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再被教育的于谦,大汉新货币!(1 / 1)
朱高煦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对那几人,按大汉律法进行处罚,直接顶格处罚!”
王玉顿时一惊,忍不住站起身来。
“王爷,这会不会太重了,顶格处罚可是面临刑罚的。
而且他们也是为了维护我大汉,此举会不会打击百姓的爱国之心?”
朱高煦看着王玉,坚定的摇了摇头。
“你说的,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但即便是这样,也必须要这样去做!
大汉律法必须要遵守,这不是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破坏律法却不执行的理由。
商业法虽然是后面补上的,但也是大汉律法之一,只要身处大汉之内,人人皆要遵守,触犯了律法,必须要惩处,如此才可维护律法的公平、公正性。
若今日不处理他们,以后再次发生,又该如何?大汉律法难道要成为摆设?
且商业秩序,本应该由朝廷掌控,如今这几人如此破坏商业秩序,如何让商业健康发展?
今日他们的出发点是为爱国,这是好事,但倘若以后后人效仿,他们以制造矛盾的方式破坏商业秩序,今日之事,将会成为后面朝廷解决问题的先例。
此先例,绝不可破!”
朱高煦神情严肃,他很清楚,律法建设困难,但破坏起来,极为容易。
且一旦律法遭到破坏,想要再度恢复,千难万难,因为失了人心,后面想要补救,都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才能再次重建与百姓之间的信任。
无论是商业还是国家,维持稳定的根本因素,就是要人人遵守律法。
法不言情,若是法律有朝一日掺和了情进去,那么法不将法,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
天下百姓不认可,朝廷带头破坏,那要这法律有何用?
到那时,人人不再重视律法,各种犯罪将会瞬间飙升,民怨沸腾,这样的天下,又能维持多久?
更让朱高煦在意的,就是这个先例,一旦有了这个先例,后面必然会出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尽办法的创造出漏洞来钻,并且有这个先例在前,让后面想要维护法律的人,又该怎么维护?
一旦律法开了口子,眼前的这件事固然能够让天下人高兴与兴奋,能让天下人感到自豪,但将目光放长远呢?
“法不言情,更不容情,唯有朝廷做好表率,百姓才能信服。”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话语,顿时沉默了下来。
朱高煦说得已经非常明显了,他能够想得到,也能够看得到未来的困难。
律法与秩序,必须要人人遵守,才能发展得更好,不然只会变得乌烟瘴气。
王玉敬佩的看向朱高煦,更是格外的庆幸,朱高煦看得足够远,要不然,今天他就要成为罪人了。
“王爷远虑,臣深感敬佩,反而是臣未虑将来,只顾眼前,着了相,请王爷责罚。”
王玉没有丝毫为自己辩解,是自己犯了错,那自己就有责任,这点担当,王玉一直以来都有。
错了就是错了,在他眼中没有丝毫想要辩解的想法。
“行了,犯错在所难免,只要知错改错便好。
不过这件事你说的也有理,如今这样的情况也是第一次出现,且他们本身也是为了大汉。
你有没有什么法子,在不破坏律法的前提下,又能对他们网开一面?
这个网开一面,只是让他们不用面临刑罚,但该有的处罚,必须得有。”
朱高煦看着一时有些发愣的王玉,也没有去解释。
法律确实不能破坏,但如今这件事,如果真的只讲法,又确实会了大汉百姓的心。
朱高煦想要的,是既要借着这件事让天下人知道有哪些不能做,需要注意,同时又不能让人寒心。
说白了就是,这些人大庭广众之下破坏秩序,要罚,这没得讲,律法必须要遵守。
但也不能罚得太过,同时还要以这件事警醒天下人。
王玉回过神,思考片刻,也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想法了。
对于这个转变,他是认同的,但具体要怎么做,他也一时有些犯难。
毕竟这几人是大庭广众之下这样说出来的,而现在处理的结果是既要又要,理由真不是那么好找的。
就在这时,于谦匆匆走了进来。
“参见王爷,王爷,已经从大明再次迁移出百万人了,这些都是去往定东、平东、安东三省的。
可是再过最迟三个月,东三省之地将会面临寒冬,之前准备的御寒之物恐有些不够。
如今需要大量取暖之物,以及过冬所需的棉。”
于谦心急火燎,直接对着朱高煦说出了最为紧急的问题。
朱高煦闻言,当即也是思考了起来。
“后续的人什么时候会运抵过去?既然那里马上就要进入寒冬季节,事先的准备也不充足,为什么不先迁移到其他地方?”
朱高煦眉头紧皱,东三省的迁移本来是预定在夏季进行迁移的。
因为那里的气候和其他地方不一样,除了澳洲一部分地方外,其他地方哪怕是冬季,都是不冷的。
于谦闻言,当即道:“王爷,这是许阁老要求的,臣了解了那边的情况,就是原本的倭国之地,不少人开始反对更名以及遵循不少制度,许阁老在那里大杀特杀。
尤其是那尚义嗣,带着带着刘林杀得最狠,凡是敢抗拒的,直接就地处决,要么就是用来开荒或者修建城池、房屋。
如今那里大部分都已经完成,山林里的流寇也已经清除。
虽然剩下的也有不少,但需要人口进行填充,许阁老便直接将这次迁移的人要了过去。
如今许阁老已经停下开荒、修路等事宜,集中力量在开始建城、修建房屋,想要在入冬之前,有房屋能够抵御寒冷。
不过取暖的木材以及火炉、煤炭,准备有些不充分,需要支援。”
朱高煦并没有丝毫的惊讶,许柴佬与尚义嗣在那里杀得狠,还是他暗中授意的。
本来他就不爽那里的人,已经给过一次机会了,这些人还想反抗,朱高煦是瞬间没有犹豫的想法。
朱高煦当即看向王玉。
“王玉,此事你下去协调,木炭以及烧火的木材,优先送往东三省之地,另外再准备被褥等,尽快运过去。
尤其是粮食,本就寒冷之下,不可让百姓饥寒交迫。”
“是,王爷。”
王玉也知道这件事的重要,当即应下。
就在安排好这件事时,朱高煦又看向于谦,随即刚才的问题问向于谦。
于谦闻言,顿时一愣,随即肃然开口。
“王爷,大汉律法必须要遵守,这点没有任何情面可言。
不过此事可以念他们是初犯,且又是为了维护大汉,臣觉得王爷若是真的想,可以免去他们的刑罚,但同时要提高罚款金额,以让天下人信服律法。
同时,臣建议此事可以让宣传司以大汉日报的形式告知天下人,说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说明处罚与没有刑罚的依据。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唯有如此,才能让天下百姓心服口服。
既不会对朝廷有任何怨言,反而能够让百姓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遵守大汉律法的重要性。
且同时也要告知百姓遇到这样的事情今后该怎么做,比如第一时间报官,而不是拉帮结派,绑架一地自行解决。”
朱高煦听后,很是满意,于谦说的,与他想的,可以说大差不差。
看着如今已经沉稳了不少的于谦,朱高煦心中也极为高兴。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历练,果然还是有用的,且心性能够一直保持不变,着实让朱高煦喜欢。
“说得不错,现在你去忙吧。”
于谦行了一礼,也不再去关注,当即退了下去。
于谦自己很清楚,如今他首要的任务是做好这次人口迁移的事情,其他事情,有朱高煦以及王玉等人处理,他能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虽然之前狂了一些,但他有认知,自己不过是刚入仕,如今大汉都是朱高煦、王玉这些人发展起来的,能力可以说绝对强。
他还没有自大到以为自己如今的本事比朱高煦、王玉、许柴佬这些人都还要大。
朱高煦问他什么,他就说什么,其他事他也不去主动关注,但后面要是做得不好,看他参不参就完事了。
王玉在一旁看着于谦火急火燎的样子,暗中踢了于谦一脚,随即行礼带着于谦走了下去。
来到外面,王玉看着于谦的目光是既欣慰,又无奈。
“于谦,你也入仕了,如今又肩负这么重要的大事,跟你说了多少次,做事要稳重。
你看你,刚才如此着急匆忙,可有一丝稳重?
事虽紧要,但要做到内紧外松,你这般着急,下面的人看见,心中会越发没底。
你能做到急切又不犯失误,但下面的人也能够做到吗?
人越急,越容易出事,气氛更是容易变差,更会加剧犯错的可能。
还有,在王爷面前,不可失了礼数。”
王玉不断的教导着于谦,这也就是于谦刚入仕,朱高煦和他都给了很大的宽容,但若是一直没有长进,这份宽容,是会逐渐消失的。
于谦也在认真的听着,对于王玉,他本身就敬佩,且又有师徒之实,王玉的意见,他是非常看重。
认真听完,于谦向着王玉深深一礼。
“老师,弟子知道了,今后定当注意。
这次只是因为事情重大,我怕误了大事,且此事又关乎大汉国本,紧张了些,一时没有注意,今后定加以改正。”
看着于谦态度诚恳,点点头,一边匆忙走着,一边继续给于谦讲解该注意哪些。
而在王宫内,对于于谦的性子,并没有去在意,他知道王玉会给于谦提。
且年轻人有冲劲,在朱高煦看来,也是正常的。
不再去想,朱高煦开始思索起货币的问题。
本来他和王玉就是在商量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王玉来找他时,可是比刚才的于谦还要急切,只是可惜于谦没有看见,不然刚刚王玉的那番训话,于谦高低得反驳几句。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金、银、铜逐渐要运用到其他领域里面,如果继续用作货币,再多的金、银、铜都不够消耗的。
“看来得加快脚步了。”
朱高煦喃喃自语,货币的改变,他其实早就有给王玉提过,而他自己也是早早就开始准备了的。
黄金、白银、铜钱为货币的时代,注定是要被取缔的,这些只能作为储备,为新的货币提供支撑。
随即朱高煦叫来科研院的人,因为新的货币,也是他从科研院挑了人在负责的。
翌日,处理好事务的王玉再次来到朱高煦身前。
“王爷,之前您说的货币,已经做好了吗?”
王玉急切的看向朱高煦,什么稳重,此刻都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件事的重要性,王玉心中非常清楚,他又怎么能不着急。
朱高煦见状,挥手示意王玉不要着急。
“你啊,我可是听说昨天你才训了于谦一番,让他不要做事不要心浮气躁,要稳重。
怎么到了你自己身上,是一点都没有呢?”
“王爷,你就别打趣臣了,臣能不着急吗?
科研院就指着金、银、铜霍霍,新货币又关乎国本,如此大事,怎能不急。”
饶是面对朱高煦,王玉都给了朱高煦一个白眼。
他劝于谦,因为那是于谦的性子比较急,但他只是因为这件事而急,这完全就是两回事。
至于尴尬什么的神情,王玉是一点都没有。
他们这些人,脸皮就没有一个是薄的。
“哈哈,你啊,要是让于谦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你看会不会顶你。”
朱高煦一笑,王玉也松弛了下来。
因为他知道,朱高煦肯定是已经解决了,不然不会像现在这样,还有心思打趣他。
朱高煦也没有再去调侃,拿出一个精美的木盒,随即缓缓打开,将里面准备的新货币拿了出来。
这个新货币,可是他准备了好几年时间,让人试验了不知多少次,最终才成功研制出来的。
对于新的货币,朱高煦比任何人都要重视,他很清楚,如果不出意外,大汉以后的货币,都将会一直使用这样的货币了。
王玉双眼紧紧盯着,当看见新的货币时,眼中满是震惊。
“王爷,这便是大汉的新货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