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二愣子于谦对朱高煦的火力全开(1 / 1)

加入書籤

朱棣看着一望无边的城墙,并不是大汉京城的城墙修建得比大明京城的城墙多好,多雄壮。

而是因为他这才发现,外面所谓的京城,竟然是与这里的城墙相连接的,各个城门大开,以让所有人往来。

这才是朱棣震撼的,他本以为已经进入到大汉京城核心了,结果现在告诉他,刚才那是最为外面的地方,那在外面那座城之前他见到的又是什么?

而且这样建城,就不怕敌人冲进来了?

没有城墙的仿佛,刚才他所看见的繁华,都可以在朝夕之间被毁灭。

更为重要的是,从进入外面他以为的京城开始,他可是足足走了两个多时辰,并且速度还不算慢,因为是马车,就这样还走了两个多时辰,现在告诉他,城墙里面才是真正的京城。

朱棣都无法想象,大汉的京城,全部加起来到底得有多大啊?

朱棣转头看向依旧震惊又苦涩的姚广孝,自己却是笑了。

“走,入城!”朱棣是真要看看,里面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朱棣来到里面,建筑风格顿时变得不一样,与大明京城几乎无二,只是同样的建筑,却是总体比大明京城的更高一些,房屋的外表,都比较华丽。

这些建筑放在大明京城,都差不多算是核心地段了。

然而在大汉这里,这只是刚通过城门所看见的。

朱棣继续往里面走去,总算找到了熟悉的感觉,虽然很多都和外面看见的差不多,但建筑风格和街道,让他有了一丝亲切的感觉。

朱棣走了许久,看到的依旧是百姓、商人之间的往来,朱棣来到一间咖啡馆。

这个咖啡,还是他在港口外面的时候喝到的,朱棣喝了之后,感觉很不错,对咖啡的印象也很好。

其实在唐宋期间,咖啡就已经有了,只是没有人重视,而且多用于药。

而在大汉,算是被提前运用了,咖啡加上些许香料炒出来,经过加工后成为粉末,泡咖啡时再加入白糖,口感丰富。

进入咖啡店,朱棣又问了问大汉京城的情况,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这只是大汉京都内城,里面还有皇城,皇城里面居住的,才基本都是显贵之家,以及少量当初跟随朱高煦而来的百姓,和最初这里的原住民。

包括大汉的国子监、科研院、铁器局、火器司、京都学院、京都科技学院、武院、军事大讲堂等大汉知名的机构与学院,全部都坐落在皇城。

而王宫,还在皇城的深处。

了解之后,朱棣一脸感慨的看向姚广孝。

“按照这个规模,这个都城,得有多少人?”

朱棣的话,没有人能够回应,因为姚广孝也难以猜测,毕竟他们见到的都是大汉京城的一角,是不是每一处都像他们看见的,还尚未可知。

但两人心中都有猜测,这样规模的都城,人口怕是比大明都城都还要多。

虽然只是猜测,但两人都相信这个猜测。

半响,姚广孝才缓缓开口。

“今日看来是无法到达王宫了,我们得找个地方再歇一晚才行。”

朱棣一愣,随即笑着应了下来。

他们是真没有想到,来到这里,就连见朱高煦,居然都还得等到第三天,就这样,他们还没有将这个京城走完,只是单纯直线的走完。

直到朱棣找到客栈进入,外面一直跟着的朱高煦,才收起手中的望远镜。

此刻朱高煦身边只有陈宏一人,王玉下去处理事务了,韦清婉也就陪了他半天,也回宫内忙自己的事情。

朱高煦此刻满脸的笑容,这两天可以说他是开心爽了,因为朱棣与姚广孝的表情,他几乎是全程都看着的,每次看到朱棣震惊,朱高煦都是一阵摇头失笑。

因为这些时间里的朱棣,仿佛就不像一个皇帝一般,就是一个刚出来见世面的人。

虽然朱棣后面基本没有贡献什么表情了,但依旧还是时不时的有震惊之色,朱高煦看得无比的满足。

“走,回宫。”

“是。”

一旁的陈宏听到朱高煦总算是要回王宫,可是激动坏了,大松了一口气。

这些时间朱高煦是看高兴了,他都快要愁死了。

毕竟在外面,他得负责朱高煦的安全,虽然京城很是安全,他也做了周全的准备,但他就怕有万一。

如今朱高煦还算知道要回王宫,他哪里不兴奋。

朱高煦看着陈宏的样子,也没有说什么,当即往宫内而去。

回到宫内,朱高煦直奔韦清婉宫殿。

“婉妹,我回来了。”

“王爷,你还算知道回来啊,我还以为今夜不回来了呢。”

朱高煦一时有些尴尬的笑了,为了暗中观察朱棣,昨天晚上才回来得比较晚,今天虽然好了不少,但差不多也黑了。

这事朱高煦都没有脸,毕竟是去偷偷观察别人,最为主要的,还是男的,根本没法说出口。

“婉妹,你快别说了,我不去看了,明天我就恢复正常,这样可以了吧?”

韦清婉听着朱高煦的话,给了一个白眼,也没有再说这件事。

朱高煦都说到这里了,她还能说什么。

随即拉着朱高煦,缓缓说道:“王爷,你能这样想,才是身为大汉的王应该做的。

这两日你为了去看老爷子,还是在暗中看,荒废了多少国事,全靠王玉他们在处理。

即便如此,我今天也问过王玉,依旧还有不少事情需要王爷你批红后才能实行,如今却是都搁置了下来。

我知道王爷这两天是想看看老爷子见到如今的大汉会是什么表情,我也知道王爷心中其实也憋了一口气,就是为了今日。

但王爷须知要以国事为重才是,老爷子那里看一日就差不多了,又何须一直去看。

这件事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给王爷说,我知道说出来后或许会让王爷不喜,但我不得不说。

在大汉,若是我不说,就再也没有人会和王爷说这些了。

王玉是当初王爷的幕僚,内心就是无限偏向王爷的,只要不是太过荒唐的事情,他不会来劝王爷。

这些事只有我能说,也只有我才敢说,其他人都不敢开口。

如今王爷哪怕不再去看,我也要说出来,要让王爷知晓。

身为帝王,必然艰辛,但没有办法,天下人的命运都在王爷肩上。

忙碌过久,适当休息享受,我是赞成的,但请王爷不要贪玩享受过了头,就因此懈怠朝政。”

韦清婉语言轻柔,她心中真的是无比矛盾与纠结的,其实不过两天的时间,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要是真有紧要的事情,王玉都会直接去找朱高煦了。

朱高煦平日里的忙碌她也清楚,虽然比不得朱棣、朱高炽那样的强度,但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她更是清楚,朱高煦也不会懈怠朝政,她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样的人。

但她又怕,又怕看见朱棣的那些神情后就此满足,就此懈怠,这不是她想看见的。

就像她说的,她不说,除了前几天的那人,就真的没人敢对朱高煦说这些了。

朱高煦听着韦清婉的话语,一时都有些愣神,他没有想到,韦清婉竟然会是劝说他这个的。

说了很多话,说的核心他很清楚,就是可以玩可以享受,但不能懈怠了朝政。

朱高煦笑了,笑得很是开心,其实有人能够这样说他,他其实非常的高兴。

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身边若是没有这样的人随时提醒自己,说不定自己哪天就飘了起来,也会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

毕竟他也是人,心态的变化,他也会有。

这两日看着朱棣表情的变化,他现在都能感受到,他感觉自己确实好像有些飘了,只是飘得不明显罢了。

如今韦清婉在他眼中,这是越来越向着马皇后、徐皇后在靠拢了。

朱高煦拉着韦清婉的手笑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今后若是有这样的话,也不要犹豫,该提醒我时,就得点醒我才是。

你说的,我都记得,你也放心,我不会懈怠朝政的。

大汉好不容易发展到如今的繁华与强大,我想要实现的大志还未实现,又怎么可能会懈怠。”

韦清婉闻言,满脸幸福笑容的靠在朱高煦怀中。

在韦清婉的心中,朱高煦就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优秀的帝王。

两人彼此相拥许久,正要下去休息时,陈宏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禀王爷,王后,臣有罪,没有拦住国子监监生于谦,其想要面见王爷,臣让其明日再来,他死活不走,还请王爷治罪。”

朱高煦听得一愣,于谦?他来做什么?如今不过就是国子监监生,能有什么事找他?

难道是找他还钱?

朱高煦想到的只有这个可能,但又明显不可能,要是还钱,不可能这点来,还这么急啊。

正在疑惑时,韦清婉的声音突然传来。

“王爷,昨日傍晚于谦就来找过王爷,我问过他了,他说他要来找王爷说道说道,不顾朝政,只身去往外面贪玩享乐的事情。”

朱高煦整个人都愣了一下,好家伙,昨天他才就看了大半天吧?于谦还只是一个监生,居然敢找他来说这事,这人是真的虎啊。

但随即朱高煦又是一愣,于谦怎么知道他出去的?

至于贪玩享乐,他并没有多想,因为他去看朱棣的事情,除了韦清婉与王玉,谁都不知道。

而韦清婉的声音再度传来:“杨桐昨日因为国子监今年招录名额的事情来找王爷,结果王爷不在,找王玉也无果,又来找我。

估计这事因此被于谦知道,才来找王爷。”

朱高煦听得一阵无奈,揉着自己的额头。

“婉妹啊,你怎么不知道说我在外面有事在忙呢?”

“我说了,但杨桐不信,且第二日王爷又早早的出去了....”

朱高煦看着韦清婉说的无奈,但脸上满是准备看热闹的神情,只感觉头疼,再想到外面的于谦,以及杨桐那些老家伙,头更大了。

平时也没见这些人找他这么积极,结果就这两天,这些人突然就来找他,他有什么办法。

朱高煦随即打开房门,见陈宏跪在外面,顿时更气了,直接一脚踢在陈宏屁股上。

“陈宏啊陈宏,你是真有本事,一个于谦都拦不住。

还跪在这里做什么,赶紧去把人带到正殿。”

“是,王爷。”

看着陈宏匆匆离开,朱高煦随即来到正殿,而韦清婉则是在后面仔细听着,一脸的笑容。

不一会,于谦昂首挺胸的走了进来。

“学生于谦,参见大王。”

“免礼吧,今天这么晚了,你来所谓何事?”

朱高煦现在只想赶快将这个于谦打发走,因为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个于谦接下来恐怕会在他面前发有尺度的飙。

于谦闻言,再次深深一礼。

“禀大王,学生此来,只为两件事。

其一特来感谢大王,幸得大王相助,学生家中老母已经无碍,学生没齿难忘!

此感恩锦绣乃家母亲手所秀,以感大王大恩。”

身边的人将锦绣递到朱高煦手中,朱高煦一看,是一副山河锦绣图,刺得栩栩如生,朱高煦看得一脸赞叹。

这个用手刺成,不仅需要手艺,更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

“有心了,此刺绣本王定会好生保存,这是不可多得之礼。”

于谦闻言,这才起身,见朱高煦收好后,顿时气势一变。

“大王,学生此来第二事,便是还请大王收敛贪玩享乐之心,以江山社稷为重。

学生知道,此话不应由学生来说,且学生也没有那个资格。

因为大汉能有如今辉煌,皆是大王一手发展起来,可以说没有大王,便没有如今之大汉。

但即便是这样,学生依旧要说,因为他们不敢说,皆认为大王享乐一段时间无比正常,但学生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如今大汉虽然强大,但并没有强大到彻底在大明之上,今日大汉之繁荣,难免会遭到大明觊觎,这是必然之事。

大王如今更应当以国事为重,带着大汉变得更为繁华强大,让大明彻底无法对大汉有丝毫觊觎之心,如此方是根本。

且如今大汉还在对外持续用兵,学生斗胆猜测,大王心中大志,必然更加宏大,而在大志尚未实现前,大王更不应该有所懈怠。

学生知晓大王非一般帝王,且学生也不知大王是否有其他规划,但学生受大王大恩,得入国子监,又救家母,学生纵然因此惹得大王不喜,但这些话学生依旧要说。

放眼大汉,人人皆以大王为神明,学生也认同,但学生更知,大王也是人,学生自当有劝谏之心。

今学生话已说完,还请大王责罚,学生绝无任何怨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