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大明政策的转向?杨士奇等人的反对与朱瞻基的立场(1 / 1)
殿房内,朱瞻基召集杨士奇等人纷纷到来。
“朕父亲的追封,朕已经有了决定。
先太子虽为太子,却是帮助太宗皇帝处理国事繁多,一度因操劳国事而累垮身子。
虽无皇帝之实,但应有皇帝之名。
现追尊先太子为孝仁皇帝,庙号仁宗!
诏书稍后下发,你们通传天下!”
朱瞻基神情坚定的看着杨士奇等人,经过张妍的开导,他也已经想通了。
这些事,朱允炆做过又如何,他与朱允炆做的许多事相似又如何。
他是他,朱允炆是朱允炆。
他是大明的宣德皇帝,他文武双全,岂是朱允炆所能相比拟!
杨士奇等人看着朱瞻基如此果断的下定决心,心头都是一阵诧异。
之前的朱瞻基有多犹豫,心中的害怕,他们可都是清楚的。
原本他们以为朱瞻基虽不如朱高炽,更不如朱棣,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在朱瞻基这里实现政治抱负。
但此刻朱瞻基所展现出来的,让他们心中也有了些许的忌惮。
准确来说他们不是对朱瞻基的忌惮,而是对宫内那位仅存的,可以对朱瞻基产生极大影响的大明太后张氏张妍,有着极深的忌惮。
张妍与朱瞻基谈过的事,他们基本已经知道了。
原本那么犹豫不决的朱瞻基,与张妍聊过之后,却是展现出了与以往都不同的一面,这更是让他们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哪怕那位曾经的太子妃,素有东宫贤妃之名的张妍,成为了太后,依旧可以轻易改变局势。
若是朱高炽登基,张妍恐怕也是一代贤后,可惜如今却是直接成了太后。
尽管如此,但杨士奇等人更多的是欣慰。
如果朱瞻基真的不追尊朱高炽为孝仁皇帝、仁宗,那他们就真不会再管顾任何昔日东宫的情份了。
一个连亲爹都能够做到那样无情的人,更加会让他们心寒。
杨士奇等人纷纷起身,神态恭敬。
“臣遵旨!”
当这件事定下,朱瞻基看着杨士奇等人,肃然开口。
“接下来还有一事,朕决定,扩大工院规模,火器监、铁器监、船舶监归属工院,同时设立大明科院,对标大汉科研院。
同时调集大明天下各地所有优秀匠人,以及懂得科技之道的所有人才,进入大明两院。
工院与科院,院长之人尽皆由匠人直接对朕负责,所有物资,全部向两院倾斜,由两院优先使用。
除此之外,在原本的基础上,再次增加待遇,不仅是钱粮上的待遇,朕还会在京城为他们修建新的房舍。
同时会成立一所特别的学院,两院做出贡献的人,可入此学院念书。
此学院的所有老师,将会从翰林院、国子监挑选。
除此之外,还会设立工院学院与科院学院,用于培养两院人才,对标大汉的科技学院。
此举意在让两院所有人齐心协力,尽快在火器、锻造、航海、科技上取得突破,全面追赶大汉,你们可有想法?”
经过张妍的疏导,朱瞻基很清楚,既然要面对,那就必须要全面追赶其中的差距,唯有如此,他才能不再惧怕那些阴影,他也能或许有朝一日将大汉彻底纳入大明的实际掌控之中。
他虽然喜欢贪玩享乐,他虽然将权力下放,虽然他会对大明边地的重视程度下降,但对这些方面的重视,他与朱棣、朱高炽的意见是高度相同的。
实在是朱高煦的大汉在这些方面做得太过于优秀了,他们看见了许多的不可能,这些,朱瞻基是不可能不去重视的。
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差距,在他眼中,着重还是火器以及科技这两个方面的差距,其他并不存在什么差距。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克服自己心中的那份恐惧。
张妍有句话,他很认同。
那就是这些事他逃避不掉,一味的逃避,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他唯有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消除。
杨士奇等人听着朱瞻基的话语,尽皆心头一震。
原先朱棣要提升匠人地位,他们反对无用,最终只得放任。
现在朱瞻基又要来,而且还在原本朱棣的基础上再度优化。
扩大规模,资源倾斜,还要建立学院,还要用翰林院与国子监的人为老师。
尤其是那个学院,他们自己都眼红,如今朱瞻基竟然为了那些人而设立,这让他们怎么也无法接受。
“皇上,不可啊!此等做法,没有任何先例,更是违背太祖皇帝祖训。
匠人本是低贱之人,太宗皇帝已经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待遇,可他们又如何回报朝廷了?
至今没有做出大的贡献,白白耗费朝廷钱粮与资源。
如今天下各地艰难,应该将这些资源投入到各地之中,发展民生才是正途。”
“皇上,臣反对!今皇上如此对待他们,那又该如何面对天下儒生士子,如何面对天下官吏。
他们为大明昌盛兢兢业业做事,最终却是不如一介匠人,如何能使万民安定。
还请皇上收回成命,同时应该下降当初太宗皇帝所给其待遇与地位。
若是他们真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可对做出极大贡献者进行赏赐,臣绝不反对。
但如今他们完全没有做到,大明与大汉的差距依旧存在,如此情况之下,如何能够使得天下信服?”
“皇上,如今他们就是仗着当初太宗皇帝信任,才让大明与大汉存在巨大差距。
如今要做的,不是给他们提升待遇,同时更应该降低,只有当他们做出突破,可再给。
同时还应该定下惩罚制度,若是久久没有突破,白白耗费朝廷钱粮物资,应当给予他们严苛的处罚。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尽快突破。
只对他们各种好处,他们只会以为朝廷离不开他们,后面他们一旦以此来要挟皇上索要更多,又该如何?”
“皇上,当初太宗皇帝的好心,就被这些匠人所辜负,如今不可再涨他们的歪风邪气。
自古以来,这样对待他们者,亘古未有。
现在他们有了地位,有了众多待遇,他们分明已经懈怠,他们正在以此对抗朝廷,想要得到更多。
现在外面更甚至有了传言,匠人才是支撑朝廷的根本,朝廷离不开他们,他们只要随便做一做,朝廷就会满足他们各种需求。
地方之上,已经有士子决定不再入仕,一旦此风成长,必然会给朝廷带来灾难。
还请皇上三思!”
杨士奇等人,纷纷开始各抒己见,但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仅要让朱瞻基放弃,还要降低那些匠人的地位。
当初朱棣实行他们不敢这样反对,因为朱棣是真的会下得去手,是真的会砍人。
但朱瞻基他们并不怕,不仅因为朱瞻基重视他们,重视文人,更是因为他们都是东宫心腹,他们与原本的东宫就是一体的。
朱瞻基的登基,离不开他们这些人的帮助。
要是朱瞻基动手,那名声就彻底的完了。
而且朱瞻基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他们可太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朱瞻基需要他们稳定朝堂,需要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需要他们做事。
有着这些关系,以及朱瞻基不是朱棣,他们才敢这样劝谏。
哪怕是换成朱高炽,他们都会悠着一点,因为朱高炽,他们看不透。
但对朱瞻基,他们就没有这些顾虑了,只要他们说得为国为民,朱瞻基就不会对他们做什么。
朱瞻基听着杨士奇等人的反对,也是皱眉沉思了起来。
因为杨士奇等人说的,有些是真的说到了他心坎里。
朱瞻基这一刻忽然有些明悟,朱棣都这样对待那些匠人了,为什么那些匠人还没有做到什么突破?
尤其是什么朝廷依靠这些匠人,是这些匠人支撑着朝廷等等话语,更是让他心头仿佛被刀插了一般的疼。
他很清楚,自古以来这样重视这些匠人的,也只有大明了。
可这样做了之后,却是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这让朱瞻基心头都逐渐有了怒火。
他虽然不知道事实到底如何,但他相信杨士奇这些人。
朱瞻基沉思许久,缓缓开口。
“既然如此,那便重新制定,你们下去拟奏章,依旧调集天下各地匠人,科院依旧设立,不过取消学院,同时取消原本一部分待遇。
另外还要落实惩罚制度,若是继续拿着大量资源没有作为,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有些话,深深刺痛着朱瞻基敏感的神经。
既然只是一味的对这些人好没有什么作用,那就对这些人严苛一些。
他就不信了,这些人敢还没有什么动静。
朱瞻基丝毫不知道,任何技术的突破,都是需要时间的。
尤其是大明原本就没有扎实的基础,如今要去全面追赶大汉,难度有多大,朱瞻基完全没有去考虑。
无论是提升待遇与地位这样的方式,还是用砍头流放这样的方式,都是做不到一蹴而就的,都是做不到想突破就能随时突破的。
“臣遵旨!”
杨士奇等人见目的达成,心中虽然喜悦,但面上没有丝毫显露。
每一个人,看着依旧凝重。
而朱瞻基的同意,更是让他们坚定了自己心中所想。
这件事,何尝又不是他们的试探。
若是朱瞻基真的态度坚决,以此反而对他们有了想法,那么接下来他们也会进行一定的调整。
但如今朱瞻基就这样被他们说服,原本还以为朱瞻基在张妍的教导下出现了变化,现在看来,是他们多想了。
当初朱棣与朱高炽都没有调教过来,张妍怎么可能就突然调教过来了?
可尽管如此,对张妍,他们依旧忌惮。
一介女子,虽是太后,却是依旧还有如此之深的影响力,不是他们所能轻视的。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等人,也不再去纠结这件事。
朱瞻基就是这点好,真的下定了决心,他也不会再去想,就这样保持下去了。
片刻,朱瞻基再度开口。
“杨士奇,通知工部,给方孝孺立庙宇,以表其忠君爱国之举。
要让天下士子,以方孝孺为榜样,当忠君报国才是。”
这件事,是当初朱瞻基就与朱棣说过的,他也是早早就想要做的。
那就是他想要通过这件事,发出信号,他要开始全面重视文人士子,提升文人士子地位。
朱瞻基很清楚,天下各地的稳定,需要这些人,朝廷唯有重视这些人,才能尽快打造出大明的盛世。
现在他登基,这些事,也终于是可以逐渐实行下去了。
杨士奇等人听着朱瞻基的话语,内心一时都开始有些激动。
他们激动的不是朱瞻基这样对待方孝孺,而是朱瞻基此举明显是开始要更加重视他们这些人,重视文人士子,这才是让他们激动的地方。
“臣遵旨!”
杨士奇第一时间迫不及待站出应下,生怕朱瞻基因此反悔。
其实在永乐一朝,他们这些人文人士子的地位,是真不高的。
因为一直在征战,朱棣屡屡北征,永乐一朝,勋贵的地位其实比他们要更高。
到了现在,朱瞻基的这个动作所释放出的信号,清晰的在告诉他们,永乐一朝勋贵地位更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本是他们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如今朱瞻基却是主动提了出来,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
念及此,在杨士奇应下之后,黄淮也当即站了出来。
“皇上,如今新政的实行,可否还要继续?
现在各地对新政的反对声音极大,若是强行实施,恐怕各地都会上演当初江浙之地的惨状。
那时各地血流成河,恐会引得天下动荡不安。”
所有人静静的等待着朱瞻基做决定。
新政,有的他们也同意,比如商业与商税,但对江浙之地实行的新政,他们是真的不想推行。
因为这个新政,会彻底得罪大明的士绅阶层。
这其实没什么,那些人说白一点,和他们这些人不沾边,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可这个新政,也与他们息息相关。
他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他们总是会退休的,而他们也是有子嗣的。
一旦这样实行,到了后面,他们也是一样,这就让他们有些无法接受了。
朱棣当初实行的时候,实行得太狠了。
但凡没有那么狠,他们都不会这样反对这个新政。
因为这个新政,死了当初的内阁首辅胡广,杨荣、杨溥、黄淮这些人当初都有被牵连,朱高燧也因为这个新政被朱棣给逼疯了。
这些原因导致朱棣实行得过于过分。
一旦真这样彻底推行开来,现在他们或许受的影响并不大,但将来他们自己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那个代价,他们也无法承受。
朱瞻基闻言,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