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民间文化与习俗,新粮食消息入大明(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看着龚仁,无比的欣慰。

这就是大汉的栋梁砥柱,是真的能够做实事,做成事,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就龚仁刚才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法子,换成其他人去,大部份人都做不到像龚仁这样完美解决,并且还是在第一时间解决,没有让泰五省之地爆发大的混乱。

当初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若是在大明,恐怕世人都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但如今在大汉,成长了起来,其才能与能力,真的就比大明的那些人差吗?

朱高煦丝毫不那样认为,更多的人,在他眼中都是缺少了那一个机会。

有名者被历史铭记,但鲜有人是从出生开始就有名,就有那足够的能力。

像龚仁这样的人在大汉有着更多的机会崭露头角,展现出来的,丝毫不比那些所谓的名人差。

有时候朱高煦都挺唏嘘的,当初从大明出来时,他帐下文武,除了一个张辅,以及一个被提及一笔的靳荣,其他人,有哪个是被历史所铭记之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班子,愣是打造出了如今的大汉。

如今再用王玉这些人去对标大明的杨士奇那些人,杨士奇那些人甚至都无法与王玉、许柴佬这些人相媲美。

以前的默默无闻之辈,现如今,哪个不是名震天下之人?

朱高煦是真的感慨,幸好他刚来之际,不是奔着要那些所谓的经过历史验证的那些人,这些无名之辈经过历练与自我成长,如今都个个成角了。

现在朱高煦更加明白,为什么每个开国皇帝身边的那些人,最初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最后都成了大将名将名臣。

都是从最开始的普通人,经过不断的历练与成长,最后逐渐到了那个位置。

朱高煦也更加深知,民间出人才,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有那个机会得到历练与成长,没有机会拥有那个舞台,最终默默无闻一生。

龚仁听着朱高煦这样同意下来,心头无比的感动。

这才是他们的王爷啊,与大明的那些人,完全不同。

“王爷放心,臣下去后便尽快整理出来,上呈王爷。”

“好,这事就交给你了,在完善这件事时,你也可以多与善司院与玄教院沟通,尽快将这些完善出来。”

龚仁听后,尽皆应下,满脸的笑容。

但随即,龚仁的神情又变得凝重起来。

“王爷,除了此事,还有一事。

臣认为在泰五省,准确来说是整个王爷所说的东南亚八省之地,民间文化也需要除去。

那里的人,从当初大唐时期开始,尤其泰中省以西四省之地,原当初的骠国早期,就有如今朝廷正在出兵的南亚地区婆罗门传输过文化。

如今那些地方,深受其影响,与我汉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臣认为应当将他们与南洋诸国当初归附之时的情况区分开来,且经验也不能完全按照以往那般。

在东南亚八省之地,臣想的是可以推出一个特别的政策,那就是最快融入大汉之地时,可以适当保留一两个,或者三五个地方习俗。

但至少习俗,其他的例如婆罗文化这些,必须要彻底去除,全部以我汉家文化、风俗为准。

通过这样只是保留一两个特有习俗的方式,既可以加快他们真正融入大汉,也可以让他们心底略微有一个寄托,从而对融入大汉不再抗拒,加上已经迁移过去的汉人,也能进一步加快融合的速度。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朝廷的目的,又不会让他们的文化复苏。

只要文化不复苏,今后那里不管怎么演变,最终会是我汉人的其中一地,而不会再次分离出来。”

朱高煦听着龚仁说的这些,心头一沉,这点之前他还确实没有想到,不仅是他,王玉等人同样没有想到。

直到现在龚仁说出来,他也有了一些印象,东南亚的婆罗文化,确实在及早的时候就有输出东南亚诸国,哪怕就是那里的佛教,也是因为南亚那里的影响。

大唐时期,可以追溯过去的,也就是当时的天竺国时期。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已经没有找王玉来一起商议的心思了,当即看向龚仁。

“你说的这点,提得很好,这是朝廷所有人都疏漏的一点,你提得正是时候。

这件事交给你去实行,过后你再过去一趟,将这个政策彻底实行下去后,再回来。

至于你说的保留习俗,你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每个地区,最多只能保留两个。

且保留下来的习俗,不能与之前的文化,有任何关联,不然不能保留。

这个事,你还是要整理出来,通过奏本送上来。

现在朝廷成立了国事院,你是知道的,过后直接上报给国事院,我会直接审批,你这里提前做好准备。

等这个事情做好,到时再调你进入国事院。”

朱高煦没有丝毫的迟疑,这个问题,他是必须要解决的。

在大汉,就只能有汉家文化,不能有其他任何文化。

各地的习俗,可以有不一样的,但文化必须统一,这也是进行各地统一的根本。

大汉所实行的政策,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地方,就实行另外一套政策,所有地方,都不能有任何的特殊。

想着这些,朱高煦再度开口。

“这次本王给你权力,本王不在乎过程怎么样,只需要结果。

必要之时,本王可以让八省驻军全面协助你,八大都督府,都会全面配合你行事!”

做这样的事情,朱高煦已经做好了当地流血的准备,毕竟这样做,肯定是会引起剧痛的。

但痛一阵与一直痛,朱高煦分得清轻重。

有句老话说得好嘛,长痛不如短痛,哪怕痛得强烈,经历一次就够了,他可不想经历多次。

不然,这些地方就会像是大明的交趾那样,年年都有叛军反叛,且随着大明国力的消耗,尽管在不断平叛,但交趾的叛军越平越多。

朱高煦绝不允许大汉有一个地方像大明的交趾那般。

而且他就不信了,会所有人都想死,只要融入到大汉,入了大汉户籍,就有极好的待遇,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随时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他不信那些地方的人,都是不在乎自己性命的人。

更多的不过都是一些普通百姓罢了,绝大部分普通百姓所考虑的,不过都是怎么填饱肚子罢了。

让各地驻军配合,就是怕那些普通百姓被裹挟,被那些人给利用,制造动乱。

真的出现了,他可就不会管那么多了,该镇压的直接镇压。

在没有成为真正的大汉百姓之前,就不是大汉的子民,他无需为不是大汉的子民考虑那么多,从而伤害到已经迁移过去的大汉子民。

龚仁见朱高煦这么支持他,并且让他去亲自处理,还让八省都督府,也就东南亚八大省督配合他,龚仁既是激动,又是感动。

那八大省督,还差两省省督,就彻底相当于大汉北大都督府的配合协助了。

大汉总共都才五个大都督府,朱高煦这就相当于是调动了一个大都督府的大军,但凡他有其他心思,就能给大汉制造出一场不小的灾难,但朱高煦就这么让他放手去做。

这怎么能不让龚仁感动,这份信任,更是让他激动。

龚仁站起身,恭敬又郑重的向朱高煦一礼。

“请王爷放心,一年之内,臣若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臣便辞官致仕,自尽家中!”

朱高煦给了他这么大的支持,龚仁也展示出了自己的决心。

那里是他治理这么多年的地方,要是一年之内真的无法解决,辜负了朱高煦的信任,唯有自尽方可赎罪。

朱高煦将龚仁扶起,郑重道:“我相信你。”

朱高煦也没有说什么‘大可不必说这些’等等这样的话语,既然龚仁做出了承诺,那他相信。

毕竟他给了这么大的支持,龚仁要是连这点担当都没有,那也没有必要身居高位了。

在大汉想要身居高位,没有真本事,没有大本事,是不行的。

聊了一会,朱高煦忽然想到一个严肃的问题,看向龚仁。

“对了,还有一个事需要你去做。

你将这些经验,做出一份心得,到时不仅要存放国事院,方便为以后处理这样的事情积累经验,也要发一份给于谦。

如今于谦正在南亚,南亚之地也已经差不多拿下,在朝廷实行军政分离之后,他已经不再担任大军后勤之事,而是在治理当地。

而南亚之地是婆罗文化的起源,那么那边的任务更是艰巨。

给于谦一份,也让他有可以参考的经验。”

朱高煦这次是真的对龚仁欣慰到了心头,因为南亚那里的情况,比起东南亚,还要更加复杂。

要不是有龚仁的提醒,南亚那里的处理,恐怕以后也要出大问题。

至于于谦,本来他还想着这一年内将他调回来,现在看来,恐怕还得留于谦在南亚几年时间才能调回来了。

而这件事,也算是真正测试一下于谦的本事。

之前就历练了两年多时间,如今该于谦展现自己真正的本事了。

当初在国子监之时,于谦就压龚仁与陈骥一头,现在,龚仁与陈骥明显有些超过于谦了,就看于谦能不能弯道超车了。

虽然于谦出来的时间比龚仁两人要短,年纪也小了许多,但毕竟是于谦,朱高煦还是有很高的期望的。

尤其是于谦还与他的大女儿有了婚约,朱高煦又怎么能没有期待。

龚仁将这些一一记下,随即应了下来。

以往大汉都几乎没有什么这方面的经验,这次龚仁所做的,也算是让大汉在这方面有了经验。

朱高煦想到的,是大汉接下来要攻取的那些地方,无论是阿拉伯地区还是欧洲,都已经有着自己的文化,怎么处理消化这种地方,这次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以往大汉扩张,新攻下的那些地方消化得快,就是因为大汉有了快速治理消化的经验,处理起来才能那么得心应手。

而现在有了龚仁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再用南亚之地再进行全面测试,一旦南亚之地的治理融合完成,那大汉就真正有了完善处理消化这种疆域的完整经验。

这点,才是朱高煦格外看重的,这也是他这么支持龚仁的另一个核心原因。

两人聊了一会,朱高煦又留龚仁在宫内一起吃了一顿饭,一道共进晚餐,才让龚仁离开。

两日之后,陈骥随即也返回,朱高煦同样在王宫之内接待了陈骥归来。

数日时间过去,陈骥进入国事院,龚仁再度返回东南亚,准备开始全面实行。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汉也彻底占据南亚之地,大军正在对中亚以及西亚开始逐渐发起进攻。

这是朱高煦早早定下的,如今帖木儿帝国正发生内乱,趁着这个机会,先将帖木儿帝国打残,拿下中亚以及西亚部分地区。

同时在大汉之内,大汉发现了新粮食土豆与番薯的消息,彻底传遍天下,引起天下所有人的重视与讨论。

所有人在知道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不相信,要不是这件事是官府发文,宣传司与大汉日报同时宣传,都没有人会信。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消息也是让所有人都无比的震惊,新的粮食?

每个人都无比的好奇,这个土豆与番薯到底是什么,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伴随讨论的,还有枚青等人。

但所有的消息,都没有说明是在哪里得到的,只是说出了在海外所找到,大汉损失接近一千七百人,历经困难,耗时接近十三载才获得。

而这个消息,也在民间掀起了一番出海狂潮,有条件的人,都想要出海去外面看看,看看自己能否也能找到。

毕竟要是自己找到,这可是大功一件,粮食的重要性,哪怕是一个普通百姓,心中都非常的清楚其重要性。

大汉如今即便靠海之地众多,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因为储存的原因,也无法为偏远一些的地方提供太大的帮助。

尽管哪怕山区的人也没有出现饿死的情况,但很多地方,依旧缺少粮食。

新粮食,格外的重要。

而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入大明,传入朱棣等人耳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