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文化统一的血腥一面(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回到王宫,翌日叫来王玉。

“王爷,是有什么事?”

王玉一脸疑惑,实在是朱高煦叫得太急,他都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朱高煦来到下方,神情微微有些激动。

“我刚从火器局回来,火器局研发出了更好的火枪,比之前的燧发枪好了太多。

而且不仅是火枪,后续火器局还会对火炮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应该还会出现一些提升。

如今研制出来的击发枪必须要尽快列装大军,以提升大军战力。

现在火器局已经将人手都调配了出来,科研院也会出一部分人,你马上下去安排。

让大汉各地的兵工厂,全部昼夜赶工,人手轮换,人停生产线不能停,全力赶造这新研发的击发枪!”

王玉闻言,心头也是一喜,他是真没有想到,火器局又做出了新的火器。

尽管如今大汉的火器已经领先大明很多,大军的武器装备已经遥遥领先,大军的战力足够强大,但能够让大汉的军事实力更进一步,谁又会嫌弃?

“王爷放心,臣知道了,这就下去开始安排,一定尽快让大军完成列装!

不过臣有一个疑惑,先期制造出来的击发枪,要不要装备前方作战的大军?

如今正好前方有大战,臣认为先期生产出一部分后,列装一部分到前方大军,让大军在战场上检验这个击发枪的可靠性。

若是遇到问题,在还没有大量生产之前,还可以及时让火器局进行改进解决缺陷,然后再进行全面生产,以免白白浪费了生产力。”

朱高煦听得眼前一亮,当即拍手称快。

“你说得不错,这点提醒得非常好。

可以生产一部份,派人去战场教大军怎么使用。

不过在此期间,生产不能停,必须全力生产。

这个击发枪已经经过繁杂的试验,有问题的可能性很小,战场检验只是最后一关,不能等着有了反馈才开始生产,那样会拖时间。”

尽管王玉提醒得很好,但击发枪到了这个环节,基本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了。

因为该测试的,都进行测试过了,哪怕是一些恶劣条件的测试,实战也尽可能的模拟过实战。

但为了以防万一,朱高煦还是觉得王玉说的在理,真正的战场之上检验,才是最好的测试。

王玉也当即应下,他也只是将问题提出来,其实这方面他也不怎么懂,毕竟火器局的人才是专业的。

定好之后,王玉匆匆离开,朱高煦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

在朱高煦一个人享受清闲没有多久之时,陈宏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龚仁到了,正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以后他来找本王,可让他直接进入。”

朱高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龚仁到来,他还是很高兴的。

这是大汉新生一代的头部优秀栋梁啊,当初和于谦、陈骥是第一批,如今龚仁与陈骥已经历练了出来。

于谦后入仕,如今都还在历练阶段。

不过于谦的年纪最小,等于谦到了龚仁、陈骥这个年纪,位置恐怕比龚仁与陈骥还要高一些。

片刻的时间,龚仁匆匆走入。

“参见王爷。”

“快起来,来坐,我给你沏好了茶,润润嗓子。”

龚仁看着朱高煦示意自己去旁边入座,也是没有客气,来到朱高煦近前再次一礼,恭敬坐下,双手抬起朱高煦亲手为他沏的茶,心头无比的感动。

他是真的感激朱高煦,当初他也不过是大明的普通百姓,有幸小时候念过两三年学堂,后面遭灾,一家人都快活不下去了。

跟着朱高煦来到大汉,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后面大汉缺少文官,当时只要是会识字的,都可以入仕在大汉为官,但因为他的年纪,那时候实在太小,没有入仕。

再以后,他是第一批学院建立之后,入学学院的人,又破格考入国子监,有许柴佬教导实际经验,后即便是历练,也深受朱高煦的重任,直到现在。

若是没有朱高煦,他别说有如今的成就,成为大汉的大员,人上人,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当初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几乎都是当初最开始跟着朱高煦出来的那批人,他们对朱高煦,最是忠心,对大汉,最是热爱。

而如今,那批人都已经全部毕业,进入到大汉各地为官,支撑着大汉的发展。

可以说那一批人,已经逐渐成为大汉的基石。

朱高煦看着龚仁喝下一杯,又给龚仁亲手续上一杯,才缓缓开口。

“在外历练这么些年,辛苦你了,这五省之地,在你的治理下,如今也已经是发展了起来,做得很好。”

朱高煦东南亚划分出八省之地,也就是包含了占城、南掌包括万象在内的中南部、八百媳妇国最南部小部分山地以南、禅部中南部、勃固、以及阿瓦南部,一直到单马令这个位置,其中包含了大城国与吴哥王朝。

也就是越南南部、柬埔寨、老挝中南部、泰国、缅甸中南部之地。

而龚仁负责的五省,都是重要大省,人口集中之地,可见龚仁的职责有多重。

龚仁闻言,起身向着朱高煦郑重一礼。

“王爷,臣不敢言辛苦,这些都是臣应做之事。

臣幸得王爷信任,如今为王爷,为大汉做事,这是臣的幸运。

今六载已过,未辜负王爷与朝廷信任,臣已很是满足。

现归来得王爷如此对待,臣,万般感激。”

龚仁说得真心实意,他确实没有在乎地位与官职那些,为朱高煦,为大汉做事,这是他的夙愿。

他一家人,如今在大汉得到重生,得到了无上地位,他已经很是满足。

如今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想回报朱高煦,回报大汉。

不仅是他,哪怕是他已经出生的子嗣,龚仁也一直这样教导着。

朱高煦双手将龚仁扶起,又拉着坐下。

“你的心意,我知道了,大汉有你们,也是大汉之福。

在我面前,不用这般拘谨,放松一些。”

对龚仁这些人,朱高煦是真的欣慰,当初那批最忠心的人开始进入大汉体制,一心一意为大汉而虑,又怎么能不是大汉的一种幸运呢。

相互奔赴,才是最美好的。

如今大汉疆域已经不小,但到现在,虽然内部也有极少部分人出现那些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依旧保持着本心,力朝一处使,这些人才是让大汉直到现在,各地越发稳定的根基。

有的东西,讲的是上行下效,朝堂中枢都是这样的人,形成了如今的这种风气,那地方之上的人,也不会差。

最为重要的,还是那批人全部进来,第二批、第三批培养的人逐渐进入,撑起了这个大汉。

大汉不是没有贪官,但那些人寸步难行,因为盯着的眼睛太多了,他们举步维艰,常常难以为继,很快就会被查出来。

人都是有私心的,朱高煦也并没有因为有那些人出现,就影响自己的心态与想法。

他很清楚,那些人总会有,偌大的大汉,阴影之处难免生出一些脏东西,他已经尽量在控制了,但想要彻底消除,不现实。

就因为都是人,人总会有欲望与私心,这是无法解决的根源。

龚仁听着朱高煦的话语,感受着朱高煦的那份重视,也是会心笑了。

两人聊了一会,龚仁的神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王爷,臣此次回来,有一事要向王爷禀报。

此事其实本应该早传信回来让王爷知晓,但臣怕信中说不清楚,才想着亲身回来与王爷说来。”

“嗯?你展开说说,我现在倒是好奇,有什么事能够让你这么慎重。”

朱高煦是真的好奇,按道理来说,泰五省之地,被龚仁处理得井井有条,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才对。

但龚仁的这个样子,他又很清楚,绝对不会是小事,不然也不会要亲自见到他才说。

龚仁调整好心绪,又整理好思绪,缓缓开口。

“王爷,臣想说的其实是那里的佛教问题。

那里的寺庙很多,不少人信佛,但他们那里的佛教思想,与我们汉人的,又不一样。

起初大军打下那些地方后,并未大规模清理寺庙,后面越来越多有前科犯事的人选择剃发为僧,以及许多不愿入大汉籍的人也选择剃发。

大部分寺庙,尤其是那些修建得富丽堂皇的寺庙,还一度抵制大汉的涉足。

臣便擅自做主,请求当地驻军,对各大寺庙展开了清洗,缉拿那些抵制大汉,以及不遵守汉人佛规之人。

并且将各地寺庙强制纳入大汉佛教体系,剃发为僧必须要获得大汉颁发的度牒,才能为僧。

并且摧毁了大部分主动抵制大汉的寺庙,由于不少人闹事,臣直接处死了数万人,发配徭役奴籍十余万人,囚数万人。

又制定了寺庙僧人也需要从事生产,每个寺庙划分部分田地,用于寺庙自我耕种吃饭,至于其他开销,如寺庙修缮、佛像维护或新建等,包括其寺庙进度,都由大汉善司院进行管理。

而寺庙的制度,也遵从善司院对寺庙与僧人的管理规范制度。

除此之外,还有佛法与佛像,也需要遵守汉制,有极为特殊者,可向善司院提出,由善司院进行评估是否保留,或者进行融合,再报由王爷,由王爷审批后进行通过。

这条尚未实行,只是臣准备的设想。

另外还有一个设想,那就是以我汉人佛教填充那里缺失的寺庙,同时也可引入我大汉玄教院管理的道教进入,同步宣传我汉家文化。

再从善司院与玄教院中选出佛教大师与道教道师,统一佛法与道法,再进行宣扬。

佛教对那里人的影响很深,全面取消,恐难以实行。

这是臣在发现这些问题后的处理以及设想,未能及时上呈王爷,是臣之罪,请王爷责罚。”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听到最后,他其实差不多也懂了。

因为佛教在那里,原本有着很高的地位,在大汉经营之时,还把自己当做以前,聚集大量反汉势力以及人开始闹事,各种抵制大汉。

其实哪怕就其中一条,朱高煦都无法忍,更何况是占了好几条。

龚仁的处理,虽然狠辣,但他很喜欢,对于那些人,就应该果断且及时的处理,不然他们还以为拿捏了大汉,让大汉的政策推进受阻的同时,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造成更大的混乱。

而后龚仁的设想与提议,朱高煦也在认真的思考着可行性。

看着跪地请罪的龚仁,朱高煦起身将其扶起。

“起来,这件事,你并没有做错,相反,你做得很好。

而且,你也不能算做事擅自行事。

当初你去之时,我就将那里的所有事宜,全部交给你处理,并且还让地方驻军在必要之时配合你行事。

你本就有先斩后奏之权,更何况你还处理得很好。

若是没有你的处理,又岂能让泰五省之地发展起来?

更何况,现在你也来和我说了,很不错。

那些人胆敢反汉,抵制大汉,就应该狠狠的处理!”

朱高煦拍着龚仁的手臂,他是真的欣赏龚仁。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其实龚仁要是真的请示,一来一回耗费时间,会耽误黄金处理时间,不然局势会更加糜烂。

这么果断有魄力,关键是处理得他都找不到什么不足的地方,这个能力,同样极为出色。

龚仁闻言,双眼都有些红润。

虽然朱高煦将那里的大权交给了他,但他做的这件事,影响实在过于重大,本应该先报备朱高煦,等待朱高煦决定他才能动手的。

这次他不停赶路回来,在途中,其实他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后续的补充,就是他即便被处理,也要给朱高煦提出的完善解决法子,都是他整理了许久才整理出来了,耗费了他不少精力。

朱高煦看着龚仁,握住龚仁的手,继续开口。

“你说的那些提议,也非常好,当初始皇统一度量、文字,今日大汉也应当统一文化,也包括佛与道的文化在内。

这些地方,原本不过蛮夷小国,今能得到我汉人文化,是他们的大幸,那些糟粕,又何须继续存在。

此事你写一个奏本上来,到时我交给善司院与玄教院实行下去。”

朱高煦想得也很清楚,以后将会是大汉的疆域了,那么就只能有大汉文化。

那些地方,与之前的南洋诸国不同,南洋诸国是没有自己的文化。

这些地方哪怕就是佛教文化,他都不能允许有不同。

而且如今的人口迁移也已经完成,原本的那些人,敢不遵从,那就直接处理就可以了。

统一嘛,难免是血腥的,朱高煦可没有指望着靠嘴皮子就能让人信服。

这也是大汉处理那些打下的地方,出现的另外一面吧。

不然,为什么打下来的那些地方,为什么建城、修路、挖渠等等基建能够很快跟上呢,就是因为有着太多这样的劳力,进度怎么能不快。

刚才龚仁说的那些处理人数,这只是值得拿出来说的,他很清楚,远远不止那些人。

而至于善司院与玄教院,这是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设立的,只不过在洪武四年废除了。

如今朱高煦拿过来用的,也只是名字,内部的构造,就与大明的有很大的差异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