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遭疯抢的大汉纸币,苍老的朱棣与奄奄一息的大明少师姚广孝(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与王玉此刻都已经无心坐在椅子上,两人都站起身看着。

“王爷,要不让银行的人来汇报一下?”

两人看着银行大门人来人往,尤其是当看见有人抬着银子进去,又拿着纸币出来,两人都是一阵激动。

尤其是王玉,更是一脸的激动,又有一丝忐忑。

他们虽然看见了有人兑换,但具体百姓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他们仍旧不知道。

朱高煦则脸色平静许多,脸庞依旧充满着冷静。

“不要叫银行的人来,他们现在正忙,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

说完,朱高煦顿时看向门外。

“陈宏!”

看着陈宏推门而入,朱高煦接着道:“你去带一个刚才兑换纸币的人前来,不要声张。”

“是。”

朱高煦确实也想知道情况,但从银行那里知道,不如直接问已经兑换的人。

他现在不是关心兑换了多少纸币出去,而是关心百姓心中对纸币的看法,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等了一会,最开始兑换出来的那个中年人被带了进来。

当这个中年人忐忑的进入房间,看着里面的两人时,顿时一惊。

“大王?草民李放,参见大王!”

李放顿时跪在地上,整个人都充满着激动,准确来说,是亢奋。

朱高煦上前将李放扶起,却是感受到了李放的双臂隐隐都在颤抖。

“快起来,想不到你居然认识本王。

本王也是人,放松一些,且你能够认识本王,说明已经见过了,不要紧张。”

“大王,我这是高兴,我是当初跟随大王一起出来的,后面大王推行商业,我就筹集了所有钱财,当时跟着经商了。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生意也越来越大,如今我响应大王的号召,已经在定城、临城、平州、延平都建立了工厂。

不仅是我,生意只要做得不小的,都已经在开设工厂,请的工人都给了极高的待遇,当然不能和王后娘娘给的待遇相比,但也只在王后娘娘给的待遇之下。

我们心里都很自豪,尤其是草民,作为当初跟随大王出来的那批人,一旦说出去,外面的人都对我们很敬佩呢。

不过大王放心,我们都没有仗着这些做什么,只要不是必须报备的,我们都没有往外说,什么坏事都没有做。

承蒙大王为我们着想,我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若是没有大王,我恐怕都要饿死了吧。

如今能够这样近距离的看见大王,还能跟大王说话,我心里实在是...实在激动。

冲撞了大王,还请大王见谅。”

李放说完,又准备再次跪下请罪,只是被朱高煦给及时拦住了。

李放是真的激动万分,他原本以为是官府的人找他,结果没有想到居然是朱高煦亲自找他啊。

作为当初跟随朱高煦一起出来的一份子,在出来之前,日子可以说过得并不好。

即便是出来的那段时间,其实日子也不好,出来的最初那段时间,只能说饿不死人,但也吃不饱饭,而且那时所有人都需要参与劳务,因为什么都需要建设。

但后面日子就逐渐好起来了,作为当初最早出来的人,他也算是抓住了机遇,从最初的普通百姓,一跃成为大汉如今的富贵之人,就连居住的地方,也是在内城靠近外城一些的地方。

尤其是作为当初最开始追随朱高煦出来的这层关系,李放是真的切身体会的,只要说出去,哪怕就是各地官员,都会敬他三分,哪怕他只是一介百姓。

因为作为最初跟随朱高煦出来的那批人,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批人也是所有人都羡慕的。

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安分守己,没有刻意去炫耀这些。

这批人也主要分布在京城、定城、平州等地,京城的则主要集中在内城,外城也有一部分。

有时候真的是选择大于努力,当初跟随朱高煦而来的这批人,几乎都从最为普通的百姓实现了资产阶层的跨越,且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有点关系。

对的选择加上对的努力,才让他们跟着朱高煦做到了。

这些人,也是跟着大汉一起从最苦的日子一起过来的,与大汉的羁绊也是最深的,对朱高煦以及朝廷的忠诚,也是最高的。

朱高煦听着李放的话语,脸上也满是笑意。

对于这些最初一起跟着他出来,又一起从艰苦的时期奋斗过来的人,其实他给予了很多优待的。

“你没有冲撞,不用请罪,来坐吧。

当初的苦日子过来了,如今日子也越来越好,你们也不能忘记初心,切莫做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建立工厂是一件好事,这是大势所趋,你们自己也应该有切身体会才是。

但记住,要善待工人,当初你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起来的,也要能够体谅他们的难处。”

朱高煦与李放聊了一会,李放说着这些年的变化,朱高煦则是主要进行叮嘱。

直到后面,朱高煦才开始步入主题。

“刚才我见你是第一个就进去兑换大汉纸币出来的,我见你兑换了不少,你就没有一点担心?”

“大王,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大王所要做的事情,我们肯定都是支持的,全力支持。

我准备后续将这些年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兑换纸币,后面肯定主要流通的就是这个纸币了。

大王出什么政策,反正也不会害我们,我们都是清楚的,现在只是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弄懂,后面这个纸币肯定会更加流行。

不仅有着那些优点,更为重要的是,退一万讲,哪怕大王您后面不推行这个纸币了,我们兑换了的都不会亏。

大汉纸币实在过于精美,且如今兑换的数量其实并不多,后面哪怕不流通纸币,这个纸币都可以拿去典当,恐怕比纸币本身都还要值钱。

尤其是越往后面,还会越发的值钱,那时候的价值已经不在这个纸币的本身了。

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刚才在外面,我也已经了解过了,哪怕是少部分谨慎的人,他们都想要兑换一些出来呢。”

朱高煦的静静的听着这些,当听到若是停止推行,纸币的价值不只局限于纸币本身时,朱高煦也是眼前一亮。

能够看到这个观点,说明李放的眼光与思想,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个问题其实他也想过,因为若是真的后面不再推行,只是前面兑换的这些,在以后就会成为典藏版纸币,收藏意义可以说直接拉满了。

尤其是一百面额的大汉纸币,正面是大明两代帝王朱元璋与朱棣,加上他这个大汉的王,背面是大明与大汉的都城,纹路为龙纹,正面为龙头,背面为龙爪。

以黄、红两种颜色为主调,辅以其他颜色与纹路为点缀,可以说视觉冲击拉满了。

而李放说的话,也让他放下了不少担忧,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对纸币的态度是反感的。

尽管有少许的人选择观望,但也只是观望,基本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

这是朱高煦尤为想要看见的,只要百姓对纸币的态度是良好的,那么后面全面推行时,就有了极好的基础。

以京城为中心向外面不断扩散,逐渐辐射到各地,且有着京城的牵头,其他地方实行起来,也更加容易。

毕竟有了百姓有了准备,又有京城的试行点为支撑,问题基本已经不大了。

朱高煦与李放聊了许久,最终才让李放离开。

待李放离开后,王玉在一旁顿时忍不住了。

“王爷,看来发行的纸币,百姓的态度都是比较好的,与大明发行宝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后续的全面推行,臣看来是可以进行加快准备了。”

“王玉啊,你也不要过于高兴,如今只是推行的第一天,有着那股新鲜劲,且李放也已经不算真正的普通百姓了,未必是那么真实的。

真正的反馈,还需要等一段时间,等普通的百姓真正接触到纸币,并且逐渐从京城传到各地,那时才是最为重要的。

接下来要尤为注意传出京城后,各地百姓对大汉纸币最为真实的想法,这才是全面推行的关键。

记住,无论什么问题,都要记下来,不能遇到问题回避问题,必须要解决问题。

一定要派人暗访民间,知道百姓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

朱高煦并没有盲目的高兴,如今只是第一步还可以,也确实踏出去了,但后续,可不仅仅只能依靠如今见到听到的而做结论。

在朱高煦看来,普通百姓的认可接受程度,才是最为重要的。

且如今纸币推行而出,后续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进行反馈,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问题所在。

这也是当初哪怕他决定要推行大汉纸币,但也没有匆匆直接全面推行的原因。

这些问题不解决,后续怎么能让百姓放心使用?

货币若是都存在信任危机,那乐子可就真的大了。

更为重要的是,想要推行各地,各地的支行、分行都需要建设,包括其他的一些问题,太多了。

想要一下子推行整个大汉,实际上而言,也不现实。

而朱高煦的声音并没有停下。

“不过有一点你没有说错,那就是起码如今还算是正反馈,比我们预料的结果都要好。

接下来确实应该加快准备了,不能真的等到有了好的结果才开始,到时会来不及。

准备同时开始加快,不过不再是全面推行,改为逐步推行。

以京城为中心,逐渐向外一地一地的展开。

此事重大,需慎重,步子不能跨得太大,不然容易伤了自己。”

王玉在一旁闻言记下,这些他也是认同的。

商议了一会,两人随即离开。

回到王宫,下午王玉匆匆赶来。

“王爷,这次准备发行的纸币,遭到百姓疯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兑换,支行准备的纸币,快要被兑换完了,要不要从中央银行这里再调取一部分过去?”

“不用了,今天的兑换完成,不要再行增加,告诉他们,还想要兑换的,就明天来。

若是一直保持兑换,很容易让人多想,是不是朝廷在通过纸币快速获取钱。

该吊一吊胃口的,就必须要吊着,每日就按当量进行发放。

而且这样一来,百姓才有更多的时间去讨论,也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冷静期。

当他们冷静下来,相互议论之后,后面每一天发放出去的纸币,才是越来越有效的。”

朱高煦神情一喜,发行的大汉纸币遭到疯抢,这就是大汉百姓对他以及对朝廷的信任啊。

要知道这次本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宣传,就是想要看看百姓最为真实的反应,可见反响很好。

但朱高煦也并没有完全放松,他很清楚,今天许多人恐怕也有兴奋的原因在里面,并没有去考虑那么多。

毕竟才出来,绝大部分人自己都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冷静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若是冷静之后都依旧兑换火爆,那才能真正的说明问题。

今天遭到疯抢,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实际,不过也有一点是绝对的,那就是百姓起码对他以及朝廷的认可度与信任度,是绝对可以的。

不然哪怕冲动,都不会这样。

若是换成大明发行宝钞,百姓还有这个冲动?

短时间的没有了问题,剩下的就需要时间来逐渐反馈。

王玉闻言先是一愣,思考片刻,随即也是笑了。

而在外面的银行之外,前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都带着钱一起到来。

然而当听到今日的纸币已经全部兑换完成,银行主动让他们下去冷静思考,明日才会继续开始兑换后,所有人都顿时沸腾了。

有的人还想要争取,但依旧没有作用,最终只能逐渐散开。

但大汉纸币的讨论,却是在整个京城,以及向着京城之外逐渐传开。

京城之内,下至贩夫走卒,都在讨论着纸币的事情,尤其是纸币的精美外观传得更开,绝大部分没有见到的,都想要一睹真容。

随着讨论的深入,有的人冷静了下来,有的人反而愈发的想要兑换。

但没有一个人对大汉纸币存在担忧,尽皆是看好。

而诸国来到大汉经商的商人,是最为关心的,因为大汉货币的改变,对他们也有直接的影响。

大汉在迁移人口如火如荼之时,新的货币政策也在开始实行。

然而大汉这里进展顺利,大明的情况,却是让朱棣很是烦心与愤怒。

大明皇宫内。

此时的朱棣越发的年老,斑白的头发已经逐渐雪白,就连胡须,都已经有了斑白。

大明的永乐大帝,已经来到了真正的暮年。

此刻的朱棣,神情极为不好,本就已经苍老,面容却是无比的憔悴。

这时一太监匆匆走了进来,跪在地上。

“皇上,少师不行了,少师想要最后见皇上一面。”

朱棣神情一震,瞪大眼睛,满是不可置信,眼眸之中甚至带有一丝慌乱。

“什么?那些太医是干什么吃的?快去准备銮驾!一切从简,快!”

朱棣着急的向着姚广孝所在的寺庙而去,不断催促队伍加快速度。

当朱棣来到鸡鸣寺,此刻的姚广孝,已经奄奄一息。

“皇上,您终于来了。”

姚广孝的双眼都已经无法完全睁开,气息也很是不稳,他很想睡觉,全靠着一股信念在支撑着他等待着朱棣的到来,他还有很多话想要对朱棣说。

苍老的朱棣来到姚广孝床榻前,看着大限将至的姚广孝,眼眶一时有些红润。

想当初,靖难之时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那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如今,昔日成就自己最大的功臣,却是已经来到人生的终点。

朱棣一时没有出声,他一时间还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