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遣使入大明,对朱高燧最后的诀别(1 / 1)
王宫,大殿内。
“王爷,其实此事不必生气,大明派人来大汉打探这些情报,刺探机密技术,其实早就已经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了。
从大汉的科技开始领先大明以来,大明的谍报人员就不停在大汉活动,各地官府,以及豚卫都抓了不少。
此次大明唯一过分些的,应该就是赵王那里了。
江书在这里的这段时间,其实我们也透露了一些相对可以开放的技术给他,用于赵王对皇帝有交代。
这些技术虽然给到大明也没有作用,大明也需要研究才能进行运用,但若是我们不给,大明想要得到,也是不可能的。
这次的事件,臣建议大汉必须要向大明追责。
此次皇帝到来,王爷让其看了不少技术,又给了一部分基础书籍带回。
大明却是如此针对,若是我们不表明态度,大明的人恐怕还以为我大汉软弱可欺。”
朱高煦看着王玉的态度这么强硬,一时都有些意外。
因为之前与大明有关的事情,王玉都在劝他慎重,如今却是大不一样了。
王玉此次也确实生气了,之前朱高煦为了汉人,让朱棣了解诸多技术,科研院更是带着朱棣全部参观了,所有技术都给朱棣看了一遍。
虽然只是看的表面,朱棣哪怕看了也不会懂,但好歹也是知道不少,尤其是还给了一部分科研院编撰的书籍,那些都是科研院多年以来的经验,以及摸索的路程。
这些书籍的重要程度,可以说不比那些先贤的书籍差,甚至更加重要,写下来的关于科技的知识,都是大汉用来培养科技人才的。
尽管给的不全,也基本都是基础,但他们也确实是给了不少。
朱棣带回去后,只要注重,后面大明关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能逐渐起来。
朱高煦这次看在朱棣亲自来,朱棣为了汉人的发展迁移八百万人口过来,朱高煦也是为了汉人的发展才做的这些动作,但如今朱棣还要搞这些,王玉哪里能够忍得了。
想要什么技术,在王玉看来,自己慢慢去钻研就是了,非得要从大汉这里捡现成的,而且直接就是对大汉最前沿的科技动手,谁能受得了这个气?
以前大汉没有那么强大,他确实在许多方面都在劝着朱高煦,因为大汉也要发展。
但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了,大汉如今很是强大,可以说基本全方面的超越了大明,他的心态与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
弱小时要有弱小的态度,强大之时,焉能再有以前态度?
如今的大汉,不需要对任何人唯唯诺诺。
当大汉跟谁谈的时候,最好可以谈,若是大汉不想谈,一旦用兵,那么谈的机会都不会给。
朱高煦脸上浮现出笑容,缓缓开口。
“你说得不错,这次,大明确实过分了。
这次找你来,本是想要看看你的态度,看来我们的想法一样。
不过就这样派使者过去,总不能只要大明一个态度,随便一句话就给打发了。
你现在想想,我们得从大明那里要点什么,不然只为一句话跑这一趟,多少有点浪费时间了。”
朱高煦找王玉来商量的,就是这点。
要是不问大明拿点东西,到时朱棣一句‘知道了’,难道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那他派使者去大明干啥?就为这一句话,值得?
这一句话啥也干不了,又不能宣扬,一点实质性的好处都没有,去干嘛?
朱高煦对那些什么虚名,是基本不在意,他一直看重的,都是实际的利益,在朱高煦眼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王玉听着这话,顿时笑了。
这才是他的王爷啊,不管什么时候,依旧想着这点,没有好处的事,那是一点都不会去做。
大汉能有如今,也未尝不是朱高煦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但随即又王玉又笑不出来了,问大明要点什么东西,可不是那么好想的。
如今大汉的疆域辽阔,各种资源可以说也是不差的,大明有的,大汉什么没有?
皱眉想了一会,王玉依旧没有什么头绪。
“王爷,要不再让大明迁移点汉人过来?”
“王玉啊王玉,你是真的想得出来,大明拢共才多少人?
这次已经在迁移八百万人过来了,你还想要人口,大明会同意?
而且就现在这八百万人迁移过来,大汉想要完成安置并且养起来,都是一个挑战。
就算大明同意,再迁移一部分人过来,大汉养得起?”
朱高煦扶额,他是真没有想到王玉还能想出这么一个法子来。
这迁移的八百万人,还好是逐步迁移过来的,有时间可以进行缓冲,真要是一下子将这么些人全部丢到大汉,大汉分分钟就得崩溃。
但哪怕是这样,都依旧很难,不然大汉用得着举全国之力来应对这事?
如今为了迁移安置这些人,大汉除了早早派去美洲杳无音讯的舰队外,就只有盛坚与侯海去往欧洲的舰队在活动,其余所有的战事,大汉已经全部暂停了。
所有大军,几乎都已经进入了戒备了状态,海军更是全力配合,都是为了这次的人口迁移。
这次再问大明要人口,朱棣都还好,要是朱高炽真再给他塞两百万人来,大汉直接不用过日子了。
如今大汉确实有钱,可以说丰富的金银储备下,不缺银子,但是粮食总产量有限啊。
其余物资也是一个道理,虽然物资可以逐步提升慢慢来,但人一旦到来,粮食就是必须要的。
王玉没有想出什么法子来,朱高煦只得自己想了。
片刻,朱高煦的声音传出,尴尬的王玉也是认真听着。
“我想到一处,这次去大明,可以要一些书籍回来,许多珍贵的书籍,只有大明才有。
大汉作为大国,尤其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大国,这方面的底蕴,也必须要有。”
这是朱高煦突然想到的,那些先贤书册,都是珍贵的存在,之前他还没有重视,如今必须要重视一番了。
王玉闻言,也是眼前一亮。
“王爷,这个好,这次必须得带回珍贵的书籍。
尤其是一些孤本,也要带一些回来,我们这里的书籍几乎都是通过印刷出来的,真正的典籍,很少很少。
除此之外,这次还可以与大明进行一次商贸,让大明能够给出更多的书籍。
如果大明不给,那就不进行贸易,必须得给,我们才会出银子进行贸易。
此次迁移,臣已经算过了,其实我们的粮食储备是有些不够消耗的,待全部迁移完成,恐怕还需要过两年左右的苦日子。
现在大明朝廷正好缺钱,我们可以和大明进行一个为期两年的粮食贸易。
如今大汉并不缺金、银,我们可以用金、银向大明购买粮食,并且两年内,我们都会持续购买。
大明朝廷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但大明之内的许多富商,尤其是粮商,有着不少粮食。
我们也不去找那些人,就从大明这里购买,大明朝廷可以下去自行解决。
其实就是间接给大明朝廷一笔直观的利润,得到更多的金、银,如此既能解决我们后期粮食可能存在不足的问题,也能带回更多的珍贵书籍。
以此为饵,臣相信大明会同意。”
朱高煦听得也是眼前一亮,其实原本的粮食预算,是准备在不足时,大汉便开始对外用兵,从其他地方得到粮食补充。
这样虽然会打断大汉原本的发展节奏,但大汉如今的粮食产量,哪怕已经储备了不少,但想要负担起八百万人步入正常,依旧是不够的。
朱高煦顿时笑了,看向王玉。
“不错,可以按你说的做,待会你去找柳进聊一聊,将这件事确定。
这次拿出三千万两银子,一年一千五百万两,为期两年完成贸易。
黄金就不要拿出去了,只用银子。
至于去大明的人,就张谦吧,你和他确定下来需要带回哪些书籍,过后一起交给我。”
朱高煦很清楚,大明百姓虽然经常闹饥荒,但那是百姓,大明的官绅、富商,其实都是有粮食的。
而且如今朱棣不是在推行摊丁入亩么,后面大明朝廷的粮食也会增多,加上又迁移这么些人出来,粮食肯定有富余。
朱高煦丝毫不担心大明拿不出这些粮食,这次钱给足,大明不可能不同意。
只不过这件事要在朱棣在位时期完成,一旦朱瞻基上位,这个交易恐怕都会被搁置。
毕竟朱瞻基可不一定会继续这样做,这人恐怕巴不得大汉少这少那的吧。
而且即便能够继续进行,也会想要更多,他可不会去那样满足朱瞻基。
至于不用黄金,因为黄金的价值,远比白银高得多啊。
大汉如今的白银足够,既然这样,又何必去动用黄金的储备呢?
王玉闻言,当即也是应了下来。
三千万两白银,听着多,放在大明,也差不多抵得上之前大明一年的赋税了。
但在如今,是真不多。
这也是大汉如今占据南洋以及澳洲的优势,这些矿产,是真的不少,尤其在平东、定东、安东三省,那里可不仅只有一个石见银山,如今已经找出来的银矿,都还有几个。
在王玉想着这些时,朱高煦更是在想着将早就想要开始着手的货币计划,如今,也差不多是时候可以开始准备了。
两人商议了许久,王玉才离开。
朱高煦一个人想着自己要开始准备的货币计划,不断思考着什么时机开始推行。
就在朱高煦不断沉思时,陈宏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对锦衣卫的审讯已经完成,不过大部分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有几个人招了。
尤其是江书,此人什么话也没有说,不过豚卫的工具还没有全部上,要不臣再试一试?”
“算了,锦衣卫和其他那些人不一样,大部分人审不出来是正常的。
江书那里也不用白费心思了,他要是这么轻易就招供,也不会成为赵王的心腹。
你将他带上来,我来问问他。”
对锦衣卫的审讯,朱高煦并没有抱有什么期望,如今的锦衣卫,可不是大明中后期的锦衣卫。
只不过进了诏狱,该有的流程必须得有罢了,能够有几个人愿意招供,已经很不错了,更是可以说明豚卫的审讯,很到位。
过了一会,江书出现在眼前。
朱高煦看去,比起之前,此刻的江书无疑整个人都憔悴了下来,妆容应该都是经过梳理的,看着并不凌乱。
“江书,许久不见了啊。”
江书看着朱高煦,原本没有行礼的他,终究还是缓缓一礼。
“见过汉王殿下,在下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与汉王殿下这般相见。”
江书满心感慨,当初他被朱高燧安排过来时,那时他还记得,一切要以朱高煦的利益为重,必要时甚至可以听朱高煦的安排。
那时朱高燧还和他说,他们是和朱高煦一边的,当初朱高燧信誓旦旦的说着支持朱高煦。
作为朱高燧的心腹,那时他真的信了。
来到大汉,他也一直按照朱高燧所说的在做,这也是他与朱高煦逐渐亲近,甚至刚才朱高煦还这样跟他打招呼。
他虽是锦衣卫,但一直以来以朱高燧和朱高煦的人而自居。
江书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在前面接到朱高燧那样的安排,那时他还担心是不是朱高燧出事了,重新核查了消息,确定是真的之后,才开始实行。
这也是他为什么直到被陈宏所抓,都才开始布置的原因。
江书其实都非常震惊与诧异,他想不通朱高燧为什么要这样做。
能够作为朱高燧的心腹,并且负责在大汉的事情,他的能力其实是不差的,他自然也看得清,朱高燧在大明根本就没有机会。
在大汉的这么些年,他还挺喜欢在这里的,可以说比在大明舒服太多了。
然而尽管他想不通,也不明白朱高燧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作为朱高燧的心腹,他只能照办。
经过这么些年,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这样和朱高煦再次相见。
朱高煦听着江书的话,心中也有些意外。
那就是江书对朱高燧的这个安排,也是非常的意外,也是临时才收到的一般。
一句话,江书就在给他透露消息了啊。
因为要是朱高燧早早就对江书有这样的安排,江书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而且从朱高燧改变以后的时间,再到江书开始布置,这中间的时间,都足以说明问题。
即便这样,朱高煦也没有去信,现在无论什么原因,在他看来,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事实已经如此,至于过程,还有必要那么在意了吗?
不再去想,朱高煦缓缓开口。
“江书,你其实不错,可惜跟错了人,不过如今说这些也没有了意义。
这次看在你之前那么些年确实对大汉有过帮助的前提,本王不会杀你,甚至本王还会派人送你返回大明。
回去之后,你带句话给赵王。
之前他虽有帮本王,但透露大汉在大明的情报线,便抵了。
当初毒杀老爷子,事后本以为改变了,如今潜伏如此之久却是为了谋划我,这个事,本王心中记住了。
告诉他,今后若有机会,本王会好好找他算这笔账,千万别落在本王的手里。
再告诉他,比起老大,他差远了。
至于比起本王,他没那个资格和本王比。”
朱高煦这次,也是为了彻底和朱高燧做个了断。
之前亏他还想着给朱高燧谋一条生路,如今再看,之前还是他道行太浅了啊。
现在他反而很是好奇,朱高燧的野心再次暴露而出,以后等朱瞻基上位,会不会容得下朱高燧。
他是朱瞻基的二叔,但朱高燧也是朱瞻基的三叔,且野心已经暴露无疑,如今又对朱高炽的人下那么重的人,杀了这么多人。
将来朱瞻基上位,会不会用朱高燧的首级来平息这些事?
这次,也是他与朱高燧最后的联系,也是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