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澳洲再现新岛,大汉第一条铁路,汉定铁路!(1 / 1)
想着这里有着世界第一储量的镍矿,以及丰富的金、银、铜等矿,朱高煦嘴角都咧开了。
大汉如今其实根本不缺各种矿产,因为就现在已经发现的,就不少了,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
但矿嘛,谁会嫌多?
多一点正好,毕竟这样才经得起以后的人造。
朱高煦看了一会,满脸笑容又坚定的看向王玉。
“这个地方,必须要占据,这里有许多金、银、铜矿,大汉不取之,岂不浪费。
传令平南与定南的海军,组建一支千人舰队编制,去往这里。
此岛今后改名澳东岛,将大汉的旗帜,插在这座小岛上!”
朱高煦并没有说什么镍矿储备量世界第一等等那些矿,因为如今还转化不了。
现在对人冲击最大的,还是金、银、铜、铁这四个硬核大矿,这才是吸引人的。
王玉听着朱高煦说的许多矿,顿时眼前一亮。
对金、银、铜矿,他们这些人可是有着很深的执着。
“王爷,臣认同,如此无名之岛,理应归属大汉,大汉需当承担起驯化万民,推行王化之责。
臣建议,这支海军编队占领之后,后续当让陈骥挑选匠人前往,先行将港口建设而出。
随后的人口迁移中,向这里迁移一定的人口过去,进行开发发展,尽快将此地发展起来。
尤其是金、银、铜等矿的探查,也需要加深,尽快探测而出。
只是这个岛,如今还不知有多大,臣建议让海军查明,这样可以尽快制定出迁移多少人前往合适。”
朱高煦听着王玉安的高帽,顿时笑了,推行王化,驯服万民,这理由,可真不错。
可惜王玉注定多想了,在朱高煦看来,他要是没有记错,这个地方如今本就没有多少人,可以说比澳洲的人还要少。
至于迁移多少人过去,朱高煦早就有了想法,毕竟前世这里的总人口好像都还不足三十万吧?
他隐约记得,具体多少他就不清楚了,毕竟没人会去记这些。
按照这个数量推举,需要迁移的人,也就有数了。
“澳东岛并不大,到时让陈骥迁移先迁移二十万人过去吧。
不过这个地方一定要先期做好开发,在这个小岛的西南部,临海之地适合建立港口,那里一面临海,三面临山,且风平浪静,建成之后港口水深,最为适合。
除此之外,还要在那里建设城池,同时派人去岛内查探其他建城的地方。
其他的让陈骥自行决定。”
对陈骥,朱高煦是认可的,毕竟是当初同于谦一同被破格进入国子监的三监生之一,入仕后又跟着许柴佬学习,又在下面历练多年,同龚仁一样是许柴佬亲自教出来的。
对其能力,朱高煦是放心的。
王玉对于朱高煦的决定,也没有丝毫异议。
尽管心中疑惑朱高煦为什么对那里这么清楚,但经历得多了,王玉也没有去多想。
毕竟外面的许多地方,朱高煦了解都很清楚,王玉早已经习惯了。
朱高煦怎么知道的他不想去知道,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朱高煦基本说了的,那基本都是真的。
虽然这个岛小了点,但胜在价值高,王玉依旧满脸的笑容。
两人又商议了一会,就在这时,陈宏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澳洲海军传来加急,在东南方向发现新的岛屿!
这是送来的航线图与小岛位置。”
朱高煦与王玉齐齐一愣,今天这是什么日子?居然又有发现新的岛屿。
朱高煦接过打开一看,这次大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发现的岛屿,总算是他之前安排要找的那个地方,新西兰岛。
这地方虽然各种矿产的储量不多,又多山地丘陵,但胜在气候宜人。
气候方面比起大汉如今的地方,都要好,而且还有最重要的森林资源,足够丰富。
在朱高煦思考时,王玉的声音传了过来。
“王爷,这个岛屿,大汉要不要出兵占据?
不过如今对这里的消息完全不清楚,不知这里如今是哪些小国,大军有多少。
来往大汉经商的商人,也没有来自这个地方的人,要不先派人过去探查清楚?”
朱高煦闻言,缓缓摇头。
“这个地方如今确实有人,不过应该不多,且落后。
澳洲那里的原住民,你也知道是什么情况吧,那里也是差不多一样的。
这个地方确实需要占据,不过如今不适合派大量人员过去。
再组织一支千人的海军编队吧,先过去,寻找适合修建港口的地方,与澳东岛一样。
至于这里,今后为大汉澳南岛,让陈骥同样先行负责开发发展。”
朱高煦若是没有记错,毛利人,应该就在岛上,并且还几乎都是以毛利人为主。
不过如今那里的总人口并不多,派一支千人的海军编队过去,足以应对一切情况了。
而让陈骥负责,也是因为陈骥有经验,毕竟那里,与最开始的澳洲五省,情况都是差不多的,套用过去就行了。
王玉闻言,也是放下心来。
如果这里也存在诸多小国,甚至是统一岛屿的大国,那么此次出兵,就需要动用不少兵力。
现在又正逢正在从大明迁移人口进入大汉,所有的精力暂时都放在这上面的,要是出动大量大军,显然没有办法。
一千人的编队能够解决问题,无疑是最好的,同时还能对这里进行直接占据。
但紧随其后,王玉又是皱眉。
“王爷,若是占据这个地方,又该迁移多少人前往?”
这才是王玉伤神的地方,这八百万人口迁移,本来都已经分配完成了,哪怕是往澳东岛那里迁移二十万人,但总体影响不大。
如今这个已经被朱高煦命名的澳南岛,听着朱高煦所说的,明显要比澳东岛要大,那迁移的人必然更多。
而这两个岛迁移过多的人口,又会对澳洲五省造成影响,甚至还需要从其他地方抽调一些人口出来填补到这里才行。
毕竟前面的决定已经下发下去了,要是进行改变,许多准备,都需要改变。
尤其是还要在澳东与澳南两岛设立安置点,准备粮食与其他物资才行,这些都是需要调度的。
朱高煦思考片刻,随即缓缓开口。
“澳南岛迁移五十万人过去,澳南其实有两个岛,这两个岛都需要有人。
而这五十万人,从东三省那里出,东三省只迁移一百五十万人过去,也不会影响大局。
此事你尽快去与柴佬协调,尽快处理好。”
澳南岛这里,人迁移少了,没有太大的效果,迁移过多,如今那里也根本无法承担。
五十万人过去,加上那里原本的人,已经完全能够形成汉人的主体。
而只需要经过发展,后面随着人口的增多,朝廷的扶持与投入,自然就能发展起来。
王玉闻言,当即应下,这样也是最好的法子了,因为只用改变东三省那一个方向,其他地方可以正常进行。
商议一会后,王玉下去开始进行新的调度安排。
而朱高煦随即给三军都督府发去军令,由三军都督府传递给海军都督府。
朱高煦定的三军都督府,这是他为大汉陆军、海军、空军所规划的,只是奈何如今空军一直没有。
而三军都督府也相当于国防部,只是如今还没有正式更名。
随着时间过去,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从大明迁移至大汉各地。
这些迁移过来的汉人,原本朱高煦还担心有人会闹事,以及出现其他问题,但随着迁移的人不断增多,朱高煦愣是没有问题。
相反,过来的人,少部分人比较安静外,大部分人,反而很是期待。
朱高煦甚至让陈宏派了豚卫下去查探,自己也亲身走访,最后才发现,原来他们都知道如今大汉的好,来到大汉后起码不会再饿肚子。
而一路上,自从上了大汉的船只,他们的所有吃食,每个人都有,哪怕就是生病了,还有大夫诊治。
大汉又不收他们一文钱,这放在大明,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大汉之后,虽然会开始做活,但他们的吃食,大汉是真没有让他们少一顿。
尽管吃不饱,但至少不会饿啊,而且干的活,都是为自己干的。
开垦荒地也好,建造房屋也罢,哪怕就是建城,都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
而在期间,大汉思想政治部联合宣传司不断的在宣传,再加上迁移过来的人又和原本大汉的百姓是在一起的,宣传加上自己打听,哪怕是最开始有些不信的那部分人,最后都不得不信。
至于有的地方迁移到之后,有极少部分人闹事,也是直接被处理了。
在这种问题上,朱高煦可是下了最高指令的,对于那闹事的极少部分人,发现之后要立即处理,并且严惩不贷,决不能让这少部分人影响了绝大部分人。
朱高煦的亲自探查,以及豚卫在各地的调查,这才让朱高煦安心不少。
哪怕是这样,朱高煦依旧没有掉以轻心,毕竟如今才只是迁移了堪堪一半的人出来,还有一半的人正在迁移。
不到全部完成,朱高煦是一刻也放心不下。
毕竟只要一出乱子,这上百万甚至几百万人的动乱,只是听听就觉得吓人。
在这次迁移之前,大汉的总人口,也不过才一千五百万人左右。
是的,这还是经过多年发展,人口蓬勃发展过后,将新出生的人也算在里面的,才一千五百万。
朱高煦也心里苦啊,大明的人口是最多的,而在大明周边,安南的人口其次。
就大明攻下的安南那么点地方,也就是红河三角洲那一片,清化以东,就那么一点地方啊,大明当初得到的户册里明确记载了两百多万户人。
两百多万户,那可是户!
如今安南南部,还是叛军掌控的。
再往南,就是之前的占城,而湄公河那一带,还在之前吴哥王朝的疆域。
就交趾布政使司那么点地方就两百多万户人,大汉攻灭诸国后得到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吴哥王朝,也就只比交趾布政司多一点人。
要是把最后攻下的东南亚那部分人口去掉,大汉的总人口恐怕都没有过千万大关。
而大汉的人口,基本都是已经注册登记的,因为大汉,没有户籍登记,基本什么事都做不了。
但在大明,朱高煦敢说,官府统计的人口之中,没有被统计进去的,都有不知多少。
朱高煦大胆预测,没有统计的人恐怕都能抵得上大汉原本的人口了。
就这样的条件下,要是这次的迁移出了一点乱子,大汉能好受?
这也是大汉这次举国之力迁移安置的原因,不这样做不行啊。
而对一旦有人闹事零容忍的原因也在这里,这个时期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慢慢安抚,去给那些人讲道理,大汉自证大汉的好。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解决那极少部分人,全部精力用在那大部分人身上。
王宫内,朱高煦躺在躺椅上,只感觉格外的舒适。
这段时间,他都累得不行,可以说满朝文武,如今就没有一个人是闲的。
就连韦清婉,这段时间都在忙着这件事。
被他调回来的张辅、韦达,更是连一起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几乎都在海面上带人安排着各种事宜。
就在这时,王玉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好消息,好消息!”
“嗯?是什么好消息?快说说。”
朱高煦顿时起身,纵然有些疲惫,但依旧两眼放光。
能够让王玉这个样子,嘴里大喊着的好消息,他可是格外的期待。
王玉调整了一下气息,急声说道:“王爷,之前您让工部组建大汉铁路第一建设局,让其负责修建京城到定城的铁路,以便让蒸汽火车运行吗。
历时五年,从京城到定城的这段铁路,建成了!
并且京城铁路站,也已经完工,现在就差铺上最后一节铁轨,就可全线完工。
工部上报说,此铁路意义重大,想请王爷于百忙之中抽出些许时间,为这条铁路完成最后的一个步骤!”
朱高煦听着汉定铁路完工,整个人都愣住了。
大汉的第一条铁路,终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