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极具大明色彩的大汉货币!汉人当为尊!(1 / 1)

加入書籤

王玉小心翼翼的拿起桌上的新货币,放在手中打量着。

此刻的王玉,动作无比的细微轻柔,眼神深情,生怕一不小心就将眼前精美的货币给损坏了。

其实几年前朱高煦就和他说过大汉要更换货币的事情了,只是这么些年一直没有动静,他都差不多忘了,以为只是朱高煦开的玩笑。

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居然是真的在做,昨天他才提出来这个问题,今天他就看见了新的纸币。

这要是没有几年的准备,他都不信。

王玉双眼炙热,但逐渐平复下来后,眼中又满是担忧。

更换货币,这可是一件大事,稍有不慎,恐怕就会激起民怨,王玉又哪里能够不沉重。

朱高煦满脸笑容的点点头,缓缓开口。

“这个确实是大汉接下来将会使用的货币,今后大汉之内,将会全面断绝使用金、银、铜进行交易,而是全面使用这个货币。

因为这是纸币,今后也可以成为大汉纸币,亦或者可以称为‘汉币’。”

是的,这次朱高煦准备的新货币,就是纸币。

桌上的纸币有着各种不同的面额,最小的为一分,相当于一文钱,面额最大的,则为一百。

中间还有着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十,最高则是一百。

其实这方面朱高煦也没有多大的经验,只能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来这样安排,而换取单位采用十进制。

而至于最高面额只设置一百,则是因为一百元的纸币已经相当于十两锭银。

在一般的交易之中,已经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且即便是大额交易,纸币的携带,也比原本的银子更加方便。

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朱高煦深知一点,那就是一旦印发大额纸币,那么经济必然受到冲击,且极为容易造成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多种不利管控的情况发生。

朱高煦记住这点,这还是他前世特意了解过的,为什么主要经济体都没有使用大面额纸币,原因可以说非常的多。

这也是他深深记住的一点,最大面额只保持了一百。

一旁的王玉闻言,心中的忧虑却是越发的深了。

“王爷,如今大汉之内使用一文钱的交易,已经太过于稀少,除了一些山地区域内,现在外面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一文两文这样使用的了。

现在基本都是在十文钱以上,这用分的纸币,要不裁剪?”

“不行,只要大汉还有人在使用一文钱,只要大汉的物价还没有全部达到脱离一文钱的地步,那这个一分钱,就必须要有。

朝廷准备的货币,必须要齐全,要保证即便是如今即便贫穷的百姓,依旧能够正常使用!”

朱高煦没有丝毫退让,其实不使用‘分’的纸币,对朝廷而言还能减少负担。

但朱高煦就是不愿意,他很清楚,纸币是为了方便百姓使用的,且本身用纸币取代黄金、白银、铜钱,就有很大的风险。

因为真金白银在手中,哪里是纸币能够比拟的。

这本身就需要朝廷极高的威望,以及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才能逐步推行下去。

若是取缔了‘分’的纸币,那剩下贫穷的百姓,朝廷就主动放弃了?

这明显是不可取的。

且朱高煦很清楚,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的购买力也会逐渐开始不同,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像最开始,大汉主要的交易依旧是铜钱,但如今呢,已经成了白银,白银的流通已经全面超越了铜钱。

而纸币也是一样的道理,后面这‘分’,甚至是‘角’的纸币,都将会逐渐消失。

他宁愿看见大汉经济越来越好而出现的消失,而不想看见朝廷为了方便主动去推动消失。

更说白了,分与角的存在,更能显示物价的偏差。

王玉听到这里,也不说话了,这点他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煦说得对。

随即王玉拿出那一张一百元的纸币,问向朱高煦。

“王爷,那这一百元纸币上的图像,真的就这样吗?”

一百元的纸币正面,四边除了数字,则是一些框纹,而在中心,则有着三个人的头像。

这三个人,分别是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现在的永乐皇帝朱棣,以及朱高煦自己。

而在背面,则是大明京城与大汉京城的合体虚影,而在虚影上方,同样有着朱元璋、朱棣、朱高煦三人的虚影头像,俯瞰着大明与大汉的京城。

这个人头像,则需要在一定的角度才能发现,这也是王玉在打量时发现的。

朱高煦看着纸币,他已经知道王玉是什么意思了,这是因为他将朱元璋,尤其是朱棣的头像,都一起加上去了。

正面是朱元璋最前,朱高煦最末尾,而在背面,则是朱元璋占据中间,左为朱棣,右为朱高煦。

毕竟讲究的是以左为尊,两面图像,朱高煦都排在了最末尾,而这又是大汉纸币,并非大明纸币,这才是王玉有想法的地方。

“王玉,你虽然不懂,但我希望你明白,大汉与大明,本就是一家,大汉属于大明,无论任何时候,大汉都是汉人之国,这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本王生于朱家,虽是大汉的王,但更是大明汉王,也是汉人的王。

大明太祖高皇帝建立汉人大明,北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再造华夏汉人之功,盖于天。

大明永乐皇帝虽是靖难篡位,但毕生为国为民,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囊哈儿卫,西北设立哈密都司,西南攻灭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北灭瓦剌与鞑靼设立东、西蒙古都司。

扬我汉人朝廷威严,为汉人大明开疆扩土,雪汉人积弱之耻。

应当被后人所铭记,被千万人所缅怀。

今大汉推行纸币,有此机会,怎能放过,他们当得在本王之前。

王玉,你记住,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但需以汉人为尊!”

这个纸币,其实不仅是一百元纸币,包括其余纸币,都有大明与大汉的融合,比如五十元上面有大明的长城,有大汉的岸防边台,二十元纸币有大明与大汉的山川,十元纸币有大明与大汉的河流,五元纸币有大明与大汉的海岸沙滩等等。

可以说每张纸币,在正面与背面,都有大明与大汉,其中还有汉人文明图像,也有大汉众多种族画像,多种图案彼此之间交汇而成。

当初朱高煦让人制作这样的纸币时,其实也思考了许久,最终他才确定下来。

纸币是大汉的象征,那么必须要有其独特的特点,更是要包容大汉所有,以及包容大明所有。

哪怕就是大明如今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也有纸币上面有着各家土司交汇而成的图案。

在朱高煦心中,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汉,都是汉人,是为一体。

纵然如今大汉除了在人口上依旧落后大明,其他方面都已经在逐渐超越大明,但大汉其实本质上,还是藩地,依旧是属于大明的一部分。

他如今一直没有称帝,一直以王自称,就是没有想过将大汉独立而出,这并不是他怕背负什么骂名,更不是他怕朱棣,而是在他眼中,汉人本一家。

他一旦称帝,以后大明与大汉之间,虽同为汉人,但必然会逐渐发展成为两个独立体,这是他不愿意看见的。

其实随着大汉的越发强大,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关系平衡,但他只能秉承着一家的心,一直保持前行。

朱元璋在前元的背景下建立了汉人王朝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些话,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

如果朱元璋是在那汉人危亡之时建立了大明,而朱棣则是将汉人的声威彻底打了出来,大明王朝正式跻身汉、唐之列。

在朱高煦眼中,朱元璋与朱棣,都是值得他这样做的。

朱高煦自己不是小气之人,他不怕在纸币上有朱元璋与朱棣,就影响了他的地位与权威。

当初的大汉,不过是区区一吕宋之地,发展成为如今东南亚霸主、南洋霸主、东洋霸主,占据澳洲以及周边,后面还会成为南亚霸主等等,他的功绩,他不用刻意去表明,世人尽皆知晓。

大汉各方面更甚至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饥荒,在大汉虽然依旧有贫困之地,但要么是刚开始发展,要么是山区之地,实在难以发展外,其余之地,尽数被大汉的商业带动发展经济。

哪怕就是山区难以发展之地,但起码也没有出现大规模饥荒,朱高煦已经无比的满意了。

因为就这样,都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难题,他这里做到了,他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如今他所制作的大汉纸币虽然极具大明色彩,但那又如何?

大汉本属于大明,大明与大汉本属于一家,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话语,肃然起身,向着朱高煦大礼参拜。

“王爷大义,臣不及也!

臣心中敬佩,王爷如此大义仁德,此当通传天下,以告天下,让世人向王爷之大义所学习,更应在学院推行,为世人树立典范。”

王玉是真的佩服朱高煦,在如今,都还能保持这般深明大义。

他很清楚,其实换其他到朱高煦这个位置,他敢说,恐怕世人绝大部分人,此刻要么迫不及待的想要打回大明争夺帝位,要么自己登基称帝,再立一国,哪里会像朱高煦这样啊。

在如今大汉如此强大富强之时依旧保持足够的理智,这清晰的认知,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王玉不禁扪心自问,换做他自己,他敢说自己就真的做不到朱高煦这样。

朱高煦只为汉人之心,王玉早已知晓,只是在此刻,彻底具象化。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夸赞,虽然假装淡定,但心底可是一阵自得,尤其是嘴角,那上翘的弧度是怎么也压不下去。

“好了,你少夸我两句,不然我可真的就飘起来了。”

对于王玉说的,朱高煦并没有反对,让世人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虽然心里有些羞耻,但更多的还是自豪与期待。

反正科技之道的‘朱子’他都已经领了,也不怕再来一个,更何况,还是宣扬汉人强大与一体的,他是无比的赞同。

唯一让他的遗憾的,就是在大明,除了朱棣与他一样有这样的认知,朱高炽与朱瞻基,恐怕根本就没有吧。

王玉听后也是笑了。

“王爷当得,如此格局者,纵观古今,不多矣。”

两人一时间打趣了一会,随即再次进入正题。

“行了,那些就不说了,说回正事,这个纸币,你觉得如何?”

“王爷,臣还有问题,这个纸币,王爷虽说为大汉纸币,也是汉币,但说到底,其实和之前发行过的宝钞,为同一个道理。

之前的宝钞,无论洪武一朝还是永乐一朝,都让百姓吃了不少苦,如今再次推行,需考虑百姓的接受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则是纸币该如何推行,是将百姓手中的金、银、铜用纸币进行等额回收吗,还是直接用纸币进行覆盖?

同时改为纸币后,今后百姓的钱,该怎么进行存放,放在家中会不会受潮等等,若是出现自然损坏,又该如何?”

王玉一下子提了不少问题,但全部直指核心。

这些,也都是推行纸币所要面临的困难。

朱高煦同样很清楚,尤其是第一个,因为宝钞之前就推行过,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朱元璋,前宋之时就有推行过宝钞。

但最终的结果,全部都是无疾而终,最终坑了百姓。

朱元璋推行宝钞之时,刚开始其实都还好,但后面这仿佛成了朝廷来钱的工具,只要钱不够,就大量印刷宝钞,但朝廷征收赋税又不用宝钞等等太多措施。

最后导致市场上宝钞泛滥,权贵之人借着宝钞收割了一波百姓。

如今再推行纸币,其实在百姓心中,难免会以为就是宝钞,抵触心理必然会有。

毕竟这事已经有了好几次,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今再出,必然会受到百姓怀疑,以及不愿相信。

朱高煦却是笑了,既然他要推行纸币,自然他也是做好准备了的啊。

“此事无需担心,以往那是大明,如今是在大汉,大汉朝廷在百姓之中的威望,以及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是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大汉的王是本王,有本王在,大汉百姓,就会信!”

这不是朱高煦自恋,而是他真有这个把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