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在大汉面前,谁敢称强国?蛮夷便是蛮夷!大汉海军舰队现欧洲!(1 / 1)

加入書籤

大汉极西之地的海面上,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在海面上行驶着。

舰队的船只尽皆这个时代最为先进的大船,每一艘如同狰狞的巨兽一般。

船上尽皆高高悬挂着‘汉’字大旗,除了汉,另有‘盛’‘侯’字的大旗。

这便是当初朱高煦攻下满刺加后,让韦兴派出前往泰西之地,也就是欧洲的那支舰队。

这支舰队的战斗满编人员为一万五千人,全员携带火枪,除了运载物资的船只,其余每艘船都装备有强大的火炮。

在确定下这支舰队时,当时朱高煦可谓是极为重视,所有的火器,全部都是当时大汉最为先进的火器。

低配版的燧发枪,高配火绳枪,以及射程达到五千米的火炮,包括后面研制的火龙出水,也就是初始版二段火箭,全部都有装备。

每一个人,全部装备了用最新冶炼技术锻造出来的铁甲,哪怕是武器,大刀、长矛、弩箭等等,全部都是最新打造的。

可以说为了这支舰队,当初朱高煦直接下拨一千万两银子,用于购置所有所需。

而率领这支舰队的人,则是当初朱高煦在大明时的心腹,盛坚与侯海。

这两人都是当初朱高煦当初汉王府的护卫中层将领。

“如今我们在这里,快要抵达王爷所说的地中海了,进入地中海,再行驶一段,就到了泰西之地,也就是王爷所说的欧洲。”

“是啊,总算是要到了,这一路,多亏了王爷描绘的航线,还有之前大明郑和舰队下西洋时候提供的航线。

外面的这些鸟人,人长得难看就是了,说话也尽是说些鸟语,一点都听不懂。”

盛坚与侯海两人一起商议着,这一路走来,说难也不难,毕竟航线都有了,就是有些折磨人。

可以说除了需要补给时会靠岸休息,其他时候都是在海面上度过的。

尤其是出来之后,没有一个人说汉语,很难得才会遇到一个会说汉语的人,可谓是极为稀少。

舰队自出马六甲海峡后,就直接穿过孟加拉湾,自悉兰池(锡兰)外进入阿拉伯海,随后沿着维查耶纳伽尔国、巴赫曼尼苏丹国、古吉拉特国、信德国、马克兰国、克尔曼国(伊朗南部),再南下伊巴德派国(阿曼)。

沿途都是从诸国沿海之地走过,这也是朱高煦交代的,说白一点,就是宣扬大汉武力。

毕竟以往大汉在这边都只有传说,可以说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汉的军队,这次就是为了让这些小国更加清楚的明白大汉的军事实力。

这条航线,其实也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走的路线,只是大汉没有完全照着走,但大部分都是重叠的。

大明在外的影响力怎么来的?

就是依靠郑和的舰队在外面,在每一个小国的家门口都走了一圈,要么直接被折服,要么被打服,大明才有历史上那般影响力。

大明永乐时期,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最巅峰时,可以影响阿拉伯以及非洲一部分。

这些,都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给予了郑和绝对的支持,让外面的人看见的。

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一直到仁宣时期,逐渐开始没落,也就是朱高炽、朱瞻基开始放弃下西洋,大明的这些影响力才逐渐开始降低。

但即便如此,在外面的这些地方,都一直流传着一个东方大国的传说。

而如今大汉占据着整个南洋,以及东南亚大部分,在海外扩展影响力的责任,则是落在了大汉的肩上。

在如今还没有开始发起西征前,朱高煦也是准备先扩展大汉的影响力,将大汉在外的传说,让这些人真正看到。

如今舰队最近的一次补给,则是在拉苏里王朝(也门以及沙特阿拉伯南部部分区域)的阿丹。

侯海的话音落下,让一脸严肃的盛坚都忍不住笑了。

“外面这些人,听说信什么宗教,不过以后不会了,你看着吧,今后这些地方,都将会是大汉的。

等后面王爷解决了大汉的那些事情,对这些小国开始用兵后,什么宗教,所有人都得学我大汉的汉语,学我汉家文化。

如今再忍忍吧,现在最为重要的,还是完成王爷的交代。”

盛坚又开始变得严肃,侯海同样如此。

“你说的确实不错,不过这些人的样貌,我看着是真不适应。”

盛坚听得额头青筋一跳,顿时忍无可忍。

“侯海!现在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些做什么?到时王爷自有考量,这些不是你我该考虑的。

现在你脑子赶快清醒一些吧,即将就要进入地中海,抵达欧洲,这些小国,可是也拥有火器的。

这次我们出来,王爷可是交代了,但凡发生冲突,许胜不许败,若是败了,你我将会是汉人的罪人!”

“我知道了,这不是一路太闷了,随口一说吗。”

侯海听着这些话,也没有再说什么。

两人都很清楚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也是两人第一次独自领军在外,还是离开大汉这么远的地方。

可以说这次任务完成得好,就是大功,完成得不好,要么战死在外面,要么回去自刎谢罪。

盛坚看着侯海真正摆正心态,也不准备再说这些。

“你看地图,接下来进入地中海,根据之前得到的消息,这里有三个帝国,喀拉曼酋长国、奥斯曼帝国,以及罗马帝国。”

喀拉曼酋长国,在土耳其东部,随着奥斯曼帝国扩张,逐渐消灭罗马帝国,喀拉曼酋长国也扩张了不少。

奥斯曼帝国,全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若是按照汉语直译英文的称呼,则为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简称鄂图曼帝国。

不过中文之中是按照土耳其语称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为简称。

而在台湾部分书籍之中称为欧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是原来的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突厥部族成长起来,使用突厥语。

永乐元年,奥斯曼帝国大军在安卡拉战役惨败于帖木儿国大军之手,君王巴耶塞特被俘虏,奥斯曼的扩张被迫终止,且奥斯曼帝国解体。

直到永乐十一年,穆罕默德继位,在永乐十九年,收复了被帖木儿国攻占的领土,同年穆拉德继位,奥斯曼帝国再次统一。

而如今盛坚与侯海率领大汉舰队到来的时间,正是奥斯曼帝国再次统一之时,君王为刚上任的穆拉德。

至于盛坚口中的罗马帝国,并非是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被称为‘大秦’,此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

在宋、元时代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明朝沿用。

而朱高煦知道这些,则是称为罗马帝国。

因为罗马帝国是这里的人自己的称呼,拜占庭帝国这个名字是在罗马帝国帝国灭亡后,后人为了与神圣罗马帝国(西罗马)区分,而用的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

一直到1453年,也就是大明景泰四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其正式或者非正式名称,从来没有使用拜占庭这个称呼,一直使用的都是罗马帝国。

而如今罗马帝国的君主为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任君主,全名为: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帕里奥洛格斯,其国都为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侯海听着盛坚的话语,思考片刻,随即开口。

“喀拉曼国不用考虑,王爷也没有提及,想来不是什么强国。

不过奥斯曼帝国与罗马帝国不可轻视,王爷可是特意叮嘱过的。

既然这两国是强国,我有一个想法!”

“侯海!你不要乱来,这次我们的任务,是寻找葡萄牙王国与卡斯蒂利亚王国,以及找到法兰西(如今是瓦卢瓦王朝)、英格兰,王爷说过法兰西与英格兰正在爆发百年战争,让我们伺机而为。

这次我们过来,是了解这边的情况,宣扬我大汉国威,宣扬我汉人武力,你不要轻易有其他想法!

此次若是我们不能完成任务,我们身死是小,但大汉国威,汉人威严,决不能有失!”

盛坚说的这些,就是朱高煦这次派舰队过来的主要目的。

因为朱高煦对外面的历史,了解也不多,如今欧洲是一个什么情况,他也不熟悉,但上次攻满刺加,在班卒遇到的葡萄牙王国的人,让他有很大的危机感。

而大汉想要对欧洲用兵,如今都还不是时候,他只能先了解这边的情况,尤其是大军战力,以及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到底怎么样。

其实这里有什么国,打得有多乱,朱高煦都不关心,他只关心这里欧洲的大军战力是不是真的拉胯,以及火器发展究竟到了哪个程度。

毕竟如今有着他的影响,大明都被影响得火器发展比历史更加超前,欧洲这边的动静,朱高煦同样格外的关注。

欧洲这边最先崛起的是谁,朱高煦其实并不了解,他只能将印象中可能的几个地方告诉盛坚与侯海,让两人过来查明。

侯海听着盛坚的话语,神情却依旧坚定。

“盛坚,王爷都说了我们此来是为了宣扬我大汉国威,让这里的人知道我汉人之威武,且王爷还说,支持我们在外面与那些小国爆发冲突,但只要爆发冲突,必须要取胜。

你难道还不明白吗?最好的宣扬的方式,那就是将这里最强的那个小国打趴下!

因为这里距离大汉何止万里之遥,大汉的事情有没有传到这里,都是另外一回事,且即便有传来,他们听闻,又哪里会有什么威慑力。

就像我们,听到这里有一个强国,你是什么想法?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这奥斯曼帝国与罗马帝国是狗屁的强国,在我大汉面前,就是蝼蚁一般的存在!

我们现在都是这个想法,这些人难道不会这样想?

我们唯有展现出强大的武力,才能真正震慑这里的人,才能真正扬我大汉国威,扬我汉人之名!”

侯海一脸的坚定,神情之中又略微带有一些疯狂。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出发前朱高煦再三叮嘱要注意这里的强国,侯海心中就很是不岔。

强国?

在大汉面前,谁敢称强国?

就连大明,在如今的大汉面前,都不敢称自己就是第一强国,更何况万里之外的这些蛮夷。

是的,这是汉人骨子里的,在中原王朝外面的,不过都是一些蛮夷之辈,不过都是夷人。

以往大明是天朝上国,现如今,在侯海心中,大汉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这里竟然有蛮夷之国强国,以前他们没有来,管不着,但现在,他们来了,就必须要让这里的人知道,夷人便是夷人,蛮夷便是蛮夷,何称强国!

在侯海心中,若是真的打不过,大不了掩护传信的回去,将这里的消息告诉朱高煦。

而他们战死沙场,他们的王爷,自然会派大军前来给他们报仇。

若是打得过,那就让这所谓的‘强国’,对大汉俯首称臣!

侯海心中满腹战心,如今他们代表的就是大汉,代表的就是汉人,他只想战斗!他要让这里的人知道,汉人的威严!

更要让这里的人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强国!

而盛坚并没有出声,尽管侯海说的,他也很认同,但因为他比侯海稳重,受朱高煦信任统领这支海军舰队,他必须要为所有人负责,更要为大汉,为汉人负责。

尤其是朱高煦的任务,他必须要进行全盘考虑。

若是他带来的是三五万大军,他根本不会这般犹豫。

但如今他们这里只有一万五千军,且他们根本不熟悉这里,在这里,他们没有任何可以补给的地方,带来的弹药以及药材、物资,一旦消耗过度,极难补充。

他需要考虑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单方面的一点。

他不想打吗?他不想直接通过武力来展示大汉国威,宣扬汉人之名吗?

他也想,但他不能像侯海这样冲动。

他现在若是直接同意,到时打起来,打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损失的弹药与物资、淡水该怎么补充?

物资与淡水补充都还好,大不了找一个地方打下来,也能补充。

但弹药呢?

大汉在外面,可没有军事基地给他们补充军事物资,他们带出来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而且一旦打起来,周边的那些小国,会不会也一同出战,到时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只是为了这一仗,将带来的军事物资消耗过多,他们还要不要继续执行任务了?

葡萄牙王国、卡斯蒂利亚国、法兰西、英格兰,他们还要不要去看了?

一旦与这些小国都爆发冲突,他们的弹药,能够支撑这个消耗吗?

这些,都是盛坚需要考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