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朱棣的无情与悲痛,深陷自我怀疑的朱高炽(1 / 1)
这一刻,胡广内心是惊骇的。
金幼孜,他们的好友,大明内阁次辅,右春坊大学士,翰林院侍讲,官阶奉议大夫,朱高炽的老师,为朱棣讲解春秋经,多次主持科举会试,朱棣北征时随行,参与重修朱棣的实录,等等,还有许多。
其实他与金幼孜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们虽然都是支持朱高炽的人,金幼孜与杨荣等人关系更佳。
但如今就因为这件事,直接被朱棣打入锦衣卫诏狱,没有任何审讯,更是没有掌握任何罪证之下啊。
想想之前因为发声反对朱棣攻伐安南的解缙,后面还不是死了,哪怕朱棣给了理由,但他们哪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啊。
如今的金幼孜,何尝不是下一个解缙,而他自己,如今承担起这件事,又何尝没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解缙?
他没有同情金幼孜,他不过是因为兔死狐悲,怕下一个就是他自己罢了。
想他们这些人,都已经跟随朱棣许久,不知多少次在大殿内推心置腹,如今朱棣说拿下就拿下了。
朱棣的无情,让他更是明白,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他只有全力去做好这件事,不然,下一个就是他。
而朱棣刚才说出来的那番话,胡广都可以想象,浙东之地,在他去后会变成怎样的人间炼狱。
尤其派遣大军,增派锦衣卫,到时浙东之地,恐怕要血流成河。
普通百姓怎么样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浙东的读书人,以及官吏,全部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一番诛族下来,那么一块地方,起码得死数万人。
这还是直接被处死的,后面被处置的,数万人恐怕都不够,这是要奔着十万的大关冲去了。
想想那个场景,胡广都是一阵头皮发麻,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四大案,也不过如此规模了吧?
然而随着他接手,到时这些所有的恶名,都将会是他来背,他胡广将会成为永乐一朝的酷吏,因为这些骂名,不能由朱棣来背。
但胡广没有任何选择,朱棣最后的问句,他听得明白,这次他要是敢拒绝,回到家中就得面临锦衣卫搜查,没罪也能给他找出罪证,更何况他自己确实也不怎么干净。
背了这些骂名,做好这件事,起码他的位置是彻底稳了,哪怕朱棣与朱高炽都去了,朱瞻基登基,他依旧可以留在朝堂,他的子嗣,都将会得到重用。
一边是死,一边是看似凶险,实则通天路,他知道该怎么选。
什么表现自己的气节,都是虚的,人活在世上,为名为利为己,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一旁的朱高炽、杨士奇等人,同样纷纷大惊失色。
尤其是朱高炽,他是真没有想到,这件事怎么就突然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朱棣这明显就是要开始大开杀戒了。
朱高炽很是惊恐,朱棣这一刀砍下去,整个浙东,他很清楚,恐怕基本不会有什么活人了。
想当初洪武时期的四大案,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朱元璋更甚至不知被多少人大骂成暴君,亡国之君,出身更是被拿出来反复鞭尸。
到了现在,那些好不容易被淡忘,朱棣现在再这样大杀特杀一次,他们老朱家,就真的不得人心,没有人敢做大明的官了。
“皇上,此举不可啊!那些人如今只是一时气愤,朝廷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安抚,给他们讲清楚新政,而不是一味的杀。
杀戮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朝廷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乃霍乱之根本。
而金幼孜为朝廷重臣,到了浙东,前面进展都很顺利,如今浙东之人大部分反对,他推进不顺,乃情理之中,为那些人求情,也是担心皇上愤怒之下做出冲动之举,遭受天下人非议。
还请皇上查明原因,不可轻易打入诏狱,以寒士子为国为民的炙热之心啊。”
朱高炽跪在地上,匍匐着身子,声嘶力竭的反对着。
杨士奇等人纷纷见状,当即纷纷跪倒在地。
“请皇上三思。”
朱棣双眼死死的盯着朱高炽,完全没有去看杨士奇等人。
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朱高炽为了金幼孜,为了那些人,竟然会这样说。
杀那些人是霍乱的根源?他寒了士子为国为民的炙热之心?
这可真是一个好大的帽子啊,这就是他的亲儿子,他亲自挑的太子!
不对,其实最开始他并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他考虑过朱高煦,也考虑过朱高燧,只不过朱高炽是嫡长。
立嫡立长,这是历朝历代都在遵循的,且当时徐皇后也是支持立嫡立长的人。
更重要的是,朱高炽是朱元璋钦定的世子,他无力改变,且他又喜欢朱瞻基,可以说更多是因为朱瞻基,朱高炽才是太子。
朱棣双眼通红,头疼欲裂,此刻双脚似乎都有些站不稳,只有扶着身旁的龙案,才能站稳不倒下。
朱棣右手撑着龙案,左手叉腰,弯着身,没有去看任何人。
“胡广,朕给你说的,你既然都听明白了,下去执行吧。”
“杨士奇,你带着其余人,给朕盯着这件事,新政必须推行,任何人想要阻挠,皆斩!
立即开始挑选官吏进入浙东,那些人既然罢官,地方事务,必须要有人尽快接手。
下去吧。”
杨士奇与胡广等人此刻完全不敢逗留,刚才的反对,以及为金幼孜的求情,都是因为朱高炽先开口,他们只是想要借此给朱棣上压力,想让朱棣不再推行新政罢了。
如今反对无用之下,没有一个人想过用自己的命去死谏朱棣。
死谏在这些人眼中,是愚蠢的,愚不可及的方式。
当所有人离开后,朱棣这才缓缓看向朱高炽。
“你起来吧,地上凉,别跪出什么事来。”
“爹,还请三思,此事不可一概而论,杀几个人震慑人心,我支持。
但一下子处理这么多人,定会惹得人心惶惶,对朝廷,对大明江山社稷,对爹您的名声,不利啊。”
朱棣看着朱高炽仍旧没有起身,听着朱高炽隐隐带有哭腔的声音,却是笑了。
只是这个笑容,却是显得无比的痛苦,眼中更是流露出无比的失望。
“老大,你让我很失望,我让你早早的思考新政,你真的了解新政吗?
推行摊丁入亩,丈量田地,这样做可以让朝廷征收的赋税尽可能的流入国库,而不是流入那些人手中。
你看了这么多书,历朝历代的末期,难道你都没有看明白吗,百姓流离失所,良田被下面的占据,百姓只得沦为佃户或者流民,百姓吃不上饭,朝廷征收不上赋税,国库空虚。
我问你,原本应该征收的赋税,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收不上来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朝廷面临叛乱起义,朝廷却拿不出银子来,那些银子,没有进入国库,都去哪儿了?
你告诉我,那些原本该进入国库的赋税,为什么最终没有进入国库,那去哪里了!”
“我告诉你,那些赋税都在你现在求情的那些人身上,百姓穷困,朝廷穷困,但他们却是格外的富裕,然而在他们手中,朝廷却是收不上赋税,只得不断去收取那些饭都吃不起的百姓身上的赋税!
就拿最近的前元,朝廷横征暴敛,官绅、富商、大户侵占良田,滥收苛捐杂税,这些钱,元庭又得到了多少,还不是进了这些人的口袋里。
如今的新政,就是为了让朝廷能够直接收上来赋税,要让这些人也开始缴纳赋税,让这些人不敢轻易的去侵占百姓的良田,让百姓的压力不至于那么大。
你爷爷穷极一生,只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然而在洪武一朝,终究没有能够实现。
现在老二弄出来的摊丁入亩,再搭配之前老二提过的对天下官吏进行考核,制定考核标准,我不敢说就此能够让百姓安享太平盛世,但我知道,这样做可以让百姓不至于大面积的饿死!”
“之前去见老二,老二跟我说了一句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历朝历代皇帝都反复提及的,那就是百姓的稳定,才是天下的稳定。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老二说只要百姓稳定下来,世上没有那么多想要造反的人,即便有野心之人,只要百姓稳定,也没有人跟着那些有野心的人造反,朝廷很快就能平定。
老二说得非常好,所有皇帝的嘴里都在说着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但老二用最简单的话语让我明白,只要百姓有一丝能活的机会,没有人愿意走上造反那条路。”
“你身为大明太子,监国过年,但你又真的知道这些吗?你有真正的去想过吗?
你看了那么多的史书,你难道就没有从那些史书上吸取任何教训吗?”
“老大,你站起身来,站起来看着我,你好好回答我!”
朱棣越说,心中越是不平静。
这世上已经很难有事情能够这样扰乱他的内心了,但朱高炽如今的表现,是真的让他失望至极。
这就是大明未来的继承人啊,这一刻朱棣心中还有些庆幸,朱高炽的身子不好,恐怕还要比他先一步走,不然他都不敢想象。
他之前还以为朱高炽已经转变了,已经懂了这些,才将这件事全权交给朱高炽来负责。
现在赫然发现,朱高炽是一点都没有懂,还抱着以前那些思想在治国,就和杨士奇等人一样。
朱棣已经看透了,朝堂现在需要新鲜的血液了,需要一些有冲劲,能够适应改变的人了。
朱高煦的大汉已经掀起了改革风潮,大汉越发的强盛,他都看在眼里。
在大汉,他看见了历朝历代都没有做到的奇迹,在大汉出现了,并且非常的多。
刚去朱高煦那里时,他一度都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大汉那里所有的一切真的犹如梦境中的一般,还有很多更是他做梦都不敢那样去梦的。
朱高炽这些人整天说着要重视朱高煦的大汉,整天对大汉的强大而担忧,但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变,跟着去做,让大明也越发强盛。
只会跟他说休养生息,休养生息,他朱棣难道不知道休养生息大明也能恢复国力吗?
但然后呢?然后大明又该怎么办呢?
满朝重臣,没有一个人想这些啊,他寄予厚望的朱高炽,也没有去认认真真想过这些问题。
朱棣内心无比的悲凉,放眼天下,无一人懂他之心,无一人明白他在为大明奠基,奠万年之基业。
唯一懂他的朱高煦,可惜不在大明啊。
朱棣是多么的希望,朱高煦是大明的太子,待他死后,他就可以安心的交给朱高煦,然后朱高煦再传给朱瞻基。
但这些,终究不是现实。
朱高炽麻木的站起身,朱棣的这些话,如同重锤一般,不断的在击打着他的心灵。
朱高炽此刻满是对自己的怀疑,难道他一直所坚持的,都错了吗?
可他从未考虑过自己,他可以对天发誓,他朱高炽一直以来,都以大明江山社稷为己任,从未懈怠半分,他一直在为大明强盛而努力。
明明他为大明吃了这么多苦,自己的寿命也快要耗干了,他错了吗?
哪怕这次他为金幼孜求情,为浙东的官绅求情,他也不是为了自己,他都是为了大明啊,是他错了吗?
朱高炽此刻深深的怀疑着自己,双目无神,整个人更是如同霜打的茄子一般,看着瞬间苍老了数十岁。
朱棣说的这些,其实他都知道,但那些问题,历朝历代以来,都没有能够解决,没有人能够解决啊,他又有什么办法?
他也一心为民,监国时期推出不少国策,减轻百姓负担,减免百姓赋税,安置难民、流民,为此他也杀了一些贪官污吏,他一直都在重视民生的发展。
只是他认为如今改变,不过是画蛇添足,大明根本不需要任何制度政策的改变,真的只需要休养生息,民生自然就恢复了。
难道他就真的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