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迫于外部威胁不得不改变的朱高炽,朱瞻基的不以为意(求月票)(1 / 1)
朱高炽与杨士奇等人将这些定下,随即开始行动起来。
剩下朱高炽一个人在殿内怅然若失,他是真不想这样去做,却是又不得不去做。
他本以为他和朱棣之间的关系已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但最终还是他多想了,其实压根就没有缓和什么。
这么大的事情,朱棣来信不是商量的,亦或者不是等着回来之后再一起商议,而是直接就这样定了下来,让他有些心寒。
这次朱高煦给了大明众多钱粮、棉花等等物资,还有火炮、火枪、甲胄,甚至还有战船,还给朱棣和他,都送上了礼物。
其实看到朱棣信中说的这些时,他是高兴的,是欣慰的,有这么一个为他、为大明着想的弟弟,已经强过太多人了。
他很清楚,绝大部分人其实都做不到像朱高煦那样,自己的大汉有着那样的实力,其实哪怕完全什么都不给大明,大明又能拿朱高煦怎么办?
大明对如今的大汉完全没有丝毫办法。
但朱高煦偏偏这样做了,尽管他后面有些不愿意看到朱高煦的大汉越来越强大,但朱高煦的这份心,他是高兴的。
然而这些好心情,都随着朱棣强硬的要给朱高煦迁移这么多人过去而烟消云散。
朱高煦大汉自身的发展壮大,他没有办法遏制,大明也跟不上,他只能这样看着。
但如今朱棣这样做,是在抽大明的血,再次输送给朱高煦的大汉,让朱高煦的大汉会进一步的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他非常不想看到的。
大国不仅是经济、军事、疆域等等的领先,更是人口也远远超过外面的那些小国。
别看朱高煦如今的大汉疆域差不多赶超大明了,但是大汉的人口,却是没有大明的多,可以说相差了不少。
也就是大汉后面实力增强,经济开始提升后,人口开始大面积暴增,但依旧无法和大明相比。
大明比大汉强的,就是这点了,这也导致大汉的大军数量,其实始终不多的原因。
但朱棣这个决定,将会直接打破这个局面,朱高炽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他清楚自己就三五年,甚至两三年的时间了,如果后面是他为大明皇帝一直持续几十年,他有把握朱高煦不会来找大明的麻烦。
但是他就这么点时间了,他还得为朱瞻基考虑,朱瞻基那里才是最为重要的。
若是朱棣只迁移一两百万人,他眉头都不会皱一下,他也清楚这应该也是大明和大汉之间最后的一次来往了,也是朱棣与朱高煦最后一次相见所定下的。
但迁移这么多人,要不是朱棣说就要回来了,要不是他知道朱棣是那种宁死不屈的人,他都要怀疑朱棣是不是被朱高煦给挟持了。
不然怎么可能做得出这个决定?
朱棣这哪是大明的皇帝啊,这是把自己当成大汉的皇帝了吧。
朱高炽叹声连连,如今事已至此,他也不再去想。
无心处理国事,来到外面,来到朱瞻基这里,只见朱瞻基已经在等着他了一般。
“小子,你是在等我?”
“爹,我知道你们应该定好了,我也知道爷爷说的肯定要执行,但此事干系重大,要不我们一起反对爷爷的这个决定吧。
这可是八百万人啊,大明总共才多少人,这些人要是迁移过去,大明不少地方都会变得荒无人烟。
而一旦二叔得到,这八百万人可以让二叔拉起多少大军啊。
二叔的大汉本来就强大,大军数量再起来,大明就真的在各个方面都没法和大汉争了。”
朱高炽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听着朱瞻基的话语。
看着一脸沉重的朱瞻基,却是无奈摇头。
“小子,刚才你还在劝我,现在这么快就变了?
这件事没有办法反对,除非杨士奇他们反对,不然就靠我们,老爷子不会同意的。
你爷爷是什么样的人,你难道还不清楚吗?
这次老爷子肯定是从大汉那里得到了不少,加上这也是老爷子与你二叔的最后一次相见了,而大汉名义上还是属于大明的,你爷爷这么做,或许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为了汉人的发展吧。
这次的事情就不要再想了,与其想这些无用的,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提升大明的实力,尤其是你二叔弄出来的那什么科技之道,这方面大明要全面提升才可以了。
你先去顺天,等你爷爷回来,是时候和你爷爷说清楚,大明,需要改变了。
如今大明若是不进行改变,与你二叔大汉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你爷爷和我这里,我都不担心,唯独就是担心你,到时你爷爷和我都走了,剩下你一个,我放心不下。”
“这次给你说这些,是要告诉你,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了,大明必须要发展,大明必须要改变。
我没几年时间,这次哪怕你爷爷不答应,我也会去做。
当初你爷爷为了我,愿意去做那个恶人,如今为了你,我也愿意去做那个恶人。
你答应我,不要再有贪玩享乐之心了,凡事务必要亲力亲为,思想一定要及时改正。
以往若是没有你二叔大汉的威胁,你爷爷为你平定边患,我为你攒下家底,可以让你有继续贪玩享乐的资本,但如今不行了。
你爷爷年纪也大了,我们都没有多少时间了,后面,还是得看你自己,明白吗?”
朱高炽这次来找朱瞻基,就是为了说这些的。
以往其实他并没有这样给朱瞻基说过,因为朱瞻基大部分时间都跟着朱棣的,而且他也相信自己能够为朱瞻基解决这些问题。
但现在不行了,他和朱棣的时间都有限,不先叮嘱好朱瞻基,他不放心。
至于大明的变革,朱棣是什么想法他并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按照正常的发展,大明已经不可能跟得上大汉了。
这次的人口迁移,以及杨士奇等人的态度,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危机。
以往他一心只想求稳,但现在忽然发现,朱高煦这个威胁越来越大,大明若是依旧按部就班,朱瞻基没有丝毫的胜算,他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朱高煦不会对大明动手的基础上。
作为掌权者,将希望寄托在可能的敌人身上,这是非常愚蠢的。
如今稳步发展大明想要和大汉竞争,他已经看不见丝毫的希望了,之前大汉阅兵的消息,他也知道了,大明是什么情况,朱棣那里也有消息传来。
朱高炽清楚一点,那就是大明若是不进行改变,哪天被朱高煦来一次靖难,就彻底没希望了。
朱高煦一旦起兵靖难,他这一脉的命运,朱高炽都不敢去想。
如今是外部原因,在逼着大明,逼着他不得不去改变。
杨士奇那些人心中所担心的,他同样一清二楚,这次他也更加看明白了这些人,这也是他与朱瞻基说出这些的原因。
因为如今的大明哪怕改变,会有压力,但绝不会出现那种动荡,因为杨士奇这些人,会帮着他进行改变。
朱高煦若靖难,不仅是他这一脉完犊子,杨士奇这些人一个都别想跑。
当初怎么对待朱高煦的,和朱高煦争斗得那么深,已经改变不了了。
朱高煦要是回来掌控大明,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朱高煦在大汉的人完全可以平替他们。
杨士奇这些人想要像朱棣靖难时从建文那边投降到朱棣这里,后面再从这里投降到朱高煦那里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些人为了自己,也必然会跟着他一起改变现状,不然无法应对外部朱高煦的威胁。
朱高炽都满是感慨,想当初,朱高煦出去时,无一人看好,当初大明对朱高煦的支持,他也是真心实意的,毕竟朱高煦主动放弃了大明,他这个当哥哥的,也不能小气。
谁能想到啊,事情最终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
朱瞻基静静的听着朱高炽的话语,听完之后,心中有认同。
那就是他那个二叔的大汉,确实过于强大了,大明如今根本难以应对。
但他心中也有不认同,那就是大汉虽强,但在他眼中,大明只要休养生息,加上如今工院的努力,大明也不会差。
他前面一直在军中,和朱棣,和军中大将都有探讨,火器虽好,但若是面对建制的骑兵冲击,付出一定代价后是可以大败敌人的。
尤其是他们还商议过许多在面对敌人有更好的火器时,该怎么进行大战。
现在朱高炽想要改变大明,在他心中,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必要。
但如今不仅是朱高炽这么说,朱棣是什么样的人,他比朱高炽还要清楚,他相信朱棣回来,也会这样做。
因为朱棣早就想要改变了,只是之前迫于许多因素没有开始罢了。
“爹,这些事,你和爷爷看着办吧,我先去顺天了。”
朱瞻基并没有去反对,如今他的份量,反对还不够格,这点他很清楚。
朱棣与朱高炽想要去做,他拦不住,正好他也看看朱棣与朱高炽会做到什么样。
他后面也可以根据这次朱棣与朱高炽的改变,来进行参考。
朱高炽心头一叹,他已经知道朱瞻基大概会怎么做了。
朱瞻基了解朱棣,他又何尝不了解朱瞻基是什么样的人。
如今他只希望朱棣也有改变的心,他和朱棣能够为朱瞻基解决好这些事情吧。
这些事他和朱棣不来做,朱瞻基很大可能,也不会去做了。
朱高炽离开,回到自己屋内坐了没一会,张妍缓缓走来,来到朱高炽身后为其按摩着。
“儿子这次去顺天,这一去,些许时间内就回不来了,迁都也不是这么快就能定下的,你真不准备劝他留下吗?”
张妍心中有些难过,朱棣去大汉是和朱高煦见最后一面,如今的朱高炽与朱瞻基,又何尝不是。
东、西蒙古都司的事情,她虽然知道不是那么多,但她清楚一点,不是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好的。
而且如今大明面临大汉的压力,瓦剌与鞑靼又被平定的情况下,迁都顺天,恐怕也要搁置了。
朱高炽闭着眼,没有睁开,而是按住了张妍的手。
“他身为太孙,当以国事为重,这是一种责任。”
朱高炽没有说太多,身为太子与太孙,在享受这个身份带来的一切利益时,也要肩负起这个身份所要肩负的责任。
这几年的时间,他已经充分明白了。
两人一阵沉默,尽管心中百般滋味,但更多的还是无奈,同时对朱高煦的些许怨恨。
若是没有朱高煦搞出这些,他们何至于这样?
赵王府内,朱高燧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上方,脸色阴沉。
“老大,你还是没有明白啊,你引以为傲的治国能力,不如老二,而你那眼光,跟老爷子比起来,也差远了。
老二不在大明了,觉得我和老二走得近,现在想要开始针对我是吧?
呵呵,满朝腐儒,不过都是当初从靖难时从建文那里投奔到老爷子这里的人,能有什么骨气?
也就你拿他们当栋梁,跟老二比起来,你真的差得太远。”
朱高燧一个人自言自语,甚至渐渐笑了,只是这个笑容,无比的冷。
自从朱棣去大汉之后,他这个赵王,也基本成了摆设,杨士奇那些人,可是没有少针对他,都恨不得下了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
这次瓦剌余孽崛起,这个人却是这样优柔寡断,在他眼中,朱高炽就是一种无能。
枉朱高炽还经常觉得自己比朱棣、朱高煦更加优秀,这次他是真被朱高炽以及杨士奇那些人给气到了。
就在这时,一锦衣卫匆匆走了进来。
“殿下,这是太子与诸臣商议皇上来信之事。”
朱高燧接过看后,心头一喜。
朱高炽不想看见朱高煦的大汉强大,他可是越发喜闻乐见了。
朱高燧思考着这事要怎么跟朱棣说,又一锦衣卫匆匆走来。
“大人,皇上已回,三日后抵达港口!”
“好!立即去准备,此事不许告知任何人,务必保证皇上安危!
其余人随我立即出发,迎接皇上!”
这件事,他必须要再帮一帮朱高煦,尤其是朱高炽瓦剌余孽的事情,他要看看朱棣知道后,会对朱高炽有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