。

他也没有想过再做这样的事情了,这次也是他也怕朱高煦忘记,以及不重视,才会这样隆重的提醒。

其实但凡他不是朱高煦的幕僚出身,他也不会这样做。

只因为他的一切都是朱高煦给的,王玉也将自己的一切视作朱高煦的,才会这样做罢了。

“王爷,臣知道了,但臣不一定保证不会再犯。

若是臣在哪一天依旧发现了王爷的疏忽,臣纵然死,依旧还会向王爷如实说来。”

“王玉啊,你咋就这么犟呢,也就是你了,看看其他人,谁敢像你这样在我面前这样说?”

朱高煦无奈的摇了摇头,他对王玉比其他人更宽容,何尝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尽管他不知道王玉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也不想听,因为说出来的想法,也不一定是真的,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王玉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为他,没有给自己留退路,这就够了。

两人又聊了一会,这时陈宏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江书有急事求见。”

“嗯?让他进来。”

朱高煦听后都一时感到疑惑,江书竟然有要事要见他,这是朱高燧又在闹什么幺蛾子?

在朱高煦眼中,江书就是负责给他传递朱高燧在大明消息,以及传递大汉的消息到大明的人,主动有急事来找他,要么就是朱高燧整出了什么事情,要么就是大明有大动作了。

随即朱高煦也有些期待,自从之前传递了一些消息后,也是许久没有再见这个人了。

不一会,江书匆匆走了进来。

“参见汉王。”

“起来吧,有什么事这么着急?”

江书起身,从怀里摸出一封书信,呈到朱高煦面前。

“此乃我家殿下急信,让属下务必第一时间亲自交由汉王。”

朱高煦接过密信,确认之后,随即打开看了起来。

看着前面,其实还好,就是朱棣主持大明朝局,朱高炽难得的休息了几个月,然后就是朱瞻基成婚,以及朱瞻基也在开始协助处理国事,准备迁都的事情。

看着这些,朱高煦很是疑惑,这些事情的发展,在他看来不是应该的吗?

朱瞻基处理国事,那就是朱棣在提前开始培养了,朱高煦其实挺乐于见到的,他是很希望如今的朱瞻基对比起历史上的表现,能够有所改变。

至于迁都,他更是没有丝毫惊讶,这事在他没有离开大明之前,朱棣就已经在开始准备了的。

就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营建北平,就是在为迁都而准备,满朝上下,心中都是清楚的。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就是朱瞻基的皇太孙妃,孙氏。

朱高煦是真的意外,居然不是胡氏,而是那个妖后。

现在直接成了朱瞻基的正室,都不用以后朱瞻基行废立了,位置更稳固了。

想到这里,再想到那个土木堡战神,朱高煦感觉自己的血压有点上来。

尤其是这人后面还又搞出了一个夺门之变,杀了于谦,其中还有那个孙氏的身影,朱高煦是真的皱眉。

其实大明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当家做主,他都是认同的,朱瞻基只要能够改掉那些毛病,其实都还好,也算得上是一个好君主了。

但对于后面的,他是直接没有抱希望,原本以为他能够改变一点历史呢,也确实改变了,朱瞻基的太孙妃直接成了孙氏。

唯一好的,就是蒙古诸部已经被朱棣解决了,那朱祁镇再想得到土木堡战神这个称号,也基本不可能了。

朱高煦不再去想,这些都只是大明内部的事情,与他是无关的。

他原本还疑惑朱高燧跟他说这些做什么,根本算不得机密的事情。

而当他看到后面,看着郑和带回去大汉的消息,朝堂引起的轩然大波,朱高煦嘴角还在上扬,但接下来,他是彻底惊了。

因为朱高燧后面的一句话,那就是朱棣已经从大明秘密出发,乔装打扮来大汉了!

看着这句话,朱高煦是真的懵了,合着一封信就这句话才是最震撼的。

不过也确实震撼,因为朱高煦就被震住了。

朱高煦是真没有想到,他特意让郑和将大汉的消息传回大明,不过只是想要震慑大明朝堂上那些想要对他动手的文官罢了,因为他不想和这些人扯来扯去的,浪费精力。

但他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亲自来了啊。

现在大明不是最虚弱的时候吗?不是百废待兴吗?不是天下百姓都在等着官府安置救济吗?不是有那么多国事要处理吗?

这朱棣怎么说来就来了?朱棣来大汉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当朱高煦将后面的内容看完,差不多知道了一部分原因,那就是如今的大明,急需钱粮,不仅是之前用的太多,透支了不少国力外,还有大明出现了大灾。

如今还能为大明提供大量钱粮的,只有他的大汉了。

但现在朱高煦想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朱棣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到时朱棣看见大汉,会不会让他交出大汉的控制权?那时又该怎么对待朱棣?

钱粮这些,只要朱棣不过分,他给一些也不是不可以的,当初大明帮了大汉,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他也不想大明就此崩溃,一下子没落下来。

但若是让他交出大汉,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哪怕是让他回到大明去做那个太子,他都不会稀罕。

而这样一来,他和朱棣就算是闹翻了。

一旦闹翻了,后面大汉与大明保不准会擦枪走火,那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朱高煦想要的,还是对外的扩张,而是和大明打起来,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只要朱棣在,他赢或者输,又有什么意义?

要是换成朱瞻基,他都没有这些考虑,朱瞻基要是敢来惹他,把他惹急了就把大明都给一起收了,正好用大明那大量的人口来保持汉人的绝对性。

想了一会,朱高煦回过神来,看向江书。

“本王已经知道了,你下去吧,不用回信。”

“是。”

在江书下去后,朱高煦又将其他人也赶了出去,留下王玉一人。

王玉面色严肃的等待着朱高煦的吩咐,他知道这事恐怕不会小,因为刚才朱高煦的沉思,他就明白了。

要是一般事情,朱高煦不会考虑那么久。

这时,朱高煦的声音也传了出来。

“老爷子来了。”

“嗯?”

“大明皇帝,秘密从大明出发,来大汉了。”

原本王玉还有些没有反应过来,当听到这句话,瞳孔一缩,脑海中都是一震。

他此刻总算是知道朱高煦为什么沉思了那么久了,实在是这事,简直就有些匪夷所思。

堂堂大明皇帝,在大明诸事缠身的情况下,居然主动来到海外,来大汉,这事就这么发生了。

尤其是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既然发生,那就说明,朱棣此来,肯定是有大事情。

朱高煦看着王玉同样被惊住,没有催促,而是让王玉先消化这个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