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大汉的根基,朱棣的沉默(1 / 1)
大汉京城,王宫外。
“老二,这么热的天,你穿得这么严实,还把脸也捂上,你就不怕中暑了?”
此刻的朱高煦,除了手脚是露出来的,其他地方完全没有外露。
更让朱棣一脸黑线的是,朱高煦竟然还拿面巾将整个脸给挡住。
看了看空中的烈阳,根本无法直视烈阳,哪怕是他就穿了一件衣服,都感觉有些许的炎热。
朱高煦看着朱棣一脸嘲笑的样子,显得更加有些不耐。
“你就别说风凉话了,我要是不这样,在皇城和内城,走在街道上,没一会就得被认出来。
别说话了,赶紧走,等出城,就可以摘下来了。”
朱高煦是一点都不想说话,因为他是真的感觉到一股热流在身上流动,又沐浴着阳光,这股热流是越来越强烈。
朱棣看着朱高煦已经出发,也不再问,当即跟在后面,只是心头的疑惑还在。
走在皇城和内城的街道上就会被认出来?这事他怎么觉得很玄乎?
一般皇帝在民间,都是神秘的,这是为了保持皇帝威严且神秘莫测的一个方式,也有这个时代传递信息的能力太差,而又不能对皇帝随便画像,更是不能随便传递皇帝的画像。
可以说百姓极难见到皇帝,在大明就是这样。
朱棣是完全没有想过,朱高煦在这里居然这么人尽皆知,这就不怕每次出门都被百姓给堵住要伸冤?
一直来到内城,与之前他走来的路不一样,换了一条路,当经过一处广场时,朱棣抬头一看,嘴角一抽,顿时知道了朱高煦为什么要穿成这样了。
“老二,你可真能啊,劳民伤财只会给你打造雕塑,还腾了周边这么大一块地方。
你看,还有人在给你送花,还有小孩在给你送一些小物件呢。”
朱棣此刻是尽情的嘲讽着,来到大汉之后,实在是他还没有找出朱高煦的什么缺点,如今总算找到一个,可算是让他心里平衡了不少。
他就说嘛,大汉怎么可能处处好,怎么可能就没有缺点了,原来还是因为他了解得还不够全面。
朱高煦看着有人在他雕塑前虔诚跪拜,送花送小物件,可以说雕塑下面摆满了百姓送的东西,有的已经放了许久,哪怕是里面其实有些值钱的玩意,但都没有一个人去拿。
看着这一幕,又转头看着朱棣那得意又嘲讽的神情,径直笑了。
“爹,这个雕塑,当初是下面的百姓主动请命要求做的,那时候百姓不知道从哪里找了这么一块巨石,上千精壮男子一起一步一步推过来的。
那个时候大汉穷啊,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也想要拒绝,但万民请命,说是有了这个雕塑,可以让他们随时瞻仰、敬拜我。
下面的官吏,也在劝我,最终我才无奈应下的。
在没有建这个雕塑前,百姓家中都放有我的长生牌,后面这个雕像有了,每逢节日,或者是家中有喜事,包括平日偶尔,都会来拜。
之前每个人都会带礼,还是经过我特意下诏,这才改变了许多。
直到现在,这里成了周边人休息,小孩子玩耍的地方,也有特意外面来的人来拜见。
这个地方的卫生,都是百姓主动在做,朝廷的人有时候来打扫,还会被赶出去。”
“怎么样,是不是羡慕?嫉妒?”
朱高煦说了许多,最后自豪的问向朱棣。
就这点,朱高煦是真的自豪,可以说在京城,就是他朱高煦绝对的大本营,尤其是内城与皇城。
在这里要是有人敢说他一句不是,居住的百姓闻言,能追着说他坏话的人狂砍九条街。
可以说只要他一声令下,大部分外城、内城、皇城的人能够做到随时准备待命,哪怕他让这些人上战场,这些人都会上。
朱棣深深的看了朱高煦一眼,一言不发,直接生着闷气走了。
朱棣确实很生气,早知道是这样,他就不该问,让朱高煦装到了。
尤其是朱高煦最后那句话,简直戳他心窝子。
他是真的既羡慕又嫉妒,因为在大明,真没有百姓会为他做这个,他要是主动做,反而会激起民怨。
他是大明的皇帝,朱高煦是大汉的王,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生气的同时,对朱高煦所做的这些,心中也是格外的欣慰。
因为他很清楚,要做到朱高煦这样,让百姓自发的做这些有多难。
正是因为难,但朱高煦偏偏做到了,历朝历代以来的皇帝,又有几人像朱高煦这么得民心?
这么一横向对比,朱棣又释怀了不少。
他干嘛要和朱高煦比这些?
前面那么多皇帝都没有做到的事,凭什么要要求他比朱高煦做得更好?
尽管他不是一个服输的人,尽管他天生要强,但在大汉了解了这么多下来,朱棣发现自己干嘛要拿如今的他和朱高煦这个妖孽比?
等他回去就在大明开始全面改革发展,等后面,他相信还能比一比。
每每经历这些,都让朱棣的内心更加坚定一分。
朱高煦看着朱棣直接走了,笑得更开了,又看了看自己的雕像,这才满意的离开。
一直来到最外城,最外城是没有城墙的。
直到这时,朱高煦才将衣服、面巾全部脱了下来。
“可热死我了,总算是解脱了。”
朱高煦这会热得不行,当即让人去准备了凉饮,直到一口喝了半杯,才感觉活了过来。
朱棣在一旁笑着,看着朱高煦逐渐缓过来,才开口。
“接下来准备去哪?”
“你不是要看大汉的百姓吗?城外估计也没有什么好看的,直接去定城。”
定城,也就是菲律宾圣费尔南多市偏东北一些的位置。
这是朱高煦来到吕宋后早早就开始建造的城池,位于南中部。
朱棣听后也是点头,看京城之外的百姓,并不能看出什么,唯有去远一些的地方,才能知道真正百姓的生活。
一行人骑马而行,而姚广孝则是乘坐马车。
一直赶了一个多时辰的路,朱棣心中越来越惊讶了,因为这一路过来,看到的路,都是水泥路。
现在已经离开了大汉京城一个多时辰,又是骑马,即便出来了这么远,依旧还是这个路,朱棣惊叹了。
“老二,大汉的路,都是这种水泥路吗?”
“也不全是,但是每个城池之间的主干道,都是通过水泥路相连的。
定城也是中部的枢纽,在定城,可以通过这样的水泥路前往其他地方。
不过在下面县与县,村庄与村庄之间,就只有一部分是水泥路,一部分还是土路。
不过这个情况都已经在改善了,预计三年内,在吕宋岛的城池,道路要全面做到水泥路。
而且只是这些地方,像西海省、平南省、平东省这些地方,就没有了,那些地方还在发展中。”
道路的建设,这还是当初大兴商业时,朱高煦就要求全面建造的。
这是为了让每个地方都能参与到贸易当中,带动经济,可以快速发展。
现在虽然享福,当初可是花了不少钱,动用了不少人力物力,一步一步扩出来的。
朱棣听得一阵感慨,尽管朱高煦说得很清楚,最完善的还是吕宋岛,但将吕宋岛带入到大明,相当于就是从大明京城延伸出去周边的城池。
在大明,可是没有做到这样啊。
这个道路,在朱棣眼中已经不单单只是方便百姓出行,方便商队往来那么简单,更是可以做到一旦爆发战事,大汉的大军可以快速支援到各地。
按照朱高煦说的每个城池都相互通联这样的道路,他都不敢想,一旦这些地方爆发战事,大汉大军的机动性会有多强。
但这些,他也只能看了,因为在大明,如今是别想了。
连灾情都没有解决,百姓最为根本的饿肚子等问题都没有处理,哪里有多余的钱弄这些?
就在这时,朱高煦的声音再度传来。
“水泥的制作方法,其实并不难,等回去后,我让人给你送来,这样在大明也可以用。”
朱高煦看着脸色有些不太好的朱棣,还以为又被打击了,朱高煦也没有藏私。
水泥的制作,可以说只要大明去研究,很快就能弄出来的,而且说不定大明民间已经有人在开始研究了。
这也不是多大的技术秘密,他何不慷慨一点。
朱棣喝下一口水,站起身,看向朱高煦。
“老二,你有心了,我们继续走吧。”
“好。”
朱高煦笑着应下,没有再说什么。
当来到定城,朱高煦并没有带着朱棣进城,而是直接来到城外的村庄。
这些村庄的干道,就狭窄了不少,但依旧是水泥路。
村庄之外,百姓正在插着秧苗,一些孩童在田坎上打闹,只不过孩童却是看着不多。
朱棣没有让朱高煦带路,自己一个人也是来到田坎上四处看着。
一行人的异常,也是很快引起了百姓的注意,很快越来越多的百姓到来,直到这个村的村长以及负责治安的差役到来,问清了情况,这些百姓才散去。
朱棣看了许久,又找到一户人问着一家有多少田,需要上缴多少赋税。
然而朱棣却是看见了百姓的大笑与自豪之声,得到的答案与朱高煦跟他说的,完全一样时,朱棣才真正相信。
没聊几句,就被百姓无情的赶走。
“老二,这里怎么这个时候就开始种粮食了?”
“这里与大明不同,这里的水稻一年三季,如今这是第二季了,要是不抓紧,这一季的种植就来不及了。”
朱高煦给朱棣解释了被赶走的原因,因为别人真的很忙。
朱棣又四处张望了一番,再度开口。
“刚才的村长,相当于亭长、里正之类的吧?还有那几个差役,怎么要么腿有问题,要么就是断臂?”
“对,村长就是里正,只不过换了个称呼。
做的事不仅是要收取那少量的税,还要对那些没有及时种植粮食的百姓进行处罚加税,同时还要提醒村里的人耕种,以及通告朝廷的一些政策。
总之就是为村民谋福利谋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本身应有的职责。
除了村长,还有村委,是由百姓推选出来辅助村长管理村子的,过后需要在县里备案。”
“而那几个差役,都是从军队被迫退役下来的,他们在战场上受伤,无法继续留军,这些人我都将他们各自安排到各个城池以及村庄内做差役的活。
这样也是给他们一个保障,不用担心后面无法养活家人与自己。
并且他们还要负责在农闲时,对村里的一些青壮进行集训,培养基本对敌的本事。
民强则国强嘛,当百姓强大,起码不会轻易被外敌所欺。”
“至于孩童少,是因为有一部分送去了学堂,如今吕宋这里,已经全面覆盖了村学。
但因为村学容纳的人不多,能够进入里面学习的,会优先从贡献度高的家室中进行挑选。
当同样贡献度的人都超过了招收人数,就会摇号,抽到的人可以去读书。
而没有能够入学的,只有等下一年。
至于一直没有轮上可能,也是有的,因为只有三年的时间都可以进入,超过了年龄,就无法入学。”
朱高煦知道朱棣会问什么,索性全部说了出来。
如今大汉各项体系最为完善的,还是吕宋岛这一片地方,毕竟是他绝对的老巢了,发展的时间最久。
朱棣听着朱高煦说的这些,这次他没有了震惊,也没有了惊骇,只有沉默。
双手抓着大腿处的裤子,青筋浮现,隐隐有些颤抖,双眼看着田地里的百姓,以及那三个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差役四处巡视,村长也在田间帮着一户只有三个孙子孙女的老叟种田,孩童给忙碌的家长端茶送饭,看着百姓在田间浮现出的笑容,嘴唇微微都有些许颤动。
在大明,他好像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一幕,然而在大汉,随处过来的一个村庄,却是见到了。
哪怕这里是大汉从一开始就在发展的吕宋岛,不是其他地方,但政策,都是相通的啊。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朱棣唯有沉默。
在大汉看见其他的那些让他震惊的,他可以为自己找理由,但如今实打实的民生,他没法给自己找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