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再次被大汉的不同所震惊的朱棣,交给朱高煦的遗言(1 / 1)
朱棣一个人静静的等待着,烛光的映照下是那么苍老与孤独。
如今的朱棣,仿佛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雄风,像是在等候最终的归途一般。
等了不知多久,朱棣的眼睛总是想要闭上栖息,但又很快睁开。
反复许久,再次睁开眼时,总算看见了张谦匆匆走入。
张谦来到朱棣身前,看着此刻朱棣的神情,心中一时复杂。
“臣张谦,参见皇上。”
“起来吧,自己坐。”
张谦起身看了朱棣片刻,才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皇上当保重身子才是。”
张谦想了许久,最终说出这么一句话。
他很想说要不让大汉的太医前来诊治,大汉的医疗技术,比起大明要好许多,医学院里面的院士,在张谦看来医术都在大明的太医之上。
大汉其实有许多病症,当初朱高煦出来时带出来的三个太医都束手无策,最后却是在朱高煦的参与指点下,医学院最后研究出了诊治的法子。
如今大汉科技的发展,可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工业,而是各行各业,都有在发展的。
医学方面,同样如此。
大汉不仅有科研院,后续成立的医学院、研究院等等,都是有着重要突破的。
朱高煦分出不少财政给这些特殊机构,又调集人力,集中这些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后续还建设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可都不是只是用来看的。
但张谦不能提,一旦让大汉的太医来诊治,那朱棣真要是出了点事,这个责任大汉绝对要承担。
哪怕就是朱棣正常死亡,或者这次真的就治过来了,以后出了什么事,张谦都能想到大明的那些文官士大夫肯定要把朱棣的身亡全部推在大汉头上。
这不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他清楚大明的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而且这样做能够对大汉的声誉造成极大的打击,舆论的冲击,对大汉而言也太大,那些人肯定会这么做。
对朱棣,张谦心头也是复杂的,尽管他是从大明出去的,在大明时没有受到重用,但对朱棣,他们都是认可的。
其实不仅是他们,哪怕就是朱高煦,对朱棣都是保持基本敬重的。
在大明内部这么一种情况下,朱棣的文治武功,尤其是想要在大明实行那些新政,背负那么些压力下,他又怎么能不敬佩。
哪怕就是朱棣针对藩王,虽然这种情况对朱高煦也是不利的,但心底,他是很认同的。
这个问题不解决,大明的新政想要实行,并非那么容易,朝廷每年的财政支出,依旧会有很大的累赘。
可以说朱棣要是不做这些事情,就凭借朱棣原本为大明做下的那些功绩,已经足以和历朝皇帝竞争千古一帝之典范。
然而朱棣不惜自己的名声,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做这些,想要解决的大明的那些问题,又怎么能不让人敬佩。
朱棣听着张谦的关心,却是笑了。
朱棣是真没有想到,第一个关心他的,却是一个‘外人’啊。
按道理而言,他其实做了对不起朱高煦,对不起大汉的事情,朱高煦这次那样帮他,帮大明,但他却是暗地里派人窃取大汉的机密技术,张谦对他应该是有恨意的才是。
但张谦却是并没有这样对待他,眼中的忧虑,真诚的言语间对他的关心,他可以判断。
“朕无事,无需担心,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在如今到来罢了。
朕虽是皇帝,但也是人,所有人都没有办法逃开大限的到来,朕也是一样,早已经有了这个准备。”
“皇上看得透彻,能够这般坦然面对,臣敬佩无比。”
张谦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越是权贵之人,其实对自己的命,越发的看重,更遑论朱棣这样的皇帝。
自古以来,多少皇帝为了追求寿命,追求长生不老做过那些荒唐事,但在大明,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却是将这点看得无比的寻常,张谦是真的佩服。
而这两位不仅是不在乎这点,哪怕是老来,哪怕是身子都不好了,依旧还在一心处理着国事。
“哈哈,你在那里也是这样夸过汉王?”
朱棣听着张谦由衷的夸赞,笑得更开了,感觉整个人都舒服了不少。
大明的人夸赞他,朱棣只觉得是在拍马屁,张谦夸赞,朱棣却是感到非常的受用。
张谦听后也是笑了,摇了摇头。
“皇上,在大汉,我们倒是想要夸殿下,但是殿下不让我们夸。
殿下说听这些夸赞的话听多了之后,就会逐渐一些事情的判断出现错误,整个人会逐渐开始膨胀,殿下说那是一种危险的状态。
殿下也常跟我们说,与其说夸赞的话,不如多说一些不足之处,只有将那些不足放在台前,大汉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在大汉都是这样的,我们都在效仿殿下的这番做法,在大汉那里做官,可以适当有实打实的夸赞,但要是时常阿谀奉承,只知拍须溜马,是不行的。
殿下成立一个纪律部,这是主要负责纠察各级官员纪律问题的,那些不为百姓做实事,只会嘴上功夫的人,只要被抓出来,是直接要面临严苛处罚的。
殿下说如果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那就不要去参加科举入仕,以免误国误民,误己。
臣刚才也不是夸赞皇上,而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感叹称赞,一时情不自禁。”
张谦说的是事实,在大汉,是真没有多少人夸赞朱高煦,早前有人夸赞,朱高煦反而还会不喜。
除了有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夸赞,其他时候都没有刻意的去这样做。
直到现在,也就王玉与许柴佬这两人夸赞的频率倒是多了一些,但两人都是极为把控好那个度的,夸的时候是真夸,但要是有什么事情,当着朱高煦的面指出,可也是一点情面都不给朱高煦留的那种。
张谦所说的那种风气,大汉制度的风气,也是因为朱高煦的上行下效吧。
朱高煦亲身作则,王玉、许柴佬等人跟进,下面的那些人也纷纷开始效仿,开始这样去做。
这其实不是大汉的律法所必须要求的,但莫名其妙的,逐渐形成了大汉特有的特色与潜意识人人都所要遵守的。
朱棣听着张谦说的这些,心头却是惊讶了一番。
他在大汉时,也没有了解到这些,如今听着张谦这样说来,朱棣是真的感到震惊与欣慰。
大汉官场的风气,和大明俨然是完全不同的啊。
就张谦说的这些,在大明就很难出现。
要是在大明都按照大汉的这个标准实行,朱棣都不敢想,大明天下不知得有多少官吏会被拉下马。
哪怕就是在朝堂,都不知有多少人会被处置。
哪怕直到此刻,大汉一直给他一种感觉,哪怕他已经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了,但大汉总能有一个方面又能震惊到自己。
明明朱高煦成立大汉的时间那么短,比起大明来说差得那么远,但大汉的许多制度,各个方面,却是走在大明之前。
朱棣有时都很想不通,朱高煦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朱高煦所用的那些人,都是从大明这里带出去的,为什么这些人在大明时和大明如今的那些人是一个样子,但在大汉,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其实正是因为大汉发展得太好,各方面都逐渐走在了大明的前面,他才迫切的想要改变大明啊。
如今的大明,对比起大汉来,让他看不见大明未来的路。
大明有着辽阔的疆域,有着比大汉还要多的人口,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人才,有着比大汉要深厚得多的底蕴,一直以来的泱泱华夏之地,怎么能够比别人发展得差?
如今是大汉走在大明前面,大汉属于大明,都是汉家人,但哪一天要是有其他国的人跟着大汉的模式,一样变得强大了呢?
朱棣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但他知道实力不如别人时,不仅是要挨打,甚至要被别人所灭国。
他努力的想要在大明实行那些新政,但他逐渐发现,仅仅只是靠着那些新政,依旧都还不足够。
朱棣心中很是迫切,但偌大的大明,也就只有他一个人才会这样的迫切,其他人,都没有啊。
朱棣强忍心头的悸动,不再去想,他怕自己再想下去,会陷入在里面,无法自拔。
如今在大明的第一步已经踏出去了,后面能走多远,就看朱瞻基自己的本事了。
平复下来心绪,朱棣看向张谦。
“你说的这些,大汉能够有如此风气,来之不易,当保持下去才是。
夸赞的话听太多,确实会让自己产生错误的叛乱,汉王他当真是与众不同呢。
不说这些了,这次找你来,是有事要与你说。
接下来与你说的话,你要全部记在心里,回去之后,要一字不落的说给汉王。
但不可让他人知晓,明白吗?”
“请皇上放心,臣定将皇上的话一字不落带给殿下!”
张谦的神情无比的认真与严肃,他知道接下来就是朱棣叫他来的原因了。
这也是他一直留在大明,所等待的。
朱棣的神情也变得肃然,缓缓开口。
“老二在大汉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做得很好,咱老朱家有他,我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值得了。
但这大明,我不能交给他,立嫡立长,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然乱了套,会为以后埋下祸根。
如今我在大明也开始实行新政了,大明所实行的新政,都是在大汉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变而来的。
你在大汉,帮忙看着点,大明周边虽然已经被我收拾干净了,但若万一真的还有强敌出现,我知道你不喜欢太孙,但也多担着些,帮一帮大明。
至于大明所实行的新政,我知道你对太孙有很大的敌意,让你指点太孙,恐怕你也不会愿意,但大明若有难处,到时看在我这个老头子的份上,看在都是老朱家人的份上,大汉也属于大明一份子的份上,帮帮太孙吧。
而若是太孙在大明真的做不出什么来,大明变得越来越差,甚至连外面若是可能出现的强敌都难以应对,大明变得越来越糟糕。
若真的有那么一天,你便带兵回来吧,将你在大汉实行的政策,一起带到大明来。
大明可以是老朱家的其他人当家做主,但大明决不能亡,汉人必须要越发强大,万不可让前宋之殇,在大明重演。”
朱棣心头满是决然,他能做的,只有这样了。
朱瞻基这里,他能够为朱瞻基做的事,全部都做了,他都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要是朱瞻基真的如他内心深处所质疑的那般,真的无法将大明发展起来,大明反而变得越来越差,那让朱高煦一脉回大明,也是大势所趋。
至于大明周边会不会出现强敌,在朱棣心中其实很难相信会有,但历朝历代一直反复发生的边患,无论朝廷怎么清理,怎么往北扩张,最后都会再次出现新的边患。
朱棣也清楚这些,他担心大明周边若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大明又无力应对的糟糕场景。
其实在朱棣心中,只要不是昏庸到无能,凭借他留下的底子,精锐的三大营以及边军,哪怕就是强如朱高煦的大汉,想要打入大明,都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历朝历代以来的教训又在告诉他,什么事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尤其是有朱高煦这么个变数在,已经出现了太多的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事情,朱棣也担心。
若是大明真的差到那个地步,朱高煦或者朱高煦一脉的人打回来,在他眼中也是应该的。
都是老朱家的人,都是他的子嗣,若是朱高煦或者朱高煦一脉的人能够让大明真的兴盛,他也乐于看见。
与其被别人所灭,不如换个老朱家的人继续掌控这大明天下。
而要是没有这些糟糕的情况发生,他也希望大明与大汉能够一直这样和睦相处下去。
这个决心,是他艰难决定的,本来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说的,但他时日终究无多,他怕自己再不说,就没有机会向朱高煦说来了。
朱棣也是真的期盼,哪一天大明也能向大汉那般,甚至超过大汉,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明真的能够远超历朝历代,那他这一脉篡位夺权的骂名,也能真的消失了。
朱桢说的那些为什么能够对他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有些是他自己知道错了,却是又不得那样去做。
因为他心中,也有怕。
朱棣想要的是后人提到他靖难会说他靖难是对的,因为他靖难之后,他这一脉让大明,让汉人彻底变得强大起来,彻底开始兴盛繁华。
而不是说,那个朱棣啊,就是一个篡权夺位的小人,要是他没有靖难,说不定大明会更加强大,而不是毁在他那些无能子孙手里。
当初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何尝不是用一生的功绩来洗刷那些黑点。
如今的朱棣,同样是在用一生的功绩,以及想要后面的子孙都能更加争气的来洗刷这一点。
朱棣深知,做得好,后人会有尊敬与夸赞,但要是做得不好,就真的是千夫所指了。
尽管他很相信自己的好圣孙,尽管他认为自己的好圣孙不差,尽管他一直觉得朱瞻基会超过他,尽管他给朱瞻基将所有的路都铺好了,朱瞻基会是大明绝对的盛世明君。
但在朱瞻基身上看到的那一丝怀疑,又让朱棣没有那么完全有把握。
这次给朱高煦说这些,也相当于是他的一个后手吧。
去大汉再次了解了朱高煦,他对朱高煦没有丝毫的担心,他相信,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朱高煦不会让他失望的。
朱棣虽然确实不愿意看到他们老朱家自相残杀,不想看见大明内乱。
因为一旦发生,世人只会觉得是他带了这个头,他会背负更多的骂名。
但朱棣依旧这样选择了,大明若真有那么一天,真的腐朽成那个样子,真的连大明江山都无法守护,真的无法带着汉人变得越发强大。
那让给朱高煦这一脉的人试试,也未尝不可。
大汉有着太多的奇迹,他相信若大明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只有朱高煦这一脉,才能再次带着大明,带着汉人走向强大。
至于骂名,他不怕背,因为他背负的骂名,已经不少了。
而唯一让他再次可惜的,就是朱高煦为何不是老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