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被朱棣大手笔震惊的朱高煦,借势教人(1 / 1)

加入書籤

对江书这些人,朱高煦可没有那么好的心,毕竟这是别人的心腹。

陈宏闻言,没有丝毫犹豫应下。

“王爷放心,臣这便去调集人手,不过若是现在对江书等人开始动手,恐怕会引起那些人的警觉。

臣斗胆,还请王爷可否宽限三日,三日之内,豚卫必将那些人以及锦衣卫全部缉拿!”

朱高煦看着陈宏单膝跪地,缓缓点头。

“这件事是你在经手,能有想法,我很欣赏。

三日便三日吧,别让本王失望,三日后,本王要看见江书。”

“是!”

陈宏当即退了下去,回到豚卫衙署,当即开始从周边秘密调集人手,同时内部的命令开始向着周边传递。

毕竟锦衣卫可不仅仅只是在京城,周边其他城池,也是有的。

既然要捉拿这些锦衣卫,那必然是各个地方的,都需要拿下。

在陈宏离开后,朱高煦并没有召见任何人,如今这个关头,其他相关的事情,都只能先等豚卫收网后才能进行,不然打草惊蛇,反而不美。

两日时间过去,大汉之内所有人各司其职,都在忙着人口迁移的事情。

而随着事务安排下去,朱高煦难得的忙里偷闲片刻,却是被陈宏打破了平静。

“王爷,大明传来的紧急消息!”

朱高煦神情一肃,紧急消息?

打开密信看完,朱高煦瞳孔一缩,脸庞都还带着淡淡的震惊之色。

信中所说的事情,则是朱棣不仅在大明推行新政,还同时在解决朝廷一直圈养大明宗室的问题,也就是如今大明朝廷每年都要支出两成左右的进项,而到了后期,支出占比甚至过半的大明宗室。

也就是大明如今的那些亲王、郡王等等,朱棣在为大明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被楚王朱桢气得晕倒,后又被楚王朱桢与蜀王朱椿联合弄得下不来台。

虽然信中没有说明朱棣与朱桢三人单独聊了什么,但朱高煦清楚如今朱棣的心胸,能够将朱棣气得晕倒,还能有什么话?

朱高煦都能想到,什么朱棣篡位夺权,都是轻的话语了,后面还有太子短命,诅咒叔侄相残,甚至是他都要被拿出来说事。

毕竟这些,别人不敢说,但到了自己的老底都要被朱棣吃干抹净时,朱桢指定忍不住。

朱棣这样做,无疑就是在削藩,而且削得也挺狠的,但比起朱允炆,又没有那么狠。

看似留了余地,但这个余地也不多,毕竟先是王府三卫没了,现在仅存的王府护卫也要被彻底削除,王府的官职被取消,朝廷不再出银子,自己的田地还要上缴赋税,子嗣在三代之后更是逐渐会沦为平民,只会保留最基础的爵位。

对于原本那些有实力的藩王而言,没有人可以接受。

而他朱高煦,同样也是藩王之一,并且还是绝对实力最强的藩王,他要是不被那些人拉出来去怼朱棣,他都不信。

现在朱棣也被弄得骑虎难下,朱桢与朱椿以死相逼,这强烈反抗的气势,还带着另外几个亲王开始反抗。

至于其余人,基本都是在看戏,两不站边。

而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以死相逼,朱棣偏偏束手无策,现在直接僵持了下来。

看着这个消息,朱高煦是真的被惊讶到了,他没有想到,朱棣竟然动了朱元璋定下的这个祖制,而且还是动得无比的果断与彻底。

历史上上的朱棣,可是从来没有做过这么些事,如今因为他的改变,现在更是变得面目全非。

震惊之余,朱高煦对朱棣也是真的敬佩。

是的,很是敬佩。

因为这不出意外,本是大明到灭亡都在遵守的制度,如今朱棣却是要准备直接取消。

这份魄力,朱高煦是真的佩服。

这一世的朱棣,在朱高煦心中才是当之无愧的永乐大帝。

至于什么篡位的名声,朱高煦压根没有考虑这点,别人都要杀自己了,自己还不能反抗了?

本来就是朱允炆无能,这能怪谁?

实行新政,全面改变大明,又对宗室藩王动手,解放大明朝廷的经济负担,这份魄力,他敢说将刘彻、李世民这些人换到朱棣的位置,都不一定能够有这个决心与魄力。

至于另外一个消息,则是杨荣与杨溥,被朱高燧以勾连地方,推行新政没有大进展为由打入诏狱审问。

这个消息,对朱高煦而言冲击反而还没有那么大了,不过就是朱高燧与朱高炽之间的争斗罢了。

之前是对下面的官员动手,如今只不过是开始对朱高炽的核心成员开始动手罢了。

而这差不多也是朱高燧最后的张狂了,朱高煦门清得很。

最初的他,何尝不是此刻的朱高燧。

那时的他,虽然是原身,也是同样的疯狂针对朱高炽,对朱高炽的人进行无情的打压。

争斗的时候,没有对与错,只有站队,不是一个队伍的,都是敌人,就是需要被疯狂针对。

平复下来片刻,朱高煦随即看向陈宏。

“去将王玉、于谦叫来,还有世子,一同叫来。”

“是。”

一会的时间,三人先后到来。

在三人到来之后,朱高煦随即将消息拿给三人,当三人看后,全部都被惊了一下。

朱瞻壑最先回过神来,但并没有出声,他知道朱高煦叫他来肯定有用意,而是开始沉思着。

王玉紧随其后,但也在皱眉沉思。

唯独于谦,回过神来之后,神情带有些许敬佩。

“王爷,皇上此举,是在为大明做实事,大明宗室的开销,其实后面会越来越大。

如今虽然还不那么明显,是因为如今亲王、郡王还不多,且大明地大物博,现在还能支撑。

到后面亲王、郡王不断增加,朝廷的负担越来越大,皇上此举对大明而言,功在千秋!”

朱高煦、朱瞻壑与王玉三人齐齐看向于谦,看着于谦神情有些激动,朱高煦没有表情变化,王玉一脸玩味,朱瞻壑是忍不住了。

“咳咳,于谦,大汉虽属于大明,但你是大汉之臣,注意点。”

朱瞻壑是真的头疼,当着朱高煦的面这么夸朱棣,合适吗?

明明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这点都想不到呢?

即便是要夸朱棣,就不能含蓄一点?

而且朱瞻壑心中本就是认为朱高煦才是最厉害的,哪怕就是朱棣,在朱瞻壑眼中都无法和朱高煦相比。

毕竟无论是文治武功,朱高煦如今做出来的,哪样不比朱棣强?

从原本吕宋那么一个小岛,到如今强大且疆域辽阔的大汉,换朱棣来试试?

于谦见状,也是反应过来,不过于谦并没有认错,在他眼中,欣赏朱棣,与对朱高煦、对大汉的忠诚,是不冲突的。

随即于谦继续开口。

“不过这赵王所做之事,实在让人气愤,杨荣与杨溥无论如何,起码在用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在推进新政。

这两人负责的地方,也是流血最少的,这足以说明两人的能力与进展。

赵王却是为一己私欲,强制加速推行,这两地过后必然会再次掀起血雨腥风,对朝廷推行新政而言,恐怕更加不利。

尤其是浙江发生的事情,其他地方知道后,难免不会多想,也难免不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啊。

皇帝用人不明,这种事怎么能用赵王呢?”

朱高煦听后,微微摇头。

“于谦,你和世子在一旁好好听着吧。”

说完,也不再去理会,随即看向王玉。

王玉见到朱高煦的眼神,当即肃然出声。

“王爷,其实无论是削藩,还是新政推行,皇帝都有些急了。

如今事情发展成这样,削藩之事想要进行下去,皇帝必然要做出一定的让步,以自身的妥协来换取藩王的妥协才能实行下去。

楚王与蜀王等人以命相逼,这点是皇帝的软肋,如今皇帝不可能闹出人命,不然无法收场。

而新政推行用赵王来做这件事,恐怕也是为了能够尽快推行,过后赵王应该会被皇帝拿来平息天下民怨与众怒。

皇帝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年纪吧,若是不这样做,太子基本就这一两年的时间了,而让太孙来做这些事,太孙不是那样的人。

后面即便再有人想要做这些,应该也做不到了。

因为只有皇帝如今的威望,才能压得住天下人,压得住天下反对之声。

而这些又事关大明基业,着急也是正常的。”

王玉说完,朱高煦这才看向于谦。

“现在知道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了吗?

其实大明的事情,与我们本没有多大的关联。

如今告诉你们,就是让你们通过这件事,充分吸取教训与经验。

你们别看我推行政策的时候会很快,但如今大汉的国情,与以后大汉的国情,未必是一样的。

且我有着足够的威望,我甚至可以说,我若是要做一件事,无论对错,下面的人只会听从,哪怕就是错了,都会一错到底。

但这些只能我来做,你们以后想要推行什么政策,万不可想着一步到位,更不要没有任何准备的着急去做。

你们自己好好想想,治理国家,非一朝一夕之事。”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与于谦,这两人一个是未来大汉的接班人,一个是未来的辅国大臣,他是真希望借着朱棣这件事,让他们能够懂得。

其实这点朱高煦早就想要找朱瞻壑谈了,但只是谈,没有生动的例子或者经历,无法让人记忆深刻。

他对这点其实是很担心的,别看他实行这些就像没有考虑一样,而且实行起来非常顺利,但这些,都是他本身就有把握,知道方向以及未来的趋势,同时也是一直以来所累积的。

从当初一个小岛发展成为如今的大汉,无论他做什么决定,谁会怀疑他?

但朱瞻壑不同,朱瞻壑要是像他一样做,指定要出事的,而且越到后面,一代一代传下去,出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大。

朱高煦看着两人应下,一副沉思的样子,随即让两人下去了。

目的已经达到,他也不想继续留下这两人了。

朱瞻壑虽然经过历练,但成长的空间还很大,这也是他如今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的原因。

而于谦,完全则是还没有成熟,想要达到甚至超越历史上那个于少保,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两人下去后,王玉的神情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王爷,皇上如今做这些事,恐怕已经惹得很多人不满了。

如今皇上年纪过大,太子又差不多就这一两年的时间,恐会有人做出偏激之事,以寻求让太孙早日登基,恢复大明稳定。

此事要不要告知一下皇上,让皇上有一个防备?”

朱高煦凝重的遥遥头,缓声道:“此事你以为皇帝会想不到吗?”

“这是大明永乐帝,不是寻常之人,更不是寻常的皇帝。

恐怕是皇帝深感自己大限将至,想要为大明,最后再做一些事吧。

至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锦衣卫不是吃干饭的。

只要皇帝一日尚在,那些人就不敢冒头,没有人敢冒犯大帝之威。”

朱高煦佩服朱棣的,就是这点,这么多年的都这样过来了,登基之后自己从未享受过,老来也是想着要为大明做出奠基之业,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啊。

只可惜,朱棣的用意,其实在大明,根本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包括朱棣自己选的好圣孙。

但凡朱高炽与朱瞻基能够有朱棣的一半,大明,恐怕真的会就此起势。

因为只要改变开始,后面,不用任何人推动,大势会推动所有人,不断开始改变的。

至于有人想要谋害朱棣,朱高煦不可否认,会有人狗急跳墙,毕竟朱棣这次真的做得太狠了。

但朱棣可不是那么好算计的。

朱高煦心中也希望朱棣能够成功,但他又很明白,除非朱棣还能再活三五年。

不然,难矣。

王玉闻言,也不再讨论这件事,就像朱高煦说的,其实这事,跟大汉并没有直接关系。

他们需要注意的,只不过是大明因此带来的改变,会不会对大汉有影响罢了。

“王爷,之前您说我们送过去的诸多金、银,会让大明内部难以消化。

可如今也过去一些时日了,也没有什么不同啊。”

朱高煦听着这话,却是笑了。

“再等等,想要看到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这么快就能显现出来的。

尤其是大汉解除海禁,再加上我们给的金、银,大明后面逐渐就会出现不好的现象了。

那时,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朱高煦也是挺期待的。

这事并不是他要算计大明,是朱棣问他要那么多金、银的。

要是他真的想要算计,大明的经济,早就已经崩了。

毕竟,朱高煦可以自豪的说一句,现成金、银的储备,大汉敢说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