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大汉世子!大汉国庆日?(1 / 1)
王玉听得既震惊又凝重,他没有想到朱高煦会突然将这件事说了出来。
对于封赏,如今朱高煦确定了时间,他也非常认同,毕竟这么些年了,该封的必须要进行了。
但凝重的是,封赏不是小事,必然会造成有人欢喜有人愁。
“王爷,封赏之事,可确定?要不再延缓延缓,再想想?”
王玉如今担心的就是朱高煦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封赏,只是将封赏拿出来作为刺激,优先完成迁移人口的安置。
这个法子虽然肯定能够刺激所有人,但封赏若是没有做好全面的准备,危害更大。
朱高煦听后,短暂愣神片刻,却是笑了。
他还以为王玉会直接支持,因为之前王玉就已经提过这件事了,没想到却是还会劝他三思。
“这件事我已经想好了,封赏也确实可以开始了,我心中有数。
而且想要完成这次的安置,也需要时间,你还担心什么,尽管去将这个消息传出去吧。
也是时候给他们一个结果了。”
见王玉没有说话,朱高煦继续说道:“对了,明日开始我要带着皇帝四处走走,这几天有什么拿不准的事情,直接来找我就行。”
“是,王爷。”
事情定下,王玉随即退了下去,朱高煦随后又叫来朱瞻壑。
“爹,我来了。”
“好,不错,看着确实不一样了。”
对于朱瞻壑,朱高煦很是满意,经过了在军中长达三年多的历练,保留了儒雅的气息,又多了铁血之势。
十多年的时间,对朱瞻壑的种种历练,如今总算是完成了,朱瞻壑的表现,朱高煦非常的欣慰。
“老爷子可是难得的给你送礼物了,对你爷爷,你怎么看?”
“爹,皇爷爷送我礼物,也是对我的喜爱,我都记在心中不会忘。
我也知道爹的意思,以前的事情,都已经是过往,寻常家中都会经常发生的事情,天家之中发生也是正常,我也不会因此记恨什么。
我也从未关心过这些,我只关心爹、娘,还有圻弟,其他弟弟妹妹,我们才是一家人。
爷爷的恩,我也会随时记得,对待大明,我也秉承着爹的理念。
爹你放心吧,我不会因为爷爷做的那些事情,心中就会产生什么想法。
我时刻记得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唯有自身强大,才是做所有事情的根基,也唯有自身强大后,放眼望去,身边只会都是‘好人’。”
朱瞻壑咧嘴一笑,他本身就聪慧,朱高煦提这件事他就知道朱高煦想说什么了。
在大明时,他虽然是朱棣真正的大孙,但在朱棣那里,真正的大孙是朱瞻基。
他们一家,从朱高煦开始,朱高煦被朱棣小心戒备着,他以及韦清婉,家中的人,朱棣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在意过。
自从徐皇后去世后,他们一家,几乎无人问津。
不像朱高炽一家,朱高炽是太子,太子妃以东宫女主人的身份掌管后宫、内廷事务,朱瞻基又格外的受朱棣喜爱。
许多事情,他看得明白,越长大,看得越清晰。
他知道朱高煦怕他因为以前的种种,如今面对朱棣突然的送礼,心理会发生变化。
但他并不会,一开始他的目标,只是想要被朱高煦认可,因为那时的朱高煦,重心都放在夺嫡上,也鲜有关心家中。
那时家中全靠韦清婉撑着,不仅打理好府内事宜,还屡屡在暗中帮助朱高煦,为朱高煦收拢王玉、靳荣等人的心,都是以朱高煦的名义在做那些事。
韦清婉娘家的人,也就是他的那些舅舅,韦达、韦兴,只要是有本事的,韦清婉都为朱高煦拉拢了过来,全部都在为朱高煦效力。
但那时的朱高煦似乎没有在意这些一般,对他们都比较的冷漠,对他的教导,也几乎没有。
那时的他,只想进步,只想让朱高煦重视家中的人,重视韦清婉,重视他,重视朱瞻圻。
在大明时,朱瞻基整日贪玩享乐,而他一直保持自律,夜以继日的学习。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吧,后面朱高煦变了,开始重视他们了,与韦清婉更是无比的恩爱。
最初那个夜晚,他哭了一夜,但这些,他谁都没有述说,他以为是自己,是他的娘亲,他们的种种付出,终于让朱高煦改变了。
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的在学习。
后面从大明离开,一路上,他从未将自己当做汉王府的世子,去往最下面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退伍前进。
从大明离开那段路,他也从未埋怨过,尽管赶路那段时间过得苦,但他反而格外的开心。
当来到吕宋建立大汉后,看着自己的父亲,朱高煦,忙里忙外,白天他都会带着朱瞻圻下去帮忙,那时还有朱瞻基,他也一起带着,也从未对朱瞻基表现过不满还是其他情绪。
那时他的目标又变了,他只想要帮到自己的父亲,朱瞻基的那些事,他基本就没有去想过,因为在他眼中,一家人是哪些人,他分得清楚。
那段时间,白天下去帮忙,晚上自己都会看书,带着朱瞻圻,尽量不想让朱高煦与韦清婉为了这些事而操心。
后面朱高煦让他们学习,他也带着朱瞻圻一起看书学习,还有朱瞻基。
到了后面,朱瞻基与朱高煦发生了矛盾,直到那时,他才对朱瞻基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但都没有显露出来,只是带着朱瞻圻好好看书。
一直到现在,朱高煦让他做什么,他都会用心的去做,什么事他也都会去想,他更是一直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他想自己也能成为像朱高煦那般,为大汉,也为这个家,撑起那片天。
可以说直到现在,他从未在哪天懈怠过自己,他经历过最初的苦,更让他对美好格外的珍惜。
朱高煦对他的历练,他自己很清楚,他一直想要做好,如今总算是没有让朱高煦失望。
现在大明的一切,哪怕就是朱棣的到来,也无法让他的心起什么波澜。
他是朱高煦的儿子,是大汉的继承人,他需要的是为这个家,为朱高煦,为大汉而考虑。
现在大汉强大了,他亲眼看到了曾经在大明受过的那些苦难,在如今都得到了释怀。
曾经嘲笑他们的人,如今没有了,甚至还会主动巴结过来。
曾经看不起他们的朱棣,从未看好他们的朱棣,现在还不是亲自过来了。
明明没有在意过他,明明没有在意过韦清婉,但还不是给他们送了礼物。
这都是因为他的父亲,朱高煦做到了。
“哈哈,不错,说得好啊。”
朱高煦对朱瞻壑满意至极,如今的朱瞻壑,在他印象中,和朱标是有些像了,无论是心性还是处事,如今又能文能武。
对家中的人,也是在意,尤其是朱瞻壑后面的那些弟弟妹妹,许多都是朱瞻壑带着成长起来的。
如今朱瞻壑看得清这些,他也可以不用担心了。
“老大,你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这次叫你回来,除了是历练结束,也是因为如今你这么大了,是时候该成婚了。
具体的日子,等我和你娘定下来再告诉你,这段时间你好好休息休息。
等你成婚过后,你可就要开始挑起担子了。”
“爹,你放心吧,我随时都做好了准备。”
看着朱瞻壑拍着自己的胸膛,朱高煦笑得也是高兴。
长大了,也能开始为他分担一些事务了,他也挺期待的。
父子两人聊了一会,就让朱瞻壑下去了。
直到夜色到来,朱高煦才起身向着后宫走去,来到韦清婉这里。
“婉妹,明天开始我要带着老爷子在大汉四处走走,你要不要一起去?”
朱高煦一脸享受的感受着韦清婉的按摩,时不时的还有轻哼声传出。
韦清婉闻言,却是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我就不去了,你好好陪陪老爷子吧。
你儿子现在回来了,是时候该成婚了,这才是头等大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我也要跟你说这事,可以开始看日子了。
可惜张辅是赶不上了,但也没办法,先办吧。”
朱高煦睁开眼,看着一脸担忧的韦清婉,直接同意了下来。
也就是韦清婉性子好,要不然这事他是指定要被说的。
朱瞻壑这样的身份,早就应该成婚的,偏偏推迟到了现在,还落在朱瞻基后面了。
这时只见韦清婉拿出一本册子,放在桌上。
“这事从老大回来我就让钦天监的人看了,等你提,花都谢了。
最好的时间就在二十二日后,大汉新武十一年九月初八,正好对应大汉建国十一年,且天时极好,风平浪静,大吉大利之日。
你要是同意了,我就去将这事定下了。”
“那天正好,不用再选了,就那天吧,我看看,你这次怎么....不是,婉妹,这怎么需要用到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来办这场婚事?”
朱高煦整个人都有些呆住了,朱瞻壑成婚需要这么多银子,他是真没有想到。
虽然这些在大汉其实也算不得多,但在他想来,几十万两肯定就够了,怎么就能花出这么多来?
前面朱瞻基成婚,大明花了几百万两银子时,他可是还在嘲笑大明,结果如今轮到他了,虽然比朱瞻基少了一些,但还是不少。
韦清婉听到这话,顿时有些忍不了。
“这些钱不用你管,你要是不拿,我自己出。
老大的婚事推迟了这么久,就应该大办特办,老大又是大汉世子,排场小了能行吗?
这些还没有算上给下面人打赏的钱,全部算上是在两百万两左右。
我告诉你,老大的婚事不能节省。
之前陪着你省吃俭用这么多年,直到现在,哪怕有钱了,都一直维持着勤俭。
你还想要老大的婚事也节俭,我告诉你,我是不会同意的,这些钱我拿得出来。”
“婉妹你想什么呢,我没有说不同意,不就是钱吗?我给!
这哪能让你来出,从国库里出,也不要两百万两银子了,直接三百万两银子用来操办老大的婚事。
这样可以了吧?”
看着委屈的韦清婉,朱高煦直接就同意了下来。
这一路走过来,韦清婉确实吃了太多的苦,哪怕是日子好起来了,但节俭的风格,却是一直维持着。
他也没有再去纠结朱瞻壑成婚需要花多少钱了,如今虽然给大明了不少金银,后面又要安置迁移过来的人,但这笔支出,也不会影响到下面的支出。
他可不像大明,大明那是自己没钱,百姓水深火热还这样干。
如今大汉有钱,有钱就多花一点怎么了?
看着韦清婉顿时变得喜笑颜开,一副看他识趣的样子,朱高煦也是乐了。
“这事你来操持着,改定下的,该准备的,早些准备。
还有邀请哪些宾客,明天就开始通知,不然有的人恐怕赶不到了。
明天我让王玉去通知外面诸国,让他们都来看看大汉的繁华。”
朱高煦说着这些,脑海中也在想着,趁着这次朱瞻壑成婚,聚集其余诸国的人,是不是得搞点不同的效果出来。
与韦清婉商量了许久,将这件事定下,朱高煦抱起韦清婉来到床榻。
清晨,朱高煦早早的叫来了王玉。
“王玉,二十二日后,世子大婚,你准备三百万两银,用于世子大婚。
另外此次我准备做一些不同的事,我准备在世子成婚当日,举行阅兵。
阅兵的目的,是为了庆祝大汉建国十一周年。
同时今后同样的一天,每五年举行一次小阅兵,每十年举行大型阅兵模式,邀请诸国以及国内各届人士前来观礼庆贺。
同时在这一天的前后各两天,全部放假,总共放假五日,举国欢庆,共襄盛举!”
朱高煦越说越是觉得可行,这个举动,不仅可以宣扬大汉武力,让诸国的人看见大汉繁华,更是可以凝聚大汉人心。
好处还不止这些,可以说太多了。
王玉听着朱高煦说的,整个人都有些懵,他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
原本听着朱瞻壑大婚,他是非常高兴的。
朱瞻壑的婚事,他们这些人早就巴不得朱瞻壑早日开始了,因为这涉及到大汉的继承人,如今可以说都晚了好几年。
原本说着这事,怎么突然就变成阅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