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朱瞻基的决定,对朱高煦的高度依赖(1 / 1)
朱瞻基听着杨士奇等人的话语,眉宇之间满是纠结。
之前朱棣实行这些新政之时,他心中就是反对的,只是反对的话没有说出来。
他反对的,并不是朱棣所要实行的新政,而是实行的过程中,在他看来过于狠了。
朱棣所实行的是无差别对待,他很清楚这样做会让地方有多不稳定。
江浙之地的血流成河,他看得清楚。
现在若是将这个新政在其余之地推行开来,还是以江浙之地的实行方式,他都可以料到各个地方必然又是血流成河。
杀得太狠,在他眼中必然会让各地民心不安,陷入动荡之中。
尤其是这样做了之后,他需要做的会更多。
更为重要的是,想要实行这些,需要人去做。
如今杨士奇等人反对之声强烈,他若是继续推行,这些人不愿去做,他又该如何?难道把杨士奇这些人都杀了?
这同样也是他不想看见的。
地方上已经会出现动荡不安了,再让朝堂也变得动荡不安,大明又该怎么发展?他又该怎么追赶甚至超越朱高煦的大汉?
这些,朱瞻基看得分明。
可这个新政是朱棣所推行的,他要是不去做,相当于又否决了一项朱棣之时的政策。
他已经废除了许多朱棣在位之时的决策了,要是这项也否决,那他就真的是在违背祖制了。
这又是他不想看见的。
说白了一点,他是既想要做自己想要做的,又不想背负那些不好的名声。
一旦他全盘否定朱棣,甚至是朱元璋定下的那些规矩,他无法想象世人会怎么看待他。
朱瞻基思索许久,缓缓看向杨士奇等人。
“新政之事,乃太宗皇帝所定,如今太宗皇帝刚走没有多久,若是全面否定这些政策,将来朕又该如何去见太宗皇帝?”
朱瞻基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但他还想听听杨士奇等人会怎么说。
毕竟这是他心头最大的顾虑。
杨士奇等人闻言,顿时知道了朱瞻基的想法。
原本他们以为这件事并不难,因为朱瞻基之前就是反对朱棣新政的人,却是没有想到朱瞻基因为这点而有顾虑。
几人心头都是一阵摇头,就因为没法去见太宗皇帝?这怎么和朱棣有些像呢?
想着之前朱棣刚开始时也是担心不知该如何去见太祖皇帝,只是因为后面朱高煦搞出来的动静太大,才让朱棣下定了决心。
念及此,黄淮站出说道:“皇上,此心想必太宗皇帝皇帝得知,必然欣慰。
不过如今若是继续实行,必然会让各地动荡不安。
汉王虽在大汉,但在大明,亦有一定威望,到时朝廷若是逼迫过甚,难免会让他们投靠汉王,这对朝廷而言,将会是一个灾难。
江浙之地所实行的新政,如今已传出,各地之人都知道了江浙之地发生的事情,如今各地的人都在观望之中,他们在等着朝廷接下来所要做的决定。
一旦朝廷继续动手,他们必然不会坐以待毙。
皆是大明各地不安之下,一旦那些人群起请命汉王起兵靖难,对朝廷而言将会是一大灾难。
皇上之心固然极好,但其中之危机,还请皇上速下决定。
现各地民心已经有所不安,继续搁置下去,只会拖累大明的发展,对朝廷极为不利。”
黄淮话音落下,杨士奇随即站出。
“皇上,黄阁士所言,对,也不对。
不对的是,即便他们投靠汉王,他们在汉王那里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这个新政,最初实行的,就是汉王。
他们至多只是可以活命,以付出那些田地为代价,在汉王那里可以经商罢了,这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
而对的是,若是朝廷继续实行,亦或者继续拖下去,将会失去民心。
江浙之地的事情,让各地百姓心中不安,极有可能爆发叛乱,大明天下又将动荡不安。
如此一来,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差距,恐会越来越大,同样对朝廷极为不利。
其实在臣看来,大明如今并非需要改革新政,只需要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然可以恢复民生。
之前迁移众多百姓去往汉王藩地,现在多地的耕地根本无人栽种,已经快要成为荒地。
皇上只需减轻徭役赋税,将那些无人耕种的荒地重新分配给百姓,发放种粮,百姓必然对皇上感激涕零。
朝廷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如此不过数年,天下自然承平,大明盛世,也必然到来。”
如果黄淮所说的带有一定的威胁,那么杨士奇所说的,完全是在为朱瞻基描绘出天下承平,太平盛世的画面。
黄淮所说的是继续这样做,以及搁置下去的后果,杨士奇所说的则是不去这样做之后的美好未来。
杨士奇虽是看似在反对黄淮,但所说的话,都是在劝着朱瞻基放弃继续实行新政,开始轻徭薄税,休养生息。
随后杨荣等人纷纷出言说着自己的想法,目的始终是一个,既拿朱高煦作为威胁,又拿美好的未来为诱饵。
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被这些人变着法的用来对付在朱瞻基这里。
朱瞻基听着众人的话语,心头也在不断思索着。
几人说的话,他也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因为说的这些,他自己也都有考虑过,都有想过啊。
他最大的担心,不就是害怕继续这样实行下去,会让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吗?
至于对不起朱棣,那不过是可以拿出来说的理由罢了。
难不成他还能主动说他害怕朱高煦的大汉?
不再去想,朱瞻基面色越发开始坚定,越发认为自己心中所做的决定是对的。
看向杨士奇等人,缓缓开口。
“你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太祖曾言,治理天下,不可操之过急。
新政确实极端了一些,不应继续推行。
但此新政乃是太宗皇帝一直所致力去做的,又有汉王的大汉国为标范,完全放弃不可取。
今后新政在各地依旧推行,不过需要改变推行方式。
凡是推行之地,清查当地官绅,若是违法犯科之事,便照旧,若是没有,只需查清田亩即可。
若是依旧还有人反对,那就真得好好查一查,这些反对的人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了。
此事便这般,待朝会之时,你们提出来,朕到时会下发诏书。”
新政还是要推行的,不然他真没法去见朱棣。
但他也不想给朱高煦机会,那么只能降低标准。
如今他已经开了一个口子,若是还有人反对,那就只能说明,反对的心中有鬼了。
他有着自己的主见,并不是什么都会听杨士奇这些人的。
杨士奇等人闻言,心中虽然有些遗憾,毕竟目的只是达成了一半,但总归而言也是一个好消息。
接下来的新政虽然要实行,但已经不是以往朱棣所实行的那个新政了。
君臣几人又开始商议着其他事情,毕竟国事是不少的。
但也没有多久,朱瞻基就离开了。
回到自己的殿房内,处理了一会事务,朱瞻基再次拿出了装着蛐蛐的瓷罐。
而在后宫,如今的皇后孙若微,也是在和人密谋着该怎么拿回本该属于她这个皇后应该有的权力。
张妍的不放权,依旧把持内府,这让孙若微极为不满。
在孙若微眼中,不将权力拿在手中,她这个皇后,终究有名无实。
在朱瞻基进行全面调整时,朱高煦也已经率领大军返回大汉。
朱高煦在寻找也先无果,只是顺势将原本的白帐汗国、金帐汗国之地攻下,返回时,与帖木儿帝国的大战还没有结束,但也进入到了尾声,朱高煦便直接返回。
汉京王城,朱高煦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叫来朱瞻壑、王玉、许柴佬、陈骥、龚仁几人开始了解国事。
“父王,向南亚的人口迁移,已经完成,并且南亚之地已经划分为八省,这是划分出来的八省地图。
另外儿臣与国事院商议之后,任命于谦总督八省之地百姓安置与民生发展之事,不过是暂时代任,具体的任命由父王决定。”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向他陈述着他不在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眼中只有对朱瞻壑的满意与欣慰。
听到最后,听着于谦被这样任用,先是一愣,随即笑了。
“无碍,既然你有决定,那就直接去做。
你要记住,你是大汉国的世子,我不在时,你可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
于谦的任命,改为正式的吧,就让他先在外面历练几年。”
“父王,我也是怕自己不成熟,有些地方有疏漏,父王也好给我把把关嘛。”
朱瞻壑听着朱高煦这样直接同意他定下的一些政策实行,整个人都格外的开心。
身为大汉国的世子,有着朱高煦这么一个优秀的爹,他的压力很大的。
毕竟要是他哪怕比别人都要优秀,但只要和朱高煦相差太大,那个落差感,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承受的。
他一直渴望得到朱高煦的认可,在朱瞻壑眼中,只有得到朱高煦的真正认可,他才算是成长了。
现在听着朱高煦突如其来对他的认可,远比他所做的事情本身,更让他值得高兴与激动。
看着原本还稳重,听了他几句夸赞后就激动的朱瞻壑,拍了拍朱瞻壑的肩膀表示肯定。
对朱瞻壑,他该教的也基本都教了,朱瞻壑的行事风格,也是他所想要看到的,沉稳之中又有果断,许多眼光也超然其他人。
看着儒雅,但亦有狠辣。
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与其他人就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多他的影子。
如今他所要做的,已经不是教导朱瞻壑了,而是对朱瞻壑要多肯定。
这也是他要做的最后一步,多肯定朱瞻壑,才能真正培养起朱瞻壑。
而他也可以对朱瞻壑做得实在不好的,进行纠正。
如今对朱瞻壑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来到了最后这一步,过后就可以放心的将这些事务逐渐交到朱瞻壑手中了。
随即朱高煦看向王玉等人,缓缓开口。
“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看你们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看来我不用操心都行了。”
朱高煦的一句打趣,让王玉等人顿时神情凝重。
“王爷,万不可说如此之话,大汉离不开王爷,如今大汉的所有,都是在王爷的带领下完成的,您就是大汉的定海神针。”
“是啊王爷,臣等日夜期盼王爷归来,就是王爷可以带着臣等让大汉更加的富强。”
一众人都不断劝谏着,他们怕的是朱高煦真的因此而就选择退休了。
如今朱高煦的年纪也大了起来,他们都看在眼里。
哪怕就是现在,朱高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这段时间的事务,可见朱高煦之忙。
这时许柴佬也随即出声道:“王爷,其实您可以多休息,毕竟劳逸结合才是。
如今世子已经可以挑起重担了,王爷只需要盯好大局,不用事事操劳。”
许柴佬所想的,就是想让朱高煦多休息休息。
虽然如今大汉体制健全之后,许多事情的处理也能做好,但那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能够做的,如果是要进行新的革新与改变,以及一些重大的决定,还是离不开朱高煦。
朱高煦听着众人的话语,脸上虽有笑容,但心中却是有些沉重。
这些人,似乎习惯了他来做决策,王玉等人去实行。
这些或许对有的皇帝而言是好事,毕竟这代表着他对大汉的掌控,是真的深刻。
但朱高煦却是高兴不起来。
他很清楚,自己总有走的一天,他做不到长生不死。
该交出去的,他始终都要交出去。
可这些人对他的高度依赖,所展现出来的是下面的人对他肯定也是高度依赖,这让朱高煦很是沉重。
大汉国想要真正发展起来,迈入新的时代,其实需要的是逐渐减少对他的依赖,需要这些人去开动自己的脑筋,思考该让大汉如何发展,这才是长远的。
“我不过是一句打趣,看你们着急的样子。”
朱高煦笑着回应着,但心中已经在想着,得将这些进行改变才可以了。
看了一眼同样松了一口气的朱瞻壑,朱高煦心中也缓缓有了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