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父子间的最后一次交心,召回朱瞻基(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炽双目红润,泪水快要夺眶而出,内心很是不甘。

自从做了这个太子,他明明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从未考虑过自己,他凭什么要被朱棣这样说?

朱高炽站起身,抬起头,倔强的看向朱棣。

“爹,你说你自从做了皇帝,整日操劳国事,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睁眼想着如何恢复民生,强盛大明,闭眼想着如何解决大明边患。

但我自从做了这个太子以后,我又何尝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

征伐安南,平定内乱,浙西造反、江西造反、贵州造反、出兵麓川、编撰永乐大典、营建北京、修运河、疏通漕运、这些年多地爆发过天灾、瘟疫、提级奴儿干都司、设立交趾、多次北征、郑和下西洋、组建全新的水师、大力发展打造火器,等等,还有很多。

自我坐上太子这个位置以来,您一直在花钱,四处花钱,我无时无刻都在四处抠钱,不断筹钱,用来弥补预算的不足。

您亲征的时候,所有事情更是全部压在我的身上,但我监国期间,各地有造反吗?

所有国事,我全部处理,您亲征回来之后,只需要看看我是怎么处理的,挑一挑刺,想尽办法找出一些不足来训斥我。

时不时的我还得被你吓,我曾经几度反复做噩梦,大冷天的我直流汗。

我虽然是太子,但我处理国事的时间,比爹您多得多,您还时常巡视顺天呢。

我做这些,都是为了谁?我是为了我自己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真不想做这个太子,你不信任我,国事又全压于我身,你不知道那种紧张的感觉,我但凡松懈一下,大明天下都得出问题。

为了大明,我身子耗空了,但我依旧没有任何怨言,只因为我是大明的太子,我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爹,我做的这些,都做错了吗?我一心为大明江山社稷,是我错了吗?

我可以自豪的告诉爹,大明永乐一朝,若无我朱高炽,天下不知乱了多少回!

你说的那些,我都知道,但我更加清楚大明如今的安稳,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不想因为其他原因,让大明天下乱起来。

我没有几年时间了,爹,你也没有几年时间了,不要再折腾了好不好?

这几年的时间,若是我们没有做好,那就是在给你的圣孙留下一个烂摊子,这不是为了大明好,是对大明不利。”

“你说我保守也好,思想顽固也罢,我真的不想折腾,我只想就这样逐渐恢复民生,大明逐渐变得强盛。

至于改变,那是太孙该考虑的事情了,他若有心,他再改变便是了。

天下百姓,期待安享平静太久太久了,如今,是时候该让他们安稳下来了,而不是继续折腾。”

朱高炽平静的看着朱棣,此刻的他,没有丝毫的畏惧,没有任何的波澜。

这些心里话,憋在他心中太久太久了,如今说出来,只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既然聊到了这里,他也不怕彻底说开,无论面对怎么样的后果,他也已经无所谓了。

他只想告诉朱棣,他没有错,他朱高炽,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大明永乐一朝的盛世,离不开他默默的奉献。

其实这件事,朱棣与朱高炽,并没有谁对谁错,只不过是两人的理念,出现了不合,这是两人理念的碰撞与争斗。

也正是因为这样,两人才会相互难以理解对方。

朱高炽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考虑的是大明的现在,只想图稳,让大明先恢复民生,其他的都暂时往后。

朱棣是因为在朱高煦大汉的经历,以及从历朝历代吸取的教训,考虑的是大明的未来,是在大明完成休养生息后的未来。

只是在朱棣眼中,这种事情他不来做,后面没有皇帝能够做得了了。

父子两人其实都是为了大明,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而在努力,不惜自身。

朱棣听着朱高炽发自内心真诚的话语,哪怕朱高炽是在反对他,与他的想法与理念不同,朱棣都没有半分生气,反而很是欣慰。

朱高炽说的,他并不否认,他也确实非常认同。

若是没有朱高炽帮他监国,他也不会有如今的成就,不会灭了瓦剌与鞑靼,大明的疆域更不会扩张得如此之大。

他自己固然重要,朱高炽在其中,同样重要。

在当初那种极端的情况下,大明都没有爆发任何乱子,已经很能说明朱高炽的能力了。

朱高炽也确实在一心为大明江山社稷,这点他看得到。

但再怎么样,如今的分歧,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刚才朱高炽为那些人的求情,依旧也是事实。

朱高炽为大明江山社稷没错,以往都在燃烧自己,奉献给大明,也没错,但朱高炽发展大明的思想,在他看来,出了问题。

其实他本可以不用管顾朱高炽的想法,只要他强硬的实行就是了,因为如今的皇帝是他,朱高炽未必能够坐上这个位置,后面也是交给朱瞻基。

但正是因为朱高炽以往的种种付出,以及两人身为父子,后面还有一个朱瞻基,他不想那样。

朱棣一声叹息,缓缓开口。

“老大,我从来没有否认你的付出,大明能有如今,与你有脱不开的功劳。

你以往做的,也都没有错,我知你是为了大明,是想要让大明更加强盛,这些年,你确实辛苦了。

但我所说的,你还是没有能理解,我是在解决历朝历代都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啊。

这次的新政,我为什么只在浙江先开始,就是因为浙江才是最难实行新政的地方,只要在浙江做到了,其他地方,阻力便不会再有这么大了。

赋税乃朝廷之根本,我们不可只看着眼前,还要为我们的子孙考虑。

而摊丁入亩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让朝廷在今后能够收得上来赋税。

至于对官吏进行考核,这还是上次老二回来时提到的,当初我还没有同意,现在想想,老二提得很好啊。

就是给各地官吏下发任务指标,由朝廷以及吏部等部门一同核实,官员的升迁,都需要依靠此项考核,以让官员提升积极性的同时,也是让选出那些蛀牙,直接剔除。”

“这个问题说清楚了,我再与你说为什么要在浙东如此大张旗鼓。

你说杀几个人震慑人心,也没有错,但如今到了这个地步,只杀几个人,已经不行了。

这次若是不雷霆处理,以后朝廷出什么决策,朝堂官员一旦与地方勾连,依旧选择集体罢官,文人士子抨击,难道朝廷就什么也不做了吗?

你自己好好想想那个后果,这个先例与口子,绝对不能开。

只有雷霆处理,让天下人都看到朝廷的态度,他们今后才不敢抱着这样的心态,行事无所顾忌。

且如今新政已经在宣传司的宣传下,百姓都已经知晓,若是朝廷不履行到底,朝廷在百姓心中,再无任何威望与信任可言,那才是最为危险的。

若是百姓都不认可朝廷,这样的朝廷,还有未来吗?”

“而浙东的那些文人士子,则是单纯不知所谓,你可以下去查一查,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们是没有参与的,因为他们看得见这项新政的未来。

反对的那些人,都是平日里侵占百姓良田,强取豪夺,以及只会吟诗作对的腐儒。

这些人,枉顾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留着他们继续祸害百姓吗?

这些事情,过后我会让锦衣卫将卷宗给你送来,你好好看看吧,你所求情的这些人,他们在喝大明百姓的血,在断我大明江山的根!”

朱高炽听着这些,一脸的沉重,他刚才确实没有想到这么多,如今朱棣说来,他也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其实这就是皇权与下面的人的交锋,因为这次,皇权下乡了,下面的那些人,怕了。

新政只是一个方面,这个原因,同样存在。

若是他们败退了,以后大明的地方,皇帝将再难直接管理了,皇帝想要做什么,都做不了了。

因为浙东只要做好了示范,其他地方,就会跟着去做,以此来对抗皇权。

而朱棣最后说的,更是如同钟声一般在朱高炽脑海炸响。

他真没有想到,这些人,全部都是祸害一方的人,尤其当朱棣说到断大明江山的根时,朱高炽更是差些没有站稳。

他还以为朱棣是要大开杀戒,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部斩杀,原来是他想多了,是他将朱棣想成那样的人了啊。

待良久回过神来,朱高炽依旧还是没有忍住。

“爹,即便是这样,将那些人全部处死,会不会太多了,影响太大,处理一部分,改为流放或者其他的惩罚吧。

这件事一旦传开,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到时天下各地一旦人心惶惶,对朝廷不利。”

“看来你真的平静下来了,这件事等后日朝会,当我宣布后,你站出来求情吧。

我可以杀一部分,但只能留下小部分进行流放,这样天下人都会知道我是个暴君,你是一个仁德的太子,让所有人,都能有一个期盼吧。

另外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士子,我已经让锦衣卫去探查了,待有了名单,过后你逐渐开始任用吧。”

朱棣这样做,也算是给了朱高炽一个台阶。

让他不处理那些人,他做不到,因为那些人说的那些话,真的触碰到了他无法忍受的地方。

至于对其中一部分人的任用,他也不想经手了,他自己没几年,是该让朱高炽与朱瞻基来经手,培养自己的人了。

而让朱高炽当一个贤德的太子,也是他在朱元璋与朱标身上的启发吧。

恶人他来做,朱高炽如同朱标那般,施恩天下。

朱棣没有停下,继续说道:“而金幼孜,此人肩负大任,代表朝廷,却是不知朝廷之意,分不清轻重,竟然还主动停下新政的推行,为这些人求情。

就这一条,就足够让他死了。

你要记住,他们身为臣子,若是已经无法为大明社稷而考虑,这样的人,就已经没用了,并且还会是祸患。

文官士大夫,可以拉拢,治理天下也离不开这些人,但也不能被他们所蛊惑、迷惑,你刚才,就是被他们所迷惑了啊。

朝堂需要一些新的年轻人进来了,这件事你要注意,该安排的,后面让太孙安排调入朝堂吧。

最后,你再去认认真真想一想,如今的新政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不希望你作为大明的太子,依旧无法领会其中的要义。

你和太孙若是想要追赶上老二的大汉,就得学会去研究大汉,再吸取可行的方面,用于大明。

而不是闭门造车,不然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

朱棣耐心的给朱高炽解释着,刚才说到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出了解释。

其实这次也算是朱棣与朱高炽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交心之谈吧。

这一次,两人都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朱棣与朱高炽都很清楚,这次或许也是他们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交心之谈了,后面一旦开始忙于国事,加上各自都没有多少时间了,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朱高炽听着朱棣说了这么多,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在他内心深处,依旧还是有些不认同。

作为一个心志坚定的太子,他的想法,不是朱棣轻易一两句话就可以改变的。

这点,朱高炽是真的有点像朱元璋了。

在朱高炽心中,他还是认为当前稳定才是最为重要的。

至于金幼孜的事情,朱高炽也已经明白了,不再继续求情。

自己作死,他又有什么办法,他已经尽力了。

待朱高炽下去,也在认真思索着今日发生的一切。

而大殿之内,当朱高炽下去后,朱棣也是收起了笑容。

他同样很清楚,他刚才说的,未必能够改变朱高炽的想法,他只希望朱高炽能懂得更多吧。

同时他也在想着,怎么用这件事教导朱瞻基了。

“来人,去一趟顺天,唤太孙前来。”

朱棣不想让朱瞻基也和朱高炽一样,正好用这件事,让朱瞻基明白那些道理。

片刻,一太监匆匆走了进来。

“皇上,赵王殿下在外求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