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所有人都看不起你,但偏偏你最争气(1 / 1)
“王玉,你觉得我们要不要做什么?”
朱高煦看着王玉渐渐平复下来,当即问了出来。
其实他心中何尝没有答案,他只是还想要听一听王玉的看法,要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岂不是更好?
而王玉听后,却是沉默,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也还没有想好。
刚刚只是平复了情绪,如今朱棣来大汉做什么,是什么目的,朱高煦该怎么面对,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量的。
尤其是总不能朱棣提什么要求,他们就答应什么吧?
大汉能够走到如今的地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损害大汉国本的事情,他们是坚决不能答应的。
想着这些,王玉缓缓开口。
“王爷,这个消息,着实让人感到震惊,臣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亲自来大汉,还是悄悄的来。
臣以为既然皇帝前来,不必做什么安排,皇帝不想让人发现,说明是想看看大汉最为真实的一面,这些对大汉并没有影响,让皇帝看就是了。
大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繁华与富强,也是时候该向大明展现了,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大大方方的让大明而来的人看。
皇帝在看完大汉真实的面貌后,必然会向王爷说明身份,因为许多皇帝真正想看的,若是没有王爷的允许,是看不见的。
而且皇帝此来,臣虽不知目的,但臣想来,肯定是大明遇到了困难,毕竟之前大明如此规模的用兵,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且那些还只是大明支出的其中一部分。
大明国库有限,肯定是遇到了瓶颈,加上此次郑和回去后的述说,又会让皇帝好奇与惊讶,来到大汉并不足以为奇。
只是王爷需要做好准备,那就是皇帝在见到大汉的繁华富饶后,恐怕会提出一些要求,无论是明里暗里,皇帝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富饶之地。
之前大明的人不知道南洋的富饶,现在知道了,恐怕会将大汉进行拆分,既能让大明得到增加,又能削弱大汉,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王玉的分析,心中无比的认同,尤其是拆分大汉,这点倒是他疏忽了,没有想到。
在朱高煦看来,朱棣来大汉,见什么了解什么都是其次,主要是朱棣到时会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要钱粮、火器等等,以及恐怕还会削除他的权力,让大明实际接管大汉。
而现在王玉说的,朱高煦更加倾向,直接强行要他的大汉,朱棣也怕引起他的怒火,而拆分大汉,将大汉进行肢解,大明实际掌控一步,不仅破除了大汉从海上包围大明,还能让大明得到一块富庶之地,又能削弱大汉。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还能得到大汉的不少技术,继承大汉的许多科技。
其实按道理来说,大汉是他打拼出来的,朱棣不应该也不能那样做,但这其中巨大的利益啊,他真的不信朱棣在了解清楚后不会做什么。
在朱高煦看来,当朱棣了解清楚大汉之后,恐怕还会担心他打回大明吧,毕竟,如今的他是彻底脱离了朱棣,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再加上朱高炽的身子明显有问题,朱棣自身也老了,剩下的朱瞻基,和他又是叔侄,关系还不怎么好,他的大汉实力还偏偏强,经历了靖难,经历了建文时期,朱棣心中要是没有什么想法,他都不信。
朱高煦看向王玉,缓声道:“你这些说到点子上了,皇帝要是不主动表明身份,也不必去理会。
正好你提前准备一笔钱粮,到时皇帝亮明了身份,可以给一部分,让皇帝带回去缓解大明的危机。
而至于其他的,你也不用担心。
这个大汉,是我们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任何人想要坐享其成,本王绝不允许!”
这是朱高煦的决心,要钱要粮食可以,当初大明帮了大汉,朱棣与朱高炽可以说都给予了他不少支持,无论是商业,还是人口,以及一些物资,初期有了朱棣的帮助,大汉才会发展得那么快。
而且他本身对朱棣也确实挺敬佩的,做了太多皇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哪怕是将他放在朱棣的位置上,就这些时间内,他都不敢说做得会比朱棣好多少。
尤其灭瓦剌与鞑靼,朱高煦是真的觉得玄幻。
倾国一战,竟然还真让朱棣成功了,这份魄力,鲜有人及。
现在大汉富裕,他是真不介意给朱棣送些钱粮,要是朱棣要得多,那他也不会再免费送了。
大明也是会恢复的,尤其是恢复基本也是朱瞻基掌权了,朱棣要是想就这样掏空大汉的钱粮,也是不可能的。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决定,神情一片火热与认同。
当不再去想那些事情,此刻他只有激动与感叹,当初他们离开大明,被世人所瞧不起,所有人都以为大明汉王失势了,去了海外,不过是找一块墓地等死罢了。
大明汉王朱高煦这一脉,在那些人眼中,过不了几代就消失了,他们最大的敌人走了,相当于是被发配走了。
不管朝廷与朱高煦给出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那些人,何时相信过?
那时的他们,不被世人看好,所有人都是一片冷嘲热讽。
出来之初,当初跟着朱高煦出来的人,其实很多人都想过轻生,更是迷茫过,他自己又何尝不是。
就从当初的弹丸之地,人口不过就那么点,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发展到如今,发展成为如今的强汉,渐渐开始超越大明。
当初的他们不被看好,面对着嘲笑与讽刺,但他们偏偏又争气,真的在这么一块最开始所有人都嫌弃的海外之地发展了起来,才有了今天。
这些都是他们的王,朱高煦带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为什么在大汉,朱高煦的威望无与伦比,每一个人,哪怕就是中途没有控制住心神被查出来的贪官污吏,他们虽然贪,但依旧对朱高煦保持绝对的敬重。
就是因为大汉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都是朱高煦带出来的啊,他们所有人,都是受益者,他们能有今天,都是因为他们的王,朱高煦!
回想当初,只有当初跟着朱高煦出来的那一批人,感受才是最为深刻的。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当初在大明时的冷暖,那种被人指指点点,被当做笑柄、笑料被人谈论,家人一度抬不起头,甚至以为家中的顶梁柱犯了什么大错。
哪怕就是朱高煦,又何尝不是如此,堂堂大明汉王离开啊,没有一个人相送,而相送的陈治平那几人,却是都被朱棣一起打包让跟着离开大明了。
明明是主动的退让,但就像是一个失败者一般的离场,只有无尽的笑话,没有丝毫的感动。
就连朱棣,都没有出来相送,只有朱高炽与朱高燧,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算是送了一程。
从当初到如今,局势变了,今非昔比了,现在该是大明的皇帝来到大汉,来求他们了,来求大汉了。
不仅是王玉心中热血沸腾,朱高煦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初面对大明,小心翼翼,哪怕是中途回到大明那一次,他都会有担心朱棣不让他再出来,做什么事,都得小心谨慎。
哪怕在大明见了很多,但他也不能说,都是借朱瞻基的口说出来。
那时都是他小心翼翼的求朱棣,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真是用尽了手段。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啊。
当初的所有人看不起你,但现在偏偏你最争气,真的做到了,让那位大明皇帝,堂堂的永乐大帝,曾经一度不曾看得上海外的至高者,如今飘摇过海来大汉,要来求他了。
朱高煦与王玉聊了很久,两个人喝了一坛好酒,这是朱高煦自从出来之后,喝得最多的一次。
只因为高兴,只因为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朱高煦被一路扶着回到后宫,这是他第一次喝醉,其实也并没有醉,朱高煦觉得自己的脑海是清醒的,只是头有些不舒服,双眼看着会有重影,感觉脚轻,有些许迟钝罢了。
“王爷,你怎么喝了这么多酒,快躺下,我给你擦一擦。”
“红袖,去准备醒酒茶,快去。”
“陈宏,到底发生什么事了?王爷怎么喝得这么多?”
韦清婉看着这个状态的朱高煦,心中一时有些担忧,因为这是第一次,自从离开大明出海以后,朱高煦喝酒基本都是浅尝辄止,今天如此的异常,她哪里能不担心。
随着陈宏将前因后果说来,韦清婉心中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不是因为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朱高煦与王玉难得一起喝酒喝得这么沉醉,说明即便是发生了大事,也绝不会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一件让朱高煦破了这么多年戒的好事。
随后韦清婉将所有人都赶了出去,亲自为朱高煦擦拭着身子,喂朱高煦喝着醒酒茶。
一会后,朱高煦睁开眼,感觉自己的头有些疼,但意识似乎清醒了不少。
“婉妹,辛苦你了。”
“王爷你醒了,有什么辛苦的。
今天是有什么开心的事,跟我也说说可以吗?”
朱高煦看着坐在床头,还在为自己擦汗的韦清婉,笑得格外的幸福。
拉着韦清婉的手,又将其一把拉在怀中。
“今天确实发生了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老爷子来大汉了,而且啊,很有可能是来求我的。”
韦清婉原本微醺的脸的,听到这里顿时清醒了过来。
朱棣来大汉了?而且还可能是来求他们的?
随着朱高煦缓缓说来,韦清婉听得心头激动高兴又复杂,甚至双眼有些泛红。
听着朱高煦的述说,韦清婉脑海中回想着当初离开京城的一幕幕。
回想着当初朱高煦为了筹集银子,去街上卖家具,还死皮赖脸的从皇宫里面拿出来不少玩物到街上贩卖给商人,她回到娘家掏空了娘家的家底,变卖自己的首饰,只为筹集银子,能够有钱买粮食买物资。
那段时间,她和朱高煦,承受了不知多少风言风语,不知多少人在看他们的笑话。
堂堂大明汉王,沦落到靠上街贩卖家具换银子,她一个汉王妃,也要卖自己的首饰,还要去掏空娘家,那时满城都是议论他们的声音,都在暗中肆无忌惮的嘲笑着。
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们筹集到了银子,买了许多的粮食与物资,在离开大明来到这里后,才得以立足。
回想当初,再见证如今大汉的强盛,韦清婉怎么能不复杂。
当初他们需要求着朱棣,面对那些人的冷嘲热讽,只能忍着。
而现在,变了啊,朱棣居然来到了大汉求他们,韦清婉只觉得这么多年的劳累,都是值得的。
“王爷,那要不要派人找到皇上,我们去接他?”
“不用了,他要看就让他看好了,等他看完了,自然就会来找我了。”
朱高煦轻轻拍打着韦清婉的后背,他能够感受到韦清婉的不平静,心中更是能够理解。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聊了一会,酒精上头的朱高煦,当即抱着韦清婉,熄灭屋内的灯火。
翌日,朱高煦难得的睡了一个懒觉,起得比寻常都要晚一些。
快要到正午了,朱高煦找来王玉。
“参见王爷。”
“不是跟你说过了,私下里不用这般,来坐。”
朱高煦满脸笑容的看着王玉,随即再度开口。
“你觉得朝廷有没有必要通传下去,让各地都注意一下,起码比平时要更加注重各方面的问题,好让皇帝好好看看大汉?”
朱高煦有些拿不准,他其实想将大汉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让朱棣看见。
既然要让朱棣看,那自然就要让他看最好的。
王玉听后一怔,思考片刻,缓缓摇头。
“王爷,大可不必,如今除了新下的东洋之地,其实其他地方都不差了。
而且通传一个不明所以的要求下去,也只会让下面的官吏难做,甚至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假。
大汉是大汉,除了因为王爷需要这样做,对其他人,臣认为无需这般,自然便可。”
王玉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还有这样的想法。
他不得不拒绝,在王玉眼中,为了朱棣做那些,根本就不值得。
难道让朱棣看见了,大汉就能够得到什么吗?
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会让各级官府倍感压力。
本身每个地方的事情又多,官吏又没有全部配备到位,这样增加官吏的负担,反而不美。
要是将朱棣换成朱高煦,那他是赞同的,只因为是朱高煦,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