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让朱棣愤怒的极端风俗,万国见证的大婚!(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发现了,是不是这段时间他对朱棣太好了?觉得他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了是吧?

看着朱棣,朱高煦气势散发而出。

“爹,大汉的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这件事,你应该没有发言权吧?

大明交趾,叛乱可是连年发生,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能够解决,若是你的方法有用,为什么交趾那里,始终无法稳定下来?”

听着朱高煦的质问,朱棣感觉自己又被戳到心窝子了。

交趾的问题,可是缠绕了他许久,他都没有想通,那里怎么连年反叛。

明明当初攻灭安南时,都有数万百姓出来迎接明军,欢迎大明统治,然而大明真的设立布政使司接管之后,曾经的那些人却是逐渐开始反叛。

安南的北部,本就还有原本安南陈氏的余孽,与大明瓜分了原本安南的疆域。

到如今,交趾依旧极为不稳定,明军在那里付出了大量财力、人力、精力,朝廷之中劝他放弃交趾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只是被他强压着。

现在朱高煦说出来,朱棣都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仔细想一想,大汉兼并了这么多地方,这么多个小国,但发生叛乱的,却是寥寥无几。

如今像平东省的虾夷叛乱,朱棣想想还是第一次听到大汉之内有反叛的。

对比起这个几率,大汉的处理方式,事实似乎就证明了朱高煦好像是没错的。

而这时,朱高煦的声音继续传来。

“爹,大明和大明之外,是不一样的,那些虾夷人,目光短浅,坐井观天。

只有将他们杀得丧胆,杀得他们恐惧,他们才会听话。

只有将那些潜在会闹事的人全部解决,再进行治理,才会事半功倍。

而且这些人,如今还不是大汉的人,在没有入大汉籍之前,都算不得大汉的人,他们就不是大汉的百姓。

对于这些人,就应该重拳出击。

当他们怕了,自然就服王化了,自然就不敢做那些事了。”

“你说的安抚人心,其实并不需要,解决了那些人之后,只要再将‘治’落实下去,他们自然逐渐就会心向大汉。

因为当‘治’落到实处,他们自然而然就已经得到了一定保障,只要有了一定的保障,人心自然就安稳。”

“你说的安抚人心,并不是说说而已。

大明在交趾,狠心将那些人全部铲除了吗?真的做到‘治’了吗?

我在离开大明的时候,交趾的官员,我记得可是都还缺少大半没有配齐吧。

从布政司到地方,空缺这么多官员,你还启用原本就压榨百姓的原安南官员,这些人要是真的能够做到将‘治’落到实处,当初安南会出现遍地是义军吗?

当初明军攻克安南东都时,会有数万百姓迎接明军吗?”

面对朱高煦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朱棣神情阴沉,却是根本无法反驳朱高煦说的这些。

因为朱高煦说的,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如今交趾的情况,就是那样不堪。

但阴沉不过片刻,朱棣也在沉思交趾那里的问题,被朱高煦这么一说,不说全部问题,但起码已经被找出来了不少问题。

总的来说,还是他对那个地方,没有真正当做大明疆域那样去重视。

朱高煦看着朱棣沉思了一会,最后又缓缓出声。

“交趾那里,大明如果真的确定要收纳为大明疆域,那就去真正的重视吧。

从上到下,都需要重新管理,重获民心后,或许会爆发出不一样的生机。”

朱高煦并没有说太多,其实那些问题,大明真的没有发现吗?真的不能解决吗?

朱高煦觉得未必,只是看朱棣的决心有多大,下面的那些文臣是否能够执行到位罢了。

一旁的王玉见两人不再就争吵,随即才站出。

“王爷,除了虾夷反叛之事,另外还有一事。

还是那个麻逸族,他们仍在遵循旧制,家中男子死亡,女子就会绝食七日,并且富足一些的麻逸族之人,还会带走家中的丫鬟。

这是犯事的其中一家,因为他们家有一个丫鬟是爪哇族人,若不是有人发现及时,就被杀了。

而遵循旧制之家,依旧还有不少,只有少许改了过来。”

‘砰!’

朱高煦一掌拍在案桌上,此刻他是真的被气到了,格外的愤怒。

麻逸族的问题,之前就爆发过一次,上次取消了酋长的内部统治,又严格规定这项旧制必须废除,结果现在还来。

这种极端的风俗,他之前就下过严令,必须要禁止的。

“传本王令,麻逸府知府失职,由刑部收押,打入地牢!府衙其余之人,尽皆判罚!”

“西海省省司,以及省衙相关之人,尽皆记大过!”

“告诉他们,本王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若是再让麻逸族出现这样的消息,西海省衙与麻逸府衙,尽皆死罪!”

“此次犯事之人,诛其族!”

麻逸族的人本就肤色偏黑,麻逸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黑人的国土,从宋元时期就开始的。

本来他不想这样做,但这些人要是改不过来,那也别怪他了。

之前还是霍乱自己族的人,现在就连其他人都被牵连了进去,朱高煦绝对不能忍。

王玉听着朱高煦杀气腾腾的话语,心中已经知道朱高煦的意思是什么了。

那些话,朱高煦不能说出来,只能由他将意思传递给下面的人,让下面的人去做。

至于为什么处理省衙与府衙的人,在朱高煦看来,就是这些人失职失责,不严格按照当初他定下的去做,不惩罚,还留着做什么?

“是,臣这便下去安排,定不让此类事情再度发生。”

随着王玉下去,朱棣这才开始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朱高煦解释后,朱棣都是一脸的怒不可遏。

“这些人就不应该存在!应该直接灭族!

老二,你还是太仁慈了,这样的人留下来,只会霍乱内部,留之无用!”

朱高煦看了看朱棣,直接没有说话,这次过后,本就几千人的麻逸族,还能剩多少都是一回事。

毕竟他这么严格处理了,王玉也听懂他的意思了,下面的那些人无论如何,都会去做到的。

然而思考片刻,朱高煦忽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当即玩味的看向朱棣。

朱棣看着朱高煦这个目光,眉头一挑。

“老二,你想说什么直接说,这是什么表情?”

朱高煦闻言,也不再打哑谜,当即笑道:“爹,你不觉得大明的殉葬,和这个有些像吗?

你刚才那样说他们,可是这事,大明也都在干啊。”

朱高煦还没有来得及笑开,只见朱棣直接脱了鞋子就向着他丢来。

“你个逆子,别以为我老了就不揍你,这是你爷爷定下的,再敢乱说,我抽你。”

朱高煦看着朱棣这个样子,也没有再说什么。

如今朱棣老了,他知道朱棣回到大明后肯定会着手其他,殉葬的制度,不是朱棣关心的重心。

朱高煦不再去想,反正这是大明的事,与他何干?

时间缓缓流逝,大汉京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汇聚而来。

只因为大汉世子的大婚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要见证这一盛事,尤其是大汉邀请的诸国国王或者世子、贵族,全部都在向着大汉国都靠近。

而在大汉内部,除了忙碌着朱瞻壑大婚的事情,也在王玉等人也在忙着做迁移汉人到来的准备。

城外的京营,更是热火朝天,自阅兵的大军挑选出来后,所有人都在夜以继日的操练着。

时间转眼来到大婚当日,汉京城内兵马司全军出动维持街道秩序,所有差役尽皆上街,协助兵马司。

城外没有被挑中阅兵的大军,尽皆身穿甲胄,各种武器已经分发在手,随时待命。

张辅府内,张灯结彩,王世子接亲车驾到来,朱瞻壑亲自将张氏迎进銮驾,从承天大道前行。

承天大道,这是王宫直达外城的主干道,又连承天殿,朱高煦取名承天大道。

王世子朱瞻壑与暂时还未册封的世子妃张氏行走在承天大道,接受两旁万民跪拜与祝福。

行走在道路两旁的花童,一部分挥洒着花瓣,一部分挥洒着铜钱,这是让万民沾福。

一直来到皇城,进入另外一条道路,这是去往太庙的道路。

太庙之外,朱高煦站在主位,朱棣落后朱高煦半个身位,韦清婉在朱高煦侧后。

至于朱高煦的其他妃嫔,没有资格来到这里。

朱棣身穿大明皇帝朝服,朱高煦身穿大汉之王朝服,朱瞻壑所穿位冕礼服。

因为这里的主场是朱高煦,朱棣不得不落后半个身位,以免喧宾夺主。

其实这让朱棣很不爽,但为了参与这场盛事,最终而同意。

待到朱瞻壑的婚嫁抵达时,朱高煦带着韦清婉亲身迎接,接上朱瞻壑与张氏乘坐朱高煦的王驾。

前行百米,随即步行。

由朱高煦与韦清婉在前,朱瞻壑与张氏在后。

这是帝王亲迎帝国的继承人与未来的女主人,入太庙,祭祀先祖,告知先祖,请求庇佑。

百官位于两侧,神态肃穆。

抵达后,朱高煦带头叩拜。

“子孙朱高煦,今在外建立大汉帝国,今世子朱瞻壑大婚,携妻张氏,叩拜先祖!”

三跪九叩礼毕,王玉在一旁祭告天地。

所有人静静的等待着,直到王玉祭告完成,朱高煦带着所有人来到承天大殿。

大殿内,正式开始宣读册宝,这是正式册封朱瞻壑为大汉王世子,张氏为大汉王世子妃。

到此刻,已经过去半日时间。

做的这些,都是在向世人宣告皇后的正统性,这也是一旦确立,后面皇帝想要废后,会有人拿国运来说,就是因为这些。

每一代继承人,只有正室才能享有这些,哪怕是后面朱瞻壑再娶,也不具有正统性。

册封完成,朱高煦带着朱瞻壑,韦清婉带着张氏来到承天殿外,接受诸国来使,各方来宾,大汉百官,挑选进来的大汉百姓代表祝福。

“恭贺王世子、王世子妃大婚!”

“为大汉贺~”

“为大王贺~为王后贺~”

随后朱高煦贴身太监开始宣读王诏,总体的意思就是上承天意,下顺民意,对自己的夸赞,对新人的祝福,对未来的畅想,对到来之人的致谢等等。

总有三份诏书,分别对应不同的人。

当诏书宣读完毕,在朱高煦的示意下,朱瞻壑与张氏开始拜堂。

直到进入洞房,设下的宴席,这才开始。

除了王宫之内有宴席外,皇城、内城、外城,朱高煦都让人摆了不少,这是为了与民同乐。

这一日,朱高煦难得的与朱棣一起喝了不少酒,终究是难得的日子。

翌日清晨,朱高煦、韦清婉早早的来到贤寿宫等待,这是韦清婉居住的宫殿,在大明叫仁寿宫。

“老二,你给我起开,这次得是我坐主位了吧。”

朱棣没好气的将朱高煦从主位上赶了下来,朱高煦也不和朱棣争,只得坐在一旁。

今天是朱瞻壑与王世子妃张氏敬茶的日子,朱棣才这么积极。

不一会,朱瞻壑拉着张氏走了进来。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一脸的笑容。

凭借着张氏走路的姿势,他就已经知道了,露出了男人都懂的笑。

朱棣在上方也是满脸笑容。

唯有韦清婉,起身拉着张氏来到身旁,嘘寒问暖。

不一会,宫女端着茶走了进来,朱瞻壑与张氏各自拿起一杯。

“爷爷,请喝茶。”

“好,好,乖孙,孙媳妇,今后这大汉可就看你们的了,不要辜负你们父王的教导。”

朱瞻壑与张氏一脸笑容,看见朱棣喝下后,接过放下,又抬起新的茶来到朱高煦身前。

“爹,请喝茶。”

“哈哈,好,你们两个以后好好过日子,要记得家中和睦,才能万事兴。”

“儿媳妇,以后这小子要是敢欺负你,你跟我说,看我不趴了他的皮。”

朱高煦高兴的喝下茶,两人又给韦清婉敬茶。

韦清婉拿出了准备的小礼物给张氏戴上,是一个发簪。

这些完成,朱高煦也准备起身上朝。

今天还要接受百官上奏表庆,同时昭告天下,再次赐宴。

“儿媳妇,今日是你回门之日,若是在大明,本该在宫中给你娘家赐宴,让你们见面。

但这是大汉,不用遵从这些,你稍后就回府上吧。

另外王后给你准备了礼物,待会你一起带回去。”

“老大,这事你去安排,这么大个人了,要是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看我怎么抽你。”

张氏回门,必须要按照王世子妃的排场进行安排,如今身份不一样了,该有的必须得有。

朱棣看着朱高煦一家人有说有笑,心中既是高兴,又感到了些许凄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