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悲哀,满朝趋炎附势之辈,无一人有文人气节!(1 / 1)

加入書籤

杨士奇等人看着朱高炽,朱高炽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

尽管他们很是不愿见到一个更加强大的大汉,他们不想让朱棣这样做,但他们能怎么办?

难道让他们造反?

若是军权在他们手中,他们也不是不能考虑,大不了劝进朱高炽,让朱棣进位太上皇。

可惜就是他们没有兵,朱棣在离开大明去往大汉之前,将所有的兵权都收拢了,印信都被朱棣收走了。

大明的兵马,全部都在朱棣的心腹手中,除非他们能够劝那些掌兵的将领造反。

可是,这可能吗?

不说那些人会不会同意,朱高炽这里,他们就没有办法说服。

只有他们直接能够调动大军,他们才有劝进朱高炽登上大位的资格。

这一刻,所有人对朱棣的不满都达到了顶点。

朱棣不怕朱高煦的大汉变得越发强大,可他们这些人,可是怕啊!

杨士奇等人皆有不满,却是又只能憋在心里。

这些人心头很是反感,但面对朱棣的强权,又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反抗。

如今在坐的这些人,胡广、杨士奇、杨荣、胡俨、黄淮、蹇义、金幼孜等人,全部是如今永乐一朝的朝廷重臣。

但这些人全部都是当初建文时期不得志,在朱棣靖难时迎接朱棣入京以及在那时投靠朱棣的人。

而那些有气节的人,要么如同周是修、王省等人自尽殉国难,要么如同方孝孺、铁铉等人被朱棣所杀,要么如同高贤宁等人,直接拒绝朱棣的亲自邀请,不愿入仕永乐一朝为官。

也就导致如今永乐一朝的朝堂上,几乎没有那些有气节,是真正为儒生的官员,全是这些虽有能力,但却是趋炎附势之辈。

就这些人,敢反抗朱棣?他们会反抗朱棣?

历史上朱棣看重于谦,也并不是于谦的才能有多高,若是只论能力,永乐一朝的解缙、杨士奇、胡广等等等等人,哪个能力差了?

而是因为朱棣在于谦身上看见了文人的气节!

永乐一朝的朝堂,缺少于谦那样的人。

朱棣一直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的,因为他知道永乐一朝朝堂的风气,他亲自去尝试过说服高贤宁等这样的人入仕,但全部被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朱棣是造反夺权篡位登基的,这也是朱棣在乎篡位这个名声的根本。

那些人是真不怕死,甚至敢当着朱棣的面说朱棣造反篡位,文人的气节在那一刻根本就不会惧怕帝王的权威。

而杨士奇这些人,这也是只要朱棣不是太过损坏这些人的利益时,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敢和朱棣正面硬钢的魄力与决心,甚至朱棣真就损坏了这些人的利益,顶多就是劝一劝,劝不住也不会死谏。

要是换成于谦那种有气节的文人,直接就是死谏,要杀随朱棣杀,但只要是不利于朝廷,不利于江山社稷的事,这些人就敢和帝王抗争死谏到底。

而那些人,也是在一个王朝倾覆之际,可以和王朝一起死战到最后,若无法力挽狂澜,便会自尽殉国难的人。

在永乐一朝的末尾,居然就出现了于谦这样的人,朱棣不珍惜才是怪事。

因为那样的人一直是他渴望而不可求的。

朱高炽看着沉默的众人,心中也是格外的失望。

他其实很希望这些人能够站起来,和他一起反抗朱棣的这个决定试一试,让朱棣不要做出这样一个荒谬的决定。

但现实却是无一人敢出声,满朝重臣啊,找不出一个敢不惜命死谏的人。

朱高炽其实也知道这些人的秉性,但因为有能力,他和朱棣都只能用,只能委以重任,但这些人却是在关键时候,总是站不出来。

关键是这些人里面,还有几个人是之前被朱棣打入过诏狱的,后面是他将这些人捞出来,并且继续委以重任的。

有这么一层恩情在,却是依旧没有人敢于站出来。

当初朱高煦尚在时,这些人帮他反对朱高煦的时候,也没见像现在这样怕啊。

如今不过是可能赌上性命的谏言,而他也会在后面帮忙的,都只想着缩着,无一人站出来为他分担。

满朝趋炎附势之辈,无一人有文人气节,这就是永乐一朝的悲哀。

朱元璋与朱标两人付出了无数心血做到的,经历了建文一个时期,到现在出现了断层。

前面朱瞻基向朱棣表明心迹时,朱瞻基想要做的,也是这点,这也是当初朱棣并没有对朱瞻基生气,反而欣慰自己定下的太孙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朱棣时期的扩边,大明的影响力达到最强,到了宣德时期缩边,大明对外的影响力下降,但在文士这块,也确实有所提升。

但是嘛,问题也没有比永乐一朝少多少,相反更多。

后面更是出了一个‘好儿子’,杀了三代皇帝眼中的宝,所有努力白费。

要不是明朝中间出了一个张居正,还真就坚持不到崇祯那个时期。

朱高炽看着满朝重臣低头不语,心头怅然,只得出声。

“既然要准备迁移这些人,你们说说想法,该从哪里进行迁移。”

朱高炽已经不对这件事抱有幻想了,既然无人反抗,那就老老实实的执行吧。

别看他在朱瞻基面前抱怨,但要在朱棣面前硬抗朱棣的压力反对朱棣,他自己也做不到,因为他自己也怕。

杨士奇等人又是沉思良久,最终杨士奇起身。

“禀太子,此事户部最为了解,可让户部尚书夏元吉说明。”

“夏元吉为解决两省水患,才刚入京没多久,就向孤递交了治理平患之策。

自四省遭灾以来,他这个户部尚书就在外奔走,如今孤让他好好休息几日。

你们有什么想法,直接说来便是。”

朱高炽一脸的阴沉,他是真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还在推。

虽然杨士奇说的这话也没有说错,户部的夏元吉对这些最为清楚,但现在他并不是真的那样去做,他只是想要知道眼前的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以及现在给他拿出一个由头来,就立即开始实施。

既然已经无法反抗朱棣,那就全力去做好,以免在朱棣这里也不讨好。

他与这些人本来还是有利益共同的,那就是都不想看见朱高煦的大汉过于强大,结果他与这些人却是支离破碎。

杨士奇听着朱高炽的话音,已经知道朱高炽对他们或者这件事的不满,当即再度开口。

“太子,如今可以将四省遭灾之地的百姓迁移至大汉,如此一来也可缓解朝廷艰难。

同时再从交趾、广东、福建、浙西等地迁移部分,另外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也是如此。

如此迁移,也不会影响大明重要之地人口骤然减少的问题,也为朝廷解决了不少隐患。”

朱高炽闻言沉思着,杨士奇提出的这几个地方,他心中都是认同的。

四省受灾的人实在是不少,朝廷本来安置起来就格外的艰难,直到现在,他其实很清楚,都仍旧有不少没有完全安置。

而交趾、福建等地,也是偏远朝廷,尤其是交趾,不服王化,连年反叛,他都已经想把那个地方给丢了,如今从那里迁移过去给大汉,正合他意。

这些人去了朱高煦的大汉,他巴不得这些人继续去大汉造反叛乱,给朱高煦添点乱子也挺好,起码可以拖延朱高煦大汉发展的脚步。

而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则是因为那里的地势原因,山地众多,且几乎又是土司自治,前面贵州思南才发生土司叛乱,将这些人迁移去大汉,朱高炽求之不得。

也就是不能全部迁移,不然他都想将那些地方的人,绝大部分都塞给朱高煦,让朱高煦也知道那些人的难缠。

想了一会,朱高炽缓缓出声。

“说得不错,他们都是大明的百姓,尽管迁移他们出去,孤心中不舍,但圣命难违,便就这样吧。

而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福建、浙西、交趾等地,共计迁移出五百万人吧,另外四省遭灾百姓之中,迁移三百万而出。

这件事你们立即下去准备,都安排人动员起来,已经从大汉运送过来的钱粮,全部用于迁移。

务必要记住,不能出现死人的情况,他们虽然要离开,但现在依旧是大明百姓,务必要让他们顺利到达大汉。

你们下去后在明日日落前,做出一个方案来,这些人分别在哪些港口集结登船,到时要将这个方案传给皇上查阅,然后再给汉王,让汉王准备船只前来。

要记住,一定要尽快运送过去,不要过于分散,要集中将他送往大汉!”

朱高炽一脸笑容,他是真不希望折损任何一个人,这些地方的人去了大汉,他可是很想看看朱高煦会怎么安置。

毕竟要是一个不好,几百万人闹事,大汉绝对吃不消。

朱高煦不是要人吗?朱棣不是也给吗?

那他就给,他不会做任何折扣,但给了这些人,朱高煦有没有本事收得下,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八百万人,若是慢慢运送,朱高煦肯定吃得消,但他现在要用最短的时间,将这八百万人集中运送过去,他倒要看看,朱高煦的大汉能不能消化,会不会被撑死。

他可是为了自己的弟弟在努力呢,舍不得慢慢迁移,他也是为了尽快满足自己的二弟,到时朱高煦可别怪他。

杨士奇等人闻言,尽皆眼前一亮,朱高炽是什么意思,他们很快就听明白了。

这里的每个人,能力都是拔尖的,脑子转得可不是一般的快。

明白之后,所有人脸上都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朱高炽说的这些,他们之前还真没有想到。

“太子英明,太子如此为汉王着想,想来汉王得知后,定然会感激太子。”

一群人开始对朱高炽夸赞着,夸人的话怎么说怎么有一般。

朱高炽平静的脸庞,听了几句后嘴角也开始微微有些上翘,但也及时打住了杨士奇等人的夸赞。

“行了,我们也都是奉旨办事,你们立即下去准备吧,要尽快开始启动。

尤其是方案,定得越快越好,以让皇上与汉王安心,知道你们的努力,明白了吗?”

朱高炽完全不将这些放在自己身上,一句‘知道你们的努力’,将所有的结果都推在了这些人身上。

到时无论是好是坏,与他无关,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这些人受着。

而在这时,杨溥却是站起身来。

“禀太子,下西洋水师舰队大使郑和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以便继续开始下西洋,请太子查阅。”

朱高炽接过折章,大致看了看,就合上了。

随即又看向杨溥等人。

“对此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朱高炽话音落下,胡广便出声。

“禀太子,如今朝廷,哪里还有多的银子,天下到处都在用钱,朝廷都想要银子。”

紧接着其他人纷纷出声。

“是啊,如今朝廷艰难,下西洋之事,当停,劳民伤财,于国不利。”

“太子,如今汉王的大汉又封锁海域,下西洋之事,已经无法展开,朝廷不可再行投入。”

“太子,下西洋之事已不可为,不过可让郑和为舰队指挥使,加强水师操练。

如今大明水师与大汉海军差距甚大,而又与大汉隔海相望,水师发展不可轻视。”

“太子,此言甚是,水师的发展必须要抓起来,可以让郑和整顿水师,保证水师战力。

同时可让平江伯陈暄也加强水师力量,加强沿海防备。

这些银子,才是朝廷理应支出款项,以保大明之安。”

一众人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水师建设上面。

原本都在说着朝廷没有银子,但涉及到水师的整编建设,在这些人口中朝廷忽然又有了银子一般。

并且没有一个人在水师的建设上吝啬,都在说着必须下拨足够的银子用于大明水师。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明面对大汉的威胁,基本都是来自海上。

而因为这个原因,水师,以及沿海防备,就成了抵御大汉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这些人都看得清。

而正是因为看得清,这些人才不吝啬银子的投入,因为这不仅是保障大明,更是保障他们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