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朱高煦为永乐大帝的一次意气用事(1 / 1)
朱棣心头满是复杂,其实大汉发展好,他是欣慰的,也乐于看见的。
但如今大汉发展得太好,许多方面超过了大明,又是他不愿看到的。
既怕朱高煦过得苦,但又怕朱高煦过得太好,此刻就是朱棣心中最为真实的写照。
随着大汉实力的强大,他也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对待朱高煦了,如今的朱高煦,已经不是任由大明拿捏的存在了。
相反,大明在许多地方,反而需要大汉,无论是火器还是出海的问题,大明完完全全被朱高煦的大汉卡着脖子。
“老二,我知道你也要为大汉考虑,我是大明的皇帝,知道你身为大汉的王,应该要做什么。
如今我这把老骨头就剩下最后几年时光了,我北征的心愿已经完成,但大明也被我打废了,那次北征付出有多少,你也清楚。
看在我们父子一场,我这把老骨头的份上,再帮我一次可以吗?
大明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多地遭灾,我心痛如刀绞,却是又无能为力啊。
你说的大明与大汉为共同体,我也很认同,你要迁移人口过来,我也可以做到。
迁移三百万人过来,可以,但在你答应的基础上,再给大明一些火枪与火炮吧。
另外你将科研院的人调派几人,去大明教教工院的那些人如何?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大明富强繁荣,我现在就这么一个心愿。
老二,帮我一次,可好?”
朱高煦听着朱棣煽情又动情的话语,心头一时感慨,堂堂永乐大帝,如今,这是在求他吗?
朱高煦不怕朱棣来强硬的,也不怕朱棣绕来绕去的,唯独就是这手感情牌,他一时也有些难以分辨真假。
是的,尽管他此刻在这个氛围里有些沉浸,准确来说是对朱棣这个永乐大帝的感慨,但因为这样的事情朱棣之前也对他干过不少。
什么没有脸下去见朱元璋,什么最大的心愿是北征,为大明解决北患等等,朱棣之前就常常挂在嘴边。
朱高煦并没有因为朱棣这样说,就被情绪所影响,更没有被冲昏头脑。
如今的他,定力不至于那么差,也不至于一点事情就会意气用事。
思考片刻,朱高煦缓缓开口。
“爹,这样吧,加上我后面说的,以及先前准备的,是两千五万两银,两万斤棉,十船物资。
我再增加五百万两银,五船物资,以及三千支火绳枪,三十门大炮。
不过三千万两银子我会用黄金给一部分,约莫三百万两黄金,六百万两银送至大明。
另外我说的三百万人,也要尽快运至大汉,同时,大明若是有人要来大汉,大明不可阻止!”
朱高煦最后还是准备意气用事一次,这并不是因为朱棣是他的父亲,而是因为,这是他朱高煦,单单对朱棣这个永乐大帝的尊重。
暮年的永乐大帝,让他感受到了些许悲凉,因为堂堂永乐大帝,用了这些语气与话语。
他其实很想看见朱棣一直都是硬气的,但为了这些,朱棣还是有了妥协。
其实三百万人口的迁移,他根本不用付出这样这么多,只因为这是永乐大帝请求,他也愿意在不损害大汉的基础上,这样做。
若是别人,哪怕是朱高炽亲至,他都不会这样做,但只因为朱棣是永乐大帝,这位真正操劳一生的大明皇帝,值得他尊重。
不再去想,朱高煦再次开口。
“除此之外,我再给一百万两黄金,两百万两银,另外包括上好的木材、香料、雪盐、白糖、精米等等各种物资三船,以及大船两艘、五百支火绳枪、五门大炮,以及大汉新打造出来的三百套甲胄。
这些是我额外给的,给爹你的,至于爹你要怎么处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朱高煦看着朱棣,目光一时有些不忍。
其实后面给的这些,算是他给朱棣的安葬消耗了。
如今的朱棣,确实已经到了最后的暮年,已经没有几年时间了。
而朱棣去世,他是不可能回大明的,他很明白这是最后一次见朱棣了,这次过后,今生再无相见的可能。
作为朱棣的儿子,他无法回去参与朱棣的葬礼,作为大汉的王,无法去参与大明永乐大帝的葬礼,他的内心是遗憾的。
时代大帝的落幕,总是让人悲伤,他也不例外。
因为如今是朱棣,后面,就会逐渐到他了啊。
他朱高煦,最终也会成为黄土。
他无法回去,只能用这些去弥补了。
如今一两黄金相当于八两银,他这是单独给了朱棣一千万两银了吧。
大汉并不缺黄金,南洋之地,大汉已经发现了诸多金矿,只不过为了保持价值,在有限开采罢了。
南洋盛产黄金,这并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真的如此。
加上这些地方的金矿,基本没有被人怎么开采,金矿储备的黄金,可是很多。
至于给的这些会不会成为隐患,朱高煦也已经思考过了,这个数量,根本不会对大汉造成什么影响。
要是大明有了这些就想要来弄他的大汉,那他也是不会客气的。
他也相信朱棣与朱高炽不会失了智那样去做。
而至于大明研究,他更是没有担心,都是成品罢了,要是看见成品就能制造出来,大明早就能够做出来了。
真正的限制,还是技术,技术壁障只要存在,大明就造不出来。
朱棣听着朱高煦的话语,霎那间笑了,笑得很是欣慰,但内心深处,又有些许忧伤。
朱棣很清楚朱高煦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他也早就有了准备。
朱高煦这是才给他送行呢,也是正式向他表明,他一旦离开,朱高煦不会回去了,不会去参加他的葬礼。
朱棣没有任何意外,能够到达这个位置,都知道回到大明意味着什么,哪怕朱高煦不说,他能够知道朱高煦的选择。
他也并没有去怪朱高煦,因为哪怕换成他,他坐在朱高煦这个位置,他也会这样做。
但尽管知道,心中不悲伤,那是假的,到底是自己的亲儿子,自己去世,亲儿子却是不来,去世了都不来送他最后一程,怎么不是一种悲凉。
身为皇帝,有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世人只看到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丝毫没有看到暗中的痛苦。
而他欣慰的,就是朱高煦能够理解他一点,在大明,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他。
唯有朱高煦,可能是因为朱高煦如今的地位,思想的不同,在朱棣眼中,朱高煦说的,许多都是他很认同的。
朱高炽都不行,差距都很明显,唯有朱高煦。
朱棣高兴的是,朱高煦是真的有心,也真的舍得,给的这些,他清楚价值有多大。
想着这些,朱棣笑得格外盛。
“老二,我都知道了,你有心了。
那我刚才说的你调派几个科研院的人去大汉指点大明工院的事情,是不是也答应了?
还有你大哥的身子,你也知道,也没几年了,兴许走得比我这个老头子都还要早。
他是你大哥,在你出来之后,也帮了你不少,你大哥那里,总不能让他寒心吧?”
朱高煦闻言,幽幽的看着朱棣,半响,才出声。
“爹,你要点脸吧,哪有你这个要法的。”
朱高煦是真的见识到了帝王的厚脸皮,人都还没死呢,就已经开始问他要起了后事钱,也亏朱棣想得出来。
堂堂永乐大帝,连这招都用出来了,朱高煦是吐槽都不想吐槽。
至于派科研院的人去大明指点那所谓的工院,说得好听是指点,说得不好听,就是给大明送人才过去的。
人只要过去,这辈子都回不来了。
真当他不知道这些?
果然能够成为有名的皇帝的人,心都黑,还脏,一肚子坏水,更是利己之人。
“哈哈,臭小子你懂什么,脸面能治国还是能御外?
所谓的脸面,那是做出来给臣子看的,让臣子知道你表面起码有一个软肋,也是在有些时候能够让那些臣子在关键时候用这点来达到自己目的的。
一个皇帝若是在乎这些,那还谈什么治理天下,御敌于外。
我虽追求名声,但我所追求的,是想要洗刷篡位之耻罢了。
但这个和大明江山社稷比起来,又不值一提。
若是能够让大明江山稳固,大明繁华昌盛,这名声,不要也罢。
当你做出了事业,做到了一定的成就,自有后人会为你辩解,又何必在乎当朝的议论。
不说这个了,刚才说的,你到底应不应?”
朱棣丝毫没有在意朱高煦的打趣,反而趁着这个机会教导起了朱高煦。
他自己就是皇帝,他很清楚,所谓的名声,重要,却又不是那么重要。
皇帝最看重的是结果,只要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过程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能够当上皇帝的,都必须得心狠,心不狠,坐不稳这个位置的。
内厉外柔,在臣子面前的形象,则是需要保持另外一面。
他也是在告诫朱高煦,不要被一时的名声所拖累,与江山社稷相比,名声只是身外物。
朱棣心中也是希望朱高煦能够答应他的条件,给朱高炽的,他并不在意,他真正在意的,是大汉的这个科研院。
他了解了很多,科研院这个机构,在大汉才是最为神秘的,许多新奇的,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都是从科研院里面出来的。
朱高煦一脸微笑的看着朱棣,缓缓道:“爹,科研院的事,你别想了,不可能的。
你要是想要工院的人进步,那你将工院的人派来大汉吧,我会找人带他们的,直到他们学成,我再放他们回去。”
朱高煦倒要看看朱棣舍不舍得,朱棣真要是天真的将大明工院的人派来,那他就照单全收,来了大汉,什么时候回去,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回去,还不是他说了算?
说到这里一顿,朱高煦思考片刻,继续开口。
“至于老大的事情,我再给一百万两黄金,一船物资,就这样吧。”
朱高炽这个大哥,他认,也确实在最初帮了他不少。
但他能够做的,也就是这样了,至于给火器给甲胄给船什么的,就别想了。
一百万两黄金,一船物资,他已经够大气了,折算成银子,也是接近上千万两银了,还想咋样?
而这次这么多金银流入大明,还得看看大明会不会做好管控,要是做不好,金银可是都会逐渐出现贬值的。
朱棣听后,也是摇头一笑,他虽然没有想到成功,但朱高煦拒绝得这么坚决,他又能说什么?
派工院的人来大汉?
他是觉得大汉的科研院还不够强,再送点人过来加强大汉科研院是吧?
至于朱高煦后面给的,朱棣也已经知足了。
朱高煦与朱高炽之间,原本就是有矛盾的,而且还是他亲手挑起来的矛盾,他一清二楚。
如今来大汉最重要的事情,他差不多也完成了,朱棣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大明的情况,最需要的,就是如今他与朱高煦谈定的。
而唯一让他心痛一点的,就是迁移三百人过来,却是又没有办法。
虽然大明的人口仍旧比大汉的要多,但就是让他有些不舒服。
不再去想,朱棣收起笑容。
“瞧你那小气的样子,既然不愿意,那就算了。
刚才说好的那些,你尽快开始准备吧,我也会让老大在大明准备迁移的人。
到时你的船到了大明,正好接上百姓过来。
但我可告诉你,他们都是大明的百姓,来到了这里,你要是敢让他们不好过,只要我还在,看我会不会抽你。”
“爹,你省省吧,这些不用你来担心,你还是多操心大明的灾民吧。
我说句实话,百姓到了这里,过得会比在大明好上许多。
你要是让我派船去大明接愿意来大汉的百姓,你信不信我直接可以拉几百万人过来?”
朱高煦是一点都不想和这人说这些了,自己的大明都没有做好,还操心起他的大汉了。
他还需要给什么面子?
朱棣自己找怼,不能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