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为朱棣最后的送行,众将请兵靖难(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带着朱棣,驻足许久。

从上往下看去的大好河山,可惜朱棣已经无法再度看见。

两人一马,仿佛这一刻定格了一般。

不知多久,一阵微风吹过,朱高煦缓缓回过神来,低头看向已经闭眼的朱棣,满心复杂的掉马而回。

来到郑亨、张辅等人,朱高煦翻身下马,双手却是始终紧紧扶着朱棣,随即抱在怀中。

“回去吧,本王要亲自送皇上一程。”

郑亨等人此刻才纷纷起身,目光看向朱高煦怀中的朱棣,纷纷强忍着没有哭泣出声。

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措手不及,他们有想过朱棣身子不行,但没有想到,他们最为敬重的皇帝,却是倒在了亲征的路上。

郑亨等人,哪怕就是张辅,心头都无比的惆怅。

缓缓回到大营,所有人开始纷纷准备着,朱高煦亲手将朱棣放在灵柩之中。

这个灵柩,还是临时用装粮的木仓所替代。

又从仰吉八里、古塔巴等地征收了所有的灵纸,全军缟素。

所有人都沉浸在朱棣驾崩的悲伤之中,营中四处尽是哭泣之声。

“郑亨,冰块呢,将冰块放置在周边!”

“汉王殿下放心,已经让人去拿了,另外已经让沿途之地提前从大明运送冰块到来!”

朱高煦闻言,这才放心下来。

所有准备完成,朱高煦在大堂连磕三个响头,亲自抬棺,大军开始返回。

前方的大军,不断挥洒着手中的纸钱,随风飘荡。

一直来到吐鲁番,朱高煦停下了脚步。

“郑亨,我就送到这里,你们回去吧。”

朱高煦看着灵柩,哪怕是到了现在,都还有些回不过来神。

这段时间,他脑海之中一直浮现着以往他与朱棣的一幕幕,回想着朱棣对他的种种支持。

他的崛起之路,朱高煦很清楚,离不开朱棣一直以来有意无意,明里暗里的支持。

以往他对朱棣有过想法,但如今,那些不好的想法,全部烟消云散,只有心中的不舍。

这既是对朱棣的不舍,也是对永乐大帝的不舍。

大明最有成就,功绩最大的两代帝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啊。

面对死亡,尤其是朱棣的死亡,朱高煦心头哪是轻易能够平复下来。

如果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身体会,他还不会有这些感触。

可他看见了,朱棣更是倒在他的怀里,这让他很是难言。

郑亨等人听着朱高煦的话语,纷纷下马,单膝跪在朱高煦身前。

“汉王殿下,就此别过,请汉王殿下放心,臣等必然安然带着皇上返回大明!”

郑亨几人其实很希望朱高煦能够回去主持大局,如今朱高炽已死,朱高燧已疯,朱棣又病逝,惟有朱高煦,有那个威望,以及能力可以稳住大明天下民心军心。

虽然还有一个朱瞻基,但朱瞻基和朱高煦对比起来,他们几人心中也跟明镜似的,非常清楚两人的差距有多大。

而且他们原本最开始就是支持朱高煦的那批人,他们是真的希望朱高煦能够带着大军一起返回。

可是他们又很清楚,这不现实。

他们效忠的,还是朝廷,朱棣不在了,还有朱瞻基。

尤其是郑亨,他被朱棣临终托孤,他更是做不出那样的事情来。

尽管心中很希望,但他们只能忍着。

而且军中也不完全是他们说了算,一旦他们这么做,一场内战,直接就会爆发。

朱棣才刚驾崩,他们无法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朱高煦不知道几人心中在想什么,也不想知道,点点头,随即骑上战马,带着自己的大军驻足,看着郑亨等人抬着朱棣的灵柩远去。

朱高煦其实很想再多送朱棣一程,可再走下去,就要深入大明了。

这军中,忠于朝廷以及朱瞻基的那些人,他知道已经有意见了,送到这里,已经是他能够做的极限。

看着明军慢慢远去,朱高煦始终没有离开,就这样目视着。

这时,一旁的韦兴突然出声。

“王爷,要不我们回大明吧,郑亨等人必然是心向王爷的,一旦动手,末将有绝对的把握,能够直接将明军控制!”

韦兴炙热的看着朱高煦,他知道朱高煦心中不舍,而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朱高煦回大明,带着大军回大明。

而且他们想要返回大明,也有不少的时间了。

自大汉强大起来,与大明的差距逐渐开始明显之后,他们也是有过这些想法的。

大汉虽然各方面都好,但他们到底是从大明出来的,他们的根,还在大明的。

他与朱棣并不像张辅那样有着什么感情,他一直都是朱高煦的人,作为朱高煦的堂妻弟,他更希望朱高煦能够成为皇帝。

朱瞻基在他眼中,不过只是一个稚子小儿,何德何能能够成为大明皇帝?

韦兴充满诱惑的话语,顿时让韦达都有些心动。

韦兴是朱高煦堂妻弟,他可是朱高煦真正的亲妻弟。

这一刻,韦达同样无比的心动,内心那掩藏许久的想法,已经有些控制不住。

但韦达到底是跟在朱高煦身边最久的人,他知道这种事情,他们不能说,只能朱高煦自己决定。

韦达将这些想法深深掩藏在心中,可是双眼依旧有些炙热的看向朱高煦。

而刚加入的速檀阿力听着这样的话,一颗心都在噗通噗通的狂跳。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以及他沿路所做的,他知道自己已经在大汉国站稳了脚跟。

未来他不知道究竟怎么样,但起码已经可以不用提心吊胆了。

现在听着韦兴这样明目张胆说着这样的话,他一时间也是格外的激动。

要是朱高煦真做出了决定,那他,岂不是可以拥有从龙之功了?他的未来,也会肉眼可见的清晰起来?

尽管速檀阿力很是心动,他也很是赞同韦兴的想法,心中对韦兴更是无比的敬佩,但他知道,这些话,其他人可以说,但他绝对不能说。

他要是敢参与这样的话题,指定没有好下场。

之前他自己就是可汗,深知这种事情最容易遭到忌讳,而且他还是初入朱高煦帐下,该装哑巴的时候,就必须得是哑巴。

他只需要按照朱高煦的令行事即可,无论朱高煦让他做什么,他就乖乖去做。

张辅听着听着韦兴的话,看了一眼韦兴,心头不过犹豫片刻,目光也逐渐有些火热的看向朱高煦。

他确实与朱棣有感情,毕竟他的父亲张玉就是朱棣的绝对心腹,而且朱棣待他也不薄。

可是朱棣如今已经驾崩了,剩下一个朱瞻基,他只会站在朱高煦这边。

他如今可不仅仅是朱高煦麾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他更是大汉国世子朱瞻壑岳父,他和朱高煦,可是亲家。

可以说哪怕就是朱棣活着,如果朱高煦真的决定要打回大明,他也会不犹豫的率军与朱高煦一起靖难。

虽然朱棣刚死,这样做会有些不好,但他也管不着这些了。

如今他忠于的,是朱高煦,他必须要以朱高煦为重。

朱高煦听着韦兴的话语,目光缓缓收回来,看着几人炙热的目光,却是摇头。

“此事不要再提,如今皇上刚驾崩,本王不会做那样的事情。

大汉国其实挺好的,不差大明,甚至已经超过大明了。

只要朱瞻基不招惹本王,我们的目标,还是以对外扩张为主。

此事就此作罢,你们做好准备,接下来,大军北上,找也先!”

朱高煦一个骑着马独自离开,留下张辅几人在风中面面相觑。

朱高煦没有责罚韦兴,更没有说其他的,对于这个情况,他就已经有了准备。

其实在很久之前,王玉就已经跟他说过这个问题了,而且说了不止一次。

就连王玉,中途也问过他要不要打回大明。

他也清楚有很多人其实在大汉强大之后,就产生了这样的心思,说到底,他们所有人的根,还是在大明的。

这话说得虽然虚无缥缈,但却是独属于汉人的思想传统吧。

不管在外面混得多好,最终都还是想要回到当初的家乡。

落叶终要归根,漂浮的游子,也是总归要归家的。

只不过这些人的想法,在他面前,都没有说出来。

因为如今的大汉,能够给这些人的地位与待遇,其实哪怕打回大明,也就是这样了。

除此之外,也是因为他在大汉无与伦比的威望。

可以说大明的皇帝,只不过是因为皇帝才能掌控天下,但他在大汉,哪怕他不是大汉的王,他同样可以掌控大汉天下,这就是他独特的威望。

其实这个问题,朱高煦自己,都是有些纠结的。

以往朱棣在,他还真没有想过这些,但如今朱棣不在了,朱高炽也不在了,朱高燧疯了,剩下一个朱瞻基,他本身就对朱瞻基很有意见。

毕竟能够对他用出那种歹毒的手段,他又哪里能够对朱瞻基有什么好感。

但他又不愿开启内战,大明与大汉,说到底还是一家,当家做主的人,都是老朱家的,也都是汉人。

朱高煦真正想要的,还是在外面开疆扩土。

可如今大明的发展,以及想到朱瞻基做出的那些事,他也犹豫过,纠结过,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从本心。

现在他的年纪也大了,要是打回大明,内战结束之后又要治理,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再出去开疆扩土。

朱高煦对欧洲,依旧还有着警惕,他想要先彻底粉碎欧洲。

欧洲不平,不将欧洲纳入疆域,他心头始终放心不下。

毕竟历史的进程已经说明,西方一旦崛起,速度奇快,他也担心在自己离开后,会再次被西方超车。

只有彻底解决欧洲诸国,他才能彻底放下心来。

这也是让朱高煦下定决心的关键原因。

众将的请兵靖难,就这样被朱高煦再次压了下去。

这件事并没有让所有人再去议论,韦兴等人也只是将这个想法掩藏在内心,但并没有消失。

随后的时间,朱高煦带着大军北上,攻克原本的白帐汗国与金帐汗国之地。

基本都没有遭遇什么有效的阻拦,所消灭的蒙古军,都是一些小股军。

尽管大汉疆域进一步扩大,但朱高煦依旧还在搜寻着也先的踪影。

只因为朱高煦想要给朱棣报仇。

在朱高煦看来,若是没有也先,朱棣的身子,应该还能再活一段时间的,可就是因为出征,导致朱棣死在征途之中,罪魁祸首,不就是也先吗?

可找寻了许久,这些地方实在太大了,又人烟罕迹的,最终朱高煦只得放弃,率领大军开始返回帖木儿帝国,准备将内部更加混乱不堪的帖木儿帝国一举拿下。

率领大军离开,也先并不知情。

此刻的也先,带着身边还剩下的上万军,以劫掠小部落为主进行生存。

他的火器大军,那些匠人,全部都没了,这一战,让他直接回到当初从瓦剌旧地逃出时的惨状。

也先一度想要自尽,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打击。

但被身边人阻拦之后,也先再也没有自尽的勇气,带着对大明,对朱高煦无尽的恨,继续四处游荡。

当得知朱棣驾崩,朱高煦率领大军已经返回的消息,也先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朱棣的死,让他更加充满了信心。

当初脱欢能够带着他们壮大起来,如今他再怎么样,情况也比当初脱欢时期要好一些,他坚信自己也能再度壮大起来。

只要再度壮大,在朱棣已经死了的情况下,也先有着更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终有一日,能够夺回瓦剌旧地,蒙古帝国还会再度崛起。

大明的朱瞻基,也先完全没有放在眼里。

虽然与他同辈,但在他眼中,不过稚子罢了。

他都已经是和朱棣、朱高煦这样的人交手大战过的人,哪里会看得上朱瞻基?

也先带着仅剩的大军,不断劫掠小部落进行壮大。

在这里的明军与汉军都已经撤离的情况下,他又再度开始自由起来。

只是这个自由,也先把控得极为有度,他怕再度引起大明或者大汉的重视。

嘴上虽然说着不惧朱瞻基,但对于明军,他依旧怕。

本就硬实力领先他,战场上又展现出那般的悍不畏死,也先心头,也是有敬畏之心的。

毕竟吃过一次亏,让他更加小心谨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