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大汉与大明的区别,朱高煦拒绝(1 / 1)

加入書籤

原本朱高煦其实是非常期待朱棣到来的,他也想最后见这位永乐大帝一面。

朱高煦很清楚,这次见面过后,今后两人将再无相见之日,因为如今的朱棣,已经没有几年寿命了。

其实不仅是朱棣,朱高炽他也挺想再见一面的。

对这个便宜大哥,历史上大明的仁宗皇帝,他其实是认可的。

朱高炽治国的能力,那是真的不差,可以说很强,该有的魄力也有,战略眼光同样也有,可惜就是短命,早早就死了。

如今他是不可能再回大明了,他现在敢孤身回大明,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都会将他扣留,以此来吞并他的大汉。

他若是想要回去,除了打回去,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这次朱棣到来,朱高煦满心期待,没有想到到了如今,朱棣却是依旧在这样套着他的话,试图激发他的亲情?或者是同情心吗?

朱高煦自认自己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大明对他确实有过帮助,朱棣与朱高炽确实帮了他,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不认,只要朱棣还在,只要要求不过分,他会帮的,他也本身就做好了准备。

朱高煦不再去想,如今朱棣既然想要知道大汉为什么会发展起来的原因,他也没有什么好隐藏的,因为这些本就是公开的秘密,只不过鲜有人做到罢了。

“爹,如今的我已经不是当初的我了,你也不用这样套我的话。

大明的情况,我也能知道一些,有什么需要,直接跟我说就是了。

有什么问题,也不用这样找这么多话,最后才问出来。

我们父子之间,不用那些弯弯绕绕。

到了现在,坦诚相待吧。”

朱高煦平复思绪,看着沉思的朱棣,继续开口。

“大汉为什么能够发展成如今这般,只因为我做到了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为普通百姓而谋利。

在大汉,所有百姓都得到了田地的分配,并且田地的贩卖,朝廷都有严格控制,无论是买还是卖,包括参与的人,无论是谁有参与,或者知情不报,尽皆重罪。

同时我又免除了赋,税也收得极低,所有的收税事项,都会宣传给所有百姓知道,让他们知道自己该交什么税,会交多少。

如果有人问他们多交了,可以向官府反应,若是担心官府参与其中,甚至可以异地反应,也可以直接来京城反应。

同时在地方官府,朝廷的许多直辖机构,都有人在下面,但凡有一人只要没有同流合污,都能够反应上来。

并且还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交税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哪些人可以不交。

除此之外,运输收集上来的税所产生的损耗,也就是重铸银锭的火耗,都由朝廷承担。

因为这些所谓的赋税,才是真正关乎百姓生存的关键,我不会去动他们生存的粮食。

大汉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其他税,这些你都应该知道的。”

“除此之外,我大力推行工业,建设各种工厂,鼓励民间百姓进入,这些都是发展的根本。

而最为重要的,也就是你和老大肯定都知道的,也就是科研院,大明后面也对标科研院成立工院,你们应该都知道。

但我做到了真正重视他们,因为发展离不开他们,只有让他们心无旁骛的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才会有着各种这一路上你见到的许多新奇之物。

包括火器、船等等,其中的许多原理,都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而这些人之前在大明时,从未被这般重视过,你们以为的人才,依旧还是文官与武将两类人上。

这两者固然重要,但你们始终没有看清这些人的重要性。

哪怕后面你成立了工院,大明工院所带来的好处,你应该都看见了,感受到了吧?

但也就仅仅是这样了,这些人在你们心中,依旧还是那种匠籍,低贱的人。

其实你和老大根本就没有弄清楚这些人到底有多重要。

但我知道,才会逐渐发展成如今的样子。”

“这其中也有大汉的官员齐心协力处理事务,发展地方,才有如今,但更多的生机,还是朝廷的政策所带来的。

哪怕我现在说出来,爹你也看见了大汉如今的样子,但心若是改变不过来,我即便说了,其实也无用。”

“在大明,你和老大能够做到让藩王、官绅一体纳粮吗?你做得出重新丈量田亩,将那些倾吞田地的杀了,然后将田地分配给百姓吗?

大明能够做到推行摊丁入亩,并且减少赋税吗?而想要减少赋税,朝廷必然会缺少进项,大明敢对商税重新进行制定吗?

包括就像盐这类,在大汉,普通百姓都能够吃得起,在大明,普通百姓能够隔三差五的买盐吃到盐吗?你舍得降低盐的价格吗?

就像大汉的工业,大明想做都做不到,因为如今大明的冶炼技术低下了,产量与质量,都无法支撑工业的兴起,更何况许多技术,大明的工院都还没有弄明白。”

“就我说的这些,爹,你能做到吗?

若是你能做到,那大明或许能有更好的发展。”

朱高煦一口气说了很多,但即便是这样,也不过是说了冰山一角罢了,大汉与大明,不同的点实在太多了。

其实就刚才他说的这些,朱棣要是真的敢去那样做,也不需要做得像大汉这样,也是能够发展起来的。

大明与大汉的实际情况,是不相同的,在大汉合适的,在大明就未必合适了。

但朱高煦知道一点,那就是最为基础的,人。

无论是人才还是普通百姓,一个需要重视,完善培养体系,一个需要保证稳定,不然其他的,终究太难。

刚才的那些问题,除非朱棣有全面整改的决心与意志,秉承着推倒重来的意念,其实是真能做到的。

只可惜了,如今的大明,偏偏不能那样做。

现在的大明,只能保持稳定。

而且他说的这些,也不过是大明出现发展强大的瓶颈时才需要考虑的,如今的大明,只要休养生息,其实就是在变强。

朱棣听着朱高煦说的这些,心头很是苦涩,因为许多,他真的做不到,如今大明的实际情况,也不允许那样去做。

此刻朱棣也心乱如麻,从历朝历代总结过来的,所有的认知,在此刻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而偏偏又有朱高煦的大汉这个成功的例子,他哪怕是想要反驳,都找不出可以反驳的。

朱高煦说的很多,其实都戳到了他的痛处,无论是藩王的处理问题,还是官绅,以及冶炼技术,其他种种方面的落后,直戳他心窝子。

至于商税,工院这样的问题,他本来就已经有了想法,朱棣并没有去多想。

朱棣不断的回味着朱高煦说的话,良久,他才骤然发现朱高煦的坏心思。

虽然有大汉这个例子在前,但朱高煦的大汉毕竟都是一国一国打下来的,实行起这些来,自然可行。

但大明可是完全不同,他要是这样做,大明恐怕都会亡国,天下各地都是造反的义军,朝廷更是会变得穷困潦倒。

因为一旦那样做了,就是在损害大明所有官吏、士绅、富商等群体,到时这些人一旦造反,各地接连失控,大明危险。

即便大明要变,也必须要在大汉的这些政策基础上进行修改,符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后才能开始改变。

想着这些,朱棣深深的看向朱高煦。

“老二,你还说我,你自己不也一样?

不过你说的,我记住了,若是有机会,你以后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明。

只是可惜,我这把老骨头没几年时间了,你大哥的身子,同样不行了。

我征灭鞑靼与瓦剌时,大明的重担都压在老大身上,身子给忙坏了。

太医说了,老大恐怕就三五年的时间了。

没想到我也可能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天,真是天意弄人。”

“老二你说,我灭了鞑靼与瓦剌,为大明彻底解决边患问题,这是大功吧?

可是为什么,上天就不眷顾我们老朱家的人啊。

你大伯早死,如今你大哥也是这样,难道我大明只要出现贤良的太子,就都活不长吗?”

朱高煦一时沉默,这个问题,他能怎么说,虽然明显两人都是因为操劳过度,但这,能怪朱元璋或者朱棣吗?

无论是朱标还是朱高炽,只不过都是在太子时期干了皇帝的活,尤其是在永乐一朝,朱棣自身也要处理国事,又有内阁辅助,朱高炽还是累倒了,又有什么办法?

等朱高炽当了皇帝,面临的事务会更多,岂不是更加受不了?

片刻,朱高煦缓缓开口。

“爹,大哥真的只有三五年可活了吗?”

朱高煦现在更加关心的,还是这点。

之前朱棣亲征时,他就已经猜到了朱高炽会透支身子,只是他也没有想到,朱高炽的情况会这么严重。

尽管历史上朱高炽是早死,但如今,却是更加提前了啊。

看着朱棣微微点头,朱高煦复杂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他其实挺想朱高炽能够活得长久一些的,因为只要朱高炽在,大明与大汉之间,依旧可以和平相处。

一旦换成朱瞻基,他就没有什么把握了。

如今他还没有拿下欧洲、中东、美洲这些地方,他很不想和朱瞻基彼此内耗。

不再去想,朱高煦缓声道:“老大的身子既然不好,你还将国事交给老大来处理,让他调理调理身子不好吗?

我知道大明如今有些困难,需要什么,你让人传信过来说声就是了,能帮的,我尽力。”

“臭小子,还说起我来了,老大的身子,我比你更重视。

老大已经休养了大半年,也就是如今调理过来,才有三五年,不然这三五年都没有了。

大明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如今朝廷缺钱,也缺粮,更是缺物资,尤其是过冬的物资。

山东、河南遭遇了大旱,河北、江西又遇涝灾,黄河多处决堤,加上江西受灾的人,已经达到了上百万人遭灾的规模。

朝廷的钱粮,大部分都被用来征灭鞑靼与瓦剌,以及经营东、西蒙古都司。

老二,大明如今正是困难之时,帮一把如何?”

看着双眼有些泛红的朱棣,朱高煦很是能够理解。

身为大明皇帝,却是看着自己的百姓遭难,又无能为力,是多么的无奈。

大明的支出他虽然不知道明细,但大概也能猜到,如今的大明,是真的挺穷的。

朱高煦也没有想到,大明今年这么难,一边大旱,一边大水,水深火热啊。

朱高煦看着朱棣,坚定出声。

“爹,大明有困难,我能帮的,自然该帮。

我已经准备好了二十万石粮,五百万两银子,其他物资十船,以及万斤棉,不过这个棉都是棉花,需要带回大明让人加工,不过储存都已经做好,随时可以运至大明。”

朱棣闻言,却是眉头一皱。

“老二,大明的情况你也知道了,这二十万石粮,五百万两银子,恐怕是不够。

多给一些吧,两千万两银,棉也再增加万斤,大明受灾的百姓,都在等着用.....”

“爹,你也不要再说了,大汉也不富裕,两千万两银子,不可能的,大汉也要过日子。

而且你也不要说百姓难什么的话,你是大明皇帝,这件事本该是你自己来解决的。

这次郑和回去,也带了不少银两吧,尤其是我那大侄子大婚,居然花了几百万两,我看大明很有钱。

一个太孙成婚,花了这么多银两,当时您怎么没有想到百姓难呢?”

朱高煦直接打断了朱棣的话语,如今既然说起了正事,他的姿态必须要摆出来。

他可不想当这个冤大头,而且他准备的二十万石粮,五百万两银子,还有万斤棉,十船其他物资,已经不少了。

这是朱棣当初帮了他,而他是大明汉王,更是汉人的份上,才给的这些。

若是全部换算成银子,起码也是一千多万两了。

这已经是大明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税收了,还要他怎样?

尤其是朱瞻基的大婚,朱高煦心中可是很有想法的。

一场大婚花了几百万两银子,他是真的佩服。

宁愿花这么多钱为了给朱瞻基成婚,都不拿出来赈济受灾百姓,朱棣与朱高炽自己都这样,他一个大汉的王,去操大明的心干嘛?

而且郑和带回去的银子,他同样清楚,根本没有朱棣说的那么夸张。

他可以帮忙,但他绝不做冤大头!

朱棣要是还想要其他的,那可就得付出代价了,起码要跟他等价交换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