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朱棣的自我怀疑,想要教朱高煦处理大汉的事?(1 / 1)
朱棣此刻无比的心痛,他自从登基之后,夜以继日处理国事,只为恢复大明国力,只为让百姓能够过得安稳。
但到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明的百姓不仅没有过得安稳,反而因为大明连年征战,过得越发的差。
当初朱高煦返回大明时发现的杨庄惨案,在此时是那么的历历在目。
当初被朱高煦发现的沿海之地圈养倭寇,劫掠百姓,此时让他那么的难忘。
明明他这么努力了,用了他一生的精力去做了,却是还不如朱高煦出来建立的大汉。
之前所见的,关于科技带来的种种变化,大汉商业的繁华,他都不像现在这般,因为那些,确实是他完全没有想到,以及疏漏的。
但民生问题,是他一直都无比看重的,在这方面他都还不如朱高煦,这让他很是无法接受。
朱棣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真的被朱高煦全面碾压了吗?他真的处处不如朱高煦了吗?
最为基本的执政,治国,治理天下,他都不如自己的儿子了吗?
对比起如今看见的大汉百姓,再想想大明百姓,他突然又有些释怀,为什么那么多的大明百姓,都想来大汉了。
要不是大明在遏制,不知有多少会漂洋过海来到大汉定居,原来在大汉生活的百姓,是这样的。
朱棣心头很是悲凉,无比的悲哀,那种自己一直所坚持不懈去做的,却是比不上他曾经瞧不起的儿子的这种感觉,让他很是难受。
自灭了鞑靼与瓦剌后,朱棣自以为自己的功绩可比肩先贤,甚至超越先贤,他一度膨胀过,如今再看,他引以为傲的大明,似乎四面漏风,他朱棣,被他的儿子朱高煦给比下去了。
朱高煦能征善战他知道,大汉疆域接连扩大,他能够自我安慰。
大汉的科技发展迅猛,是朱高煦重视那些人才,他也认,因为之前他确实没有去重视,大明上下都没有那么的重视那些人,甚至当初他决心改革,立大明工院,都经历了两次,借用其他大事件才成功做到。
而像商业改革,满朝文官士大夫,尽皆死谏逼他,让他不得不停下。
这些是他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重视,大明比不过大汉,败得不冤。
但是民生治理上,不仅是他,还有朱高炽,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年年治理,却是始终没有多大的起色,反而越来越差。
现在看着大汉的这些,朱棣是真的不是滋味。
“老二,能详细跟我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朱棣的神情,朱高煦看得见,他其实心中挺担心的,他是真有点怕朱棣被打击,然后一蹶不振。
要是朱棣在大汉出了一点意外,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内战,将会直接开打,并且还是史无前例的凶猛。
他大概能够体会朱棣心中的哀伤,朱棣作为皇帝,他也清楚,是真的尽职尽责了。
朱棣自从登基以来,就他所知道的,要么是在处理国事,要么就是在亲自带兵北征,都是在为大明解决内忧外患。
从朱棣登基称帝以来,朱棣也确实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
别看前世电视上的朱棣一天时间似乎很多,但真正的朱棣,没有什么时间的。
朱元璋的劳模,朱棣是继承了下来,只不过朱棣又没有朱元璋那么大的本事,不得不弄出一个内阁来帮自己分担一些国事。
可以说朱棣与朱高炽,为大明付出了很多。
但如今的结果,军事上的成果确实肉眼可见,灭鞑靼、瓦剌,大明的威望达到历史之最,大明西面、更北处的莫斯科大公国、东边的朝鲜等等众多小国,瑟瑟发抖。
别看瓦剌这样被灭了,但放在中欧大陆上,那些人还打不过瓦剌。
然而瓦剌却是这样被大明所灭。
加上大明本身在海外的威望,可以说朱棣在灭掉鞑靼与瓦剌那时起,他的大汉在威望上,都没法和大明碰瓷。
然而在对内的民生上,朱棣与朱高炽两代人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治理,却是越来越差。
纵然有很多因素,但造成了这个结果,如今又看到大汉的这些,要是没点想法,朱高煦都不信。
朱高煦听着朱棣沙哑的声音,也证实了他的猜想。
也让朱高煦知道,朱棣的内心,此刻并不平静。
“走吧爹,我们找个地方,我好好跟你说一说。”
朱棣想要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朱高煦也不会藏私,因为这些政策,朱棣其实只要去了解,不用问他都能够了解得到。
哪怕他就是说了,大明能不能做到也是两回事。
就像他前世的那些大国,知道彼此的制度,但那又怎么样?
国情的不同,也没法用在自己身上,只能吸取对方的经验与教训。
现在大明就是这样,即便吸取了,都不一定能够实行下去。
来到一处绿荫,朱高煦带着朱棣坐在草地上。
朱高煦随即将自己所做的,一一给朱棣说来。
这一次,朱高煦说了很久,足足一个多时辰。
“爹,其实大致就这些了,现在听了之后是不是觉得简单?
其实要做到非常的难,而且还得看爹你的决心。
大明,有着太多的阻碍,若是没有那个决心,是做不到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明,其实也不适合用这些,只要大明像往常那样恢复民生,情况自然就会逐渐好转。
此刻若是用这些,那么天下就真的不稳了。
不过后续可以让你的好圣孙去做,那时适合。”
朱高煦并没有对大明抱有什么期待,如今的大明不适合做很大的改革,而到了朱瞻基时期,对朱瞻基这个人,朱高煦更是没有丝毫的期待。
朱棣并没有回应,而是将朱高煦说的这些全部记下。
至于在大明能不能适用,他不担心,因为哪怕他做不到,起码他可以告诉朱瞻基,让朱瞻基去做。
但他想要做的,等这次返回大明,没有人可以阻挡他。
“老二,我都知道了,辛苦你了。
走吧,这里已经看了,再去其他地方看看,就回去吧。”
此刻的朱棣,已经恢复了往昔的自信。
那些情绪,只是暂时的,对于情绪的处理,他已经得心应手。
朱高煦也没有去在意,又带着朱棣逛了逛其他的村子,情况几乎一样之下,一行人又开始返回。
天色渐黑,朱棣与姚广孝聚在房内。
“少师,大汉的这些,如今大明真的不能用吗?”
“皇上,可用,但又不可全用。
汉王所言,乃事实,如今的大明,经不起太多的折腾了。”
姚广孝今天全程都看了听了,他现在是真的佩服朱高煦,竟然能够找到这样一条路,并且去做。
但仔细一想,他又忽然发现,朱高煦做的这些,在外面可以,但在大明,真的很难做。
原本各国的旧贵族,在大汉攻灭该国时就几乎被灭了,留下的也确实都是真正在地方上略微有些民望的,但这些都非常的少,且后面又非常配合大汉。
虽然失去了部分土地,用于被大汉朝廷分配给百姓,家资也贡献出了不少,但后续都陆续被朝廷补贴回来了,并且得到了入仕的支持。
而这样的人入仕,这些人偏偏又不会去搞那些乌烟瘴气的,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尽管这些能够维持多久,姚广孝不知道,但起码目前来看,就是非常好的。
而在大明,怎么做这事?
藩王、官吏、士绅、富户这些阶层,太难动了,一旦动,必然导致天下各地动荡,朝堂也会动荡不安。
因为基本盘太大了,而且各地针对下去,官吏的空缺,又从哪里补?
这件事反而是基本越小越容易实行,亦或者到了不得不改的那一步,才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动荡。
朱棣闻言,心中一叹。
这些他都能够想到,只是心中还是有些不死心罢了。
“先这样吧,等回到大明,与太子、太孙商议商议再决定。”
朱棣也没有过于着急,如今大明需要做的太多,民生是一方面,朱棣更为急迫的,还是科技,以及如何在大明发展商业,让国力快速恢复。
王宫内,朱高煦在处理一部分紧要的政务后,已经抱着韦清婉睡了过去,这一天天的带着朱棣四处转,他可是真累。
翌日清晨,朱高煦正准备开始处理国事,朱棣缓缓走了进来。
“爹,昨天不是已经说了,我要开始处理国事了,你要去看其他的,尽管去就是了。”
“臭小子,我来看看你怎么处理国事的还不行?怎么,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看的?
要是有,你说出来,我回避行了吧?”
朱棣看着朱高煦那无奈的神情,顿时笑了。
本来他是准备这几天就回去的,但朱瞻壑的大婚,以及朱高煦弄的阅兵也没有多久的时间,索性等着朱瞻壑大婚之后再返回。
大汉他也看得差不多了,他也没有想过大汉的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没有必要,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看到了想看的。
现在他是挺好奇朱高煦遇到问题都是怎么处理的。
朱高煦也不再去看朱棣,如今也没有什么可让他回避的。
一个早上,处理了不少折章,眼看快要来到吃午饭的点,朱高煦伸了一个懒腰,正准备叫朱棣一起吃饭,王玉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平东省发生了....皇上?参见皇上。”
“免,我就是来看看的,有什么事你赶紧跟你家王爷说。”
等了半天,总算等到了一件事,朱棣也是来了兴趣。
王玉看了一眼朱高煦,见朱高煦没有指示,当即开口。
“王爷,平东省有虾夷人叛乱,虽已被平定,但有一部分逃到了东北方向的诸多小岛上,这是柴佬传回来的加急密信。”
朱高煦打开看后,顿时脸一沉。
“尚义嗣究竟在干什么!启用的人竟然有叛乱的头目,派人告诉他,本王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务必追查到底,涉及之人全部诛族!
凡是牵涉其中之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知道的,全部重罚!
那些虾夷但凡不服管理者,敢有任何异样者,直接打为奴籍,放下去一辈子做劳力!
但凡敢有不服王化者,杀!”
“给许柴佬、刘化林、张倍传诏,本王允许他们对那些小岛使用火攻,哪怕全烧了,也要将那些叛贼全部诛灭!”
“再告诉刘化林、张倍,将本王的话一字不漏的告诉他们,本王对他们很失望!
当初如何叮嘱你们的,如今就敢忘了吗!若是对那些人有任何怜悯之心,便退军吧!”
“再告诉尚义嗣,以后若是再发生此类事情,决不轻饶!”
朱高煦其实是真没有想到,那里还会发生叛乱。
倭人慕强,如今大汉强大,且又解决了原本的贵族,也迁移了大量汉人过去,但偏偏那些虾夷人,居然敢作乱。
人不多,胆子是够大。
本来他对这些人就没有多少耐心,留下那些人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地方,如今敢叛乱,大不了他就将这些人全灭了!
朱棣在一旁闻言,听得也是心头荡漾。
朱高煦的这个魄力,以及这个杀性,他算是见到了,一个地方发生叛乱,朱高煦这是奔着彻底毁灭那些人去的啊。
要是按照朱高煦这个做法,大明在安南那里做的,好像太过于仁慈了。
想着这些,朱棣缓缓开口。
“老二,你这样做杀心太重,叛乱平定,牵连之人尽皆重罚,这已然足够,若是这样杀下去,那些人若是越加不服王化,后面只会让地方越乱。
为君者,不可只知一味的杀伐,也需安抚人心,才能使得一方稳定。”
王玉听着朱棣的话,静静的站在一边,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他知道,朱高煦接下来绝对要暴走。
他们这些人都很清楚,原本朱高煦就不怎么喜欢那里的人,如今又叛乱,朱高煦没有直接开杀,都已经是仁慈了。
朱高煦此刻确实很气,朱棣这番话,在他看来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今大汉的国事,这人听了就听了,还插手起来了?这人是哪来的脸啊?
这一刻,朱高煦是不打算惯着朱棣了,得让朱棣知道大汉是谁做主,也要让朱棣知道,之前的许多思想,朱棣已经落后了,已经不能再用了。
至于有没有骂名?
朱高煦压根就不在意,在大汉可没有大明的那些腐儒,他也完全不会像朱棣那样需要考虑那么多。
朱棣说的那些,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道理,不适用于这件事。
尤其是大明在这件事上都没有做好,朱棣也好意思来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