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朱瞻基的悲愤:皇爷爷,你为什么觉得我会杀二叔和三叔?(1 / 1)
朱瞻基听着朱棣的问题,随即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又陷入了沉思。
如今朱棣问他心中有没有想法,有没有意见,他确实有,不仅有想法,还有意见。
但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之前的他了,现在的他很清楚有些话不能说出来。
就像现在,即便他心中有了答案,但他就是不能这样直接说。
以往他还不理解朱高炽经常跟他说的帝心难测,如今他似乎有些明白了。
朱高炽在他眼中,明明是一心为国为民,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然而在朱棣眼中,却是那样的人。
朱高燧本不堪大任,只知挑起争斗,手段残暴,在浙江掀起血雨腥风,利用自己的权力,不断排挤打压滥杀朝廷官吏,任用自己的亲信上位,大肆拉拢朝堂之人。
就这样的人,但朱棣就是那么信任,朱高炽提出制止,朱棣却是丝毫没有理会,反而帮着朱高燧处理朝廷重臣。
朱瞻基心头甚至有一些寒心,明明杨荣、杨溥那些人如此为大明,为朝廷奔走,却是落得一个被打入诏狱,甚至要步解缙的后尘的结果。
其实在他心中,朱瞻基依旧是赞同朱高炽说的那些的。
在朱瞻基眼中,治理天下,就需要用文人,用文官,既然要用,那么就必须要给予信任,不然别人怎么能够做好事情?
有时候下放一些权力,不至于让自己被一些琐事所束缚,既可以让作为帝王的自己更加专注于大事,也能让下面的官员更加用心去做事。
但朱棣呢,却是事事过问,但自己又忙不过来,只能让朱高炽来帮忙处理。
到了最后,朱高炽身子忙坏了,朱棣倒是做出大功绩了,却是又看不起朱高炽,朱瞻基又怎么能没有想法。
如今朱高炽身子彻底废了,最后就剩下这一年半载的时间了,那么堆积的那些国事,是不是要开始让他来做了?
他是不是也要步朱高炽的后尘了?
今日朱高炽的惨状,会不会就是明日的他?
朱瞻基心头满是悲愤,却是不能在朱棣吐露半分,因为他的那个三叔,就在旁边虎视眈眈。
此刻朱瞻基甚至都有些埋怨朱棣活得太久了,熬死了大明的太子,接下来就是要开始熬他这个太孙了吗?
以往朱高炽对他的许多教导,他都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到如今,朱瞻基隐隐有些明白了。
现在的他,何尝不是当初那个他有些瞧不上的大明太子朱高炽?
但这些,他都不能说,他必须得藏在心中,一旦说出来,事就大了。
朱高炽刚才对他的叮嘱,他记在心里,如今朱高炽这个顶梁柱倒下了,他就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不能因为自己说的一些,而牵连到整个家,以及影响到他自己。
然而这些话不能说,但他又不能说得太明显,不然那就是朱高炽是错的吗?
朱高炽可是他亲爹,他能够这样说自己的亲爹吗?一旦那样说了,朱棣会不会对他更有想法?
朱棣看着沉思的朱瞻基,也并没有去多想与打扰。
在朱棣眼中,朱瞻基或许还沉浸在朱高炽这件事的悲痛之中暂时没有走出来。
等了许久,朱瞻基也有了想法,缓缓开口。
“爷爷,孙儿心中从来没有怪爷爷,自我打小开始,爷爷就是最疼我的人,我都记着的。
但要说想法,也有一点。
我知道爷爷说那些是因为刚才我也在,那些话我更加清楚爷爷是在给我解释,而不是在给我爹。
其实爷爷可以下来之后与我说就是了,我爹身子已经那样了,让他最后享受一段清净的时光吧。
我能够理解爷爷,也能理解爹,你们都是为了大明在考虑,只是许多时候想法不一样,才起了一些争吵。
其他的,也没有了。”
“圣孙长大了,我也放心了。”
朱棣听着朱瞻基的话语,心头很是欣慰。
其实朱瞻基无论是偏向他,还是偏向朱高炽,他都会有想法,唯独就是这番说辞,只是对他在朱高炽面前说那些惹得朱高炽突然晕倒而有想法,朱棣格外的理解。
他的好圣孙,既为朱高炽着想,也是认同了他说的那些。
朱瞻基有想法的那点,在朱棣眼中是一件好事,朱瞻基又有孝心,又能懂他说的那些,怎么能不欣慰。
朱棣感慨片刻,随即又话锋一转。
“你再说说,对那些人,还有你三叔,你是什么看法?”
朱瞻基迎着朱棣的目光,他知道朱棣所说的‘那些人’是哪些人,但这次,他不准备退缩了,尤其是还涉及到朱高燧。
对于自己的这位三叔,朱瞻基已经很有意见了,要不是朱高炽一直拦着他,让他不要对朱高燧动手,他早就已经开始和杨士奇等人对付朱高燧了。
“爷爷,之前在北平时,您也问过我,我的态度还是一样的。
治理天下,需要他们,没有了他们,只靠孙儿一人,也无法治理好大明天下。
唯有任用贤能,选拔贤臣,如此才可让天下维持稳定。
对于有能力的人,我会更加的重用,朝廷需要这些人来做事,来推行朝廷所决定的政策。
而至于三叔,他在浙江固然加速推行了新政,但所行手段,过于残忍了些,长此以往,百姓对朝廷必然会有更大的怨言。”
朱瞻基没有继续迁就朱棣,这些就是他的想法,只不过他已经收着说了。
他看重文臣,早早就已经和朱棣透露过,他也不会改变。
对朱高燧,他实在无法做到视而不见,朱高燧做的那些事,都在触及他的底线。
也就是还有朱棣在上面,若不然,他早就让人拿了朱高燧。
“大孙,你三叔那里,我会处理的,不过你要告诉我,若是我走了,你会怎么对待你三叔?”
朱棣对朱瞻基的话并没有多少意外,当初在北平时,朱瞻基就向他说过这些。
他也赞成,因为治理天下,也确实离不开那些人,这是事实。
不过用归用,也不能傻乎乎的就那样用。
但现在他更加关心的是朱瞻基会怎么对待朱高燧。
他虽然确实是在利用朱高燧,但朱高燧这次做的,完全就是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朱瞻基心中肯定会有想法的,而他也不可能杀朱高燧。
后面他肯定是要让朱高燧就藩的,但如今发生了这些事,他反而有些担心了。
朱瞻基闻言,心头一时很不是滋味,他知道朱棣这样问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对他不相信啊。
难道他在朱棣眼中,就真的会杀自己的亲叔叔吗?难道朱棣就以为他以后会对朱高燧下杀手吗?
之前是朱高煦,现在又换成了朱高燧,朱瞻基心头满是悲凉,无比的悲愤,他没有想到,朱棣会这么想他。
痛到深处,朱瞻基如今年纪本就不大,一股不服的气势,逐渐散发而出。
“爷爷,你觉得我以后会杀了三叔吗?我在您心中,就是那样的人吗?
之前二叔在时,您也是这样,最开始明明是二叔造反,可您却问我能不能容得下二叔,我就是那种会杀害至亲,是那种无情无义的人吗?
皇爷爷,你为什么会觉得我会杀二叔和三叔?
我很是不解,三叔做的在我看来确实过分了些,但我知道他是为了达成您想要达成的目的。
退一万说,不管他做了什么事,但他都是我三叔,我朱瞻基,绝不会是建文那般无情无义之人!”
朱瞻基是真的想不通了,朱高煦就不说了,毕竟已经过去了,哪怕他心中对朱高煦很有想法,但都只能忍着,因为朱高煦的实力不比大明差。
但他要是想要动朱高燧,有的是其他办法,他又何至于下杀手?
朱瞻基无法忍受的是,明明他就没有那个想法,但朱棣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想他。
以前他还小,那时朱棣吓他,他很怕。
但现在,他已经长大了,朱高炽又病倒,他已经开始支撑起一个家,支撑起东宫了,他又岂会再被朱棣这样吓。
他不是朱高炽,他不会逆来顺受。
朱棣看着朱瞻基脸色潮红,满是悲凉的模样,心头虽一痛,但更多的是欣慰,是放心。
朱瞻基的这个态度,他知道,朱瞻基不会那样去做,他就放心了。
他有这个想法,不是因为他听信谗言,而是永乐一朝的情况,和洪武一朝,太像了。
徐皇后早逝,大明太子朱高炽早逝,同样也是孙子上位,他很害怕朱瞻基会是下一个朱允炆。
如今他为朱瞻基做的,该做的基本都做了,诸王不仅兵权彻底被削,朝廷对诸王的开销他也会省下来,并且诸王后面还会向朝廷缴纳赋税。
朱高燧后面他虽然有安排,但也不会对朱瞻基有任何威胁了。
至于朱高炽,他虽然无法做什么,但他已经将大明工院彻底打造成型,在大汉时也叮嘱过朱高煦,知道了朱高煦的想法。
这些,都是他为了防止再出现他心中的担心而做的。
“大孙,是我这个当爷爷的不是,你也不要多想,我相信你!”
朱瞻基听到这里,情绪逐渐平复了下来。
他刚才本是想借着这事看看朱棣还是不是和之前一样对他,如今看来,他想对了,朱棣对他的疼爱,依旧没有变。
直到这时,他才彻底放心下来,朱高燧,他那亲爱的三叔,终究只是跳梁小丑罢了。
“爷爷,你放心,我是不会做那些事的,您所担心的,不会发生!”
“哈哈,好。”
朱棣笑过后,随即继续开口。
“大孙,刚才你说重视文人,这没错,选拔任用贤能,都是对的。
治理天下,确实离不开这些人,但你要记得,这些人既要用,也要防。
武人霍乱天下,只是一时,只要民心向朝廷,不会长久。
但文人若霍乱天下,是无形的,危害的是大明的根基,是在祸害咱们老朱家的根。
权力一定要抓在自己手中,哪怕下放,也只能在特殊时候,但只能是一时,后面必须要收上来。
这些人的野心,比头脑简单的武勋要可怕多了,你没有经历洪武时期的混乱,没有见到那些,你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我说的这些,你只需要记住,照着这样去做,等以后,你自然就能逐渐看清他们真实的面目。”
朱棣耐心的教导着朱瞻基,他确实不反对朱瞻基重视文人,但是,他不希望朱瞻基对那些人过于信任。
文臣有了过大的权力,有什么后果他可不仅是在史书上看到过,在洪武时期,他更是亲身经历过。
亲身经历过的,才刻骨铭心。
朱棣的话音并未停下,继续道:“刚才我去见少师了,少师已经走了。”
朱瞻基认真的听着,神情确实极为专注,但对于朱棣说的内心有没有当真,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当听到姚广孝走了的时候,朱瞻基心头还是一震。
姚广孝的情况他也是知道的,知道就是这几天,但还是有些感伤。
因为姚广孝是支持朱高炽与他的,当初姚广孝可是教导过朱高炽,也教导过他。
在朱瞻基心中,姚广孝就是东宫的人,也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所缅怀。
感慨片刻,朱棣的声音继续传了过来。
“少师临终前,对我说了很多话,尤其是朝堂,他也看出了缺少具有文人气节之臣。
现在朝堂只有夏元吉寥寥几人还能支撑,其他人,包括杨士奇他们在内,不足以挑起更大的担子。
少师向我推荐了几个人,过后我会去请他们入仕。
这几人可不像杨士奇他们了,你今后要是做得不对,或者偷懒了,哪怕你是皇帝,哪怕能够掌握他们的生死,他们都是真不会怕的。
他们也是一心为国为民,为大明江山社稷的人,待我请他们入仕后,你要好好善待他们。”
朱棣这是提前让朱瞻基做好准备。
朝堂上不能只存在一种人,必须得有许多种人,这样才是健康的。
不仅是有气节的文人,包括夏元吉这样的人,朝堂上也需要有,才能让朝堂平衡。
朱瞻基听得一愣,那样的人,他还没有见过,一时他都有些好奇。
他接触最多的,还是杨士奇这些人,在他看来,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国之栋梁。
不再去想,朱瞻基当即应下。
“爷爷,我对您说的这几人,可很是好奇,若他们真的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为江山社稷,我以后定会善待!”
朱瞻基也确实是这样想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那就是大明的瑰宝,他又怎么能不爱惜。
朱棣听后,顿时笑了,这才是他喜爱的圣孙啊。
“好,那我尽快将他们请来。”
“另外还有一件事,你觉得你二叔如何?大明与大汉之间,你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